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

合集下载

从“唐话课本五编”管窥唐通事的汉语教育

从“唐话课本五编”管窥唐通事的汉语教育

从“唐话课本五编”管窥唐通事的汉语教育日本江户时代的唐通事为中日贸易和商务交流服务,他们学习汉语使用的教科书多以写本形式存在。

本文以“唐话课本五编”的写本文献为研究对象,考察唐通事汉语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汉语教育的具体实态。

标签:唐通事汉语教育唐话课本一、引言日本江户时代实行锁国政策,只允许长崎一地与中国及荷兰进行贸易。

因而在长崎,为中日贸易和商务交流而服务的唐通事应运而生,从1604年冯六被任命为唐通事开始①,直到1867年唐通事制度被废止,这一制度共存在了263年。

唐通事主要从事翻译和日常管理工作,他们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当地商务汉语教学的发展。

在江户和明治时期,不仅是唐通事要学习汉语,其他人也有学习汉语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汉语教科书和工具书。

这些教科书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汉语教学和汉语的风貌,也给今天的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时期汉语教科书的整理和研究比较多。

教科书整理方面,在日本有六角恒广的《中国语教本类集成》(不二出版,1991年);在中国,张美兰主编的《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汇刊》(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收录50多种汉语教科书;李无未主编的《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中华书局,2015年)收录江户至明治末期汉语教科书及工具书文献134种。

研究方面,六角恒广的《近代日本の中国語教育》(1984)、《中国語教育史の研究》(1988)、《中国語教育史論考》(1989)、《中国語教学書誌》(1994)等是较早的专门研究。

在这些教科书中,江户时代长崎出身的汉语教育家冈岛冠山编的汉语教材“唐话五种”(《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语便用》《唐音雅俗语类》《经学字海便览》)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冈岛冠山名气大,更重要的是这套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性强,包罗万象,注重口语和实用,确实在早期的汉语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内关于这套教材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如鲁宝元、吴丽君编《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江户时代唐话五种》(外研社,2009年)一书收录了多篇论文,对这套教材进行了细致分析;闻广益《商务汉语教育的早期实践——谈日本江户时代唐通事教育的一大特点》(《人文丛刊》第七辑,2012年)对“唐话五种”的商务汉语教育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美兰《从明清海外商务汉语教材的编纂看商务汉语教材的历史》(《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2期)也有相关内容涉及到这套教材。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荣新江2011-12-21 16:49:01 来源:《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中华书局,2002年4月一、仓石武四郎及其中国学研究成果仓石武四郎(1897-1975)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尤其在战后以对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的功绩而成为现代日本汉语研究的泰斗。

他对现代汉语教育的贡献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的重要推进力和具体成果,1974年被授予日本朝日文化奖。

但是,语言的工具性往往使人们忽视其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

随着时年的推移,在日本,翻阅经典的《岩波中国语辞典》(岩波书店1963)虽然成为与中国交流的当然渠道,但在匆匆地寻找着中日词汇的对应义之际,人们已很少去注意到主编者的名字,更不用说在这种习以为常之中去体味仓石武四郎扬弃传统汉语训读法而使日本走上汉语学习康庄通衢的历史了。

在中国,仓石武四郎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上外,更是罕为人知,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者,其影响之不及引进新知者,似乎是中外交流史上的通例。

但日本汉语教育与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壮大,在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现代意义,却是无法回避的。

理解和认识仓石武四郎这位在战后崛起的中国学研究前辈,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仓石武四郎于明治三十年(1897)出生在新潟县高田市,他的父亲仓石昌吉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的学生,典型的书香门第使他从小就喜欢日本与中国的古籍。

1921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支那文学科毕业。

同年,到中国江苏、浙江沿海进行考察,短期的中国之行使他对“训读”法与中国现代语之间的隔膜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成为他一生研究汉语教育、改革的契机。

虽然在那一年他考上了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的特选公费生,但一年之后即中途退学,于1922年进入当时日本中国学的中心——京都帝国大学大学院,在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日本中国学的奠基者指导下从事研究。

1926年,他担任了京都帝国大学讲师,1927年升任助教授,1928-1930年被日本文部省派往北京留学。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

或問W AKUMON143No.16,(2009)pp.143-148 简讯“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是2004年7月在澳门注册、以“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宗旨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现该学会拥有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波兰、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会员近二百名,学会成立至今已召开两届学术年会,学会理事会每年召开工作会议1-2次。

鉴于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抛点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经学会理事大会通过,2007年10月,“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将注册地点更改为日本关西大学,学会在中国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日本大阪(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两地分设秘书处,同时展开工作。

关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一)2004年7月,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应与会学者的要求,在澳门注册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学会章程如下: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名称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属国际性民间学术组织,会址在澳门。

第二条本会宗旨是: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第三条本会任务是根据上述宗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和组织理论研究、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定期出版书籍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中国现当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史研究、16—19世纪西方入华传教士汉语研究、近代各国汉语教育史研究、20世纪各国汉语教育研究以及汉语教育史方法论研究的资料和成果。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托项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托项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托项目
(原创版)
目录
1.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托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2.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3.项目的执行和成果
4.项目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动作用
正文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致力于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和教学。

近年来,该学会委托了许多重要的项目,以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

这些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在于应对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需求的增长,以及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

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提升汉语教学的质量,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加强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项目组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为汉语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项目组还会编写和出版一系列教材和教学资源,供汉语教师使用。

项目的执行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项目组的组织和管理,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负责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其次是项目的资金和资源保障,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项目的运营。

最后是项目的成果评价和反馈,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委托项目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汉语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设在北京。:中国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29号A座302室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 处。
从1985年至今,学会先后在北京、德国汉诺威、上海、沈阳、西安等地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 会。
第一届 会 长:朱德熙(中国) 副会长:吕必松(中国) 秘书长:张亚军(中国) 常务理事: 柯彼德(德国)、黎天睦(美国)、卢绍昌(新加坡)吕必松(中国)、缪锦安(香港) 司格林(苏联)、舆水优(日本)、张亚军(中国)、朱德熙(中国) 第二届 会 长:朱德熙(中国) 副会长:卢绍昌(新加坡)、吕必松(中国)、佟秉正(英国) 秘书长:程棠(中国) 常务理事: 胡百华(澳大利亚)、柯彼德(德国)、刘君若(美国)、舆水优(日本)、司格林(苏联)
电子刊物《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汇集各国、各地区汉语教学最新动态和发展情况,成为业内人士交流活 动信息和教学经验的新平台;通过学会站发布,并发送至会员电子信箱。
历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均出版论文集。
组织结构
理事成员
组织会员
理事单位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实行会员制。凡从事或热心于汉语教学或研究并赞成学会章程的各国各地区学者均可申请 加入本学会。希望加入本学会的学者和教师,可向学会秘书处索取入会申请表,或登录学会官下载申请表发送至 学会邮箱。经秘书处按照章程规定的条件审批通过并交纳会费后,即在《会员通讯》上公布名单,成为正式会员。 截至2013年,会员人数已从成立之初16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余人发展到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4415人。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北京市1987年成立的社会团体
01 发展历史
03 组织结构
目录
02 主要职能 04 组织章程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ISCLT)是在民政部登 记的国际性社团,于1987年8月14日在北京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是由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工 作的人士及相关机构组成的非营利国际民间学术团体。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具体接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业务指导。会址在中国北京。2011年 10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世界汉语教育史

世界汉语教育史
然后从横向来理解。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但是这里讲述的则是“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其实目前对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内涵还有一定的争议,这个挺复杂,我也有点迷糊,没搞懂的东西我就不乱讲了。而“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讲的比较明确,它包含:对外汉语教育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国外华文教育史,国别汉语教育史,国外汉学教育史。历史上对咱们这项事业分的没那么细致,所以统称为“世界汉语教育”,而现在的人喜欢没事儿钻牛角尖,非得讨论、争议个所以然来,比如:“对外”是否包含国内少数民族,对国外华侨华裔应该叫“华文”不该叫“对外”,“对外”是指在国内对外国人而到了国外教汉语就不能称为“对外”应该称为“第二语言教育”才比较正规,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争论,因为现在那些搞学术的领着工资没事儿干只能找这么点事儿来显摆显摆本事,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大家了解就行了,以后该怎么教学还是怎么教学,这事儿和咱无关。纵向中要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在横向中我们要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尤其是我们从事对外汉教的,更应该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比较,这方面大家应该都已经有所了解、体会了,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就不多说啦。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始终依托于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其实现在也是,在未来看我们现在这段历史,这句话同样适用。“历史的眼光”),途径有这么三条:一是宗教途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二是中外经济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三是外国政府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比较:1中多了两个宗教,23均有官方成分,都是进步啊】
2011-1-19 20:03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3楼
历史上各朝代的对外汉语教育
首先要说明一下对外汉语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什么时候需要学汉语?当然是需要和中国人对话的时候才会需要用汉语,那时候我中原泱泱大国的思想浓厚,有很强的乡土观念,没事儿谁也没想过逃离当时中国那个社会环境,就算是犯罪了亡命天涯,那时候能跑到现在的江南、西南还有东北,已经算是够远了。可不像现在,由于某些种种残酷的社会原因吧,大家都想往外跑,来学习这门专业的很多也都是想出国的,这个我都懂的。那时候不会,中国人是不会跑到国外去,所以外国人要学汉语肯定就是来咱中国,这些人无非就是旅游的、做生意的、还有出差的。【这里可以知道历史上的世界汉语教育多是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对外”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世界汉语教育史

世界汉语教育史

世界汉语教育史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活力的语言之一,其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传承。

世界汉语教育史,是一部跨越时空、文化交融的壮丽篇章。

在古代,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往来,汉语教育便已悄然展开。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商人、使节们在交流中传播着汉语的知识。

特别是在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的学子前来学习。

当时的长安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各国留学生云集,他们在国子监等学府中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不仅学习语言文字,还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而在东亚地区,汉语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

朝鲜半岛和日本很早就开始借鉴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

朝鲜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将汉语和中国的经典著作带回本国,促进了汉语教育的发展。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全面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汉语成为了官方语言之一,许多贵族子弟都以能熟练掌握汉语为荣。

他们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使得汉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

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宗教,开始学习汉语,并在中国开办学校,教授汉语和西方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文化侵略色彩。

进入 20 世纪,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汉语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与众多国家建立了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在现代,汉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为各国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这些学院不仅教授汉语的听说读写,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武术、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問W AKUMON143No.16,(2009)pp.143-148 简讯“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是2004年7月在澳门注册、以“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宗旨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现该学会拥有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波兰、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会员近二百名,学会成立至今已召开两届学术年会,学会理事会每年召开工作会议1-2次。

鉴于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抛点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经学会理事大会通过,2007年10月,“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将注册地点更改为日本关西大学,学会在中国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日本大阪(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两地分设秘书处,同时展开工作。

关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一)2004年7月,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应与会学者的要求,在澳门注册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学会章程如下: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名称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属国际性民间学术组织,会址在澳门。

第二条本会宗旨是: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第三条本会任务是根据上述宗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和组织理论研究、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定期出版书籍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中国现当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史研究、16—19世纪西方入华传教士汉语研究、近代各国汉语教育史研究、20世纪各国汉语教育研究以及汉语教育史方法论研究的资料和成果。

144或問第16号(2009)第二章会员第四条凡从事或热心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并赞成本会章程的各国学者均可申请加入本会。

赞成本会章程、与本会的性质和宗旨有关的图书馆、出版社、书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也可申请加入本会,作为团体会员。

第五条凡申请入会者,由本人直接提出书面申请并附简历及主要著作目录,经本会常务理事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通过后,即为个人会员;凡申请作为团体会员的机构,须提前书面申请,说明该机构的业务性质和与本会有关的工作内容,经常务理事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通过后,即为团体会员。

第六条本会个人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均有权参加本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本会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参加本会组织的国际合作项目,免费获得本会出版的刊物和资料;并享受其他优惠待遇。

第七条本会会员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本会章程及其他规定,交纳会费,参加本会工作,支持本会组织的学术活动。

第八条本会会员如违反本会章程,经常务理事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通过,即中止其会员资格。

连续两年不交纳会费者作为自动退会。

第三章会费第九条本会会费标准及交纳办法由常务理事会另定。

第十条本会会费收入用于本会活动、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出版、向会员邮寄本会资料。

第四章组织机构第十一条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

第十二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常务理事若干人,秘书长1人,组成常务理事会。

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均为义务职,任用3年。

第十三条本会实行差额选举,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本会理事会得聘请名誉会长和顾问若干人。

第十五条本会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处由秘书长、秘书、干事组成。

秘书长在会长领导下主持日常工作。

第五章例会第十六条本会每3年举行一次大型学术讨论会,并协助世界各地会员不定期举行专题学术讨论会或地区性学术讨论会。

大型学术讨论会期间举行会员大会和理事会。

会员大会听取并讨论通过会长关于会务工作的报告,秘书长关于财务的报告,并进行改选理事、修改章程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学会145及其它重要事项。

大型学术讨论会、会员大会及理事会的召开,至少须在1年前发出通知。

第十七条本会常务理事会的召开由会长决定,但至少须在4个月以前发出通知。

第十八条学术讨论会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由当地会员组成会议组织委员会,或与其他友好组织联合组成会议组织委员会,负责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第十九条条大型学术讨论会的举行由理事会决定,专题学术讨论会和地区性学会的举行由常务理事会决定。

经半数以上常务理事同意,可提前或推迟举行各类学术讨论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

第六章经费第二十条举行学术讨论会的经费由会议组织委员会负责筹措。

第二十一条本会资料及成果的出版费用与邮费从会员交纳的会费中开支,不足部分由秘书处负责筹集。

第二十二条秘书处办公经费由秘书处负责筹措。

第二十三条本会经费收支由负责财务的秘书办理。

第八章附则第二十四条本章程的修改须经出席会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会员通过,方为有效。

(二)学会组织调整2007年10月6日在学会第二届年会期间召开的理事大会上,经参会全体理事通过,对学会的组织结构做如下调整:1.新的组织结构会长:张西平副会长:内田庆市,马西尼,孟柱亿郎宓谢秘书长:柳若梅,沈国威理事(排名不分先后):崔明芬,崔维孝,赖少英,李树森,戚印平,马西尼,张美兰,黄端铭,张卫东,李明,许光华,梁志桦,潘奇南,郑光,孟柱亿,沈国威,施光亨,鲁宝元,姚小平,续三义,阎国栋,鲁健骥,邹振环,李开,王若江,顾钧,李杨,张晓慧,汤开健,王幼敏,蔡剑锋,李文潮,丁超,叶青,游汝杰,柯彼德,白乐桑,吴伟克,叶农,崔永华,爱德华,保罗,汤翠兰,钟少华,吴丽君,李雪涛,赖少英。

会员:蔡剑锋,曹慧,曹学新,陈乃芳,陈乳燕,丛晓梅,崔永华,保罗,丁超,董海樱,董淑慧,耿146或問第16号(2009)升,顾卫星,顾钧,郭丽,韩经太,韩容洙,郝颖,何高济,何一微,胡百熙,黄端铭,金琮镐,鞠玉华,来静青,李开,李明,李申,李文潮,李扬,梁冬梅,梁志桦,刘继红,刘丽川,刘润芳,刘正文,刘士勤,梅若梅,鲁宝元,鲁健骥,马西尼,孟柱亿,内田庆市,潘奇南,朴兴洙,戚印平,千叶谦悟,钱婉约,沈国威,施光亨,施正宇,王若江,王晓澎,王幼敏,西山美智江,徐文堪,徐子亮,许光华,阎国栋,严娜,严绍汤,杨爱姣,杨慧玲,叶农,叶青,叶向阳,于捷,张方,张海英,张铠,张林涛,张美兰,张卫东,张西平,张晓慧,赵永新,郑光,朱凤,朱勇,邹振环,(以下粉色标记为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高田时雄,周振鹤,李真,盐山正纯,何群雄,西山美智江,竹越孝,钱乃荣,赵世举,小野文,梁凤清,阮星,钟少华,吴丽君,奥村佳代子,木津佑子,温云水。

2.学会的注册地点变更为日本大阪。

新注册的学会日常工作由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同时承担,在日本关西大学和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同设学会秘书处,日本秘书处负责学会的日常管理、组织等工作,与此相关的具体工作的筹措和落实则由中国秘书处承担。

3.学会日常资金筹措由日本秘书处负责,如学会每年一期的通讯的编辑等费用、学会活动的费用等。

学会通讯的编辑工作可由中国秘书处具体完成。

本次日本会议的论文集由日本秘书处编辑并负责出版。

4. 学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大致如下: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由会议承办方负责出版会议文集;学术将定期为会员的论文评奖,并将受奖情况记入学会档案;学会将主办“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丛书”,该丛书原则上为开放式,可随时纳入新书,但出版时应按内容、成系列地推出。

5. 学会通讯:北京秘书处在互联网上设立学会的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通报学会活动。

学会每年编辑学会通讯一期,以便于会员之间增加了解和联系,沟通学术信息,促进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通讯的编辑由学会设在北京的秘书处负责,所需经费由学会提供,向所有会员发送电子版。

日本秘书处建立一个Mailing-List系统,使学会会员有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6.入会及会费凡对本会的学术内容感兴趣的学者通过互联网网页自动注册加入学会或参加学会活动自愿入会,本会不收取会费。

三、学会大事记(一)2004年7月2-5日,由澳门理工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在澳门召开了学会的首次大会——“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7月2-5日,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

这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澳门理工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学会147联合举办的,来自意大利、挪威、俄罗斯、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十个国家和中国内地、澳门的八十多位专家,将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围绕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代表特区政府向研讨会致贺。

他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在国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而世界汉语教育史的进一步研究,无疑将拓展这一领域,使该学科有了更为深厚、更为扎实的历史根基。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等著名学者也向研讨会发来贺辞。

他们指出,自古以来,汉语在亚洲地区即有广泛的影响,及至中西交通发达,文化沟通,外人学习汉语日益普遍。

特别是近年,汉语教育尤见昌盛,其发展历史及所积之经验,所逢遇之问题,极待阐发研究。

澳门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是西方汉学的发源地,也是西方人最早学习汉语的地方。

在澳门召开“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意义,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的成立将有助于各国汉语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文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于2005年在澳门出版。

(二)2005年7月30-31日,在“世界汉语大学”的“海外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设立了“海外汉语研究”分会场,在这次会议期间,召开了理事大会。

2005年7月23-25日,国家汉办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二——“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14个国家的学者围绕海外汉学研究和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进入了深入的讨论,使外国(族)人学习、应用、研究汉语的历史的考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从现今欧洲所藏的早期的手稿字典,分析传教士认识、学习汉语的历史过程和汉语语言演进的历程,令与会学者今目一新;与会学者认为,最早入华的罗明坚和利玛窦所编的《葡汉辞典》所采用的罗马拼音方案不但反映了明末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汉语音准,也是欧洲人使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章节的先驱,同时辞典中包含的音韵学、词汇学内容亦相当丰富,值得从汉语的角度进一步挖掘;马礼逊《华英词典》与《康熙字典》以基本相同的中文词语,建构与迥然不同的工具思想和知识桥梁,从中可以梳理出中国近代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源头,因而应关注中国传统知识和西方近代知识在字词方面的交汇;19世纪入华的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的《英华字典》以鸿篇巨制著称于世,在日语近代词汇体系建立过程中也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与会学者研究了罗存德在汉语语法描述方面的成就以及对汉语教育所持有的基本观点;第一部意大利语—汉语词典出版于1939年,这部词典具有教科书的性质和方言口语化、宗教色彩浓厚的特点;与会学者认为,19世纪英语资料与汉语本体研究关系紧密;《语言自迩集》36年间的三次修订出版也是会议的议题之一;法国的汉语教育成绩卓著,本次会议研究了法国汉语教育史的特点和法国汉语教育史上的汉语教材,认为其中体现了教研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本次会议对于日本汉语教育的历史十分关注,对于日本中国语教育的历史、江户时代两个重要人物——冈岛冠山和六角恒广其人其著以及另一位出色的汉语教育家荻生徂徠都有研148或問第16号(2009)究;朝鲜民族的汉语教育史渊源悠久,朝鲜王朝时期的汉语教育史及汉语教材同样是与会者关注的话题,与会学者还利用《老乞大》研究汉语官话史,分析汉民族共同语形成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