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

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

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

(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望着明亮的圆月,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欣赏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能够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诗中的意境。

4.能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难点: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意境。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记忆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诗的意思。

4.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欣赏古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

2.参考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秋节的传统和意义,引出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
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
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7、请同学逐句读诗,指导纠正朗读。

8、学诗不能光用眼睛学,还要用耳朵学,用嘴学。

所以要会听,这美好的声韵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要去读,把诗歌原本的生命力和美感还给它。

学生再次练习读诗句,挑战读整首诗。

9、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读一读,把声音可以适当的再放低一点,放慢一点,用你的声音,带人走进八月十五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你在这个月夜里所传达的相思之情。

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古诗,创意表达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问题:古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

那么
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试着去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还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待会儿请同学们尽情交流。

想到什么说什么。

开始思考吧。

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思考感受。

3、引入《唐诗素描》,为学生提供新的角度。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篇特殊的文章,是一个叫曾东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唐诗素描》。

他把《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感受重新进行了描绘,我读给你们听。

秋月挤过树荫,洒满了庭院。

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霜雪么?薄薄的,柔柔的,仿佛老母亲的一头银发。

几只歇息的鸦鹊,被一束明亮的清辉惊醒,在一丝隐隐的寒意中,又拉开了聒噪的嘴巴。

庭院里,一个徘徊的影子,踩碎了一地的乡愁。

清冷的夜露,在一片叶子上集合,又顺着叶脉的手掌,浸入了一朵淡黄的桂花。

一些寂寞的香气,在静寥的夜空中坠落。

而那轮月上,广寒宫前的桂树也开花了吗?执斧的吴刚,是不是折下一枝,送给了月中弄影的嫦娥?这一切,只有守在树下的白兔知道,只有从月亮身边路过的云朵知道。

中秋月啊,今夜,有多少人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里?又有多少人在梦中踏上了一条月光的道路,然后,在老家斑驳的门前,轻轻叩响了温暖的柴扉?
酒醒后,那茫茫的秋思,又会落在谁的心头?青天不说话,月亮不说
话。

唯有那只已空的酒壶,依稀听到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4、分析不同,尝试创意表达训练:
这篇文章,它与我们平常的翻译有什么不同?下面咱们做一个练习,请你任选一句或两句诗,像曾东一样,用丰富诗歌画面和情境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尝试进行创意的表达。

5、学生展示作品。

6、曾冬的《唐诗素描》里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古诗,他还有一本《宋词素描》,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其实这种创作方式许多作家做过,也有许多当代的诗人用新诗,也就是现代诗的方式重新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古诗。

四、谁以明月寄相思
1、检查预习,拓展其他寄月相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哪些诗作也用明月抒情抒怀。

2、分析不同,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都是写望月怀人,望月思乡,有何不同?
举头望明月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秋思落谁家
3、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人尽望与落谁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人之景,一人之情。

【板书:人尽望】【板书:落谁家】
4、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王建作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格局和眼界,不再局限于自己
在中秋月的一种思念,而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一位又一位离乡之人。

这种视角造就了这首诗的伟大。

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再去感受一下“人尽忘”“落谁家”这份特殊的情感。

5、升华情感,体会别样的情怀。

王建这首诗了不起就在于他推已及人,写了千百年来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天空中挂着同样的明月,王建却有别样的情怀。

【板书:同样的明月别样的情怀】
6、资料补充,拓展积累,引发新的思考。

其实明月作为抒怀的对象,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就开始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唐朝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写过这样的诗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止,宋朝的苏轼也在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到今天,近代诗人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里也写到: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你认为是什么将这些人串联在一起的?
7、古代的人借明月思乡,今天的人也借明月思乡。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情相似。

跨越千年,一轮明月映照下的相思之情没有变化。

正是这些古老优美的诗句,和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跨越时光历史的长河,千百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基因中,注入了亘古不变的同一种情感。

这样的情感,绵延千年而不止。

五、明月何以寄相思
1、明月何以寄相思: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的诗人、文人特别喜欢用于明月寄相思?我给大家一点提示。

请看月亮的特点:月圆月缺、
月清月冷、月孤月寂……
2、明确意象——“月”:所以我们看见那明月,在诗人笔下,在读者的眼中,还仅仅是一轮月亮吗?这样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3、教师小结: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中国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

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在想念亲人朋友的时候,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低头写下一首寄月相思的小诗,让我们中国诗坛上空的这轮月亮恒久地悬挂下去。

今天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一诗,无论是诗词的题目和诗人还是内容和思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

因此,我把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放在了课下,利用宝贵的课上时间,开展了一些更有创意的,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

我引入了曾冬的《唐诗素描》一书,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创意表达的训练。

再通过与以往的寄月相思的古诗进行对比,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不同之处,并一起探讨了明月何以寄相思。

课堂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与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的交流,我的心情和节奏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如此,但我仍旧为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而倍感幸福。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便急于让学生下笔去书写等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