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真

提要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肯

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总结了自己学习

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马若瑟《汉语札记》世界汉语教学史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Harbsmeier, 1998:16),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①,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性质与其构造,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1941:109)。

《汉语札记》(后文简称《札记》)1728年成书于广州,1831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②。1847年出版英译本。

全书分两大部分,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

行文共分四章: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③。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④

《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105

李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马

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并曾

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曾对马若

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在我看来, 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Lundbek, 1991:184)

一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

学习铺路的目的,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Lundbek, 1991:37)

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

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rina)⑤一书,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

书中没有汉字。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的问世,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

《札记》一书综合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先讲授“活语言”———

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

在编写时,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强调发展听说

能力(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⑥。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

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语言精炼,文学色彩浓厚,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即使是零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4)

《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⑦于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⑧。可见,尽管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

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⑨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文启蒙》( 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

二回归汉语语言本质,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这些教材大都自

然地沿用了希腊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

人习焉不察的语料,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

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

2.1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意思

迥然不同,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在语

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 实字分为活字(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虚词”的划分,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

言学的术语范畴。(姚小平,1996:41;罗宾斯, 1997:120)

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77)因此,为了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117 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还摆出使用条件,详加例证。可以说,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

2.2“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

行句式练习,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成课堂句型练习,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

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把”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词

含义,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把他拉到房内”。第二类的“把”更

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把他灌醉了”。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他介绍“把”与“看、视、当”等

词组的固定搭配,如:“把金银视为粪土”,“把那贼子当作好人”。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用

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如:“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44-47)由此可见,马若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107

李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3汉字

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第二,汉字是非字母文字,“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的印象,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觉。”(§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步,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

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如果不记字形,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音的依赖,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在马若瑟看来,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

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

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而且也确实在编写

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

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

极为少见;直到今天,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得不承认马若瑟的良苦用心对

当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仍有启发作用。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经验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编写者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是第二语言

的习得者,他们均从自身体会出发,向读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了汉语学习

的普遍规律。《札记》也不例外,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的汉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西方早期汉语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马若瑟主张学习汉语的方法应是重实例而轻规则, 书中所举例句多达一万两千多个,且大都按一定的句式结构归类。他反对在学习之初强加

给学生很多望而生畏的语法规则和术语,提倡通过大量例子来学习汉语。因为单纯学习规

则显得冗长且乏味,而由实例入手,则使学习的途径变得便捷。马若瑟所强调的正是在语言材料中把规则具体化,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例句中体会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目的。他还强调了目的语环境和实际运用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加强与中国人

的日常交流有助于外国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迅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运用能力。此外,他还注重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不光介绍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通过旁征博引古典文学的名家名篇以及小说和戏曲中的生动表达,介绍了汉语所植根的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札记》的优点在于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以一个语言习得者

求异的眼光来研究汉语,尝试贴近汉语原貌来描写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实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建议。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对

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发掘类似《札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对当今的汉语教学也深具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08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 附注

①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为马若瑟、宋君荣(Antoine Gaubil, 1689—1757)、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②大英博物馆所藏“仅存残缺不全之第二编与第三编之一部分”。(参见费赖之,1995:531)

③《札记》的拉丁文本附录的是“汉语诸音总索引”,列举了1445种音节,每个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

释义。而英译本的译者则用自己总结的谐音字表取而代之,共计528个音节,4397个汉字,但没有释义。

④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参见张西平等(2003)。

⑤《华语官话语法》中译本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⑥英译本已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注音也改为译者裨雅各所处时代的汉语注音。

⑦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人,中西历史

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汉对照字典《华英字典》(1823)的著者。

⑧参见费赖之(1995:531)。

⑨代表作有《汉文启蒙》、《亚洲杂纂》。

参考文献

戴密微(1998)法国汉学史,见(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董明(1996)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方豪(1987)《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

费赖之(199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0)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见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专家笔谈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1992—1999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石田干之助(1941)《中西文化之交流》,湖南:长沙商务印书馆。

许光华(2001) 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国际汉学》第6期,郑州:大象出版社。

姚小平(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西平等(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周思源主编(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Bridgeman, J.G. (1847)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Translated into English. 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Harbsmeier, Ch ristoph (1998)Language and Logic in Joseph Needham’s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ndbek, Knud (1991)Joseph de Prémare (1666—1736), S.J.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 Den-

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Prémare, J. (1831)Notitia Linguae Sinicae. Malacca: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

作者简介

李真,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

(通信地址: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9号信箱)

109

李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一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陆俭明 提要 本文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强调,必须区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说明。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本体研究 汉语本体研究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以前称作“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最早,认为“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后来又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而“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汉语教学对于汉语本体研究也起着推动作用”,“汉语教学拓展了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2005a、2005b)这些认识不能说错,但还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本文想进一步说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的问题,着重说明二者的区分。 这里首先要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不是一码事。 汉语本体研究是指对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诸种现象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考察、描写、分析、解释,并升华为理论,以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这样的一系列研究。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则是指围绕和服务于汉语教学的汉语应用研究。 区分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二者研究的范围不一样。汉语的本体研究,如上所说,是就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诸种现象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描写、分析、解释,而且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以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当前不管是运用形式派的理论方法(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生成语法学的理论方法),还是运用功能派的理论方法,还是运用认知派的理论方法所作的汉语研究,都属于汉语本体研究。而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则是指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 一是开展服务于汉语教学的汉语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以及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及其教学之研究,其研究成果应该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且能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以解决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

或問W AKUMON143 No.16,(2009)pp.143-148 简讯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是2004年7月在澳门注册、以“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宗旨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现该学会拥有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波兰、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会员近二百名,学会成立至今已召开两届学术年会,学会理事会每年召开工作会议1-2次。鉴于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抛点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经学会理事大会通过,2007年10月,“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将注册地点更改为日本关西大学,学会在中国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日本大阪(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两地分设秘书处,同时展开工作。 关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 (一)2004年7月,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应与会学者的要求,在澳门注册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学会章程如下: 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属国际性民间学术组织,会址在澳门。 第二条本会宗旨是: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 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第三条本会任务是根据上述宗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和组织理论研究、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定期出版书籍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中国现当代 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史研究、16—19世纪西方入华传教士汉语研 究、近代各国汉语教育史研究、20世纪各国汉语教育研究以及汉语教育史方法论研究的 资料和成果。

《世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创刊·季刊) 2019年第4期目录 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构建……………………………………………………赵杨 汉语研究 汉语动结式在语言类型上的两面性 ——从藏缅语的自动和使动的对立谈起………………………………………石村广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完权“全对全”还是“一对一” ——“每P”和“都”的共现问题探讨………………………………………………刘林复合名词中致使事件压缩的认知机制及制约因素………………………………崔艳蕾现代汉语类推构词的类型及溯因推理特质………………………………………李加 动词“坐”的词汇类型学研究……………………………………………韩畅荣晶 汉语教学与学习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在第二语言句法 习得研究中的应用…………………………………………靳洪刚高飞陈忠汉语初学者汉字阅读准确性与流畅性影响因素研究…………………郝美玲周思浓基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汉语二语写作发展研究………………………亓海峰廖建玲

简讯 新书目 北语社“基于案例的国际汉语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8届)征稿启事 语言教学与研究前沿论坛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40周年庆典成功举行《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向审稿专家致谢

《世界汉语教学》2019年第4期论文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构建 赵杨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提要随着中国国力提升,构建国际话语权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构建问题,提出了构建学术话语权的基础、关键和途径,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只能在二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术话语中形成,对话和交流是构建话语权的基础,学术实力是构建话语权的关键,立足汉语和汉语教学是构建话语权的途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学术话语权二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汉语动结式在语言类型上的两面性 ——从藏缅语的自动和使动的对立谈起 石村广 日本中央大学 提要本文从藏缅语“自动—使动”对立的这一观点来反观汉语动结式(略记为VR),并指出汉语具有两个不同的类型特点:第一,原始汉藏语的使动形式是在动词前面黏附前缀*s-来表达的。现代汉语也存在同样的派生方向,即R(自动)→VR(使动)。汉语的语法系统自古而今以“自动—使动”的对立(即作格性)为核心。第二,典型的动结式是通过“致动用法的双音化”产生的。它属于造句法,体现出宾格语言的类型特点。汉语原本就具有语言类型上的两面性,学术界普遍认为汉语和藏缅语之间在发生学上有亲缘关系。藏缅语的语态系统可以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关键词动结式自动—使动作格语言宾格语言致动用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的角度分四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上课。第一年共接受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学制为两年,任课教师为6名。1952年暑期,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从1951年至1961年的11年间,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他们接受的都是汉语预备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教学,函授或刊授教学,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从1961年开始,高教部从一部分大学中文系接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外国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外国语三年,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这是我国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最初模式。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我国外出留学人员也日益增多。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该校的成立使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从事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独立、稳定的基地,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1962年到1965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院校发展到了23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这一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专业刊物的创办使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的信息交流有了一块园地。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同样危及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所有的高等院校被迫停课,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7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1972年有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北京语言学院恢复后,共接受42个国家的383名学生。我国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以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恢复招生。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广播汉语教学都逐渐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中断多年,恢复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校舍、设备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整理版]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模板

[ 整理版]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模板 中级综合课课堂教案设计 《老人的生活》 一、教学对象 汉语水平为中级的留学生 二、所用教材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册)》(陈灼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三、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围绕该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成段表达能力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重点词汇 掌握相关语法点 四、教学重点 重点词汇:传统,儿媳,外地,满足,寂寞,提供语法点: 满足,提供的用法句式讲解和运用五、教学难点 动词的使用,句式的用法 六、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1 课时 (一)说明讲课内容,重点 内容:课文中词语的读音,意思,用法重点:动词的用法(满足,提供) (二)学习生词(25 分钟)

领读生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解释意思(每个词后有其英文标注) 重点词语讲解: 老人: 只需用图说明其意思 儿媳:用PPT上的人物关系图来解释意思寂寞:简单举例来解释或用英语来说明,让学生照例句造句,需说明是一个表示心情的词(感观词) 传统:用中西方传统节日来对比说明。先告诉学生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来解释什么是传统,再让学生说说西方圣诞节的习俗来进一步了解词义 满足:先说明词性和它的两种用法(动词和形容词)。用课件上的例句来对比说明,再让同学用“满足”造句,告诉他们所造的句子是用了“满足”的哪种用法。最后让同学分别有两种方法造句,学会应用。 提供:先说明词性(动词),再解释用法(1.提供+名词 2.提供+量词+名词 3. 提供+形容词+名词4. 提供+量词+形容词+名词)。每种用法后有例句,再分别让学生练习造句 (三)复习词语,练习用法(造句)(15 分钟)课后练习 1. 复习课堂上的词语 2. 预习课文 第 2 课时 (一)课文通读(5 分钟) 将课文分成 4 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有一个传统”——“就和女儿住在一起” 第二部分:“但是”——“怎样生活的呢” 第三部分:“敬老院”——“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但是”——“活动中心” (二)课文精讲 课文第一、二部分 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5 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整理

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1978年以来)末至今) 成立了全国性对外汉语教学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1998年已扩展为由11个政府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家教委负责人任组成,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负责。国家教委在1989年5月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发展出多种教育类型和各种教学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在事业的开创、巩固时期基本上只有汉语预备教育,即非学历教育。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才逐步发展起来。外派汉语教师人数逐年增加: 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4年王力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5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的学科。 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对外汉语师资或者储备师资。它被列入05类一级学科“文学”类。二级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代码:0501)。该二级学科内共有3个分支:“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和“对外汉语”(050103)。对外汉语专业代码后面加了“”号,文件说明是“目录内需一般控制的专业”,这表明还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 2007年1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通过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专业人士认为,这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为了促进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其发展,1987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期间,各国代表协商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朱德熙。学会现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会员,已召开了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 年9月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创办的会刊《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师资队伍培养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和外语系的一小部分毕业生。 2007年11月,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要求,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教师综合素质。 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是第一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书。 在教学法原则的研究上,引进了“交际性原则”,认为交际性原则应该高于实践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起源于6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该书对长期影响语言教学的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式不能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独创性,掌握语言也不等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 与之相应,1971年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athaway Hymes,1927-)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他认为一般语言理论还应包括交际和文化方面,既应强调语言知识又要强调语言使用能力,既强调结构的准确性,又强调使用的恰当性。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文献综述 0709600103 李鑫洁 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 (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 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 (1)母语与外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目的语与媒介语 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 (1)基础理论 (2)应用理论 (3)应用研究 (4)教育实践 (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3、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4)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 (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3)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 (4)学科地位的确立 (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法 2、教学模式 3、语法翻译法 4、阅读法 5、听说法

6、全身反应法 7、团体学习法 8、暗示法 9、自然法 10、交际法 11、任务式教学 12、侵入式教学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课程设计 3、教学大纲 4、结构大纲 5、功能大纲 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 1 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 (1)《老乞大》 (2)《语言自迩集》 (3)《汉语教科书》 (4)《基础汉语课本》 (5)《实用汉语课本》 (6)《中文听说读写》 (7)《新实用汉语课本》 2 教材的分类 (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 (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 (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 教材选用的原则

4 语言测试的种类 5 语言测试的效度 6 语言测试的信度 7 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 8 教学评估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习得机制 4.中介语 5.普遍语法 6.母语迁移 7.化石化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个体差异 10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 对比分析 (2). 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 (3). 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 (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世界汉语教学》来稿须知暨体例要求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编:100083 电话 :82303689 E-mail: sjhyjx@https://www.360docs.net/doc/a116652144.html, Address: No. 15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3 Tel: 86-10-82303689 来稿须知 1. 投稿方式 请任选一种方式投稿:(1)网上投稿。来稿请使用在线投稿系统投寄电子本。电子本投寄成功后,可不再寄送打印本。(2)寄送纸本及电子文本。打印本请寄至: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电子文本请用国内通用文字处理软件,用电子邮件发送至:sjhyjx@https://www.360docs.net/doc/a116652144.html, 。 2. 稿件内容和格式 整篇稿件相关部分的内容及其序次为:标题,作者,中文提要(限300字内),中文关键词(限 5个),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如需要),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英文题目、作者(汉语拼音名或英文名)、英文提要(限100~200词)、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以及作者姓名、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号请另页提供。 3.正文格式要求 正文中所有的标题均需独占一行,序号使用格式为:一级标题用汉字“一、二、……”,居中排列;二级标题用“1.1……”,三级标题用“1.1.1”,依此类推,均前空两汉字格,跟行文同。例句编号采用(1)(2)……的形式编排,全文所有例句连续编号。例句首行前空2字格,回行文字跟首行文字上下对齐。注释用脚注。 4. 参考文献体例 行文中文献引用采用下列格式:冯胜利(2001:53)。括注采用下列格式:(冯胜利,2001)。多个文献之间用顿号隔开,如:(Smith, 1983、1991)。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如(Leech, 1983;Smith, 1983)。 正文末所列参考文献应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正文所引文献必须列出。中文参考文献在先,外文在后。外文书名和外文论文首字母大写,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中文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换行时空两格。各类文献请依照下列各式,年份请引首次发表时间,转载请注明。 中文著作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文期刊论文 马希文(1987)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中文论文集 胡明扬主编(1996)《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文论文集论文 刘丹青(1996)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文学位论文 黄 敏(2001)论语篇中现代汉语“时”的表达及功能,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会议论文 张谊生(2001)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简论“被”的语法化历程,首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南开大学。 中文网络资源 詹卫东(2012)复合事件的语义结构与现代汉语述结式的成立条件分析, http://www.f.waseda.jp/ksunaoka/corpus/zhanweidong20100802.pdf (2012-3-13)。 推荐您使用网上投稿系统;对网络不熟悉的作者,或者稿件有特殊字符等请使用第二种方式投稿 勿用尾注 网络引用日期。如果文章已正 式刊发,应引用刊发出处。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任班主任。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建国初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属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语并于1975年试办、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全球化兴起“汉语热”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进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语言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又由于中国有无比巨大的广阔市场,所以任何类型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和平与发展,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国打交道,而要跟中国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们的国人努力学习汉语。 因此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在全球,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据报纸报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 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已成为第三大通用外国语;现在已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所,许多中学也都开设了中文课,有些州(如犹他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作为中学必修课。而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简略 在刘珣的《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将其分为两个时期: 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开创事业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巩固阶段和恢复阶段。 初创阶段(1950——1961年)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在这十年的初创阶段,在教学机构、师资队伍、预备教学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了个好头,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1953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1958年出版的我国最早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2. 巩固阶段(1962——1966年) 进入巩固阶段的标志是,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5年暑期北京语言学院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培训班,这也是我过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于1965年下半年由北京学院创办。 3、恢复阶段(1972年——1977年) 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很多国家向我国派遣留学生,恢复对外汉语教学提到日程上来。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课堂实践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并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编写教材中进行了句型教学的试验,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听说和读写两类课型分开教学的试验。 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1979——现今) 这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为学科的确立而进行学科理论建设所做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分为80年代的“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90年代的“深化学科理论”阶段。 而在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结合其他相关书籍,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分为了5个阶段。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留学生,设置专修班,以及教师的培训,杂志的创办。将其总结为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教学机构,形成并培养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中文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的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开始进行多方面、多类别的对外汉语教学。 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成立,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稳固的基地,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步入了巩固和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课远古神话 1、中国的远古神话是原始先民集体创作,他们经历了口头流传的漫màn长岁月,直到文字发明以后,才被记载jìzǎi下来,内容多是反应远古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 2、解释世界起源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反应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后羿yì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歌颂献身精神——“神农尝药”、“鲧gǔn禹yǔ治水” 第二课《诗经》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作品,一 共305首。 3、《诗经》最初叫《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把《诗三百》作 为教科书传授给弟子。汉代以后又被称为《诗经》。 4、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的《采葛cǎigě》。 第三课楚辞 1、屈原是“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受 尊敬的伟大爱国诗人之一。 2、中国的端午节duānwǔji?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3、屈原投汨罗江mìlu?jiāng而死。 4、中国端午节要包粽子bāoz?ngzǐ、举行龙舟赛l?ngzhōusài等活动。 5、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lísāo》、《天问》、《九歌jiǔgē》。

第四课汉乐府hàn yuafǔ 1、汉乐府中的精华jīnghuá是汉乐府民歌。 2、汉乐府民歌的大多是叙事xùshì诗。 3、《孔雀kǒngqua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有名的诗篇shīpiān,也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bù长篇chángpiān叙事诗。 4、“乐府双壁bì”——《木兰辞cí》、《孔雀东南飞》。 第五课南北朝cháo民歌 1、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有一批pī民歌míngē。 2、南朝民歌大多数是情歌qínggē。 3、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人们创作chuàngzu?的。 4、北朝民歌中最杰出ji?chū的作品——《木兰辞cí》。 5、南北朝民歌对后来唐朝诗人有很大的影响yǐngxiǎng。 第六课唐诗tángshī 1、唐代dài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gāofēng。 2、唐诗在创作chuàngzu?方法上有浪漫làngmàn主义和现实主义。 3、唐代最著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后人将他们合称为“李杜”。 4、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shīxiān”。 5、杜甫dùfǔ被人们尊称zūnchēng为“诗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