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新探索

合集下载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和情境因素来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犯罪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还受到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一定的机会和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环境和情境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首先,目标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境预防手段。

通过加强对贵重物品、重要场所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使犯罪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银行、珠宝店等场所安装坚固的防盗门窗、监控摄像头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的盗窃犯罪。

其次,通道控制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一些容易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通道限制,如设置门禁、检查站等,可以减少犯罪人的进入和逃脱机会。

比如,在小区门口设置保安岗亭,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能够降低小区内的犯罪发生率。

再者,监控与监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巡逻警察等,增加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力度,让犯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可能被发现,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社区居民的相互监视和邻里守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

另外,环境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照明条件、清理犯罪死角等措施,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加照明设施,能够减少夜间犯罪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管理和控制也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如对枪支、毒品等危险物品的严格管控,能够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一些容易引发犯罪的场所,如酒吧、网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也能减少犯罪的滋生。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和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实例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实例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环 境 设 计 预 防犯 罪 理 论 的 目标 旨在 依 赖 一个 高效 、 稳定 的C P T E D环境 , 即利用合理 的建筑物理 设计 、 有效的空间划分 以及活动定位 与管理等降低 犯罪率 , 最终促进社 区的环境安全 , 有效改善社 区 面貌 , 从 而 减 少 人 们 对犯 罪 的恐 惧 、 减 少 犯 罪 发 生 的机 会 , 为 积 极 的社 会 互 动 提 供 机会 , 提 高 人 们 的 生 活质 量 。
国、 澳大利亚等发达 国家成熟的理论体系和 良好 的 实 践效 果得 到 了我 国学 者 和实 务 部 门 的广泛 关 注 , 人们 开 始从 理论 上加 以研 究和 探 讨 , 并 以实 务 上运 用 预防措 施进 行试 点和 改革 。 环境 设计预 防犯 罪理 论概 述

识” 。 目前 , 在 环 境 设 计 预 防 犯 罪 策 略 的应 用 评 价 和策 略 实 施方 面 , 该 领域 的专 家 或学 者开 始 关 注 如 何 将 环 境设 计 预 防犯 罪 理 论 在 不 同学 科 领域 间进 行诠 释及 如何 将理 论转化 为 实践 。
【 中图分类号] D F 7 9 2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1 1 9 5 ( 2 0 1 5 ) 0 1 — 0 0 5 4 一 ( 0 4 )
环境设 计预 防犯罪 ( C P T E D: C r i m e P r e v e n t i o n T h r o u g h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D e s i g n ) 在加 拿 大 、 英 国、 美
对该区域的其他公活动支持可以通过开辟专用空间让人们开展各共设施如花园的座椅雕塑垃圾桶等要进行定期类活动使该空间变成自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该维护和保养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本来作用另校寝室区域活动范围及绿化面积较大但支持学生活一方面能营造出一个整洁文明怡人的环境不动的环境设计却较少使得该空间的各项区域功能未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而且会让潜在犯能得到有效合法和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没能起到自罪人意识到这里处处被人关注和重视进而带来强然监控领属性自然划归等良好效果

可防卫空间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论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减少犯罪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是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正确设计通过直接影响人类行为而减少犯罪的物理环境。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哪些设计特征可以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会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提高安全感。

“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学校、办公室和其他建筑的设计实践。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实质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

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想要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成功的城市街区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和住宅区那样混合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

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

”Jane Jacobs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譬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

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等”。

纽曼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4个基本要素: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milieu)。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防卫空间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并不完全是实质环境,它们受到了其他非实质环境的影响。

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

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

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安全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犯罪活动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安全感和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社区安全。

一、背景城市社区是人们居住、工作的地方,其中的犯罪活动对居民造成威胁。

犯罪活动可能包括抢劫、入室盗窃、暴力犯罪等。

这种犯罪活动不仅威胁个人和财产安全,还对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社区需要进行犯罪预防设计,从而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二、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的重要性1. 提高居民安全感:通过犯罪预防设计,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增加照明设施等,可以有效遏制犯罪行为,减少居民成为犯罪目标的可能性。

2. 防止犯罪行为发生:合理的社区犯罪预防设计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置安全门禁系统,控制人员进出,可以有效减少外来人员的闲逛和犯罪行为。

3. 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有效的犯罪预防设计可以提高社区的和谐稳定,促进社区的发展。

一个安全的社区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进而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犯罪预防设计的原则1. 社区整体规划:在城市社区的整体规划中考虑犯罪预防因素,合理布局各类设施和功能区域。

例如,将居住区与商业区、教育区相分隔,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降低犯罪发生的概率。

2. 改善环境:改善社区的物质环境,增加绿化和景观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员,也能够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3. 加强巡逻和监控:增加社区的巡逻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和时段的监控。

配备安全设备,包括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和维护,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

4. 增加社区互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的邻里关系。

社区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监督,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2.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5. 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方法与经验。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犯罪。

4. 视频教学法: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方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犯罪的经验。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犯罪。

5. 视频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预防犯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5.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犯罪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源:寻找与预防犯罪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

3. 教材和教辅:准备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4. 互动工具:准备一些互动工具,如问答卡片、小组讨论模板等,以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确保教室环境安全、舒适,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

3. 座位安排:考虑将学生分组,以便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学者和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与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与具体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犯罪情境预防。

一、犯罪情境预防理论1. 犯罪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犯罪环境的改善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环境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居住区的状况、商业区的治安、交通工具的设计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犯罪行为更容易发生。

2. 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变犯罪环境,使其不再吸引犯罪者去犯罪或者降低犯罪的成功率和利益。

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了物理改变和非物理手段。

物理改变指的是对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例如修建防护设施、加强监控措施等。

非物理手段指的是通过社会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警觉性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情境预防方法1. 提高空间安全设计通过对公共场所、住宅区等空间进行安全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住宅区增加监控设备、灯光装置等,改善其照明和监控状况,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安保人员等,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犯罪者被抓获的几率。

2.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建立社区巡逻队、实施邻里守望等,居民可以积极配合警方,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形成犯罪预警机制。

3.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犯罪危险的认知和警觉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犯罪防范讲座、发布犯罪预警通告等,可以增加市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与警惕。

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市民合法自卫的能力,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降低犯罪行为的成功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导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而预防犯罪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为其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1. 概念介绍: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概念,并与道德和法治的关系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明确预防犯罪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实例讲解:通过引用真实案例或者身边的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犯罪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和法律责任。

3. 规则意识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教师可以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

4.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思考如何防止自己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帮助他人。

5.心理素质培养:面对犯罪和安全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课程的引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总结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预防犯罪教育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1.学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预防犯罪教育的反应,包括理解程度、兴趣度和行动力等方面。

这有助于教师判断教学效果和进行后续改进。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3.课程设置:预防犯罪教育应定期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规范。

4.跨学科整合:预防犯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课程可以进行有机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反思与展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预防犯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实例解读美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实例解读美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安全 , 改善社 区面貌 , 进 公共 便 利 设施 , 而 影 响着 改 进
社 会上 的每 一个人 。 为 了使社 会 的新发 展能够 满足其
监督 ( trl uvia c ) 活 动 支 持 ( cii u — Naua S reln e 、 l A t t S p vy p r 与 接 近 控 制 ( cesC nr1 。 1 7 ot ) A cs o t ) 9 2年 , cr o Osa
和 预防犯 罪 的措 施 。环境设 计 预 防犯 罪也 能够帮 助居
民提前规 划社 区 的未来 发展 。可 以把一些基 本 的环境
境设计 预 防犯罪 运用 各 种 工具 去评 估 环 境 状况 , 用 利
干预 手段 去控制 人类 行 为 或 犯罪 行 为 , 减少 对 犯 罪 的
设 计预 防犯罪 策略 结 合进 公 共 区域诸 如公 园 、 小巷 等
环境 设计 预防 犯罪 的 目标 是 减 少 犯罪 机 会 , 些 这
犯 罪机会 也许 就 是 缘 于建 筑 设 计 或 者 邻 里设 计 的 缺 陷 。 目标 的实现得 益于 训练 有素 的环境 设计 预 防犯 罪
执法官 对策 划 、 展 和设 计 检 查 社 区项 目的参 与 。环 发
犯 罪原则 就能够 找 出在这 些 区域降低 对犯罪 的恐惧感

环 境 设 计 预 防 犯 罪 目标
环境 设计 预 防犯 罪 源于对 环境 行 为的研究 。该 理 论 认为 , 理 地设计 和 妥善利 用建 筑物 环境 , 合 在环境 设 计 上堵塞 犯罪 的可 能 性 , 造 一种 不 能 实施 犯 罪 的环 创
me tl ein 简 称 C TE 这 个 词 。这 个 词 的 本 意 na D s , g P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新探索CPTED模式的引入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住区建设发展迅速。

城镇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环境,人们对其安全性的需要最为迫切。

但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城镇住区,在建造之初,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并不了解犯罪方式、犯罪诱因、犯罪易发地点环境特征等情况,大多将目光集中在住区的外观设计、居室内部功能、采光性、通透性等方面,而严重忽视了住区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功能。

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和重新设计,增加对犯罪的阻隔、监控能力,即可达到减少犯罪行为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该模式包含加强监视、接近控制、领域强化、活动支持、维护保养、目标强化等若干原则。

其实质是通过环境的改变降低犯罪率。

即通过针对各种“侵入型”、“机会型”犯罪的“防御性设计”,减少犯案机会,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区人员的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减少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

因该犯罪防控模式的操作性较强,效果显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将CPTED 的理念和模式运用到社区建设、改造中,效果良好。

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CPTED的应用使得贩毒、入室盗窃和普通犯罪率下降15%至100%。

在英国,布莱耐格温特郡的部分住区在实施该模式以后,其入室盗窃犯罪和交通工具盗窃犯罪的发案率下降了40%,因犯罪所造成的损失较其他住区低25%。

格拉斯哥市的部分建筑依照该模式的标准进行翻新之后,入室盗窃犯罪的发案率较翻新之前下降了61%,而其他未经翻新的建筑物同期入室盗窃犯罪发案率的降幅仅为17%。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具体举措当前,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镇新社区建设也发展迅速。

而与此相伴,各种传统的盗窃、入室抢劫等“侵入”型犯罪居高不下,旧有的犯罪防控模式、警务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犯罪防控社会化的大方向下,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以CPTED理论为指导,从犯罪防控的角度对社区环境、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进行规范,成本小、阻力少、见效快、效益高,潜力巨大,恰逢其时。

具体工作中,以下两点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其一,统筹协调方面。

住区建设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牵涉到多个政府部门,可谓千头万绪。

为此,有必要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成立一个权威、高效的住区建设协调机构,统筹相关事项。

比如,英国的规划工作自2002年5月开始由副首相办公室负责,直接由副首相进行领导。

此后,英国警察部门制订了一项全国性的审查计划,这一计划由英国警察协会支持和管理,并获英国内政部后援。

每个警察部门都有若干的建筑联络官或犯罪预防设计顾问,他们通过与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开发商、住宅建筑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进行磋商,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建筑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建造或改建。

计划实施后,犯罪率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采用类似计划。

而美国的坦佩市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条例,则明确将对犯罪预防计划进行评估的权力赋予警方,且赋予警方对不符合CPTED规格的建筑工程进行强行终止的权力。

其二,法律建设方面。

我国目前仅有建设部与公安部先后于1991年、199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两个文件仅就住宅的“设计”、“设施”方面提出了一些纲领性要求,并未对住区的规划设计方面的犯罪预防功能提出明确、细致的规范要求,指导意义不大,操作性不强。

而美国的坦佩市于1997年实施《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条例,已经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全面引入CPTED概念。

该条例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照明、景观、墙壁以及接近控制的出入口等设施的具体安全防范要求进行了明确规范;同时,还对指示牌、住所标志、摄像头的设置和停车场的构造等设施的标准和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

而且,对于新建的以及需改建部分超过50%的建筑物,对现有的多户住宅的各代人的分割登记时也要求适用该规定。

紧随其后,为将CPTED制度化,英国则于1998年制定并颁布了《犯罪和不当行为法(犯罪和障碍法)》。

副首相办公室将城市规划政策案中的核心部分“城市规划体系和预防犯罪”规定为环境设计和预防犯罪的准则。

地方政府必须制订与此政策相符的“防范用城市设计方针”,并在公共设施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使用。

受英、美影响,澳大利亚则于20世纪80年代年以后开始以犯罪学研究所为中心进行C PTED相关内容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多数地方政府制定了有关条例和政策,并明确了相关程序。

2001年4月,澳大利亚的《环境设计评估法》获得通过。

该法规定,对任何建筑物的新建和改建都需通过官方评估和审批,所有新建筑都要从犯罪预防的角度考虑其设计。

对此,我们可在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踏实立足本国国情、不同住区区别对待的前提与原则下,从犯罪的空间防控角度出发,在全国各地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个层次较高、内容较全、操作性强、统合性高的法律文件,全面提出基础性的规划设计要求和建设标准,以供各地规划、设计、园林、交通、安防、公安等建设和执法部门在住区建设时严格遵循,一体配合。

犯罪预防的新思路:利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奥斯卡•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述评刘广三李艳霞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发生的,因此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防卫空间以预防犯罪的发生。

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御的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1973年)一书中提出“防卫空间理论”并将这种方法系统化。

“可防御的空间”这一思想的理论根据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1[1]纽曼在书中说:“既然我们不能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我们何不从犯罪的目标和条件上去限制犯罪。

因为众所周知,没有作案的条件和目标,犯罪是不能发生的。

”2[2]防卫空间就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

一、“防卫空间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奥斯卡·纽曼这一“防卫空间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以现代建筑结构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为指导,考虑到建筑为人服务的功能,结合建筑空间性的特点,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西方建筑结构所体现的开放、随意的民族传统最终促成了“防卫空间理论”的产生。

(一)现代建筑结构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要求与犯罪预防结合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城市建筑结构的形成是厂商和居民追求最大效益和效用的结果。

优化城市空间建筑结构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但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点却不同,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空间建筑结构优化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3[3]视觉效益优先、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优先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欧洲中世纪盛行的以高直尖塔式的教堂为其主要外在形式的哥特式建筑,对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性,在人与“神”的尺度对比中显示了当时人卑微的社会地位;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精神的桎梏,带来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人文主义的倾向反映在城市规划思想上,建筑结构从“神”的尺度降为“人”的尺度;工业革命促使现代建筑的出现,在大城市地价日益昂贵的情况下,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在芝加哥出现,顿时风靡全球,而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空间结构过分集中,使城市充斥着玻璃和混凝土以及高架道路和立体交叉的建筑。

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成为今日西方哲学的背景下,把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关心人、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成为哲学的根本任务。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构成城市的主要要素并在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他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

4[4]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反对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提倡群众参与,协调好各种关系和力量,用社会价值决策观念替代优良者价值决策的观念,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结构规划的主题。

在美国“保证家家户户拥有体面的住宅和适宜、安全的生活居室环境的国会目标,始终是规划界所奉行的准则和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促使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居民的安全的需要,必须与犯罪预防相结合。

这一方面是由犯罪学发展的历史所决定,另一方面则由于美国当前的社会状况。

以贝卡利亚为代表的犯罪古典学派注重人的行为,并把人的行为作为处罚的出发点;而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实证学派则重点考虑“人”的因素,正如美国犯罪学家施耐德所言,龙勃罗梭完成了由“行为”到“行为人”转变的历史使命。

菲利、李斯特拓宽了犯罪学研究的方面,从二十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犯罪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

人们开始观察社会对犯罪所造成的影响,开始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对犯罪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的犯罪不仅直接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造成了人们的恐惧。

犯罪给美国造成极大的损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就此专题采访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刑事司法专家,并根据调查情况对社会为犯罪问题所付出的代价作了如下估算:刑事司法体制开支 780 亿美元私营企业与个人保安开支 640 亿美元生命丧失与工作损失 2020 亿美元危害企业犯罪造成的损失 1200 亿美元酗酒开车所造成的损失 1100 亿美元除了物质损失之外,美国社会还付出了不可估量的精神代价。

犯罪不断发生使整个社会不得安宁,人们失去安全感。

警方不断告诫公众:不要在夜间独自出门,不要让人看出家中无人,不要让陌生人进屋,务必在门上装上猫眼与锁链,迁入新址务必换上新锁,晚上家里务必拉上窗帘,汽车库内务必关紧窗门,取下钥匙,察觉异常务必立即报告警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4年1月17日社论对犯罪问题给儿童们所造成的困境做出了这样的概述:“美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夺走了行为自由,他们感到必须把家园改造成城堡,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必须把他们关在家里。

”5[5]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犯罪预防问题都很重视,联邦政府于1984年通过的《联邦综合犯罪防止法》,这一立法的通过使美国犯罪学家和社会各界对犯罪预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即犯罪预防必须是多层次、综合性的以实现减少犯罪总量和减轻公民对犯罪的恐惧为目标。

近年来,美国倡导了综合理论来预防犯罪。

综合预防理论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性而不是针对具体犯罪而是找出各种有利于滋生犯罪或进行犯罪的环境机会,而加以改善和控制。

包括:(1)通过环境预防设计预防犯罪;(2)通过邻里合作预防犯罪;(3)通过大众宣传工具预防犯罪;(4)通过法律的威慑预防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