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合集下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接触患者时受到感染。

护理人员接
触患者水准或接触患者体液受到某些容易传播感染病原体的暴露。

它也可能包括接触血液
之外的患者排出物或细菌爆发,或者接触带有三鞭毒芽孢囊菌的血栓时罹患三鞭毒芽型脑炎。

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有两个:一是训练,即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确保他们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二是采用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手套和使用其他个
体防护设备,防止感染。

首先,可以在培训中增加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可以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通过
手部咳嗽、飞沫等方法传播病原体的知识和理解,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这类情况的及时
处理能力,为防止感染提供有效的防护。

其次,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可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护士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比如
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手术口罩、医用外科橡胶手套、医用防护服、安全工作鞋等,及时
间更换,以有效抑制气溶胶和细滴飞沫传播,防止病菌蔓延。

此外,护士必须在与患者接
触前伸出手臂,告知患者张开口应该进行封口,防止感染和暴露。

此外,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采取免疫检查措施,通过定期的血检和皮肤测试等,检测
护士的血清水平,以免受感染。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主要指护士与患者接触时可能受到感染的情况,要预防护
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可以通过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使用口罩等,以及定期做免疫检查等方法。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暴露的类型、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等。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防护操作技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二、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完善防护设施,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剂等。

在使用防护用品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确保防护效果。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正常使用。

三、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标准预防措施的推广和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2.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3.在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4.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医疗器械、病人床单元等进行定期消毒。

5.加强病区管理,实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四、提高手卫生意识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职业暴露的风险识别职业暴露的风险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暴露。

生物性暴露:最常见的生物性暴露风险是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疾病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化学性暴露:医疗环境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药物以及实验室化学品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暴露的来源。

物理性暴露:包括针刺伤、辐射、噪音和暴力等。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防护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根据工作需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标准化操作: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暴露风险。

环境控制: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定期进行消毒和监测。

培训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提高其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局部处理:对于针刺伤等局部暴露,应立即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污染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然后进行消毒。

报告与评估:及时向所在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暴露事件,进行风险评估。

预防性治疗:根据暴露的类型和风险程度,遵医嘱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如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等。

跟踪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监测暴露后的健康状况。

职业暴露的预防策略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职业暴露,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框架,包括暴露预防、应急处理、跟踪监测等环节。

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内部营造重视职业安全的文化氛围,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职业暴露事件。

技术创新:采用安全型医疗设备和技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心理健康支持: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其应对职业暴露带来的心理压力。

通过上述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职业安全和健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在某综合医院,一名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不慎被针头刺伤。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一、引言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工作,而在职业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和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预防职业暴露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暴露现状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和病原体、化学药品以及其他危险性因素接触,比如血液、体液等。

因此,职业暴露现象时有发生,而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影响到护士本人的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护士传播疾病等情况,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职业防护策略为了预防职业暴露,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职业防护策略:1. 掌握个人保护知识:护士应该了解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比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并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2. 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护士应该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比如正确佩戴手套、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此外,注意手卫生和接触患者前后的适当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3. 工作场所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确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装备,以确保护士的安全。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卫生消毒,清除安全隐患也是必要的。

四、安全措施除了职业防护策略外,护士还可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1. 合理分配工作量:合理的工作量分配是保护护士身体健康的关键。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站立、行走等,容易导致疲劳和姿势不当等问题。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护士的负担。

2. 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的设备、工具等,确保护士的工作环境安全。

3. 心理健康关怀:职业暴露和工作压力可能给护士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护士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防护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防护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防护分析摘要:以护理人员角度来说,为护理人员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应重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从根本上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降低护理人员受到额外的疼痛和折磨,确保医院内部秩序顺利运行。

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可行的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从而为医院的正常运营保驾护航。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安全防护前言:所谓的职业暴露,实际上是指医护人员在病患诊疗期间,接触到传染病或有毒有害病原体,导致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故而,应完善医院职业暴露事件处理流程,降低护理人员在遭遇职业暴露事件时身体健康所受到的影响与损伤,进一步保障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

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作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种重要措施,这种防护方式是把所有的病患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对于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任何部位的血液、体液等,都必须佩戴手套、手部消毒、穿隔离衣或是佩戴护目镜、面屏等隔离防护措施。

实施标准预防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可能性,尽可能地避免病原体在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相互传播,并保障其他病患临床治疗能够正常进行。

1.2实施多角度防护(1)物理防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集中精神,谨慎行事。

在抢救病患时,要做到不慌乱,避免受到锐器损伤。

手套的正确穿戴能够起到有效屏障作用,我们发现护理人员的手指在被污染过的钢针刺破时,穿戴乳胶手套或是聚乙烯手套与不戴手套相比,出血量将会减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由此来看,护理人员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十分重要。

(2)化学性防护:消毒液是护理人员经常要接触到的医疗用品。

护理人员要准备或使用消毒液时应注意开窗通风,并注意防护用具的使用,尽可能的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等部位的直接性刺激和损伤。

具有一定挥发性的消毒液需要及时加盖密封保存。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

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 边、小车顶部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 器针头
使用后,应立即丢 入锐器盒∕箱
确认损伤

器 局部应急处理

的 马上报告登记


专科就诊


跟踪与随访
事件终点
1、伤口旁近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 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的局部挤压和吸吮。 2、同时或尽快用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受伤部 位。 3、受伤部位冲洗后,用 75%乙醇或0.5%碘 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
讨论结果
2010年体检为阴性,但是时隔 5年,仅凭一次针刺 伤不能够证明丙肝阳性与针刺伤具有直接关系。
职业暴露时伤口大小、深浅、局部暴露血量、伤口 处理情况以及病人病毒含量等与发生职业暴露密切 相关,未按报告流程登记,没有职业暴露证据。
不能排除回忆偏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丙肝感染 和上次的针刺事件有因果关系。
口罩
1. 纱布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 口罩。
2.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
3. 防护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 传染病患者时。
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口罩分 内外2面(吸湿面、疏水面),上下2边!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如果是针刺伤之前或之后及时体检能够证明阴性, 那么有充分证据证明感染与针刺伤具有相关性。
感谢聆听!
5.禁止徒手掰安瓿。 辅助器械,掰安瓿时用砂轮划锯痕,
安瓿颈部应垫棉球,防止玻璃尖端或碎屑损伤护士皮肤。
6.适宜的照明: 配备额外照明设备 7.适宜的工作环境: 工作场所整洁宽敞,工作台布置良好 8.在工作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和手消毒设施。 9.禁止手持针具、刀片等随意走动。

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心健康
清洗消毒:立即用肥皂和清
02 水清洗暴露部位,并用消毒
液进行消毒
预防感染:根据暴露情况,
04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
种疫苗、服用预防性药物等
报告与记录
01
及时报告:发 现职业暴露后, 立即向相关部 门报告
02
详细记录:记 录暴露的时间、 地点、原因、 暴露源等信息
03
记录处理措施: 记录采取的处 理措施,如清 洗、消毒、接 种疫苗等
康损害。
04
化学性暴露是 指护理人员接 触化学物质, 如消毒剂、药 物等,导致中 毒、过敏等健
康损害。
05
物理性暴露是 指护理人员接 触物理因素, 如辐射、噪音 等,导致损伤、 疲劳等健康损
害。
常见职业暴露类型
针刺伤:护士在注射、 输液、抽血等操作过程
中被针头刺伤
锐器伤:护士在处理废 弃针头、注射器等锐器
职业性眼病:可能导致医护人员眼 03 睛干涩、疲劳、视力下降等眼病
职业性听力损失:可能导致医护人 04 员听力下降、耳鸣等听力损失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
01
勤洗手,保持手部 卫生
02
0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职
业暴露风险
04
佩戴口罩、手套、 护目镜等个人防护
用品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血液、体液等
加强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防护 03 设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护理人员 04 的安全意识,预防职业暴露
暴露后的处理
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接触:立即停止与
患者的接触,避免进一步暴
01

报告:立即报告上级领导或
相关部门,寻求专业指导和 0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一、职业暴露的概念及防护原则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2.防护原则指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当无法判断是否被污染时也应视为被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污染,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7)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血液、体液暴露后的处理原则1.紧急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伤口冲洗后,应用75%乙醇或0.5%碘伏涂抹消毒,并包扎。

2.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的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头刺伤而获得HIV感染的可能性是0.2%~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锐器伤
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2003年毛秀英等对1075名护士的问卷调查报道针刺伤 率为80.6%,年人均针刺伤3.5次。 5个城市的三甲医院中228名护士调查显示,2004年12 个月中注射前和注射中意外针刺伤83%、注射后针刺伤 58%。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2007年的调查,在职的一线护士中 约90%曾有针刺伤史。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2015年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 收回210份,有效率100%。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 理。针刺伤的次数在被调查的护士中发生过针刺伤的有 204名,占被调查护士总数的97.14%,共发生378次 针刺伤,人均1.8次。其中发生1次针刺伤占32.3%,发 生2—3次者占48.3%,发生3次以上的占19.4%。 其他,如人禽流感、猴痘等传染病也极有可能成为21世 纪医务人员新的职业伤害。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 作过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 皮肤或黏膜,或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 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有可能感染血源性传 染 生物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
运动性职业暴露 社会、心理因素
物理性职业暴露
锐器伤 负重伤 辐射伤
锐器伤
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 血的意外损伤,针刺伤是最主要的锐器伤。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 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
锐器伤
••国--2外0针03刺年伤美的国流疾行病概预况防:控制中心(CDC)监测报道:
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
构成比
45. 73 27. 24 8. 33 4. 98 2. 97 1. 91 1. 85 1. 79 1. 71 1. 55 1. 39 0. 55 100. 00
造成锐器伤的操作种类构成比( %)
•操作种类锐器伤次数 •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时2161 •回套针帽时1857 •手术缝合时1834 •医疗废物处置时1519 •抢救时1058 •静脉注射时895 •拔动静脉针时904 •针头和器械传递时876 •抽血时688 •整理手术器械时538 •手术切开时553 •抽血气时231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地点构成比( %)
•发生地点 •普通病房 •手术室 •ICU •医废暂存 •急诊科 •门诊抽血 •门诊部 •消毒供应 •口腔科 •输液室 •检验科 •血液透析 •合 计
锐器伤次数
5997 3572 1093 653 389 250 242 235 224 203 183 73 13114
锐器伤
•一、不同护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结果显
示不同护龄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存在差异,护龄 短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护龄长的护士。 二、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护士发生的378针刺 伤的操作环节分别为吸取药液及配药占14.81%, 取针头占11.38%,注射及拔针占2.96%,回套 针冒占20.37%,收集废针头占13.76%等。 三、护士发生针刺伤后伤口的处理情况在378次 针刺伤后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用流动水冲洗消毒 有108次,占28.6%,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的有 202次,占53.4%,预防接种者6次,占1.6%。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2016
前言
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 近几年来新的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医务 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临 床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 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从 而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提纲
1 职业暴露概念及分类 2 职业暴露防护与标准预防
构成比
16. 48 14. 16 13. 99 11. 58 8. 07
6. 82 6. 89 6. 68 5. 25 4. 10 4. 22 1. 76
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构成比( %)
•医疗器具
构成比
•输液头皮针4447 •注射器针头3552 •手术缝针2592 •手术刀片663 •静脉留置针455 •玻璃玻片241 •手指采血针184 •一次性血糖针177 •骨穿针140 •剪刀143 •剃刀116 •切片刀108 •电刀73 •其他器具a 223 •合 计13114
•血--截源止性到疾2病0的00传年播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 •诊--C为D感C染统了计H美IV国,每其年中因护针士刺24伤人感。染HBV者中,有
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感染危 险性排列依次为:护士、妇产科医生、外科医生、 病理科医生、牙科医生等。
锐器伤
1999年在对长沙市的几大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 调研中发现,在一年内有83%的护士被利器刺伤 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 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专科22名医护人员,在 1990-1999年间,即使在十分小心的情况下,仍 有5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器械划破手套而损伤皮肤, 幸运的是未造成HIV感染。
操作过程中
• 摆弄针头、传递器械(刀片、
缝针)
• 为不合作的病人进行动、静脉
穿刺或抽血
• 采血针直接插入真空试管 • 输液针头插入肝素帽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 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预防针刺伤
一、创造安全的操作环境 二、用过的注射器不能再套回针帽(一定要回套时,必须单 手回套) 三、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四、重视使用后锐器的处理 锐器盒的使用: (一)作用:收集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以及各类刀片、头皮 针、缝合针、小玻璃制品等锐器。
33. 91 27. 09 19. 76 5. 06
3. 47 1. 84 1. 40 1. 35 1. 07 1. 09 0. 88 0. 82 0. 56 1. 70 100. 00
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1)自身防护意识淡薄
存在侥幸心理、缺乏规范化培训
•(2)技术不熟练
抽吸药液、拔针、手术配合时
•(3)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回套针帽、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处理
操作过程中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 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注意:取血或注射后,从病人身上拔出针头时; •在穿刺后拔出留置导管针芯时; •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