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会跳舞的豆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会跳舞的豆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科学现象》第四章第一节《会跳舞的豆子》。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豆子的基本结构、豆子在水中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让豆子“跳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豆子的基本结构,认识豆子的浮力现象。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豆子浮力现象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豆子在不同水层中的浮力表现,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让豆子“跳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豆子、水、透明玻璃杯、吸管、食用色素、滴管、实验操作台。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豆豆历险记》引起孩子们对豆子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观察豆子的外观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豆子的基本结构,介绍浮力概念,展示如何用实验让豆子“跳舞”。
3. 实验操作(15分钟)a. 将豆子放入不同水层,观察豆子的浮力表现。
b. 利用食用色素和滴管,观察豆子在不同颜色的水中“跳舞”。
c. 分组讨论,让孩子们分享实验心得。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用实验操作台上的材料,尝试让豆子“跳舞”。
六、板书设计1. 《会跳舞的豆子》2. 内容:a. 豆子的基本结构b. 浮力现象c. 豆子“跳舞”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豆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浮力表现。
2. 答案提示:a.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加入不同水层的豆子。
b. 观察豆子在水中浮沉情况,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c.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实验,引导孩子思考实验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对豆子浮力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孩子对实验步骤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开展家庭科学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学教案、反思及实践探索

标题: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学教案、反思及实践探索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适合中班幼儿的科学实验教案,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的设计与实践,同时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教案设计1. 主题选择在设计科学实验教学教案时,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主题。
“五彩斑斓的色彩”、“轻重物体的实验”、“水的状态变化”等都是适合中班幼儿的科学实验主题。
2. 目标确定针对每个实验主题,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进行“色彩混合实验”时,可以设定让幼儿认识基本颜色、观察和描述颜色的变化等目标。
3. 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教案时,要从简到繁地设定实验步骤,使幼儿能够逐步展开实验探究。
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安全、愉快地参与其中。
4. 教学方法在教案设计中,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比如故事启发法、实验引导法等,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快乐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实践1. 实验环境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舒适的实验室空间、清晰的实验道具和安全的实验工具等,让幼儿能够在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 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幼儿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反思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并进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教学教案时,我认为应该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幼儿在实验中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切实感受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中班科学课教案反思

本人是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每年都会有机会教授中班科学课,这次也不例外。
我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我深知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教学之初,我便让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将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并测量时间、使用磁铁吸附小铁片等。
这些实验都很简单,但是对于中班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
他们第一次拿起实验器材,感受到了物理实验所具有的趣味性和意义。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们慢慢开始理解物理规律,发现了各种现象,如小球下落时间随高度变化而改变,以及物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和移动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磁铁只能吸附铁片而不能吸附其他材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实验是如此的有趣和奇妙。
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眼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在中班科学课中,我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学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教学也不是没有劣势。
一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较为昂贵,有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可能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实验结果可能会存在误差,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并不足以成为我们放弃实验教学的理由。
中班科学课教学让我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意义。
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实践来理解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验中加深对物理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秉持实验教学的原则,不断地探索创新,让学生从体验中发现科学的魅力。
中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硬币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
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
"
(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
①手握成拳状;
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
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中班科学游戏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游戏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1、中班科学游戏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一)通过对磁铁的探索初步认识,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通过磁铁的实验操作,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磁铁的兴趣。
(三)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四)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够通过场景中的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并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结果。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通过对磁铁的初步了解,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铁。
(2)活动难点:通过记录实验的操作,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物质准备:1、每组一筐操作材料:内有(磁铁、回形针、螺丝钉、硬币)、(纸张、玻璃球、塑料玩具、泡沫)等。
2.迷宫和带磁铁的小动物。
3.每人一张记录单。
四、活动过程:(1)教师引入魔术表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教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事先准备一个磁铁小人,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
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
小人就能跳舞了。
在幼儿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和讨论(2)。
老师引导孩子尝试操作,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教师介绍材料,引导孩子初步探索磁铁的特性。
教师: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东西。
(介绍铁制品和非铁制品)。
请你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筐里的东西,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问题。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发现教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思考,积极答题。
(三)、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尝试记录1、教师出示记录表,先示范记录,再指导幼儿记录。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么记录的。
等会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记录。
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不能吸住哪些东西?并把探索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在教师的示范中懂得记录方法2、幼儿再次操作并尝试记录。
幼儿园中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带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昆虫》,具体内容为“蚂蚁小实验”。
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蚂蚁的特点,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知道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蚂蚁的特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蚂蚁工坊、放大镜、食物(如糖果、饼干等)、教学课件。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蚂蚁搬家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它们在做什么?”邀请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蚂蚁的特点,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结合蚂蚁工坊,让幼儿观察蚂蚁的生活状态,引导幼儿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蚂蚁的实验,让幼儿记录蚂蚁喜欢的食物。
引导幼儿用画笔和彩泥制作观察记录表。
邀请各组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表。
5. 互动游戏(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蚂蚁运粮”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蚂蚁2. 内容:蚂蚁的特点:身体结构、生活习性蚂蚁喜欢的食物:糖果、饼干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了蚂蚁的特点,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游戏环节,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针对这部分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了解更多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
中班科学实验期末总结反思

中班科学实验期末总结反思科学实验是中班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科学实验课程中,我参与了多次实验,并且在每次实验后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些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能够给孩子带来的启发和乐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学期,我参与了许多不同的科学实验,其中包括水的沸点实验、颜色混合实验、磁铁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发现中班孩子对于实验的兴趣很高,他们愿意亲自动手操作,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我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比如,在颜色混合实验中,我让孩子们自己决定要混合的颜色和比例,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发现混合颜色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我还发现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孩子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
通过实验,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加适合。
通过实验,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磁铁可以吸引铁质物品,水可以被加热变成蒸汽等。
孩子们对这些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实验中。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验学习,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首先,我在实验设计上不够合理,有时候会过于依赖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实验自由度。
在颜色混合实验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决定颜色和比例,而不是事先确定好,并且还应该提供更多的颜料供他们选择。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引导和鼓励孩子们观察和发现。
有时候,我会过于着重于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让他们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乐趣。
中班科学有趣的动物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动物教案反思1、中班科学有趣的动物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
(活动重点)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
(活动难点)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自我保护方式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乐趣。
4.进一步培养孩子大胆表达和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5.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老师准备用保护色、铠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两个个幼儿一份:鸟、刺猬、公鸡;飞机、叉子、乌龟、坦克、闹钟、鲨鱼、潜艇。
活动过程:第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3.集体交流。
根据小朋友认识的动物展示图片,一起观察。
2.展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能力。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老师依次展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的图片,让孩子知道它们可以通过盔甲、逃跑、刺伤来保护自己。
(老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3、教师小结: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活动一:会变的颜色
本活动是让幼儿感知三原色的基础上,愿意动手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能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红、黄、蓝颜料、透明杯、棉签、记录卡等。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红、黄、蓝颜色水,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猜猜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孩子们猜出的许多颜色。
然后教师实验,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其变化,与孩子们的猜测结果作一比较。
接下来,幼儿分组操作,启发幼儿用语言简单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可以变成哪些颜色。
最后通过儿歌《色彩谣》复习巩固。
孩子们对颜色的变化十分感谢兴趣,特别是自己动手操作环节,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只是操作材料提供得不够丰富,以致孩子们耽误了操作时间,没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活动二:有趣的指纹
本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引发幼儿探索指纹的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印泥、放大镜、图片、课件、茶杯、纸笔等。
活动以《手指谣》导入,很自然地过渡到观察指纹这一环节,然后,让幼儿通过放大镜仔细看看自己每个手指上的指纹,说一说像什
么,激发探索指纹的兴趣。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提供印泥,让幼儿在纸上印上自己的指纹,带着疑问:“把自己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特别专注,印下指纹再用放大镜观察再和别的小朋友比较,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得出了“每一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接着借助PPT课件,让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种指纹的大致特征,展示图片“指纹身份证”、“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破案”等,拓展知识让幼儿感知指纹在生活动中的应用。
最后在延伸环节,让幼儿创作指纹画,让小小的指纹更有生趣。
本活动每一个环节紧紧相连,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与同伴比较,对指纹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警察抓坏人”的活动中,幼儿了解到,手接触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指纹,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所以警察在抓坏人时,就能根据指纹来找到线索抓到罪犯。
延伸部分是兴趣的扩展,孩子们对指纹的探索意犹未尽,创作出的作品特别丰富。
活动三:气垫战车
本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对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的剪、插,自己动手制作气垫战车,在玩气垫战车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作用。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快餐盒、一次性纸杯、剪刀等。
教师首先演示气垫战车的玩法,激发幼儿兴趣。
其次,让幼儿观察气垫战车的外形,探索交流做法。
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知道气垫战车是由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组成,接着,教师在介绍完气垫战车的
做法后,与幼儿共同制作:先将一次性纸杯底部剪去,(这个环节由于孩子们力气小,操作起来有点困难,部分幼儿需要老师先剪出一个小口)再在快餐盒上用剪下来的杯底描一个圆,并剪下这个圆(这个环节孩子都知道先在快餐盒上用剪刀扎一个小孔就可以慢慢剪出圆,但是由于快餐盒的材质脆,孩子剪得过程中容易把餐盒碰裂),把杯子插入盒子的洞中,气垫战车便完成了。
最后,孩子们和同伴一起比赛自己的气垫战车,在玩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作用,探究气垫战车是怎么样跑起来的。
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在制作过程中特别认真,遇到困难与同伴互助,失败了重新再来,每个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特别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力去吹,知道了空气的作用使战车跑起来,这一发现,让孩子们快乐无比!
活动四:稳稳的.支架
本活动通过幼儿不断尝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感知支架的稳定性,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产生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橡皮泥、小棒等。
活动分三个探索部分进行,首先是请幼儿尝试用一根小棒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其次是探索用多根小棒在一起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接着让幼儿探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在一起才能把小球顶起来。
三个环节逐层深入,让幼儿动脑筋想出使支架更稳的办法,通过敲桌子、吹气等不同的方法,感知在支撑面大小相同时,重心越低,支架的稳度越高。
最后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谈一谈支架在生活中
的动用。
孩子们在自己反复的操作中,知道了最少需要三个支撑点才能让物体立起来,但在探索“使支架更稳的办法”这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以上几个科学实验活动中,我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反复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他们既获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展了探索的思路,激发了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活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