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写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实验原理1.1.1 阿基米德原理1.1.2 浮力1.2 实验材料1.3 实验步骤1.3.1 实验准备1.3.2 实验操作1.4 实验结果1.5 实验分析1.6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存在,并掌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推力。

当物体浸入液体时,液体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1. 测量尺2. 直尺3. 螺旋测厚器4. 水5.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水倒入实验器材中实验操作1. 测量并记录实验器材的重量2. 将待测物体放入器材中,记录整体重量3. 测量待测物体的尺寸4. 通过计算,确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5.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大小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浮力的大小,并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浸入的物体会受到与排开液体体积相等的浮力。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浮力的存在使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对于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原理。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我们对浮力的认识,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推荐】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共6篇-优秀word范文 (10页)

【推荐】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共6篇-优秀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共6篇篇一:写物理实验报告标准及要求怎样撰写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除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外,通过书写实验报告,还要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论文书写基础。

因此,实验报告是实验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

正规的实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仪器设备;(4)实验内容(简单步骤)及原始数据;(5)数据处理及结论;(6)结果的分析讨论。

现就物理实验报告的具体写作要点作一些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一、实验目的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训练目的,通常如讲义所述。

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有些内容未曾进行,或改变了实验内容。

因此,不能完全照书本上抄,应按课堂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写。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科学实验的基本依据。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所依据的测量公式是否严密可靠,实验采用什么规格的仪器,要求精度如何?应在原理中交代清楚。

1.必须有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叙述。

通常教材可能过于详细,目的在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书写报告时不能完全照书本上抄,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阐述。

文字务必清晰、通顺。

2.所用的公式及其来源,简要的推导过程。

3.为阐述原理而必要的原理图或实验装置示意图。

如图不止一张,应依次编号,安插在相应的文字附近。

三、实验仪器设备在科学实验中,仪器设备是根据实验原理的要求来配置的,书写时应记录: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根据实验时实际情况如实记录,没有用到的不写,更不能照抄教材);在科学实验中往往还要记录仪器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和出厂编号,以便在核查实验结果时提供可靠依据;电磁学实验中普通连接导线不必记录,或写上导线若干即可。

但特殊的连接电缆必须注明。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均匀的小木块,并使用天平测量了它的质量。

然后,我们用尺子测量了木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它的体积。

最后,我们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了木块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测得木块的质量为75g,体积为25cm³,计算得出密度为3g/cm³。

自查报告:
1.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进行?是的,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依次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2. 实验中是否出现了误差?在测量木块的体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我们使用的尺子可能不够精确。

3.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计算,木块的密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符合物理规律。

4. 实验中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在测量木块体积时,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木块的密度,并且得出了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更加注意测量的精确性,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实验报告1(上)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

实验原理:使用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使用停表可以测量时间。

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1.记录数据:测量对象:长度宽度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课本25.8825.9025.9225.9018.2018.2218.2418.22作业本25.6325.6425.6525.6418.1818.1918.2018.192.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单位:秒):对象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成员xxxxxxxx3.39.29.49.69.4成员xxxxxxxx99.69.49.89.6回答问题:为什么长度测量要估读?答:为了减小误差。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

3.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4.求平均值时,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

评语:无实验报告2(上)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3、把蜡烛放在较远处,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2f>u>f),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的情况。

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性质(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数据记录:|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u<f|/|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3、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误差分析:1、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可能存在读数的误差。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没有在同一直线上,可能导致像的位置不准确。

3、实验环境中的光线可能会对成像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球的质量和体积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学习使用容器和水域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3. 掌握测量球的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器材:
1. 天平
2. 容器
3. 水
4. 球
实验步骤:
1. 使用天平测量球的质量。

首先将天平调零,然后将球放在天平盘上,记录下球的质量。

2. 使用容器和水域法测量球的体积。

首先在容器中注满水,记录下刻度。

然后将球放入容器中,观察水位的上升量,记录下球的体积。

实验数据和结果:
1. 球的质量:x克
2. 球的体积:y立方厘米
实验分析:
通过测量球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得出球的密度。

球的
密度可以用来判断球的材料。

如果知道了球的材料,就可以推测出球的其他性质,比如弹性、硬度等。

实验结论:
通过测量球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可以得出球的密度。

根据密度可以推测出球的材料。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火柴。

四、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像距(v)和焦距(f)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物距不同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也不同。

五、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大于 2 倍焦距(u>2f)、等于 2 倍焦距(u=2f)、大于焦距小于 2 倍焦距(f<u<2f)、等于焦距(u=f)和小于焦距(u<f),并分别记录每次实验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1)当 u>2f 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2)当 u=2f 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3)当 f<u<2f 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4)当 u=f 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5)当 u<f 时,通过凸透镜观察蜡烛,在光屏上不能得到像,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实验数据记录|实验序号|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1|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2|u=2f|v=2f|倒立、等大的实像||3|f<u<2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4|u=f|无|不成像||5|u<f|无|正立、放大的虚像|七、实验结果分析1、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写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用刻度尺测长度,停表测量时间学校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姓名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停表测量时间,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停表,三角板,课本,硬币,约30cm 长细铜丝,铅笔。

三、操作要求:1.检查器材。

2.用毫米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和宽,数据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数据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数据记录要求同上。

5.用停表测量心率数据记录要求同上。

6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1.刻度尺的量程为cm,分度值是,零刻线是否磨损:。

2.记录数据:课本长,宽。

硬币的直径。

细铜丝的线圈长度,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

3.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五、反思与拓展测细铜丝直径时,如果绕线时没有紧密绕线,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姓名一、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盒尺,匀速直线运动实验器,铅笔。

三、操作要求: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 点,测出AC段的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1 ,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五、记录和结论:记录:六、反思与拓展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相同或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校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姓名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操作要求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检查器材。

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中间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后竖直地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改变点燃蜡烛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复步骤。

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和物体跟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四、记录和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五、反思与拓展: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为反射镜?。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校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姓名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操作要求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检查器材。

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中间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后竖直地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改变点燃蜡烛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复步骤。

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和物体跟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四、记录和结论2.结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五、反思与拓展: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为反射镜?。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三、实验操作要求: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和放大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f。

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f。

3.设计并进行实验:检查器材,观察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中心高度大致一致。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范围。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范围。

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和结论:1.凸透镜的焦距cm。

当物距u=2f和u?f时凸透镜成像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三、实验操作要求: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和放大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f。

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f。

3.设计并进行实验:检查器材,观察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中心高度大致一致。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范围。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范围。

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和结论:1.凸透镜的焦距cm。

当物距u=2f和u?f时凸透镜成像分别有什么特点?。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二、实验器材:温度计,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毛巾。

三、操作要求: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1.观察器材:温度计的量程 2.记录数据:为什么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温水的温度?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二、实验器材:温度计,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毛巾。

三、操作要求: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1.观察器材:温度计的量程 2.记录数据:为什么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温水的温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盐水、滴管、标签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器材。

2.记录总质量。

3.测盐水的体积。

4.用天平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5.计算盐水的密度。

6.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1. 观察器材:天平的最大称量值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克。

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毫升,最小刻度值毫升。

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学校姓名一、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盐水、滴管、标签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器材。

2.记录总质量。

3.测盐水的体积。

4.用天平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5.计算盐水的密度。

6.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1. 观察器材:天平的最大称量值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克。

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毫升,最小刻度值毫升。

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

篇二: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解释及结论〕〔实验评价与讨论〕篇三: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篇四: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3月6日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弹簧测力计2个,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针是否指零刻线是。

2.记录数据: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N N,分度值为 0.2N。

实验结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摩擦力。

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 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整理器材。

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五、实验记录与结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检查器材。

调节杠杆平衡。

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钩码,杠杆平衡后测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杠杆平衡后再次测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杠杆标尺上的分度值是 cm,每一个钩码的重力是 N。

数据记录: (3)实验结论: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