新时期文学概况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时期文学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通过创作表现个人情感、体验、思想等内容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1.2 文学的功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传播文化、引导思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1.3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现实生活。

二、中国新时期文学兴起与发展2.1 文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中国新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经济、文化领域接触到不同文化和思想,这种开放带来了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同时也为文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提供了土壤。

2.2 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中国新时期文学以真实的写实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为其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3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代表作家有王朔、韩寒、余秋雨、王小波等,他们的作品在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创新和表达。

三、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题材和内容3.1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们通过作品表现社会变革、人文精神和个体命运,体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3.2 对个人情感的表现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反思,带给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想启迪。

3.3 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表达。

四、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1 主题重视社会变革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变革、生活现实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作家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表现,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4.2 形式上的多样性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创作,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作家们在创作上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特征。

中国新时期文学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阶段。

新时期文学的特点有:
1 主题明确,鲜明的社会主义主题。

新时期文学的主题是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表现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2 艺术形式多样,注重实际。

新时期文学采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如
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电影等,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3 内容丰富,注重人民性格。

新时期文学表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人民的生活和性格。

4 民族文学的复兴。

新时期文学大力振兴民族文学,发扬民族文化
传统,并结合社会主义现实进行创新。

5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

新时期文学强调文学艺术的实践功能,即通过文学艺术来宣传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6 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

新时期文学注重人民生活的再现,表现人
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斗争和梦想。

7 关注现实社会。

新时期文学关注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矛盾,反映
人民的愿望和期望。

8 关注个人命运。

新时期文学关注个人命运,表现人物的成长、性
格、情感、人生观和人生抉择。

9 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文学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性,表现新
中国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和新生活方式。

10多元文化交流。

新时期文学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与旧时期文学新文学指“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

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

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

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

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口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

旧文学就是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类型相反的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

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不同:1.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文化诉求2.旧文学以古体诗,文言文的形式为主,新文学大力提倡白话文3.旧文学大多极尽婉转隐晦,新文学则激昂澎湃,表现主旨更为直接辛辣,多表达爱国情怀与同旧社旧思想旧文化的抗争新旧文学既有区别又有相互依存,既要发展新文学又要传承旧传统,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文学高峰。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一、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本来与世无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再次,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它紧承伤痕小说,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寻踪问迹,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述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边缘 化,文学回到自身,强调文学 的本体
❖ 个人性的写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
北岛 舒婷 顾城 海子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
洼人家》、《浮躁》 ❖路遥:《人生》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确立新的文学政策和方针:第四次 文代会提出了“文艺民主”和“创 作自由”的要求。
❖ 文艺理论的探讨与争鸣 :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现代派技巧,关于文学中人性、人 道主义、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文艺体制的变革: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文 艺管理的行政方式和计划方式,文学艺 术的规律和特性得到了尊重,文学创作 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
❖ 文化市场形成 :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 式,同时引起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极大变 化。 文学开始成为“商品”。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文论成为 译介的重点
❖ 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对西方现代 小说技巧的模仿和学习
❖ 文学理论方面出现关于“现代派” 问题的争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潮流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 先锋小说 ❖ 新写实小说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2.1文学的复兴
❖ 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第一步,以小说创 作为主,着重表现 “文革”10年给人们肉 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具有浓重的感伤 情绪。
❖ 反思文学:把思考的线索延伸到文革以前的 政治生活,对过去的政治、文化进行反思。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9《废墟》
• 借废墟抒发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哲理性思考,阐述对历 史文化应有的态度。思路宏阔,想象丰富,激情洋溢, 文笔潇洒畅达。 • 泛读作品 • 〈内奸〉 田玉堂的形象及意义。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 〈芙蓉镇〉 以一个小镇的风云变幻,反映从六十年代 初至七十年代末近二十多年的我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 社会的历史变迁。胡玉音形象。浓郁的山野乡土气息。 • 〈大雁情〉 作品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知识分子 的问题。叙事、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构思精巧, 耐人寻味。
7《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1)作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品抒发了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赤诚情怀。表达诗人和 同时代青年对古老而贫穷、新鲜而壮丽的祖国的新的 感受,描写了自己与祖国母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辰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 系,倾吐了自己愿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献身的 儿女深情。 (2)艺术特色 运用大胆、新奇的意象组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 巧妙地运用了前后内涵反差极大的两组意象进行对照,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排比句的运用也在节奏和语势 上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
8〈拣麦穗〉
• (1)复式主题
• 作品写了村姑梦的轻易幻灭和小姑娘梦的不由自主的 失落。对两个梦的描写构成双重主题:对旧中国劳动 妇女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现状以及她们对悲惨处境麻 木顺从的精神状态的深切叹息,对小姑娘与卖灶糖老 汉之间超越世俗的纯洁自然的感情与关系的赞美和向 往。它们两相映衬,表现了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 否定和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肯定。 • (2)艺术特色 • 〈拣麦穗〉深刻的主题是通过梦幻的手法来体现的, 形成深邃的意境。笔调哀婉淡远,略带忧伤。
“改革文学”,
• 这一阶段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现实主义 精神的复归与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在更开放的大背景下不 断涌现的诸多佳作,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红 高梁》等,大胆借鉴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开拓了表 现空间,但仍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厚实而深入的描写,表现 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探索。 他发表了《春之声》等一组采用意识流手法的中、短篇小说 获得了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3)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 新时期的散文的复苏和繁荣经历了“挽悼性散文”、“抒情 散文”到90年代的文化文化散文的发展曲线,对余秋雨的创 作应该加以注意。新时期散文领域的主力军是报告文学,题 材广阔,主题深刻,关注的问题非常尖锐,不断引起强烈的 社会反响;写法上文学性得到增强,向“小说化”、“散文 化”的趋势发展;80年代中期出现“宏观全景式”的大作品。 报告文学的兴盛是与社会的改革开放大环境息息相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 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使文学 从“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新时期文学的新局面
1、文艺思想的讨论异常活跃,促进了文艺理论 和文艺创作的发展。 2、出现了多种文学潮流。 3、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多种变化: ➢ 打破题材禁区
➢ 突破了社会性主题的局限 ➢ 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积极探索和创新。
二、三中全会后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会上,批判了 “两个凡是”的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 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撤销《纪要》。
三、第四全国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 了建国30年文艺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 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
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史概况 (1976-1988)
一. 拨乱反正,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在京文艺工
作者座谈会 。 ➢ 1978年5月27日-6月5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在
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
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指导思想 没有改变,“两个凡是”的方针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 因此,思想解放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