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

合集下载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变质作用(metamorphism)这一词是Boue(1820)第一个使用。

但变质作用的定义是Lyell(1833)比较系统地提出的。

变质作用是指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是在地壳形成和演化地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变化,使已存在的地壳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原岩的总体化学保持不变,形成新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之间比较容易区别,它们之间的界线是熔融,而和沉积成岩作用之间的重要标志是矿物组合的变化,一般认为以浊沸石开始出现为标志。

(一)变质作用---控制因素1温度温度是控制和影响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数变质作用是随温度升高而进行的。

温度升高可使原来岩石中的一些矿物重结晶,更重要的是会使各种原始组分重新组合成新矿物。

首先要确定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范围,既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

按研究者目前的共同认识,变质作用不包括风化作用和沉积岩的成岩作用。

而是以浊沸石、蓝闪石、硬柱石、钠云母、叶腊石等变质矿物的首次出现,作为变质作用的开始。

这些矿物出现时的温度范围为是在150℃—250℃之间。

这就是变质作用发生的起始温度。

而由于变质作用不包括原岩的大规模的熔融,终止温度就是原岩发生大规模熔融时的温度,现确定为为650℃—100℃之间。

其次是关于温度变化的原因,导致温度变化的地质因素和热源具有多样性。

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地热增温:岩石随埋葬深度的增加,而温度逐渐增高,但其幅度一般不大,按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从每千米十几度到一百多度,然而其空间范围较大。

地质工作者称此种变化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放射性元素衰释放的热量:其特点是总量大,不均匀,有时也极可观。

岩浆活动带来的热能:其强度和岩浆活动的规模有关,有时范围很小,仅限接触带,即是所谓的接触变质,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个区域。

应力作用下的摩擦热:其较为局部,如断裂带。

变质作用---控制因素2压力变质作用均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进行,所以压力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物理因素。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例如,高岭石在大于350℃左右 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此时静 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 如高于 300 MPa则形成兰晶石;当 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 石及石英;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 榴子石与矽线石。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从岩石的结构、构造上来看,泥质岩 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变质岩种类变化最 明显,可以由变质最浅的板岩、依次变为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直到麻粒岩; 中酸性的岩浆岩可变成片麻岩和麻粒 岩; 偏基性的岩浆岩可变质为片岩和角闪 片岩等。 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变质后的变化序 列不明显,一般都变成大理岩或石英岩。
1、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 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的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压力居比较次要的地 位。接触变质作用的温度较高,一般为300 ~800℃,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深度不大,通常 在10 km以内,为高温、低压的变质环境, 其地温梯度常达到6℃/100 m以上。
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 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 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 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 因此,三大类岩石是可以不断相 互转化的。
下课了!
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可分为3种类型: 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 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1)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的深度较浅,一般小于15km;压力 较小,一般为200~400MPa;温度通常较高, 可高达600℃以上;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 很高,约25~60℃/km,通常属于高热流或地 热异常区。

1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1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 km 范围内,压 力低于0.1GPa;
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大于5 km,压力高于0.1GPa,按 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低压、中压、高压、超 高压)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2. 流 体 压 力
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 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 体压力。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1).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 制因素; (2).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 控制因素。
岩浆作用强调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结晶,是晶体-液态的平衡, 并强调温度下降过程。当变质作用温度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 熔融,出现一定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残余物之间可发生 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数量较多时转变为典型的岩浆作用。
广义的变质作用:包括岩石在固态下的变质作用和有部分熔体出 现的混合岩化作用。
流体压力
流体——指存在于岩石的颗粒间、显微裂隙和毛细孔隙中的流体, 包括水、CO2,O2等。 流体对其存在的空间壁会有一定的压力,即粒间流体压力。其总压 力为各组分分压之和。 P流体=PH2O+PO2+………
流体压力的作用: (1) 对有流体参与的变质反应的温度有影响, 例如: CaCO3+SiO2 CaSiO3 + CO2↑
热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变质机制以静态重结晶或 静态变质结晶为主。
二、动力变质作用
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压力下,使岩石发生破碎 的变质作用 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 导致结果: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还有轻 微的重结晶现象 正断层
变质机制以变形和动态重结晶 或动态变变质反应
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 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 变质方式,一般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 这种化学反应称为变质反应。 包括同质多象转变和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8第八章 变质作用2

8第八章  变质作用2

四 变质岩(实验课内容) (一)变质岩的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可将变质岩分为以下五类:接触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1 变质岩的结构 是指变质岩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常见结 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形结构、交代结构四大类:
(1)变余结构:变质浅,原岩的结构基本被保留下来的结构。 其特征是:a 原岩结构被彻底改造; b 矿物多呈定向排列。 角岩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纤维变晶结构等。 (3)变形结构:是指动力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受应力挤压而 使矿物颗粒破裂、错动、塑性流变等变形而形成的结构。常见的 有:角砾状结构、碎裂和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四 变质岩(实验课内容-自学)
(一)变质岩的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可将变质岩分为以下五类:接触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四 变质岩(实验课内容) (一)变质岩的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可将变质岩分为以下五类:接触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压力压力也是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根据压力的性质
可分为静压力和动压力。 静压力又称围压,是由上覆岩石的重量引起的压力。 它具有均向性,并且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力的 作用在于使岩石压缩,导致矿物中原子、分子或离子 间的距离缩小,促使矿物内部结构改变,形成密度大、 体积小的新矿物 动压力是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由于动压力 只存在于一定的方向上,因而使得岩石在不同方向上 产生了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在变质作用中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它可以引起矿物的压溶作用,即在平行动 压力方向上溶解较强,物质迁移到垂直动压力方向上 沉淀,导致原岩发生矿物的重新分异与聚集,造成矿 物定向排列;也可以使原岩破碎或产生变形,从而改 造了原岩的结构与构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大理岩
2、变余结构
——变质程度较低,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不完全,保 留有原岩的结构。如:变余泥质结构、变余斑状结 构等。
变余泥质结构
三、变质岩的构造
变质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排列,组合 方式所表现出的外貌特征。
1、变成构造——原岩通过重结晶等作用 形成的构造。 分为: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 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石英含量大于85%;质地坚硬,耐风化 • 形成于区域变质及接触变质作用
石英岩
大理岩
•白色、灰白色或各种彩色。具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50%)重结晶所组成 •母岩为石灰岩或白云岩 •形成于接触变质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 •优质装饰石材和建材、雕刻用石材
泥岩
板岩
三大作用之间联系
➢ 与岩浆作用的区别,变质作用岩石没有熔融, 岩石具整体性;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变质作用转 化为岩浆作用。 ➢ 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等来自地球内部, 所以它发生在地下一定深度,而沉积作用是由于 外动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表,但固结成岩时的 温度、压力较低。
温度
二、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压力
蓝片岩相
变质程度高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岩的特征 常见变质岩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作用根据变质因素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作用类型
一、接触变质作用
• 发生在岩浆与围岩的接触带 • 岩浆“烘烤”+活动性流体 • 常围绕侵入体形成变质程度
•宏观上可见平行排列的矿物 • 变质程度高于千枚岩
片岩
• 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 造或条带状构造。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变质作用指的是由于热、化学或生物因素而引起的有机质的一种化学反应。

例如:蛋白质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表面的氨基酸就会和空气中的氮结合,这样它的分子量增加了,成为一种有鲜味的物质。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本来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但是,在高温下,由于受热不均,可能部分碳被烧掉了,或者是反应物中其他杂质(如水蒸汽)溶入了碳,碳原子被“玷污”了,从而使二氧化碳呈现出浅灰色,并且有刺激性气味。

如果把这种气体装入钢瓶里,很快就会在瓶壁上结一层白霜。

同样,冰块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内部的水分也会因逐渐蒸发而变成冰晶,积累起来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冰霜。

(1)化学变化:酸性的物质与碱性的物质发生的反应。

(2)物理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叫做物理变化。

在化学上,常把物理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如糖类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有机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产生出酵母菌等微生物。

当食品或食品原料进入人体后,人体的消化系统首先要使这些食品原料适应胃液、胆汁、胰液和小肠液等多种消化液,并改变这些食品原料的外形,使之成为一定的大小和结构,以利于消化道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促进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获得。

(1)物理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糖类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有机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产生出酵母菌等微生物。

当食品或食品原料进入人体后,人体的消化系统首先要使这些食品原料适应胃液、胆汁、胰液和小肠液等多种消化液,并改变这些食品原料的外形,使之成为一定的大小和结构,以利于消化道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促进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变质作用文档

变质作用文档

变质作用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条件下,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改变的过程。

这种改变可能涉及岩石中的矿物组成、矿物结构、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

变质作用的分类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特点和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温度变质:温度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高温可以改变岩石中的矿物结构和矿物组成,使其发生相互转化或融化。

常见的高温变质包括火山喷发过程中的岩浆生成、火山岩的结晶变质等。

2.压力变质:压力变质是指岩石在高压力条件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高压可以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相变或形成新矿物。

例如,当岩石处于深部地下时,由于上覆岩石的压力作用,岩石中的矿物可能会发生变化。

3.流体作用:流体作用是指岩石中的流体(如水、热液等)对岩石的变质作用。

流体作用可以改变岩石中的矿物组成、溶解矿物、形成新矿物、溶解岩石等。

4.化学作用:化学作用是指岩石中的化学反应对其产生的变质作用。

化学作用可以改变岩石中的矿物组成、矿物结构、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例如,当硫酸盐溶液溶解岩石时,岩石中的矿物可能会发生溶解和沉淀,形成新的矿物。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作用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温度:温度是影响岩石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可以改变矿物的结构,使其发生相互转化或融化。

岩石的温度一般是由地壳深部的热流、岩浆活动等因素决定的。

2.压力:压力也是岩石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压力的增大可以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相变或形成新矿物。

压力的来源包括上覆岩石的压力、地壳运动等。

3.流体:流体是岩石变质作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流体可以通过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改变其矿物组成、形成新的矿物、溶解岩石等。

流体的来源包括地下水、热液等。

4.时间:变质作用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变质作用的程度和岩石的变质程度。

5.化学环境:岩石的化学环境也会对变质作用产生影响。

例如,特定的化学成分可能促进或抑制一些变质反应的发生。

变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的名词解释一、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空间上物质穿越或演变的一种自然气候作用,是形成地质结构的基本因素之一。

它是影响地球表面的动力之一,也是地球演变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变质作用的分类1. 冲刷作用:是指水流流过河床,悬移物磨蚀岩床,从而塑造一些地表结构的作用。

2. 气蚀作用:是指沙尘、冰雹、雨滴等空气中气体和空气分子与岩石完全或部分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地质单元的作用。

3. 热蚀作用:是指大气温度变化和潮汐作用等导致岩石表面发生变化的作用。

4. 化蚀作用:是指地表水中的离子(如硫酸根、氯离子、硫离子和硝酸根)与岩石的反应,使其发生变质的作用。

5. 淋滤作用:是指水流经过地表孔洞或田,淋湿岩石后,将含有水溶解物质的水沉积在岩石表面,从而改变岩石的结构的作用。

6. 气固变质:是指在高压、高温条件下,矿物中的原子重新构建,使矿物形成新的结构,形成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三、变质作用机制1. 冲刷作用:当水流经过岩石,可能携带着碎片或矿物等研磨物,研磨岩石表面,从而形成不同岩性的地质作用。

2. 气蚀作用:气蚀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改变岩石的形貌,降低岩石的硬度,让岩石易于磨蚀。

3. 热蚀作用:热蚀作用通常是指岩石与空气中气体直接反应,形成气体与岩石表面所形成的熔岩固液固、岩石形变、分层裂蚀等作用。

4. 化蚀作用:岩石在海洋或地表环境中,可被离子和酸性水溶解、分解,从而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形状。

5. 淋滤作用:淋滤作用通常是指岩石在水流的冲刷和渗透作用下,溶解离子由岩石淘洗出去,形成水溶物质的沉积作用。

6. 气固变质:当岩石受到压力、温度的变化,矿物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出现新的矿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单纯由于热量多而引起的接触变质(重结 晶为主要方式)
主要变质岩:
石英砂岩 石灰岩
石英岩 大理岩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晕
高耸的嵩山 ---石英岩
岩浆与石灰岩的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除温度因素之外,还有从岩浆中分泌的 挥发性物质参与,使侵入岩与围岩发生明显 的交代作用。 主要变质岩:矽卡岩
在地壳深部(深度大于10~15 km),岩石表 现出较强的韧性(或称柔性)变形,而不出 现明显的破裂, 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糜棱岩类。
韧性变形
碎裂岩
糜棱岩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3)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发生,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 至数万km2以上,影响深度可达30 km以上。常发 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与大断裂带附近。由温度、压力、 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变质环境:温度在200-800℃之间, 静岩压力可随埋深不同而变化,存 在较强的定向压力(构造应力)。
或新矿物组合的作用。
溶液参与下的离子(分子)的扩散、集中的复杂反应过程。
高岭石
大于350℃左右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 400℃以上的温度条件,可转为硬绿泥石, 此时如静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 如高于300MPa则形成兰晶石; 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石及石英; 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榴子石和矽线石。
变质形成的岩石:沸石岩、角岩、绿片岩、角闪石片岩、 麻粒岩等。
高压低温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深度一般大于15 km,静岩压力为300 ~1000 MPa,并伴有一定的定向压力,但 形成温度不一定很高, 变质形成的岩石:兰闪石片岩与榴辉岩。
歙砚 ---板岩
花果山-- 片麻岩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4)混合岩化作用(超深变质作用) 是由(区域)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地 质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温度很高 时,岩石发生部分熔融。
一、 变质岩
先期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原岩的 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岩 石。 由岩浆岩变质而形成的称为正变质岩; 由沉积岩变质而形成的称为副变质岩;
三、 变质岩的特征
二、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1)化学成分的继承性 类似于原岩成分 (2)化学成分的多样性 交代作用的带入带出作用 (3)正、副变质岩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SiO2、Al2O3、CaO、MgO等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变质岩:
矽卡岩
当碳酸盐岩石与 中、酸性侵入岩相接 触时常形成矽卡岩。 我国大量中、小型含 金的富铜、富铁矿床 大多是与矽卡岩关系 密切的金属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中、酸性侵入体的上部接触带,当与碳酸 盐岩石,尤其与石膏岩盐层相接触,围岩 中的碱、氯化物、碳酸根、硫酸根与岩浆 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可形成许多富铜、富铁、白钨、黄金等矿 床,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常见的一种矿床类 型。
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同一种矿物经 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 晶成较粗大颗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 分不发生变化。
石英砂岩 石灰岩
石英岩 大理岩
紧 密 相 嵌 的 重 结 晶 矿 物
变质程度不同的大理岩
(2)变质结晶作用 (重组合)
指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变化的条件下,形成新矿物
长英质的矿物溶解浸透、扩散、贯入 组成脉体(浅色); 铁镁质的矿物组成基体(深色);
代表岩石:
混合岩
条带状混合岩
肠状混合岩
雄伟的泰山-- 混合花岗岩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可把变质岩分为以下几类。
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
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在地壳中发生的部位
变 质 作 用 的 类 型 及 其 对 应 的 温 压 范 围

四、 变质岩的结构
不等粒变晶结构:主要变晶矿物颗粒大小不等但呈连 续变化。

四、 变质岩的有较大的变晶矿物。
假化石----菊花石
斑状变晶结构
按变晶的形态可分为: 粒状变晶结构 鳞片变晶结构 纤维状变晶结构 石英、方解石 云母、绿泥石 阳起石、硅灰石
岩石中的长条状、片状(或板状)矿 物平行某一平面或某一方向排列形成的 构造。它是在定向压力参与下形成的。
1)板状构造 :岩 石中矿物颗粒细小, 肉眼难以分辩,岩 性似薄板状,常出 现一组平行的破裂 面,且光滑平整, 破裂面具有微弱的 丝绢光泽,具变余 泥质结构。
2)千枚状构造 岩石中的鳞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沿定向排 列方向可劈成薄片,具较强的丝绢光泽,断面参差不齐。为
片麻构造
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 发生在岩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
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活动性流体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变质环境:温度较高,一般在300~800℃之间, 静岩压力不太大(~300MPa)
粒状变晶结构
鳞片变晶结构
纤维变晶结构
(二) 变余结构(残留结构): 变质程度浅,保留了部分原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的命名原则,在原岩结构之前加 “变余”二字即可。 变余花岗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
变余斑状结构 变余砂状结构
变余鲕
上班井采石场灰色大理岩(见变余鲕状结构)
(三)压碎结构
根据矿物的机械破碎程度分为: 碎裂结构和糜棱结构
变质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 结合方式。 由于原岩在变质过程中的重结晶形成的结构。
(一) 变晶结构
按变晶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主要矿物粒径 粗粒变晶结构 >3mm 中粒变晶结构 1-3mm 细粒变晶结构 0.1-1mm 显微变晶结构 <0.1mm
等粒变晶结构
等粒变晶结构:变晶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来源

岩石粒间孔隙及裂隙中以水为主的液体 结构水[含有矿物H2O、CO2] 岩浆中逃逸的热气、热液 地壳深处的热液代入各种元素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等各种因素是相互配合的,而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主导因素不同, 显出不同的变质特征 。
变质作用的方式:
(1)
重结晶作用
三、 变质岩的特征
三、 变质岩中的矿物
(1)原岩保留下来的稳定矿物; (2)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
共有矿物(同原岩): 石英、长石、云母、 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 特有矿物变质矿物(鉴定变质岩的标志): 石榴子石、 红柱石、夕线石、蓝晶石、蓝闪 石、十字石、蛇纹石


四、 变质岩的结构

开采中的矽卡岩矿床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2)动力变质作用
是指在构造变形、变位过程中所产生的定向压力的作用下,使 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
引起动力变 质作用的主要因 素是构造应力
(也称定向压
力),
碎裂作用
地壳浅部,深度一般小于10 km,温度50~ 300℃,静岩压力一般在250~350 MPa之下 岩石为较强的脆性 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碎裂岩类,如构造角砾岩。
无定向构造


块状构造 整个岩石的矿物分布均一,无 定向排列。这种构造反映岩石在变质过 程中,不具显著的定向压力,如大理岩 (变质程度深)。 斑点构造 岩石在发生变质过程中,有些 物质发生迁移、聚集成斑点(变质程度 浅)。
五、 变质岩的构造
(一) 变成构造: 原岩构造消失,形成新的岩石构造。
定向构造
5)眼球状构造 沿片状、片麻状构造的片理, 分布有类似眼球状大小的(如长石等)矿物晶体,组 成眼球状构造。
4-7km为变质压力底 限(100-200MPa)
每公里厚的岩石压力约为27.5MPa; 地下10 公里 约275MPa ; 地下 20公里 约550MPa。
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作用结果使岩石中 矿物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2.定向压力——
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 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作用结果使岩石中 挤压力 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
(4)现代岛弧和大洋中脊---多因素;
温度影响的结果:
( 1 )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矿物颗粒
由细变粗,由隐晶质变为显晶质。
( 2 )化学元素活性增加,矿物间发生化学
反应,并产生新的矿物。 导致混合岩化作用。
( 3 )石英、钾长石等低熔点矿物重新熔融,
压力:
1.静压力——上覆岩石自重引起的,各向等同。
第六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一、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 —— 岩石基本上在固态下,由于温度、
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使岩
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原 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
变质岩
正变质岩 负变质岩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 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素
主要变质岩: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 岩 石 构 造: 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
板 岩
千 枚 岩
片 岩
片 麻 岩
区域变质作用环境:
低压高温变质作用 一般形成深度较浅(小于15km),静岩压力为 200~400MPa,定向压力较小, 温度是主要影 响因素(200~700℃),
(3)交代作用
指化学活动性强的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物质置 换与交换作用,产生新矿物,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KAlSi3O8 + Na+ NaAlSi3O8 + K+ 交代作用的特点:在固态条件进行;交代前后岩 石的总体积基本不变;原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 成几乎同时进行。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是比 较普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