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板块构造学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
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或者深谷与盆地,奠定了地表海 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总格局,塑造了地表形态的“粗毛 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喜马拉雅山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这 两大板块还没有碰撞前, 这里是古海洋。板块碰撞 后,地壳隆起形成巨大的 山脉。所以在这里可以找 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三、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思想:
固体地球上层由性质显著不同 的两个圈层组成,上部是刚性 的岩石圈,下部是塑性的上地 幔软流层。
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构 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各大板 块又包含许多小的板块。板块 浮在塑性较强的岩石圈上蠕动。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由于 板块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 强烈的地带。
喜马拉雅山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高中地理(人教版)∙ 选修1
第三章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安徽省铜陵市五中 朱宾丽
自主学习课本74页内容,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最初的假设来源于 什么?做了怎样的假设? 2.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有哪些? 3. 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观点?
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最初的假设来源于什么? 做了怎样的假设?
板块边界类型
a.分离型板块边界
b.汇聚型板块边界
c.平错型板块边界
裂谷、海洋 陆陆:褶皱山脉 陆洋: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碰撞 形成高大绵延的山脉
洋陆板块碰撞 形成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1.说出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并解释成因?用已学知识在图中 勾画出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2.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
3. 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观点?
3亿年前地球表面存在一个联合古陆 (泛大陆),这个大陆在2亿年前开始 分裂,由较轻的花岗岩类组成的大陆在 较重的玄武岩类组成的海底上漂移,直 至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

第2章-板块构造学-地震的起因

第2章-板块构造学-地震的起因
13
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
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 以变成陆地。
•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
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
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17
•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
部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通过地球物理手段得到,其中主要
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
等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 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8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23
24
25
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 : 大约在46亿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近于球体的地球, 温度很低,构成地球的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由于原始地 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逐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具有可 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 地壳组成固体地球。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也有着重要 影响。
Pc
P
P
51
2.1.2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1.2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第一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 莫霍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1909年发现的。 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6~7千米/秒突变到
8千米/秒,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
1906年:外核的发现(Oldham)
55
尔地 德核 姆的 发 现 ~者 年奥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2)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2)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1《长相思》
难点名称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林启和
单位名称
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板块构造学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全球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板块的运动特征,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前述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壳、地幔等概念,为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做铺垫。

2. 板块构造基本概念: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板块、板块边界类型(如离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等。

3. 全球板块分布图分析:通过分析全球板块分布图,了解各大板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向,理解不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板块运动案例,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5. 互动探究题:设置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用的互动探究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来找出答案。

三、作业要求学生需要按照以下要求完成作业:1. 完成基础知识的回顾,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对全球板块分布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各板块的名称、位置及运动方向。

3.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并尝试分析其他相关现象。

4. 完成互动探究题,积极与同学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

5. 作业需以书面形式完成,要求字迹清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对全球板块分布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对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逻辑性。

4. 互动探究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5. 作业的整洁程度和逻辑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将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业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级。
第二大类: 汇聚(挤压)型板块边界: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ies)
两板块间的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 动向一起聚合汇集,故又称汇聚型或聚敛型板块边界。自 拉张型边界形成的岩石圈经过远距离运动在这里消亡,所 以也有的称其为消亡型或破坏型板块边界。
由于两板块在这里聚合,在压性力作用下,地震活动以逆 掩断层型为主。在挤压型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而复杂,这 就决定了这类板块边界的复杂性,因此可进一步细分为两 种亚型:a.俯冲型 b.碰撞型
当两个洋壳板块相遇,通 常一个俯冲到另一个板块 之下,形成海沟。如马里 亚纳海沟为菲律宾板块俯 冲到太平洋板块之下形成。
俯冲板块边界特点是: ①从海沟向岛弧或大陆方向,依次出现浅源、中源 和深源地震,地震记录显示在平面上形成很宽的地 震带。 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因为在俯冲边界两板
块相互迭覆,大洋板块俯冲潜没,大陆板块仰冲,彼此倾斜 接触,使板块间接触面增大。加之大洋岩石圈从生成运移到 俯冲带,经过了160 Ma左右的时间,因冷却增厚(大约在 80 km以上),冷的刚性岩石圈沿海沟向下俯冲,一直穿过 软流圈至几百公里深处才能地幔同化,这之前一直保持着其 刚性和很高的强度。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说本身则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 张说的引伸和发展,涉及全球(不分大 陆和海洋)的构造活动与演化,所以它 又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或全球构造学 说。
一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内容:
1. 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 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 和下垫的软流圈
a. 俯冲板块边界:
大致与沟-弧体系相当,边界两侧相向运动的板块前缘一 般是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而且总是大洋板块俯冲于 大陆板块之下,可能因为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位置 低、易于下沉,而大陆板块则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容 易上浮之故。 两种形式: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写出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是由大约3亿年前一块“超级大陆”分裂,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最终形成的。

2.海底扩张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海洋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球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学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

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以地幔对流说为基础,认为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勒皮雄等人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

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褶皱系的延续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2)古冰川的分布。

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