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春节的习俗文化

合集下载

生活知识_潮汕地区除夕习俗

生活知识_潮汕地区除夕习俗

潮汕地区除夕习俗潮汕地区除夕习俗:除夕夜1掼春(挑礼盒)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

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

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

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

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

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

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

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2家庭赌博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

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

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

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

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3回娘家(食日昼)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1)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3)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春节是哪天春节是1月28日

春节是哪天春节是1月28日

春节是哪天春节是1月28日潮汕地区春节习俗: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

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

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

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潮汕春节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
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潮汕地区的一些春节习俗:
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家人的团圆和新年的吉祥。

2. 迎财神:在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个小桌子,摆上各种水果、糕点和红包,以迎接财神的到来,带来新的财富和幸运。

3. 红包:潮汕地区的春节,人们会将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色的信封中,然后送给孩子、长辈和亲朋好友。

这个传统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4. 舞狮: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来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狮表演通常在街头巷尾、商店和庙宇等地进行,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和家庭幸福。

长辈通常会给晚辈派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6. 贴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希望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和顺利。

7.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表示关心和问候。

在拜访过程中,互相交流祝福,分享喜悦和祥和。

这些潮汕的春节习俗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也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团聚、拜神还是享用美食,都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待和喜悦心情。

潮汕习俗迎老爷

潮汕习俗迎老爷

迎老爷——潮汕春节习俗一、“老爷”名称的由来潮汕人的信仰崇拜,是“多神崇拜”,包括祖宗崇拜、自然崇拜、佛道诸神崇拜(如城隍、关爷、妈祖、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

由于潮汕人所信仰崇拜的神明级别不分高低、神庙无论规制,狭义上,女性的基本统称“娘娘”,男性的一律唤做“老爷”;广义上,“老爷”是神明的统称,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敬畏。

二、迎老爷简介迎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

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迎老爷。

迎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

迎老爷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迎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三、迎老爷游行由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有敲锣打鼓的、有英歌锣鼓表演的、间有唱潮剧角色的……第一波人是由乡里面的元老们带头走在最前面。

第二波人是穿着各色各样潮剧戏服的花旦与小生们个个肩膀上扛着顶一面大旗,大旗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龙与凤和一句吉祥的成语,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等等。

第三波人是潮汕最具有代表性的英歌锣鼓表演团队挥舞着手中的木棒向人群走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着喜悦、喜气之情。

英歌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舞蹈取材于梁山好汉闹元宵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

英歌舞的人物,按梁山好汉相貌画脸谱并穿相应服装,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等。

舞蹈演员各手握一对彩色木棒,舞蹈时在手中翻转,边打边起“花”。

舞蹈动作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刚健有力。

伴奏的鼓乐仍以潮州大锣鼓等为主,舞蹈者还配合鼓乐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显得气势恢宏,严肃而又庄严。

由于讲求对称性,除了上述讲述的男英歌的表演阵势,还有女英歌。

潮汕春节迎老爷风俗作文800字

潮汕春节迎老爷风俗作文800字

潮汕春节迎老爷风俗作文800字
营老爷也叫迎老爷或游老爷,相当于迎神或游神。

潮汕话中,“营”字,含有巡回的意思,也有迎接的意思。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营老爷的风俗。

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潮汕各地崇拜的神仙名目众多,这点与台湾类似。

这些“老爷”包括城隍公、关爷、妈祖、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还有民间创设奉祀的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土地公公(伯爷)等等。

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游神的队伍抬着“老爷”,穿街过巷,游遍整个乡村。

下午游一遍还不够,晚上再游一遍。

村民们则家家户户举起留着上面叶子的甘蔗、挂着写着姓氏的灯笼,排队列在村道两旁,让游神的队伍从甘蔗构成的巷道中通过,称之为“钻蔗巷”,也许也是一种祈福的民俗吧。

整个乡到处鞭炮轰鸣,烟花璀璨,热闹非凡。

营老爷寄托着潮汕人民祈求神佛保佑国泰民安、地方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业兴旺、物阜年丰的心愿,现在也成为一种富有仪式感、热热闹闹的风俗。

潮汕习俗迎老爷

潮汕习俗迎老爷

迎老爷——潮汕春节习俗一、“老爷”名称的由来潮汕人的信仰崇拜,是“多神崇拜”,包括祖宗崇拜、自然崇拜、佛道诸神崇拜(如城隍、关爷、妈祖、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

由于潮汕人所信仰崇拜的神明级别不分高低、神庙无论规制,狭义上,女性的基本统称“娘娘”,男性的一律唤做“老爷”;广义上,“老爷”是神明的统称,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敬畏。

二、迎老爷简介迎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

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迎老爷。

迎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

迎老爷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迎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三、迎老爷游行由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有敲锣打鼓的、有英歌锣鼓表演的、间有唱潮剧角色的……第一波人是由乡里面的元老们带头走在最前面。

第二波人是穿着各色各样潮剧戏服的花旦与小生们个个肩膀上扛着顶一面大旗,大旗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龙与凤和一句吉祥的成语,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等等。

第三波人是潮汕最具有代表性的英歌锣鼓表演团队挥舞着手中的木棒向人群走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着喜悦、喜气之情。

英歌舞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舞蹈取材于梁山好汉闹元宵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

英歌舞的人物,按梁山好汉相貌画脸谱并穿相应服装,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等。

舞蹈演员各手握一对彩色木棒,舞蹈时在手中翻转,边打边起“花”。

舞蹈动作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刚健有力。

伴奏的鼓乐仍以潮州大锣鼓等为主,舞蹈者还配合鼓乐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显得气势恢宏,严肃而又庄严。

由于讲求对称性,除了上述讲述的男英歌的表演阵势,还有女英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地区春节的习俗文化
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方,拥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潮汕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庆典。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潮汕地区的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仪式,表达对新年的热切期望和祝福。

本文将逐一介绍潮汕地区春节习俗的各个方面。

一、扫尘、贴春联
潮汕地区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扫尘、贴春联的传统习俗。

扫尘是希望辞旧迎新,将一年的疲惫和不顺顺利利的事情扫除,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

而贴春联则寓意着新年的欢乐和祝福,春联上的吉祥话语更是让人倍感温馨。

二、烧香拜祭
在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烧香拜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人们会前往家庙或寺庙,点燃香火,向神灵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同时,也会祭拜先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三、全家团圆饭
春节的除夕晚,潮汕人会全家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这一顿饭,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家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凝聚。

美食丰盛、团圆的氛围,让人们倍感温暖与幸福,也寓意了新年新希望、新家庭生活美满的愿望。

四、舞龙舞狮
潮汕地区的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舞龙舞狮通
常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由舞狮和舞龙队伍带领,穿梭于大街小巷
之间,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

这个活动不仅能增加节日氛围,也被
认为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年平安。

五、放鞭炮
在潮汕地区,放鞭炮是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到除夕夜,
人们会纷纷点燃鞭炮,炸响鞭炮声,以驱逐邪灵和霉运,迎接新年的
到来。

同时,鞭炮声也象征着欢乐和热闹,给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气氛。

六、拜年祭祖
在春节期间,拜年祭祖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
祖坟,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这是潮汕地区
人们重视家族和传承的一种表达,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盛大的一餐。

潮汕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烹制出各种美味的菜肴,如蒸鱼、煮蟹、炖汤等。

这顿饭的意义
不仅在于满足味觉上的享受,更是表达对新年丰收和富足的期盼。

以上便是潮汕地区春节的主要习俗文化。

这些习俗既有传承千年的
历史底蕴,又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祈愿。

潮汕地区的
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通过
这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也能
够感受到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无疑,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文化为这个地方增添了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