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界说

合集下载

浅易文言文

浅易文言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④,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解】①率:标准,②苟且:马虎草率。

③简札:书信,④厌:厌倦,麻烦。

译文(二)薛谭学讴①【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唱歌②郊衢:【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浅易文言 能读会译(学案)

浅易文言 能读会译(学案)

《浅易文言能读会译》学案执教者:李宇红学习目标:1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意义,重要词的活用和句子的语气等。

2 能在理解文言词的前提下用通顺的现代文表述句子的意思。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不读不讲一:经典回放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

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二、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三、分类翻译,总结方法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1、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一)学生总结: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1、夫战,勇气也。

2、孔子云:何陋之有?3、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1、作战,靠的是勇气。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二)学生总结: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1、(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 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 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 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 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到他后 用刑棍打昏,抛到野外。半夜里,罗提督苏醒过来,爬行到 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改邪 归正,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 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 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 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察军队,但是他迟迟没 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等待禧恩来到后再发兵,罗提督说: “围困赵金龙太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逃走。” 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痛苦 腾跃 做官 碰到
【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须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苦”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 “为……而感到痛苦”,可以从《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 矣”中的“苦”迁移。 B.“纵”,一词多义,有腾跃(纵身一 跳)的意思,也有放纵(听任)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判断,应 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葛亮七擒纵孟获的”纵“就是 这个意思。C.“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 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 官”。D.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 达”。“抵关”,则为“达到关隘处”。 【答案】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解析: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修饰。之:动词, 相当于“往,到达”/助词,相当于“的”。
⑤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 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⑥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虚词。
【例2】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介词,趁着。
B.东割膏腴之地
之:助词,的。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 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 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高考中主要有以下6种情况: ①常见文言实词 ②一词多义
考点分布 ③通假字 ④古今异义 ⑤偏义复词 ⑥文言兼词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顽固。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适合。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动词。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B。C中的“适”是“到”的意思。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 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 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 对应关系。

百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浅易文言文”

百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浅易文言文”

"Easy Classical Chinese" in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Past Century 作者: 张秋玲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111-1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浅易文言文;选文标准
摘要:文言文“浅易”标准的研制关乎教学材料的选择与难易度。

自概念提出以来,各个时代的各种课程标准对“浅易文言文”的规定与表达一直比较模糊。

对“浅易”的界定基本原则:以具体古书为例界说;由词汇与句法的常见与否界定;不依时代的远近定难易;依文章质量而定;依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而定。

高中浅易文言文阅读法

高中浅易文言文阅读法

◆词类活用 1、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2、登高而招: 形作名 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1、声非加疾也: 强,洪亮/疾病;快 借助、利用/不真 2、假舆马者: 横渡/断绝 3、绝江河:
特殊句式
善假于物也: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善于借助外物,对外 物善于借用。
2、用心一也
3、积善成德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善:形作名,善行
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 因为/使用
2、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爪zhǎo鸟兽的脚趾 坏人的党羽或帮 zhuǎ禽兽的脚 凶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固定句式 省略句式 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然:这样
① ② ③ 故木受绳 则直,金 就
砺④则利。
①故:因此。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古今异义。金属的刀类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①而②日参省乎 ,则知④明而 ⑤行无过矣。
①博学:古今异义。广博地学习。
③己
②而:表递进,而且。
③日:名作状,每天;参:检查;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①尝,曾经。而,表修饰。
②须臾:片刻。所学:所学到的东西。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③见者远:意译为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快、速,这里引申为声音洪亮。
⑤彰:明显,显著,意译为清楚。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 ①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善于游泳。水,动词,游泳。 ⑥绝:横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易文言文界说
柳士镇
浅易文言文是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顾名思义,它是指文言文中的浅易者。

但是,什么样的文言文才算是浅易文言文,判断文言文是否浅易又应当根据哪些标准,对这些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

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首先,浅易文言文应当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类著作中所采用的古白话。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

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其间的部分词语理解得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

文言与古白话两个系统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

浅易文言文应当是前者之中的浅易者,而不属于后者的范畴。

其次说到浅易文言文中“浅易”的标准问题。

应当说,“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艰深”相比较而言的。

“浅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深的人来说,中等以上难度的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浅易”;相反,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浅的人来说,即使中等以下难度的文言文也算不得“浅易”。

具体到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标准进行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

此外,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极少运用,因为这类术语含义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甚至过于艰深。

例如《汉书·霍光金日传》的文字本身并不深奥,但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很多,就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再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的语言也较平实,但其中有些段落涉及不少典章制度,这些部分也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如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等。

这些语法现象同现代汉语相比并没有太大太多的差别,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就能用不多的规律概括并进而掌握它们。

此外,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罕见者一般不会出现。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

如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讲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内容艰深;《庄子·逍遥游》阐发老庄哲理,也过于难懂。

这些都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知识或背景情况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阅读之前首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

凡是内容超越这一范围的作品,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意在批判当时社会与封建礼法,背景情况复杂,王勃的《滕王阁序》着意铺排渲染,几乎一句一个典故。

这些也
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秦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的作品,前者是文言文的源头,后者则大体承袭了前者的整体风格。

两者均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词藻,也不强求音节上的谐和。

这类文章认真读下数十篇之后,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感性认识,再往深广方面拓展阅读也就比较容易了。

根据以上五条标准来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这种判断并不以作品的时代先后为主要标志,而应当以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反映的内容作为根据。

例如《史记》产生在《汉书》之前,但由于司马迁较为注意用当时的口语行文,两相比较,《史记》反而比《汉书》显得浅易;晚清章太炎的《秦政记》《秦献记》论述秦代政治,鼓吹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用语古奥,甚至比《史记》《汉书》还要难懂。

把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误认为可以用时代先后作为标准,或许是受浅易文言文又可称为浅近文言文中“浅近”一词的影响,其实“浅近”中的“近”字并不是指时代的远近,这里的“近”字与“浅”字同义,均表示浅显,“浅近”即“浅易”,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我们主张选用“浅易”一词,除去它近来较为习见之外,也含有防止误解的意思。

二是判断一部或一篇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要从整体面貌上进行判别。

我们较难看到整部作品或通篇文章均属浅易文言文却没有任何艰深成分的现象,而最常见到的则是浅易之中夹有艰深,整体较为浅易而局部较为艰深的情况。

例如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包括某些传世名篇,常夹杂有一些名物、职官、典章制度以及少数冷僻的实词词义与虚词用法,甚至罕见的语法结构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较难理解的内容,但由于只占极小部分,因而通篇的面貌还是较易认识的,这类作品仍然应当属于浅易文言文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