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思想之光——初中语文九上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九上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议论性文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敬业与乐业》观点明确,引经据典,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论述,层次清晰,语言通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封信,同时也是说理文章的典范。

作者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运用反语和比喻等技法,表达了对法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亲切同情。

《论教养》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通过对“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表现的讨论,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征,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2把握四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区分观点与材料。

3厘清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能够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4积累文中精彩的名言警句,感受议论性文章的不同表现风格。

三、课时安排五课时【课时目标】对比阅读四篇议论性文章,体会议论文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导入课堂我们常说的“议论文”,侧重指论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过程一目了然的典型化议论文。

这类议论文虽然典型、易于把握,但在实际的阅读和写作中,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议论性文章类型。

所以说, “议论性文章”的提法,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概念的扩展。

本节课,我们将对比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性文章,体会议论文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按单自学《敬业与乐业》《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小组合作探究。

三、当堂展示(一)学生展示交流(二)教师明确:《敬业与乐业》“议论”比较典型的文章,但它也具备作为演讲词的文体属性;《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书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都是说理为主的散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5我看一、场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

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

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二、自我研究和学习产生新知识第1步。

知识梳理奠定坚实的基础1。

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

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

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

《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

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

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

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难词(1)发音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虚荣优雅繁荣摇摆词义【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陶醉】指深深沉浸在一种气氛或意识形态活动中。

[悲伤]悲伤和忧虑。

齐,伤心。

[徒劳]徒劳。

漂浮,漂浮。

[刘盼]转眼看。

希望,看。

摇摆,摇摆。

第二步将整体感知融入课文1。

阅读指导(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我看见了”这四个句子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清晰:表示风的柔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策划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策划教案

九上二单元教学策划一、单元篇目《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 *《精神的三间小屋》二、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掌握举例、道理、对比等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理清行文思路和说理方法。

2.通过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意和方法。

3.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从而修身正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三、教材简析本单元所选都是议论性文章。

单元学习目标的人文要素为“聆听智慧,砥砺思想”,语文要素为“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写作训练主题是“观点要明确”,意在让学生学会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需要在文章的合适位置凸显自己的观点。

《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者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业”以及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并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论教养》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精神的三间小屋》这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写作特点】《敬业与乐业》1.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善于铺陈、类比; 2.辛辣的反语;3.鲜明的褒贬。

1《论教养》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以《全民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为依托,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旨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特点,了解文言文的魅力,并能正确运用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演讲训练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言文阅读与欣赏通过选取《全民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章,让学生学习和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古代诗词赏析通过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艺术成就。

同时,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表达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口头表达训练通过课堂演讲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自由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服能力。

4. 阅读策略培养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1. 教师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和文言文的知识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同时,教师还会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议论性文章和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典型议论文并不相同,这种提法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概念的扩展,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还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和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共同点是有观点,讲道理。

事实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此类文章。

如;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提出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材料,在议论文中就是“论据”,即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观点的依据。

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为论点服务,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没有典型的材料,无法说明观点;材料太多,会淹没观点。

因此在分析议论性文章时要注意体会典型材料和鲜明的观点二者之间的关系。

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论据不全面、不充分,论点就缺乏说服力。

在掌握丰富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说服力量的论据,总之,论据是论点服务的。

这类文章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晰此类文章的相关知识,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

其次以精讲文章为范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议论性文章的阅读要点,进而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细致观察,深入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习目标学习迁移1.深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2.能够围绕要表达的观点进行材料的筛选、组织,并清晰地表达理解意义掌握议论性文章围绕一个观点选取材料进行论证的特点掌握知能知识: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技能:1.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数学思路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议论性文章,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学习找寻论点、梳理论证思路的方法,感受阐述观点时论述的严密性。

第二单元整体设计课件(23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整体设计课件(23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尉的信》
《精神的三 间小屋》
典型 议论性文章
写作《观点要明确》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7
品鉴理性之美
02 体悟劝者之心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梁启超
8
课文分析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 生在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 校的学生讲解人生和事业关系 的一篇演讲词。
一个例子
请同学们以相同的公式从学 过的其他课文中举出一则能够证 明本文观点的事例,或者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对文章观点进行举例 论证,并说说自己论证的是哪个 分论点。
举例论证示范: 1、居里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选择了“男 子的工作”,坚持四年,从数吨重的矿物废渣 中提炼 出了 0.1 克镭。她称镭的光线为“世界 上最美丽的颜色”。 2、邓稼先热爱国防事业,二十余年扎根边疆, 发出“我不能走”的誓言。
10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 门”的中心论点和“有业之必要”“要敬业” 和“要乐业”三个分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重点) 2、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整理评析材料,学习 论证方法;(重点)
3、将文章观点、材料与生活中的经历结合领 会,加深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并迁引至生活, 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难点)
2、学会理清论证思路,能通过综合分析学习 论证方法;
3、思考作者观点,将作者观点与实际生活联 系起来,对文章的论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获 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有益启示;
4、能够表达明确的观点,并收集一定的材料 写作议论性文章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元教学过程
非典型议论性文章
第6课
第8课

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策略)2020年秋(2020-2020学年第一学期)

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策略)2020年秋(2020-2020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掌握举例、道理、对比等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理清行文思路和说理方法。

2.通过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

3.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从而修身整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4.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句,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了解演讲稿和书信写法。

5.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句,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特征,掌握演讲稿和书信写法。

2.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掌握举例、道理、对比等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理清行文思路和说理方法。

3.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从而修身整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由“价值辨析”主题内容构成。

《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深刻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敬业与乐业,并触励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书信,用给巴特勒上尉回信的形式,运用对比与反语的手法,讽刺了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和尊重。

《论教养》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关于教养的问题,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散文独辟蹊径,作者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和手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

本次写作是“观点要明确”,告诉我们观点是明确的判断句,写作议论文文章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在文章中将观点凸显出来。

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君子自强不息”。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要认识“自强不息”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学习自强不息的人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韧性,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教学方法:《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辞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深刻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敬业与乐业,并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表达作者的从业观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聚焦语文课堂。

培养思辨性思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议论性文章。

议论性文章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议论文并不相同,这种提法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概念的扩展,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还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和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共同点是有观点,讲道理。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

作者引经据典,在主观与客观上讲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业”以及敬业、乐业的重要性,并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浅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封书信。

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雨果善用铺陈、类比和辛辣的反语来表现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是尊重,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文由现象到本质,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文笔细腻,意蕴深厚。

二、学情分析在前几个学期的教材中,有小部分议论文篇目,如:七上《纪念白求恩》、七下《最苦与最乐》、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此,学生对议论文体裁并不陌生,但“议论性文章”的提法以及相关知识以单元学习重点的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次。

因此,学生缺乏完整系统的议论文读写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其构建完整的议论文知识体系。

三、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第14页)“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

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

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l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

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议论文常识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

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

如何找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E可靠的史实。

道理论据:指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名言、譬句等C.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⑥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六、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

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

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

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1)反驳论点。

反驳主要是反驳论点,因为议论的根本目的在于阐述见解,发表观点,如果我们不能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见解,那就要用各种方法来批驳、否定这一观点、见解,指出它的荒谬或虚假。

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论点直接驳斥。

(2)反驳论据。

要找出对方论据的漏洞(或者证明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对方观点自然站不住脚。

(3)反驳论证。

要找出对方论的不严密之处,从而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6.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 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 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三、预习与交流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骈进不二法门断章取义敬业乐群安居乐业2、文体链接四、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②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③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二)深层探究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思考;1、“有业之必要”的三个主要论据是什么?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怎样论述“有业”的必有性的。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5、文章第8段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总所周知的事实论据,并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做到敬业乐业。

(出示IT精英比尔.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敬业乐业者的图片)6、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1)“有业之必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乐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拓展延伸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六、教学反思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