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电影名:《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这部电影啊,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怎么说呢,就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沉甸甸的。
它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Władysław Szpilman 的求生故事。
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主演嘛,自然是Adrien Brody,他凭借这个角色拿了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电影类型,不用说,肯定是战争片,同时也是一部传记片。
故事发生在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时期。
Szpilman 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弹钢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是,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Szpilman一家也被迫住进了犹太人隔离区。
隔离区的生活,那叫一个惨,缺衣少食,疾病肆虐,随时可能被抓走送去集中营。
接着,Szpilman 目睹了家人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他自己则在朋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像一只老鼠,东躲西藏,在废墟中苟延残喘。
饥饿、恐惧、孤独,时刻折磨着他。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钢琴,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Szpilman 也从未放弃生的希望。
他靠着朋友的接济和陌生人的帮助,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纳粹的魔爪。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特别震撼,Szpilman 躲在一栋废弃的建筑里,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躲在阁楼的他。
这位军官并没有告发他,反而让他弹奏了一曲。
那一刻,音乐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战争,也超越了仇恨。
说起来,Adrien Brody 的演技真的绝了!他把 Szpilman 的绝望、恐惧、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瘦骨嶙峋的身影,空洞的眼神,颤抖的双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整部电影的画面也相当出色,灰暗的色调,破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压抑、绝望的氛围。
电影的主题,我想,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战争面前,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但也有一些人,在黑暗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就像那位德国军官,他的举动,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 Szpilman 也温暖了观众。
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

电影《钢琴家》的观后感电影《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传记片,于2002年上映。
该片以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其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坚韧不拔。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它深深打动,对音乐和人性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音乐表演,向观众传达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霍洛维茨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中的音乐场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魔幻的音乐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共鸣。
特别是在战争的恐怖和痛苦中,霍洛维茨通过音乐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安慰。
这种音乐的魔力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
其次,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坚韧和执着,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和追求。
在二战期间,霍洛维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并将音乐作为抵抗暴力和恐惧的方式。
他的执着和勇气令人敬佩,他的音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道光芒。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家不仅仅是创造美的人,他们还有责任和使命去传递希望和正能量。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艺术家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和启发他人。
最后,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故事,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让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电影中的霍洛维茨也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但他通过音乐找到了希望和力量。
这让我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毁灭,同时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通过霍洛维茨的故事,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电影《钢琴家》通过霍洛维茨的音乐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家的精神。
它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电影通过战争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电影《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该片于2002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钢琴家弗拉迪斯拉夫·斯皮尔曼在二战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波兰境内的奋斗与求生之旅。
通过影片展现的温情故事和卓越的演技,观众们收获了许多触动与思考。
整个电影以二战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呈现了人类所经历的巨大灾难和无尽苦难。
弗拉迪斯拉夫作为一个犹太人,被迫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犹太区生活,目睹了无数同胞的死亡和困境。
他通过音乐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安慰,用优美的旋律抚慰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创伤。
电影展示了音乐的力量与治愈的力量,在蓄定力量的背后,感动着每一个观众。
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剧情跳跃自由而不拘泥于时间线。
它以回忆的方式呈现了弗拉迪斯拉夫的一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形式,让观众们在电影中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波兰战争期间的喜怒哀乐。
同时,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和摄影手法也令人难以忘怀。
从压抑的犹太区到恢弘的音乐厅,每一个场景都展现出导演对细节的精细描绘,使影片更加生动和真实。
影片中最感人的部分莫过于弗拉迪斯拉夫与纳粹官员温希斯之间的音乐对决。
弗拉迪斯拉夫不仅展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更用音乐传递了反抗和希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音乐成为了温希斯等纳粹分子手里的武器,而弗拉迪斯拉夫利用音乐表达了对暴力与压迫的不屈与反抗。
这一场接近生死的对决,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也展示了艺术与人性所具有的力量。
此外,《钢琴家》还通过弗拉迪斯拉夫与其他人的交往,展现了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友情的力量。
面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人们选择相互支持和共同抗争。
虽然电影中描绘了许多人性的黑暗面,但导演还是通过弗拉迪斯拉夫身上的善良和无私,给观众留下了一丝希望。
弗拉迪斯拉夫的音乐成为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象征,代表着人性的光明和力量。
总的来说,电影《钢琴家》以其深刻的内容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次感人至深的观影体验。
电影《钢琴家》观后感

电影《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是一部扣人心弦、富有深度的电影,它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犹太钢琴家在战争中苦苦求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还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了人类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与人性,它以一个犹太钢琴家的视角,揭示了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纳粹迫害的悲惨遭遇。
影片中,钢琴家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性。
影片中的亮点有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音乐的运用。
电影中的音乐既有古典钢琴曲,也有现代流行音乐,这些音乐与剧情紧密相连,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历程。
此外,电影中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特别是在表现战争场景时,导演通过镜头、剪辑等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是深刻而多元的。
首先,它通过展示战争中的人性,呼吁人们珍视和平,反对战争。
其次,它通过钢琴家在战争中的遭遇,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最后,它也反映了历史和民族问题,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和历史背景。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所打动。
影片中的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成长历程。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它在电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使得故事更加感人、更加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钢琴家》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通过一个犹太钢琴家的视角,展示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和人性光辉。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性很强的特点,同时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二战期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反对战争。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电影《钢琴家》是一部根据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的作品。
观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华沙,那时的华沙正遭受着纳粹德国的残酷蹂躏。
主角斯皮尔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犹太钢琴家,战争爆发前,他在华沙的电台演奏,过着体面且备受尊重的生活。
然而,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加剧,斯皮尔曼和他的家人被迫搬进了犹太人隔离区。
在隔离区的生活充满了饥饿、恐惧和绝望。
人们为了一点点食物而争抢,尊严被无情地践踏。
斯皮尔曼亲眼目睹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又一个地被纳粹带走,生死未卜。
尽管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斯皮尔曼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从未熄灭。
他曾在一个废弃的房间里,偷偷地弹奏起钢琴,但仅仅是触动琴键,却不敢发出声音,那一幕令人心碎。
音乐是他的灵魂寄托,是他在这无尽黑暗中唯一的希望之光。
后来,斯皮尔曼幸运地逃出了隔离区,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他四处寻找庇护所,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也有冷漠的。
在这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苦难,好几次都险些被纳粹发现。
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斯皮尔曼躲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外面是纳粹在进行搜查。
他躲在阁楼的一个角落里,不敢发出一丝声响,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恐惧和无助。
而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当斯皮尔曼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时,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
原本以为必死无疑的他,却因为自己的钢琴才华,获得了这位军官的一丝怜悯。
军官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提供了食物和住所。
在那个冰冷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样的一丝人性的温暖显得尤为珍贵。
影片的最后,战争结束了,斯皮尔曼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弹奏起了那熟悉的钢琴。
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
他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却依然能够坚持下来,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The Pianist)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克里斯托弗·沃尔兹主演的传记剧情片。
该片于2002年上映,根据钢琴家威尔特·希门瓦伊斯(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钢琴家》改编。
影片以二战期间波兰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钢琴家在这个动荡时期中的生活和坚韧的求生经历。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并对人性的坚韧与艺术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与死亡的对决《钢琴家》通过展示二战时期波兰大屠杀的残酷真实,展现了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对决。
影片以主人公威尔特·希门瓦伊斯的视角,呈现了他在战争中的艰难求生。
在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他被迫过上了潜伏的生活,和家人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中。
他亲眼目睹了纳粹的暴行,无法置之不理,但必须保持沉默以求生。
在这个残酷的背景下,威尔特发挥他的钢琴才华,用音乐来抵御内心绝望,寻求希望的力量。
尽管身陷囹圄,他仍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他坚信,只要他还会弹钢琴,就还有一线生机。
在战争中的绝望中,音乐成为他坚持生存的力量,同时也是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方式。
艺术的力量《钢琴家》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够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威尔特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使他在困境中找到了生存的动力。
在他陷入绝望时,音乐成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
他在纳粹控制下的广播中弹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不仅令人心醉神迷,更是为震惊的听众带来了一丝力量和希望。
威尔特·希门瓦伊斯通过钢琴发出了音乐的声音,不仅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更使他们忘记那一刻的恐惧和恶劣环境。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充当了心灵的慰藉,为人们带来了在战争期间无法言表的情感和希望。
这种音乐力量的呈现使我深受启发,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
人性的坚韧与希望《钢琴家》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希望。
主人公威尔特·希门瓦伊斯在战争期间经历了各种艰难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钢琴家》观后感

电影名:《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这部电影啊,看完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怎么说呢,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胸口,喘不过气,却又忍不住反复回味。
它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如何在纳粹的魔爪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很大。
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主演是艾德里安·布洛迪。
它属于战争片、剧情片,甚至带点传记的色彩。
剧情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乱世中颠沛流离,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求生的本能活下来的故事。
我就不剧透太多细节了,很残酷,也很震撼。
斯皮尔曼这个角色,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艺术家”的清高和不食人间烟火。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他被迫一次次放弃尊严,放弃身份,甚至放弃人性,只为了活下去。
这种转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他就像一株被暴风雨摧残的芦苇,脆弱却又顽强。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都被无限放大。
有些纳粹军官丧心病狂,视人命如草芥;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斯皮尔曼。
这两种极端的对比,更让人反思战争的本质。
再说说电影本身的制作吧。
画面灰暗压抑,完美地烘托了战争的氛围。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钢琴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简直就是灵魂的呐喊。
剪辑也很有节奏感,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会让人觉得拖沓或者跳跃。
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节奏有点慢。
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对于一些习惯快节奏电影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闷。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震撼,感动,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战争真的太可怕了,它可以摧毁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性扭曲变形。
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有希望的微光闪烁。
就像斯皮尔曼,他用音乐点亮了生命之火,也点亮了我们心中对和平的渴望。
《钢琴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希望、关于音乐的史诗。
如果你对历史、对人性、对艺术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02年上映。
它根据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被困在华沙犹太区,以及他对音乐的坚守和追求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被其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坚韧所打动。
剧情介绍《钢琴家》以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经历为背景,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展开。
故事一开始,是瓦迪斯瓦夫和他家人尽力躲避纳粹的迫害,寻找能够让他们存活下来的方式。
然而,他们最终被抓获并关押在华沙犹太区。
在集中营中,瓦迪斯瓦夫被雇佣为钢琴家,为纳粹将领及其客人演奏音乐。
然而,在这一可怕的背景下,他仍然选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乃至向世界传递希望和勇气。
电影通过展示瓦迪斯瓦夫在集中营中的生活和他对音乐的追求,揭示了他内心的坚韧和再生力。
尽管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但他坚持不懈地演奏着钢琴,用音乐抗争恐惧和绝望。
他的音乐温暖了无助的囚犯,使他们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
影片主题《钢琴家》中的主题之一是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瓦迪斯瓦夫是一个真正的钢琴家,他将音乐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即便在集中营这样的可怕环境中,他仍然坚持演奏钢琴,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希望与坚韧。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瓦迪斯瓦夫在逆境中的顽强抗争。
尽管世界充满了战争和死亡,但他的音乐是一种力量,使他和其他被关押的人们能够寻找到希望和力量。
这部电影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可以通过信念和努力找到希望,并保持坚持。
演员表现在《钢琴家》中,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扮演了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这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角色。
他通过精彩的表演将瓦迪斯瓦夫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逆境中他的内心挣扎和坚韧。
此外,电影还有一些出色的配角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或发出一声声哀叹之声,甚至屡次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同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连我们我不齿的一些令人讨厌的动物都不如.贴一篇自己比较认同的影评在这,以表纪念.
(一)
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
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
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
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
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
----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
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
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
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
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
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我哭了,因为钢琴师的命运在人性的美丽下得以长久,音乐可以继续了。
我哭了,原来即使亲人离散,即使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间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动着我们。
我哭了,我为钢琴师美好的命运而哭,为德国军官善良的人性美而哭,我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乐而哭。
我再次以为影片该结束了,然而我又错了,影片还没有结束。
战争结束后,苦难的人们得以解脱,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转,但是当德国军官在一群俘虏堆里,忽然站起来抓住说自己救了钢琴师,说要找钢琴师救他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军官的话依旧重复着,然而俄国的军人依旧以残酷的对待俘虏的方式拽住他。
任凭他怎样的追求也许并不现实求生希望。
这就是战争,犹太人刚刚受完罪,德国士兵反过来是同样的遭遇。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
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
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
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
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
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
真希望有天堂在。
(二)
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
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
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
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
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
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
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
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
自由?那是妄想,没被送进集中营就算幸运了。
从划定犹太居住区到监狱、从监狱到躲进不敢开门不敢见人不能发出声音的无人房间,以至于一个钢琴家,坐在一架钢琴前,却只能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按,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招来杀
身之祸自由早已成为一个不敢去想象的神圣字眼。
食物?饥饿的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一个老人当众抢夺一个老太的饭盒,饭盒打翻了,稀糊糊的杂食粥洒了一地,饥饿的老人毫不犹豫地趴倒,贪婪地把街道上的稀粥全部扫进嘴里,全然不顾老太的哭喊和路人无言的沉默。
睡眠?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能把身体放平的地方,就算是床了。
即使躲在堆满弹药的半个壁橱里,也要感激上帝至少赐给了自己一个安全的栖身之地。
当钢琴师从监狱里逃亡出来踏进朋友家门,看到一张可以睡觉的沙发时,他心里的满足感连观众都可以感觉得到。
战火纷飞时,连纳粹医院的手术床,也可以作为一个睡觉的上上之选。
衣服?兄弟俩还曾经为了领带的颜色而发生口角,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告别了笔挺的西装和呢子大衣,穿上破旧的劳工服,象落水狗一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在炮火的废墟中,能够御寒已经成为第一需要,为此钢琴家甚至披上了纳粹的军服,以至于差点被苏联红军当作纳粹打死。
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
我素来缺乏音乐细胞,但是片中男主角两段钢琴演奏,确实给人以深刻记忆。
一次是他在饥寒交迫之际,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弹奏了一段充满哀伤、愤怒、冲突的曲子,一缕从窗外透进的阳光照在钢琴家双颊深陷胡子拉喳的脸上,由于极度饥饿和营养不良,阳光几乎照透了钢琴家那单薄的鼻子。
因为寒冷而几乎冻僵的手指,刚开始几乎难以弹奏出连续的曲调,但是内心压抑的痛苦很快通过急速飞舞的手指宣泄到琴键上,悲凉愤怒的琴声甚至让纳粹也屏住了呼吸。
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
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
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优秀的电影,会启发你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会让你感受振奋和愉悦,《钢琴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为此,即使违反生活规律,看到凌晨两点半,也算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