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维生素营养因子)

合集下载

抗营养物质名词解释

抗营养物质名词解释

抗营养物质名词解释
抗营养物质是一类可以干扰或阻碍身体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和代谢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如谷物、坚果、豆类和一些蔬菜。

抗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抗营养因子和抗营养素。

抗营养因子是一些化合物,它们可以影响身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或利用。

例如,膳食纤维可以降低食物中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速度。

植酸酸和草酸酸是抗营养因子的例子,它们可与某些矿物质(如铁、锌和钙)结合,减少它们的生物利用度。

抗营养素是一类化学物质,它们可以干扰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或代谢。

其中最为广泛研究的抗营养素是抗维生素和抗酶物质。

抗维生素是指能够干扰维生素活性或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B2的抗素(即核黄素的抗营养素)。

抗酶物质则是指干扰酶活性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代谢的物质。

虽然抗营养物质能干扰人体正常的营养吸收和代谢过程,但在适度的摄入下,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实际上,某些抗营养物质还具有一定的益处,如提供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促进作用。

然而,高浓度或长期暴露于某些抗营养物质可能导致营养缺乏症或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在饮食中要保持合理的均衡,摄取多样化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3、植酸
作用机理:
(1)大豆蛋白中约有70%的磷是以植酸态存在,由于水产动 物不能或很少分泌植酸酶,因此对这些磷的利用率很低。
(2)植酸也可和蛋白质碱性残基结合,抑制胃蛋白酶、胰蛋 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
(3)植酸在消化道螯合矿物质(如钙、锌、镁、铜、钴、铁 等),形成不溶性和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螯合物,从而降低这些 矿物质的利用率。
2、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中广泛存在,大豆植物凝集素 是由两个不同的亚基构成的糖蛋白。
作用机理:
(1)损害小肠绒毛结构: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 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 聚糖)结合,能结合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使绒毛发育 异常,阻碍小肠吸收养分,使葡萄糖、氨基酸、VB12吸 收不良,干扰离子的正常转运。
三、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一)棉籽饼(粕)中棉酚的消除
1、化学脱毒法
(1)硫酸亚铁脱毒法
该法的机理是将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与棉酚螯合,使棉酚中的活性 醛基和活性羟基失去活性,所形成的螯合物“棉酚铁”不易被动物吸收而迅 速排出体外。 (2)碱处理法
该法是在棉籽饼粕中加入烧碱、纯碱水溶液或石灰乳等,经蒸炒,使 饼粕中的游离棉酚进一步破坏或结合。 (3)溶剂浸出法
游离棉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如下:
(1)棉酚的活性羟基和醛基可以和蛋白质结合,降低蛋白 质的利用率。也可以与铁离子结合,从而干扰血红蛋白的 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
(2)在棉子榨油过程中由于受湿热的作用,棉酚的活性醛 基可以与赖氨酸的氨基结合,使赖氨酸失去效能,而大大 降低棉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
(3)游离棉酚是细胞、血管和神经性的毒物,大量棉酚进 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吸收入血 后,能损害心、肝、肾等实质器官。此外棉酚还可溶于磷 脂,在神经细胞中积累,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紊乱。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例子:双香豆素(VK )
• 机理二:破坏维生素 活性
破坏某种维生素而使 其丧失生物活性,降 低其效价
例子:豆科植物中的 脂肪氧化酶(VA)
分布
• 1、在豆类、豆科植物、蕨类植物、油菜、 木棉子实及高粱、亚麻子、伞形科植物等 植物中都存在抗维生素因子
• 2、许多贝类水生生物含抗维生素B1因子
分类
• 根据抗维生素种类: 抗维生素A因子、抗维生素D因子、抗维生 素E因子、抗维生素K因子、抗维生素B1因 子、抗维生素B6因子、抗烟酸(维生素B5 的一种)因子、抗生物素(维生素H)因子 、抗维生素B12因子等
抗营养作用
• 3、抗维生素E因子:指能降低维生素E的生 物活性并导致维生素E缺乏症的物质。
• 主要物质:生菜豆和生大豆中的α-生育酚氧 化酶
• 性质:耐热性差
抗营养作用
• 4、抗维生素K因子:指能与维生素K产生竞 争性抑制作用,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并产 生抗凝血作用的物质。
• 主要物质:植物(伞形科、豆科)中的豆 香素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 素因子
定义
• 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 构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 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 或破坏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 生物活性的物质。
作用机理
• 机理一:与维生素化 学结构相似
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 素相似,在代谢过程 中与该维生素竞争, 从而干扰动物对维生 素的利用,引起该维 生素的缺乏
• 性质:不耐热
抗营养作用
• 6、抗维生素B6因子:指能与维生素B6结合 ,并使其丧失生理功能的物质。
• 主要物质:亚麻子实中的1-氨基-D脯氨酸 • 机理:该物质可与磷酸吡哆醛结合,使其
丧失生理作用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作用

20140115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0140115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 植物性饲料及相关抗营养因子1.1 豆类。

豆科籽实(荚果种子,如大豆,花生,鹰嘴豆,蚕豆等)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但它们均含有抗营养物质,从而限制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使用。

这些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血凝素(植物凝聚素),尿酶,脂肪氧化酶,氰化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生的或加工不良的豆类,都含有不同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这些抑制因子能和小肠内的胰蛋白酶结合,而形成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结果正常抑制胰蛋白酶持续分泌的负反馈机制被阻断,以致胰腺合成过量的胰蛋白酶。

已证实,饲喂未加热处理的大豆产品的动物,其胰腺肥大,并表现生长抑制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蛋白酶抑制物具有蛋白质的性质,因而易于通过热处理而使之失活。

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植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一种极重要的作用。

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但起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较之大豆的血凝素,菜豆的植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

植物血凝素是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萄洛合物(glyconjugates)发生可逆性结合的种种蛋白质结合,亦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糖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失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失肠壁吸收养分的功能。

在植物血凝素损害肠结构的试验中证实,其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B12发生吸收不良和铁转运障碍。

由于植物血凝素对肠上皮的损伤,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及未消化和未吸收的物质进入结肠,并在该处发酵降解,引起进一步的损伤。

植物血凝素的有害影响,并不限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可与肠粘膜细胞刷状缘和肠道细菌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在细菌和肠粘膜之间,起着一种“胶合”作用。

在饲喂含生大豆或从豆类提取的植物血凝素日粮的小鼠或雏鸡中,曾发现大肠杆菌过度生长的情况。

植物血凝素所致的上皮的病变,使细菌或其产生的内毒素得以进入血液,出现相应的不良后果。

幼禽对植物血凝素特别敏感,尤其是需要摄入较高日粮蛋白质以获得必须氨基酸的雏火鸡更是如此。

营养因子

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摘要:在很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所以在配合饲料生产中,要采取各种加工或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分类、作用机理、抑制生长、消化酶活性前言: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诸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1]。

1 抗营养因子分类及主要的抗营养因子1.1 分类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两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

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血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β - 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1.2 主要抗营养因子1.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TI)主要存在于主要存在于大豆、豌豆、菜豆和蚕豆籽实及饼粕中,大豆籽实主要存在于子叶中,尤其以子叶的外侧含量丰富。

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 Kunitz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简称 KTI)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an - Birk Inhibitor:简称BBI)。

Kunitz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大豆中;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菜豆和豌豆中。

大豆中 Kunitz 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 4 %和0. 6 %。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豆类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

豆类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
抗 营 养 因子 主要 有 胃 溃 素 或 肌 胃糜 烂 素 、 抗硫胺素因子等。
抗 营 养 因子 种 类
作用机理 : ①损害小肠绒毛结构 。 凝 集素是一种蛋 白质 ,以高度特异的构象

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 ,使绒 毛发育异 常, 阻碍小肠 吸收养分 , 使葡萄
糖、 氨基酸 、 VB , 吸收不 良 , 干 扰离子 的
酸盐的费用 ,也 可减少水产动物粪便 中
排 出的 磷对 环境 的污 染 。 2 . 热 不 稳 定 性抗 营 养 因子 的灭 活
螯合物 , 从而降低这些矿物质的利用率。
4 . 单 宁
单宁可分 为缩合单 宁和水 解单 宁。
作用机理 : ①缩合单宁不能水解 , 有较强
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 ,降低 了胰
蛋 白酶的活性 ,导致蛋 白质的消化率 和

利用率降低 。②和消化道内的胰蛋 白酶 结合后 , 通过粪便排 出体外 , 引起胰腺机
能亢进 , 大量补偿性分泌胰蛋 白酶 , 引起 内源性氮损失 。
2 . 植 物凝 集素

冰 冰

酚等 动物性原料 中的
3 6 一
漓紫致富柏南 I - ’ ’ Ⅱ w… - 2 0 1 3 — 2 1
在消化道后段集 中,被微生物发酵而丧 失营养价值 , 从而表现为碳水化合物 、 蛋
定义 : 又可称为维生素拮抗物 , 是指 那些具 有和维生 素相似 的分 子结构 , 却 不具有维生素生理功能的物质 。抗维生
维生素相似 ,在动物代谢过程 中与维生
素竞争 ,从 而干扰动物对该维生素的正 常利用 , 引起该维生素的缺乏症。
二、 抗 营 养 因 子 的 消 除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质子,它和某些具有丰富营
养价值的物质(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等)在体内形成化合物,从而
无法被生物体利用。

它们可以将具有营养价值的部分物质包括在内,
从抑制或使其无法摄取价值营养性物质的角度而言,这些物质可以被
视为一种抗营养因子。

一般来说,当营养物质进入细菌或病毒的体内,它们会通过两种形式被抑制:第一种是在营养物质本身的化学反应作用,而另一种是抗营养因子作用。

具体而言,抗营养因子是一类特定的蛋白质或脂类物质,它们可
以抑制体内营养物质,从而影响机体这些物质的吸收,形成一种非正
常的代谢状态。

抗营养因子可被称为“营养负调控因子”,这些负调
控因子包括膳食限制、肝肾损害、病原体毒素、营养不良和免疫异常等,都可能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例如,微生物毒性抗营养因子可能会抑制体内某些营养物质,如
维生素,即通过复合分子形式,将该营养物质与抗营养因子包围起来,使其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
机体对该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细胞对其所产生的反应。

此外,一些饮
食结构不均衡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等;药
物毒性和放射性抗营养因子也可引起营养素的损失。

总的来说,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会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将营
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降低甚至抑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的状态。

因此,把握抗营养因子的作用,对治疗和预防营养不良是有重要意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perlink那s li么ke什thi么s 叫做抗维生素营 Visited hy养pe因rlin子ks呢like?
this
Text box
Text box With shadow
11 定义
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构 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响动 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或破坏 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生物活性 的一类物质。
抗维生素因子
动科106班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
(2011010872292) (2015010889958) (2016010800089) (2017010890000)
本节主要内容
概念
分布
机理
抗维生 素因子
分类 作用
Examples of default styles
Text and lines are like this Table
主要
1 分布 生大豆中
2 性质 对热不稳定
抗营养作用
62 结语
抗维生素营养因子降低饲料 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减缓 动物的生长速度。对饲料中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 用产生不利影响,危害畜禽 健康,降低畜禽生产能力。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竭力 去除。
55 抗营养作用
抗维生 素A因 子
指能破坏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并 使之丧失生理作用的物质。
维生素抗 营养因子
主要
1 物质
豆科植物中的脂肪氧化酶
2 机理
可氧化脂肪,而且氧化脂肪内附着的维生素成 分。
3 性质 不耐热
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的脂肪氧化酶(LOX)就是一种抗维生 素A因子,是一种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专一催化具有顺1,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与亚麻酸的加氧反应, 氧化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水
2 性质 耐热性差
抗维生 素K因 子
指能与维生素K产生竞争性抑 制作用,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 并产生抗凝血作用的物质。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物质 植物(伞形科、豆科)中的香豆素
2 机理
在霉菌作用下,香豆素转变成具有抗维生 素K的双香豆素。
动物体在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时,需有维生 素K存在,由于双香豆素的化学结构和维生素K相似,与之 竞争,阻抑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故可干扰肝脏对凝血 因子的正常合成,而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22 分布
分布1
在豆类、豆科植物、蕨类植物、油菜、 木棉子实及高粱、亚麻子、伞形科植物 等植物中都存在抗维生素因子。
分布2
许多贝类水生生物含抗维生素B1因子 。
豆科植物 高粱
亚麻子 伞形科植物
33 机理
机理一:与维生素化学 结构相似
化学结构与某种 维生素相似,在代谢过 程中与该维生素竞争, 从而干扰动物对维生素 的利用,引起该维生素 的缺乏 例子:双香豆素(VK)
3 性质 不耐热
玉米含烟酸原或烟酸结合物:易 引起鸡患皮炎,猪患糙皮病,玉 米用量过大时,应当加大烟酸的 用量。
抗生物 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生 素因子 成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物质
生鸡蛋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又称为抗生 物素蛋白
2 性质 不耐热
抗维生 素B12因 子
指能增加畜禽维生素B12需要 量其丧失生物活 性,降低其效价
例子:存在于豆科植 物中的脂肪氧化酶( VA)
44 分类
根据抗维 生素种类
抗维生素A因子、抗维生素D因子、
分类 抗维生素E因子、抗维生素K因子、
抗维生素B1因子、抗维生素B6因子、 抗烟酸(维生素B5的一种)因子、 抗生物素(维生素H)因子、抗维 生素B12因子等
抗维生 素B1因 子
指能破坏VB1的结构,并使其降 解的物质,即硫胺素酶。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分布
蕨类植物、油菜、木棉子实;淡水鱼类、贝 类、甲壳类动物;家畜肠道微生物
2 机理 硫胺素酶将VB1分解为嘧啶和噻唑或噻
唑部分被其他碱基取代
3 性质 该酶不耐热
硫胺素分子中含有嘧啶环和噻唑环,它实际是嘧啶 的衍生物。在机体中,硫胺素可被硫胺素激酶催化, 在ATP及Mg2+的存在之下,转化为焦磷酸硫胺素 (TPP)。
分适宜时该过氧化物活性较高,可使油脂酸败,也能氧化脂 肪内附着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抗维生 素D因 子
指影响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并降低钙 吸收的物质。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物质 生大豆中含有 2 性质 不耐热
抗维生 指能降低维生素E的生物活性并导 素E因 致维生素E缺乏症的物质。 子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物质 生菜豆和生大豆中的α-生育酚氧化酶
抗维生 素B6因 子
指能与维生素B6结合,并使其 丧失生理功能的物质。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物质
亚麻子实中的1-氨基-D脯氨酸
2
机理
该物质可与磷酸吡哆醛结合,使其丧失生理作 用
抗烟酸 又称烟酸原。 因子
抗营养作用
主要
1 分布 高粱、小麦、玉米等谷类子实中
2 机理 与烟酸结合形成结合态烟酸,使其丧失
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