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导学案 (无答案)

合集下载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第一篇: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炮兽》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2、分析《炮兽》的三个主要场景,能说出场景的主要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请学生上网查询雨果及“浪漫主义文学”的资料。

2、阅读《简·爱》的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三)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讨论、交流)1、赏功与罚罪课文相关内容: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

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呼与惊惶。

课文相关内容:“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点拨要点】雨果名言对照: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

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结: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三、比较阅读,深入探究:(一)(PPT展示《简·爱》第十二章节选部分)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

天津 河东区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2020年高二《炮兽》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天津 河东区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2020年高二《炮兽》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炮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4、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3、理解雨果在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方法三、预习:1、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

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雨果的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

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雨果当上了贵族院议员。

他创作中的斗争热情也减弱了。

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

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

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小说。

1885年,雨果逝世。

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关于《九三年》课文《炮兽》节选自《九三年》。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学案 (无答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学案 (无答案)

《炮兽》学案使用要求:1.阅读课文和29-31页单元知识和学案Ⅰ。

2.课后完成Ⅵ,次日上交。

学习目标:1.认识“场景”这一概念。

2.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对比。

3.结合单元话题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Ⅰ课前预习与新授衔接一、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一生饱受宠辱,当过法兰西学院院士、上院议员,也被迫流亡海外长达19年。

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始终不向强权屈服,坎坷的人生遭遇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雨果是极富正义感的作家。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却给他写了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长篇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二、作品简介《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取材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793年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是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

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

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

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

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

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的《炮兽》一课,该课程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北方军队中的“炮兽”在战争中的故事。

此教材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将选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情节的要点;(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了解其性格特点;(3)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提升其语言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小说中不同的情感表达;(2)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意识;(2)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了解其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2)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入(1)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章节,提高其课前预习能力。

(2)通过引入,导入本次课程的关键点,提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感受小说情节。

(二)课堂授课(1)讲解故事情节。

本次课程中将选择小说《炮兽》中的第一章,详细讲解主要情节及其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故事的情感表达。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节,认识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形象特点、性格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2020学年高中语文《炮兽》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学年高中语文《炮兽》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学年高二语文《炮兽》精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习目标】1、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2、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一、背景链接1、雨果生平: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平民家庭,父母因政见不和而离异,雨果跟随母亲长大。

15 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18 岁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

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倾向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贵族议员,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 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人。

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皇党之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人民爱戴他。

无论他身处流亡逆境,还是鲜花包围的顺境,无论他的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雨果的作品都突出一个主题:对专制暴虐的无比痛恨,对人间苦难的悲悯同情。

对人的关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成就了他一个圣者的情怀。

1881年2月26日,雨果80岁寿辰时,在他的寓所外,5万儿童载歌载舞为他祝寿,50万工人高歌雨果最喜爱的马赛曲游行庆祝。

1885年5月26日雨果患肺病去世,法兰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200万人参加了葬礼。

2、作者作品:雨果一生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他的代表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合称为“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

3、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炮兽学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炮兽学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3.炮兽一毫秒的价值人人都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你若看着钟表思索生命的长度,便常感力不从心。

就好比用一把文具小尺去丈量喜马拉雅山,用一柄水果刀雕刻南极。

秒针重复运行,错觉主宰着我们,仿佛时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如果想把握光年的长度,请看银河;你如果想把握沧海桑田的长度,请看化石;你如果想把握一年的长度,请看麦田;你如果想把握一个月的长度,请看婴孩;你如果想把握一天的长度,请看潮起潮落;你如果想把握一个小时的长度,请看抢救心脏;你如果想把握一分钟的长度,请看上班族的打卡;你如果想把握一秒钟的长度,请看神舟飞船升天;你如果想把握一毫秒的长度,请看奥运百米争冠;你如果想把握自己一生的长度,请珍惜眼前无数个瞬间。

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省一个军人家庭。

小说《冰岛魔王》,奇思异想的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

1885年在巴黎逝世,法国为他举行国丧。

雨果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

贯穿他创作的主导思想的是人道主义,宣扬以爱制“恶”。

代表作品主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悲惨世界》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名著。

二、写作背景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急风暴雨时期。

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共和国的心脏——巴黎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处于生死决战时刻,斗争十分激烈。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讲述叛军头目朗特纳克侯爵带领军舰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并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尊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炮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3课炮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生活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面”组成的。

本单元以“场景”作为单元的话题,选取了雨果的《炮兽》和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两篇小说,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了解并掌握场景的定义、场景的功能、现代小说的场景观等理论知识,以便准确地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要在阅读中快速地融入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与对话,达到与作者在思想认识上的共鸣,并在阅读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受到美的熏陶。

课标定位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与功能。

3.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

学法指导1.学会阅读小说,关注场景描写,理解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把握小说的情节,体会小说的内容与主旨。

3.理解场景描写的方法,要关注时间、空间,注意场景与人物的关系。

第3课炮兽坚守自我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做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炮兽》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3篇

《炮兽》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3篇

《炮兽》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3篇《炮兽》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1《炮兽》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炮兽》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埃尔弗雷德·比斯特所著的小说,本文将结合该小说内容,撰写一份《炮兽》教案,旨在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经典小说。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炮兽》,学生将会了解到美国二战期间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现象;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人性、战争和生命等话题的探讨和思考。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于《炮兽》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视和平、热爱国家等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教学内容:引子、主体和收尾三部分。

引子:老师可以通过介绍《炮兽》的作者介绍、小说背景、主题和阅读方法等,唤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欲望来阅读。

主体:老师可以分别以小说的几个部分、章节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此次教学可以结合各种形式,如口语、朗读、课堂讨论、文件展示等等,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对《炮兽》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收尾:本节课结束了,如何让学生对学到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呢?可以通过小结、思考题、观影等等一系列上课要求来鞭策学生,在回家之前,让学生对于本次教学有所印象和领悟。

2.教学步骤:引子部分:a.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其作品的主题,揭示小说内容的重要价值。

b.通过刺激学生,引导他们生起阅读欲望,降低文化隔阂的顺势c.激活学生的预备知识,让他们对二战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基本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主体部分:第一部分:《炮兽》章节一十种死法a.总结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b.道出身份:询问、解答一个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理解世界是“赛场”, 而不是“战场”?c.开展讨论:针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内容等等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呈现出小说中丰富多彩和独特的世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把握场景设置对表现作品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问题探究、小组展示、点拨归纳。

【学习过程】
一、背景链接
1、雨果生平: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平民家庭,父母因政见不和而离异,雨果跟随母亲长大。

15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18岁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

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倾向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贵族议员,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 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人。

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皇党之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人民爱戴他。

无论他身处流亡逆境,还是鲜花包围的顺境,无论他的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雨果的作品都突出一个主题:对专制暴虐的无比痛恨,对人间苦难的悲悯同情。

对人的关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成就了他一个圣者的情怀。

1881年2月26日,雨果80岁寿辰时,在他的寓所外,5万儿童载歌载舞为他祝寿,50万工人高歌雨果最喜爱的马赛曲游行庆祝。

1885年5月26
日雨果患肺病去世,法兰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200万人参加了葬礼。

2、作者作品:雨果一生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他的代表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合称为“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

3、《九三年》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

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

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
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

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

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

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

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场景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所以,我们认为,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场景.场景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

功能---给全篇“定调”;导引人物出场;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揭示人物性格;作为象征。

(1)《炮兽》大致可切分为三个场景,该如何划分?归纳场景标题。

三、思考与探讨:
1、选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炮兽,还是炮队队长,或者是那个神秘的老头(将军)?说说你的理由。

2、《炮兽》为朗德纳克侯爵(老人)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3、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什么作用(结合课文P29—P31)。

四、拓展延伸:本文运用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动动笔,描写我们这节课的场景(200字左右)
【随堂检测】
一、判断正误。

1、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
2、《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
3、“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
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
用行动补偿自己的过失;面对将军的处治,面无惧色。

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
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整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这一形象。

2. 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

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