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

合集下载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直译法:直接将术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例如,将 "针灸" 翻译为 "acupuncture"。

2. 形容法:使用形容词或短语来描述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功效。

例如,将 "活血化瘀" 翻译为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stasis"。

3. 等效法:选择与中医术语在功能和效果上相似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

例如,将 "益气" 翻译为 "tonify the Qi"。

4. 借译法:借用已经广泛使用的音译词或英文缩写进行翻译。

例如,将 "气血" 翻译为 "Qi and Blood"。

5. 解释法:对不易翻译或没有直接对应的中医术语,进行解释或加注释。

例如,将 "气虚" 翻译为 "Qi deficiency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weak vital energy)"。

综合运用以上策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准确传达中医理念和概念的同时,保持翻译的易读性和准确性。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中医术语的翻译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中医术语的翻译常常存在误区,给中医的传播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1. 直译误区中医术语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直译误区。

直译指的是将中医诊疗术语和理论直接翻译成英文,而不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种直译常常会导致对中医概念的误解和不准确的理解,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造成困难。

中医中的“气”和“血”在英文中的直译分别是“qi”和“blood”。

这种直译未能将“气”和“血”背后的中医概念完整地传达出来,导致国际学者和医生对中医的理解产生偏差。

2. 理论误区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理论误区,即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对中医理论概念的诠释不准确。

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其术语往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通盘考虑到这些特性,就容易导致对中医理论的误解。

中医中的“阴阳”概念在英文中常常被直译成“yin-yang”。

“阴阳”概念涉及到中医对世界和生命的整体观念,不能简单地用“yin-yang”来代表。

这种直译会导致国际学者和医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对策探讨为了解决中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误区,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应用中医知识。

1. 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并且以国际化的视野去审视中医术语的内涵和特点。

只有对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保持术语的丰富内涵,以免造成误解。

2. 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在进行中医术语翻译时,应该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特点,以便更好地将中医的概念和理论传达给国际学者和医生。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中医术语的本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语境。

3. 建立标准化的翻译体系为了规范中医术语的翻译,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翻译体系。

论中医方剂名的翻译原则和英一模式

论中医方剂名的翻译原则和英一模式

论中医方剂名的翻译原则和英一模式摘要】中医方剂名能否准确译成英文,对于中医走向世界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方剂名翻译的简洁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以总结出规范而有效的方剂英译模式。

【关键词】中医方剂名翻译原则英译模式方剂学作为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旨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变化和临床运用规律。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组成。

规范方剂名翻译是医学翻译最为关注的问题。

由于方剂命名复杂,给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为使方剂学走出国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中药方剂名的英译尤为重要,翻译时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英译模式。

1、中医方剂名的翻译原则中药方剂名的构成方式有十几种,如由所含诸药名称构成的方剂名——麻杏石甘汤、以功效命名的方剂名——温脾汤等。

由于构成复杂,目前中医方剂名翻译中存在俗而不真、合名法却失原意的翻译问题。

因此在翻译时要用简洁性、信息性与回译性三原则来指导中医方剂名的翻译。

1.1简洁性原则中医用语突出特点是简明扼要,用字少而表意深。

方剂译名也应保持这一特点。

由于中英文字的差异,有时将相当简洁的中医方剂直译成英语时会有烦琐冗长之弊。

如英译方剂名时,可省略入药部分的拉丁语名称(注意翻译组方时不能省略)以简化译名的音节。

如:金铃子散Meliae Toosendan Powder(省略Fructus);灸甘草汤Glyeyrrhiza Praeparata Decoction (省略Radix)。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删繁就简符合英文的构词法。

1.2信息性原则从对中医方剂命名的分析来看,方剂名除具有指代功能外,一般都承载一定信息,即能对其所指代方剂的组成或功效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说明。

这样的名称使人能见词明意,很有实用性。

因此翻译时应使译名同具信息性,在方剂实际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一原则。

例如,碧玉散译作Jasper Power,对泰山磐石散这一方剂名可根据药物的功效译作Power for calming Fetus,不但满足了简洁性原则,而且也符合信息性原则。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和组合翻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翻译策略和对照例句:
1. 直译:直接将中医术语翻译为英文,保留原词的意义。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2. 意译:将中医术语根据其含义进行翻译,使英文表达更符合外语读者的理解。

- 例句:气虚 (qi xu) - Qi Deficiency
3. 组合翻译:结合直译和意译,以更好地传达中医概念,常用于翻译复合词和短语。

- 例句:气郁 (qi yu) - Stagnation of Qi
4. 借译:借用英文中医学术语或类似概念,以便外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 例句:湿热 (shi re) - Damp-Heat
5. 解释性翻译:对中医术语进行解释,以便非中医专业人士理解。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Insufficient Qi and Blood
6. 文化背景翻译: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更具文化特色的翻译方
式。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中医术语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受众进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此外,为了准确传达中医概念,有时候还需要提供解释或背景知识。

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原则研究

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原则研究

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原则研究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英语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中医药英语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中医药英语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制定一套标准化的翻译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英语翻译标准化原则。

一、辞汇翻译的准确性原则中医药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是其质量的基础。

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理论的传播和理解。

因此,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确保术语的翻译准确无误。

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首先需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中医药术语词典和数据库,以便查证和参考。

此外,还需要充分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医药术语的内涵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医药术语的原义和义项进行准确把握,并避免使用与中医药无关的术语进行翻译。

二、文化转换的原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中医药英语翻译需要注重文化转换的原则,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积淀融入到英语翻译中。

在翻译中,应通过恰当的解释和注释,将中医药理论和概念准确地传达给英语读者。

同时,还应注意中医药文化的特殊性,避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简化为西方药学或医学的概念。

此外,在翻译中应注重与中医药相关的历史、哲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的对接,以便更好地传递中医药的内涵和价值。

三、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原则中医药英语翻译需要保持一定的语言风格一致性,以确保翻译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一致的语言风格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翻译内容,还可以提高中医药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在翻译中,应统一使用专业术语,并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和风格,如遵循英语语法规则、避免使用生硬的直译等。

同时,还应注意翻译的语言流畅性和自然性,以确保翻译内容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和阅读习惯。

四、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的原则中医药英语翻译应注重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以便更好地传达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传播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中医理论的传播和理解。

中医术语涵盖了丰富的概念和理论,是中医学术研究的基础。

由于中医学术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着种种误区。

在国际交流中,中医术语常常被误译成西医概念或与中医理论相去甚远的词语,导致对中医理论的误解。

这种误译不仅影响了中医在国际上的声誉,也给中医的传播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中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只有通过对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束】.1.2 问题提出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源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现代医学概念与中医术语的对应、专业背景不同等因素。

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误译、理解偏差以及理解差异等。

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到中医知识的传播和理解,还可能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或用药时出现误解或错误操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对策制定。

语言差异是导致误译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准确地表达中医术语对症下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文化差异也会带来理解偏差,需要通过扎实的研究和交流,促进中西医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现代医学概念与中医术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中医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专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理解差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提升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水平。

【问题提出】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探讨中医术语翻译误区及对策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引言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全球中医疗法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医术语在国际上的应用和理解愈发重要。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实词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实际意义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是最常用的译法。

例如,柴胡的英文表达就是“Bupleurum”。

二、形声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形声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常常模糊。

例如,浙贝母的英文表达就是“Gentian”。

三、多义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多种义项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当归的英文表达可以是“Angelica”或者是“Chinese Angelica”。

四、同形略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意义类似而英文表达略有不同的情况,使用同形略译法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金银花的英文表达是“Jin Yin Hua”,而金银藤的英文表达却是“Jinyingtian”。

五、专有词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专有名词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木香的英文表达就是“Mu Xiang”。

总之,对于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上就是其中的几个。

实词译法是最常用的译法,而另外几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因此需要格外小心。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原则是将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色与英语翻译相结合,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易于全球理解的及易于实施的国际标准。

以下旨在介绍这些原则:首先,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化应坚持严格按照词义进行翻译。

尽管中医术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但翻译时应尽量按原词义准确翻译,如中文四诊翻译为:Four Diagnostic Procedures,遵循原义,不参杂任何多余信息。

其次,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标准应坚持采用简练、清晰的表达形式,避免使用复杂的表达,原词意不变,避免了其他文化理解和国际趋势不稳定的影响。

再次,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要尽可能简洁,尽量缩短单词的字数,只强调单词的核心含义。

在中医药学中,有很多词语与七十二经脉和四诊等较为特殊知识相关,在此情况下,要尽量简短、稳定,而不是把翻译结果变得更复杂。

此外,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中华文化的组成元素,及其在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及其功能,并考虑其与英语表达的对应,不能孤立于其语言本身而不能讲清楚。

按照以上原则,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化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翻译。

首先,收集大量可供翻译的源文,然后根据源文原意匹配、修改其英译术语,最后能够达到英语翻译词语既保留中医特有文化又更加易懂。

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或简化词语,以减少理解成本。

最后,要重视相关学术研究的协作性,在收集、审查和修订文本时,以紧密协作的方式进行协作,以确保源文的准确性和翻译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是一项值得引进的国际化标准,其核心原则是坚持按照源文义翻译,做到简洁清楚,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协同进行,以减少理解成本,使全球使用更加快捷和便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
首先,认清中医翻译的首要性质是科技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属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应该采取语义翻译。

传递医学信息是中医翻译的核心。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翻译出其意思,再兼顾翻译出其种蕴涵的中国文化。

切忌颠倒主次,虽然将行文翻译得如同文学作品般优美却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纽马克就指出了,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形式和原文贴近,如果两者不能兼顾,那么按照文本功能进行有重点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

我们知道中医大部分古文写成,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十分难,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它的文本功能进行取舍,因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传达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过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译中要看清楚和西医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不能把中医孤立起来,现在有些译者主张用XIN GAN PI FEI SHEN来代替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为他们认为中医里面的五脏不仅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广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将其译为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学者无法接受?因为中医中脾主运化,而西医中只是个免疫器官。

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张音译来以示区别。

笔者要说的是强调民族特色是对的,但是,不能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看,不能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

比如中医里面心主血脉,而西医里不也是心通过挤压将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吗?而且他们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样的,只是功能范围不同而已,所以我说翻译时切不可孤立中医,要把中医推向世界,还是要比照西医术语,求同存异。

那么下面笔者来简单谈一下翻译方法。

直译——可以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稍微复杂点的词汇,带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

王东风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称之为“文化补偿”也就是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里面。

这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出发文化和知识,这样读者也可以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的真空点,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基础理论中术语直译的具体的实例。

表格中的直译是字面翻译,目的是保留中医文化特色,而注解则是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达到传达医学信息的目的。

有些直译就能在传达医学信息的同时体现中医特色的术语,则不用再注解。

(见表1)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含有较多与西医不同的观点以及中医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尽量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释,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中医的内涵,也达到了传达医学知识的目的,求同而存异。

关于一些不适合于直译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翻译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进行阐述。

下面我们再看看中药的直译(见表2)。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方剂学里的直译实例(见表3)。

我们可以看出,方剂在直译方面是有规律的,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是主要组方药物名组成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方中所含药名再加上剂型,汤剂就用decoction(包括饮剂),散剂用powder,丸剂用pill,丹剂用pellet。

例如表3中的桑菊饮—— Decoction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二是方剂的功效为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功效再加上剂型。

如止嗽散——Cough powder。

三是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为名称的剂型,则直接译出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再加剂型。

如清燥救肺汤—— Decoction for reliving dryness of the lung。

四是以方剂药物形状颜色命名,如紫雪丹—— Purple snow pellet。

五是以方剂中药物比重来命名如六一散—— Six to one powder。

意译—中医中的意译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或者将将文字的深层意思转化为浅层意思。

(见表4)
意译之二就是将繁复的医古文译为白话文再直接意译例如: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就是说体弱多病那么翻译为英文就更简单:weak physique is liable to illness。

再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则意译为:“the heart is like monarch from whom spirit emerges.”再如: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意译为:“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When treating disease in this season,practitioners should prescribe more medicinal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意译之三就是要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将中医中的一些疾病术语名称翻译为西医中对应的疾病,这样就利于外国读者理解学习,见表5。

这种意译要建立在对中医和西医有足够了解并且有一定医学英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出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80,81原版全文
音译一在中医学说中,有些术语如果采用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会引起歧义,有些采用意译却又表达太冗余的术语我们只能采用音译来翻译,并且同时加上注释来阐明文化底蕴,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方剂中名称中含有隐喻的那部分方剂的音译,见表6。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有不少术语需要音译:如阴阳,气这些基本的概念。

音译主要用于翻译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穴位经络以及直译或者意译容易引起误解而不能表达出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

在总结了中医翻译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医翻译的程序:首先译者要是原文读者才能理解原文意思进行篇章分析然后再将其翻译为英文给读者看,译文阅读的对象是外国读者,那么我们中医文献的翻译程序就是:古汉语-现代语-外语。

例如中医文献中有名的一句就是:“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上古天真论)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男子八岁的时候肾气就充实了,头发开始长茂密,开始换牙齿。

再翻译为英语则是:“In a man,at the age of eight,the boy’s kidney qi is abundant,so his hair grows exuberant and his baby teeth are replaced by permanent ones.”在翻译行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上面我们提到的术语的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既要传达医学信息又要表达中医文化。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别人和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翻译所作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人全面系统地从文化因素地角度上全面研究中医翻译,笔者希望本文能在该领域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同时希望能对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 黄嘉陵.最新汉英中医词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4]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5] 乐梅.文化的翻译[J].读书,19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