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
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
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
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
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
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
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
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⒈ 风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
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
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⒉ 热痒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
如毛囊炎、脓疱疮、疖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湿痒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⒋ 虫痒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⒌ 血虚痒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
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过敏等。
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等原因所致。
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辨别和判断。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平衡人体的阴阳,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1. 辨证施治的四诊法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使用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四诊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地辨证施治皮肤病。
2. 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治疗皮肤病。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艾灸治疗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和灸烧来治疗皮肤病。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和力量的作用,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调理人体的阴阳,改善皮肤病症状。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
患者小明,男性,23岁,主要症状为面部长有红色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症状出现已有2个月。
四诊结果显示面色红且有微汗,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
根据以上症状,中医辨证为热证。
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5克,生石膏30克,丹参15克,黄柏10克,阿胶10克。
以上药材煎煮后,分成两剂,每天分两次服用。
同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选择面部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的恢复。
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8 期2018 Vol.5 No.828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郑英杰,刘飞飞,王一铮(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目的 主要就是对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析;方法 针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50例。
对其进行皮肤病的观察。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在对照组里采用西药的治疗,两组在其他的因素下都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实验组中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之后,总有效率达到96%。
在对照组中可以发现,总有效率占比88.6%。
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之后,效果非常好,而且并没有很大的副作用。
结论利用皮肤病辨证论治实现了对其病源的进行了根除,而且没有副作用,比较安全,实现了内外的调理以及治疗,目前在治疗的过程中,成为使用方法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实现了临床使用。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内外结合【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8.28.01利用中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般会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也就是铜鼓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拿出一套治疗的方案。
一般在辩证之前,都需要基于对其患病的整个患病机理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结合中医的方式,进行疾病情况的收集,了解病症,结合望、闻、问以及切,可以对其病症原因以及出现的部位进行分析,真正地实现证的过程。
根据辩证的结果,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论治,将其治疗的方法进行确定。
本文将选取2014年1~12收治的100例皮肤病患者,针对治疗的情况,将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体会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当我院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共选取100例皮肤病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各50例的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8.4士3.5)岁。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药学科,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治疗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被视为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而其根本原因则通常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和湿热内蕴等有关。
因此,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一、辨证施治的原理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形成不仅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分析其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辨证,确定病症所属的中医证型。
施治则是指根据所辨证型,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脉络的正常运行。
二、常见皮肤病的辨证施治1.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起红疹、潮湿、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所致。
治疗湿疹需主要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邪。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2.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银屑病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引发。
治疗银屑病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黄柏等,可以内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3. 疱疹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水疱、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疱疹多由湿热内蕴、气血不通所致。
治疗疱疹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等,可通过煎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4. 暗疮暗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问题,常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痤疮等症状。
中医认为,暗疮多由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治疗暗疮需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芷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中医对皮肤病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人体整体,而非仅仅针对局部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
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
1. 斑疹
(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
8. 糜烂糜烂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痂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多为脾虛湿盛所致。
9. 溃疡溃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10.痂浆痂属湿热,血痂多属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
11.抓痕多为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所致。
12.皲裂以寒盛所致者为多,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
13.癥痕多由气血不和或气血凝滞所致。
14.萎缩多系气血虚弱,运行不畅,肌肤失养。
15. 苔藓样变多属血虑风燥,也可因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成。
(三)经络部位辨证
1.发生于人体上部者为三用经受病,多为风邪所致。
鼻部患病与肺经有关,面唇部与脾胃经有关。
2人体中部即覆青、胁助部,为肝胆经受病,多由气称、大郁或肝胆湿热引起。
3皮损发于下部者,多为太阴圣受病,多属湿热或寒湿,因湿性趋下。
发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