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1)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拔高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拔高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784374431b90d6c85c7f6.png)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拔高习题一、选择题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1.2014年10月中新社报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在丹东某海域的沉船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战舰,疑为“致远号”或“超勇号”。
如果这艘舰船真为“致远号”的话,其应该沉没于( )A.辽东战役B.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答案: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致远号”撞击日舰“吉野”号,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因此答案为。
2.光绪帝听闻某将领牺牲后,垂泪即作“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该将领应该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刘永福 D.邓世昌答案:D解析:由“光绪帝”“将领牺牲”“壮海军威”可以判断其人是19世纪末在海战中牺牲的将领,再结合选项可以判断此人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
答案为D。
3.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是通过战争和开放通商口岸等逐步实现的,其中,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解析:《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处于长江上游。
故选。
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取得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协定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答案:解析:“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5.“……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
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加入此项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12【同步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1.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A.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认同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好明哲保身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D.列强挑拨与分化国人2.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这说明()A.专制集权政府更能保障国家利益B.清政府未能动员全国力量抵御侵略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帮助了日本D.地方不服从中央是中国战败的根源3.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5.“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这四句二十八字,是晚清时期的北洋海军将士们传唱的军歌。
它见证了()A.太平天国的兴衰B.百日维新的成败C.八国联军的暴行D.甲午战争的风云6.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
这反映了()A.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7.进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列强侵略和国家主权沦丧贯穿始终,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5.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A.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B.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C.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精练1(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9题)右图所示形势反映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C.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D.1950-1953年朝鲜战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场既有中国的威海卫、辽东半岛;又有朝鲜境内的应该是近代甲午中日战争。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2.(2011年1月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一期末23题)《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卅年求富更求强指的是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答案】C3.(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1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
【答案】C4.(2011年沈阳教学质量检测第5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1)

【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D.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解析:《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这是资本输出的表现,在前两次战争时则没有。
答案:D2.关于下图所示两个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签订《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A.都推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C.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D.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签订的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不是19世纪中期。
答案:C3.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记载了下面一段文字,他记载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9世纪40~60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90年代中期D.20世纪初期至1919年解析:“持续的时间不长”符合甲午中日战争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两亿两符合材料信息“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符合材料信息“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故C项正确。
答案:C4.《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以下哪种矛盾作用的结果( )A.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答案:D5.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
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 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国家××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认定一艘在丹东某海域的沉船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战舰,疑为“致远号”或“超勇号”。
如果这艘舰船真为“致远号”的话,其应该沉没于( ) 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致远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沉没,故答案为C。
2.如图是刊登在近代英国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的一幅漫画。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讽刺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持观望态度B.讽刺甲午战争中“小”日本打败大清帝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答案】D【解析】“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项最能佐证材料中的观点。
4.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
”该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争的情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致远”“倭船吉野”“管带邓世昌”可以判断记录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的情景,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故选C项。
5.“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签订的,但根据材料中“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可知该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是中国被迫与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是和日本,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列强迫使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虽然包括日本而非仅日本一国,故C项错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训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解析 精品

课后训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1894年,日本报纸公布了日舰“赤诚”号被清舰击中的照片,并大肆宣扬清军给日本国造成了重大损失。
“赤诚”号被击中是在()。
A.平壤之战中B.黄海海战中C.花园口之战中D.威海卫之战中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下列战役,最能显示洋务运动成果的是()。
A.平壤战役B.旅顺之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3.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口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其洋枪、大炮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画()。
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是日本强大国力的真实写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5.19世纪末,某爱国者根据当时中国的形势绘制了《时局图》。
有人曾为此画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该诗反映出当时()。
①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③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④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广泛觉醒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7.19世纪末,各地义和团曾流行这样的歌谣:“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3.“联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4.“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五四运动C. 辛亥革命D. 义和团运动5.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A. 大连B. 旅顺C. 花园口D. 威海卫6.关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C.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D.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7.《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A. 赔款2亿两白银B. 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C.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8.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 中英《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北京条约》D. 中日《马关条约》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抗外来侵略B. 推翻清朝统治C. 掀起民主革命D. 寻求救国之路10.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
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材料最能说明义和团()A. 坚定的政治信仰B. 愚蠢的牺牲精神C. 顽强的民族精神D. 愚昧的果敢顽强11.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 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12.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战争之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 平壤战役B. 辽东战役C. 黄海战役D. 威海卫战役14.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15.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从材料“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这次战争的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排除ABD。
《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日本是“东方的小国”。
故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段材料体现出由于政治制度的落后导致民心、民意无法上达,国内不能聚结力量,因此无法与近代化的日本抗衡,故C正确。
A、B不能准确反应材料内容,不选。
D项与材料无关。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
香港岛、广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B两项;C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所以D项正确。
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清政府,因此A项错误;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项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运动,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肖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BC项并未以帝国主义作为矛头指向;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D。
【解析】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旅顺口。
故选B。
日军在占领了朝鲜以后,于1894年10月24日兵分两路对中国发动进攻,进犯大连和旅顺。
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C项是在抗战时期日军制造的惨案;D项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基地。
6.【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是《马关条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是《南京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所以就不存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巨大威胁,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
A加重人民负担,排除;B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排除;C刺激了列强侵华野心,排除。
故选D。
8.【答案】D【解析】台湾被割让是《马关条约》,故D正确;A是割占香港岛;B不涉及割地问题;C割让是九龙司,均不符合题意。
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战士是反帝运动,也是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其他几个选项均和图片的主题无关,例如义和团战士并不推翻清朝统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
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顽强的民族精神,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不能体现其排外性,故错误;B是对扶清的评价,而排外性是对灭洋的评价,故错误;灭洋就是进行反侵略斗争,故C与题意相反,故错误;灭洋具有排外性就是指其没有将西方的侵略与西方的文明区分开来,故D正确。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批签署《辛丑条约》。
规定,清政府要严惩反抗外国的中国官吏,清政府沦为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材料信息反映了基本相同的内容。
故选B。
A、B、C项均未出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内容。
1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期,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殉国,但是并没有使得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最终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余选项均不满足史实。
1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未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可知,“拳匪”是指义和团而非“清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全国国民对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错误。
15.【答案】B【解析】材料中记述的是用西方的法律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保护其民之商务”但对于中国等“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就表明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经遭到破坏,因此选B。
A错误,此现象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南京条约》附件中英国就取得了领事裁判权;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