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1951320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1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对比实验1(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问题讨论】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试剂】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实验过程】【问题讨论】对比实验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么作用?班级:姓名:座号:【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实验目的】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精彩3篇)

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精彩3篇)

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精彩3篇)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

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做一个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有哪些呢?为您带来了3篇《2023年化学实验报告》,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化学实验报告篇一21世纪初闲鹤棹孤舟人类远古时代据理论依据表明,从远古时代算起,有100亿年,过去了50亿年,还有50亿年,但是,现实问题将有效期减短,例如能源缺乏,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树木砍伐等。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1)抽样,抽取n人(2)在人类中加入“金钱”“权利”,发现迅速反应,并且只需少量的“金钱”与“权利”就可以将人类完全腐蚀,可见,“金钱”与“权利”对人类的诱惑性是非常大的,人类也常常为它们失去本性,但尽管如此,当将人类置于“金钱”、“权利”两旁时,人类不是避免受它们腐蚀,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接触它们,希望让它们腐蚀,这种现象在化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3)在人类中加入“道德”与“法律”发现人毫发无伤,而“道德”与“法律”却消失了,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知道是人类散发出的“亲情”作祟,人类接触到“道德”与“法律”后,便从体内散发出一种“亲情”的物质,使“道德”与“法律”消失,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发现“亲情”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相当高,如果不用大量的“道德”与“法律”是无法将“亲情”消耗殆尽的,经研究,原来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成果,并且这种亲情已变性,不是纯朴之情。

(4)检测人的化学组成,发现“损人利己“帮亲不帮理”、“舍一切而取生”、“自私自利”元素含量相当高,“知识”、“信任”、“乐于助人”、“诚信”、“善良”等元素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元素在青少年阶段尤其少见。

据探究发现,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挑战”的动物,例如,向大自然挑战:人类砍伐树木,把脏水倒入河流,把废气排入空气中,导致环境恶化,动物濒临灭绝。

但人类还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意,说不定以后人也会濒临灭绝!人类是一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没有羞恶廉耻之心的动物,鉴于当时潮流的影响、实验器材的不完备和人类性格的多变性,故需要下个世纪再次测验,希望结果有所好转,不不不,应该是希望还有实验品供我们测验。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了解肉桂酸的制备原理和方法;2.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原理、用处和操作;3.学习并掌握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脱色、重结晶。

二、实验原理1.用苯甲醛和乙酸酐作原料,发生Perkin反应,反应式为:2.反应机理如下:乙酸肝在弱碱作用下打掉一个H,形成CH3COOCOCH2-,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1.主要药品:无水碳酸钾、苯甲醛、乙酸酐、氢氧化钠水溶液、1:1盐酸、活性炭2.物理性质主要试剂的物理性质:名称苯甲醛分子量106.12熔点/℃-26沸点/℃179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乙酸酐肉桂酸102.09148.17-73.1133138.6300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气味;其蒸气为催泪毒气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微有桂皮香气四、试剂用量规格试剂用量试剂理论用量苯甲醛5.0ml乙酸酐14.0ml无水碳酸钾7.00g10%NaOH40.0ml 盐酸40.0ml五、仪器装置1.仪器:150ml三口烧瓶、5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200℃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电磁炉、球形冷凝管、表面皿、滤纸、布氏漏斗、吸滤瓶、锥形瓶2.装置:图1.制备肉桂酸的反应装置图2.水蒸气蒸馏装置六、实验步骤及现象实验步骤及现象时间步骤将7.00g无水碳酸钾、14.5ml乙酸酐和5.0ml苯甲醛依次加入150ml三口烧瓶中摇匀现象烧瓶底部有白色颗粒状固体,上部液体无色透明加热后有气泡产生,白色颗粒状固体13:33加热至微沸后调解电炉高度使近距离加热回流30~45min逐渐溶解,由奶黄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并出现一定的浅黄色泡沫,随着加热泡沫逐渐变为红棕色液体,表面有一层油状物冷却到100℃以下,再加入40ml14:07水浸泡用玻璃棒搅拌、轻压底部固体14:15搭好水蒸气蒸馏装置,对蒸气发随着冷却温度的降低,烧瓶底部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固体;随着玻璃棒的搅拌,固体颗粒减小,液体变黏稠烧瓶底部物质开始逐渐溶解,表面的生器进行加热,待蒸气稳定后在通入烧瓶中液面下开始蒸气蒸馏;待检测馏出物中无油滴后停止蒸馏将烧瓶冷却,再把其中的物质移至500ml烧杯中,用NaOH水溶液清洗烧瓶,并把剩余的NaOH溶液也加入烧杯中,搅拌使肉桂酸溶解,再加入90.0ml水和0.50g活性炭加热至沸腾趁热过滤,移至500ml烧杯冷却至室温后,边搅拌边加入1:1盐酸调节溶液至酸性量油层逐渐融化;溶液由橘红色变为浅黄色加入活性炭后液体变为黑色抽滤后滤液是透明的,加入盐酸后变为乳白色液体冷水冷却结晶完全后过滤,再称烧杯中有白色颗粒出现,抽滤后为白色固体;称重得m=6.56g实验数据记录七、实验结果苯甲醛 5.0ml乙酸酐14.5ml无水碳酸钾7.00ml10%NaOH40.0ml活性炭0.14g1:1盐酸40.0ml表面皿30.20g 表面皿+成品36.76g试剂实际用量成品 6.56g理论产量:0.05x148.17=7.41g实际产量:6.56g产率:6.56/7.4xx100%=88.53%八、实验讨论1.产率较高的原因:1)抽滤后没有干燥,成品中还含有一些水分,使产率偏高;2)加活性炭脱色时间太短,加入活性炭量太少。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1. 烧杯。

2. 玻璃棒。

3. 酚酞指示剂。

4. 盐酸溶液。

5. 碳酸钠溶液。

6. 蒸馏水。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条件下混合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酸的氢离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同时生成相应的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实验步骤:1. 取两个干净的烧杯,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2. 在每个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

3.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1.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盐酸溶液呈现出淡红色,碳酸钠溶液呈现出淡紫色。

2. 将碳酸钠溶液慢慢倒入盐酸溶液中,搅拌后,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

实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

盐酸是一种酸性溶液,碳酸钠是一种碱性溶液,它们发生中和反应后生成盐和水。

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紫色,而在中性溶液中呈现无色。

因此,当碳酸钠溶液慢慢倒入盐酸溶液中时,酚酞指示剂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已经完成。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对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加深化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改进: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酸碱指示剂,比如溴甲酚绿、酚酞等,观察不同酸碱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变化,以进一步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如何使用酸碱指示剂;
3. 掌握酸碱溶液的标定方法。

实验器材:
试管、滴管、洗瓶、量筒、酸碱指示剂、酸、碱溶液。

实验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时,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酸 + 碱→ 盐 + 水。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试管,用滴管分别加入酸和碱溶液,注意不要加入过多。

2. 加入酸碱指示剂几滴,轻轻摇晃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3. 如果颜色变成红色或橙红色,表示酸和碱已经中和完全。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酸和碱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根据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酸和碱的中和是否完成。

实验数据:
酸的质量:0.50g
酸的体积:25mL
碱的质量:0.40g
碱的体积:25mL
溶液颜色:红色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和碱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说明酸和碱已经中和完全。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推测生成的产物为盐和水。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并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和碱是否中和完全。

大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大全

大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大全

大一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大全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别化制KNO3、Na2SO4、Na2CO3、CuSO4·5H2O和BaSO4等五种无机化合物,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过程、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一、实验原理: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NO3:2KOH + HNO3→KNO3 + 2H2OBaSO4:H2SO4 + BaCl2→BaSO4↓+ 2HCl2.反应物的理化性质及操作要点KOH:碱性氢氧化物,易吸潮,防止水质污染,用时要盖好瓶盖。

HNO3:具有强腐蚀性,加入时要缓慢滴加,注意安全。

Na2CO3:与H2SO4反应发生放热反应,反应后易形成沉淀物,处理时要注意。

CuO:黄绿色粉末状物质,用量要控制好。

BaCl2:易潮解,避免吸潮,要密封保存。

二、实验步骤:1.制备KNO3称取2.0克KOH和5.60毫升的HNO3,缓慢滴加到100毫升的蒸馏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滤去杂质,加热至80℃,加入预先称好的KOH,继续搅拌至KOH完全溶解,降温至室温,加入预先称好的活性炭,煮沸10分钟,过滤,冷却后收集结晶。

2.制备Na2SO4称取1.0克Na2CO3,加入到4.0毫升浓H2SO4中,搅拌混合,反应完成后,冷却当沉淀形成后,过滤并收集沉淀,冷却后收集结晶。

向100毫升蒸馏水中加入预先称好的1.0克NaOH,加入装有3个耐火陶瓷筛孔的滴定漏斗,并将其放置在水槽中,通过冰水让其缓慢滴入,缓慢滴加完毕后,使用滤纸过滤出杂质,加热至60℃,放入适量的竹炭粉继续煮沸15分钟,过滤,收集沉淀。

4.制备CuSO4·5H2O向100毫升的蒸馏水中加入预先称好的1.0克BaCl2,缓慢加入H2SO4至其过量,搅拌至沉淀出现后,过滤,加入适量的H2O2,搅拌均匀,过滤并冷却,收集结晶。

三、实验结果:Na2CO3:1.94克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过程、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并锻炼实验操作技巧。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了解不同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2.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2.1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滴管•集气瓶•温度计•恒温水浴器2.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氯化铜(CuCl2)三、实验步骤3.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2.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3.2 实验操作步骤1.将酒精灯点燃,进行试管火焰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并记录实验结果。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少量的硫酸,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3.将一根锌条放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4.用氯化铜溶液和亚硫酸钠溶液进行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的结果。

5.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利用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1 火焰实验结果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得到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特点。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

4.2 溶液变化观察结果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混合后,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反应的过程。

4.3 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果由于锌与氢氧化钠会发生单质反应,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溶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锌的化学性质。

4.4 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结果通过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从而判断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产物。

4.5 酸碱滴定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需要记录滴定实验中滴定剂的用量,并通过计算得到酸碱溶液的浓度数据。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篇(完整版)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篇(完整版)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篇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篇大学活动报告范文篇一:一、活动背景为了明确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在辅导员提出以我的大学生活为主题,举办一次班会活动的建议下,经过将近一周星期的精心策划和准备。

于 xx年 11 月 12 日晚上,在 A 栋的 A410 教室里,举行了一场由营销系大一新生自主组织策划的一场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的为了使同学们明确,大学生活的光阴不是用来虚度的,我们的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才算是有意义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自己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性等角度,阐诉了我们应该抓紧每分每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大学时间,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使自己为以后的人生过得更加精彩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之前的准备1、根据老师的要求,班委干部对此次班会活动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并形成了书面策划,同时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此活动,这为此次班会成功开展提供了前提保证;2、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活动教室,并在活动之前布置好会场,准备好活动的必需物品;3、提前向全体同学通知活动的时间、地点。

四、活动基本情况活动分为三个环节1 、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2 、中学时代的叛逆;3 、大学时代的彷徨。

活动的过程:1 、独唱《遗失的美好》,街舞的表演;2 、小品表演、气球对对碰和水果蹲游戏3 、我的大学生活主题发言五、活动的效果、表现开展的多样性,避免了班会活动中的冷场情况。

客观来讲,我的大学生活这个主题似乎较为枯燥,对于才入学的新生似乎带有更多更好的说教味道,但是我们的同学还是表现得很活跃,在节目的参加与游戏等各方面都表现得较为热情,极大的配合了主持人开展各项活动。

班委们特地地将开展唱歌、小品与做游戏相结合,避免了常规的演出形式,极大的丰富了节目内容。

、以幻灯片形式展开,使主题深动形象。

将活动主题我的大学生活一直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虽然三个模块看似毫不相连,但是都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过度到大学生活和我们的大学生活今后应该怎样的度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化学原理Ⅱ实验王业飞吕开河葛际江戴彩丽焦翠于连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07 年2 月目录前言 (1)实验一三组分相图的制备 (3)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 (6)实验三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11)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16)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20)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24)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26)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 (31)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3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 (35)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 (36)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 (37)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 (38)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 (39)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 (39)附录七722 型分光光度计 (40)1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化学原理(Ⅱ)实验的要求1.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阅读实验教学内容及有关附录,掌握实验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明确需要进行测量、记录的数据,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思考实验内容后面所提出的问题,并做好预习报告。

预习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基本公式及公式中各项意义及单位,原始记录表格及实验操作要点。

2.实验时要认真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按照要求详细记录原始数据。

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前,原始记录必须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3.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实验报告应统一用石油大学学生实验报告纸书写,并做到字体端正、间明扼要、整齐清洁。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简单步骤、处理结果、思考题讨论五个部分。

三. 化学原理(Ⅱ)实验的注意事项1.按时进入实验室,爱护实验仪器设备,不懂仪器的使用方法时不得乱动仪器。

2.仪器安装完后或连接线路后,必须经教师检查,才能接通电源,开始实验。

3.要按实验内容及有关附录中的规定使用仪器,以免损坏。

4.数据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整齐。

全部记录都要记在预习报告的表格内,不2得写在其他任意地方。

5.仪器破损,应及时报告教师,进行登记,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实验结束后,按规定将所用仪器设备洗刷干净,排放整齐。

6.注意实验安全,做好实验室用电、用水、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方面的工作。

在实验室内不得吸烟、大声喧哗及打闹。

每次实验完毕,每组负责打扫其实验桌面卫生,值日学生负责打扫全实验室卫生。

3实验一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制备一.实验目的制备等温、等压下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相图。

二.实验原理三组分体系的组成可用等边三角坐标表示。

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纯组分A、B 和C,则AB 线上各点相当于A 和B 组分的混合体系,BC 线上各点相当于B 和C 的组分的混合体系。

AC 线上各点相当于A 和C 的组分的混合体系。

在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中,苯与水是部分互溶的,而乙醇和苯、乙醇和水都是完全互溶的。

设由一定量的苯和水组成一个体系,其组成为K,此体系分为两相:一相为水相,另一项为苯相。

当在体系中加入乙醇时,体系的总组成沿AK 线移至N 点。

此时乙醇溶于水相及苯相,同时乙醇促使苯与水互溶,故此体系由两个分别含有三个组分的液相组成,但这两个液相的组成不同。

若分别用b1、c1 表示这两个平衡的液相的组成,此两点的连线成为连系线,这两个溶液称为共轭溶液。

代表液-液平衡体系中所有共轭液相组成点的连线称为溶解度曲线(如图1-1)。

曲线以下区域为两相共存区,其余部分为均相区。

此图称为含一对部分互溶组分的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

图1-1 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按照相律,三组分相图要画在平面上,必须规定两个独立变量。

本实验中,它们分别是温度(为室温)和压力(为大气压)。

4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25mL 酸式滴定管2 支,5mL 移液管1 支,50mL 带盖锥形瓶8 个。

2.药品苯(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取8 个干燥的 50mL 带盖锥形瓶,按照记录表格中的规定体积用滴定管及移液管配制6 种不同浓度的苯-乙醇溶液,及两种不同浓度的水-乙醇溶液。

2.用滴定管向已配好的水-乙醇溶液中滴苯,至清液变浊,记录此时每种清液中水的体积。

滴定时必须充分摇荡,同时注意动作迅速,尽量避免由于苯、乙醇的挥发而引入的误差。

3.读取室温。

4.记录表格。

表1-1 溶解度曲线有关数据五.数据处理将各溶液滴定终点时各组分的体积,根据它们在实验温度下的密度(查附录二和附录三)换算为质量,求出各溶液滴定终点时的质量分数或质量分数的浓度。

5六.思考题1.本实验所用的滴定管(盛苯的)、锥形瓶、移液管等为什么必须干燥?2.当体系组成分别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及下方时,这两个体系的相数有什么不同?在本实验中是如何判断体系总组成正处于溶解度曲线上的?此时为几相?3.温度升高,此三组分体系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本实验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防止温度变化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6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一.实验目的1.掌握最大压差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及方法;2.测定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学习Gibbs 公式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由于净吸引力的作用,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倾向于到液体内部来,因此液体表面倾向于收缩。

要扩大面积,就要把内部分子移到表面来,这就要克服净吸引力作功,所作的功转变为表面分子的位能。

单位表面具有的表面能叫表面张力。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是定值。

但在纯液体中加入溶质,表面张力就会发生变化。

若溶质使液体的表面张力升高,则溶质在溶液相表面层的浓度小于在溶液相内部的浓度;若溶质使液体的表面张力降低,则溶质在溶液相表面层的浓度大于在溶液相内部的浓度。

这种溶质在溶液相表面的浓度和相内部的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溶质的表面吸附量与溶液的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吉布斯(Gibbs)吸附等温式表示:Γ= − c dσ(2-1)RT dc式中Γ-吸附量(molL);c-吸附质在溶液内部的浓度(molL);σ-表面张力(Nm); R-通用气体常数(N.mK.mol); T-绝对温度(K)。

若dσdc<0,溶质为正吸附;若dσdc>0,溶质为负吸附。

通过实验若能测出表面张力与溶质浓度的关系,则可作出σ-c 曲线,并在此曲线上任取若干个点作曲线的切线,这些曲线的斜率即为浓度对应的dσdc,将此值代入2-1 式可求出在此浓度时的溶质吸附量。

7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有许多种。

本实验采用最大压差法,测定装置如图2-1。

测定时,将分液漏的活塞打开,使瓶内压力增加,气泡即可通过毛细管(要求它的尖嘴刚刚与液面接触)。

从浸入液面的毛细管端鼓出空气炮时,需要高出外部大气压的附加压力,以克服气泡表面张力。

如果毛细管半径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图2-2)。

此时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气泡的曲率半径成反比,其关系式如下:ΔP = 2σ(2-2)R式中ΔP-广口瓶内滴水形成的附加压力;R-气泡的曲率半径;σ-表面张力(Nm)。

当气泡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这是曲率半径最大,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半球形,这是曲率半径与毛细管半径r 相等,曲率半径达最小值,根据2-2 式,这时附加压力达最大值。

气泡进一步长大,R 变大,附加压力则变小,直到气泡溢出。

8图2-2 气泡最小曲率半径示意图如果用图2-1 装置,分别测出一种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例如水)和另一未知表面张力液体(如正丁醇水溶液)的附加压力最大值,这时因为R=r,所以,= 2σ1(2-3)Δp1r式中:Δp-已知表面张力液体的最大附加压力;1σ1-已知液体的表面张力。

= 2σ2(2-4)Δp1r式中:Δp-未知表面张力液体的最大附加压力;2σ2-未知液体的表面张力。

因为两种液体的最大附加压力(即最大压差)是在同一仪器的同一毛细管测的。

所以,上两式的r 是相同的,若将r 消去即得:9σ2 =Δp2Δp1⋅σ2(2-5)因此,在同一温度下,只要测得ΔP1、ΔP2,再由温度查出已知表面张力液体(水)的表面张力;即可由公式(2-5)求出未知液体的表面张力。

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装置一套,洗瓶,吸耳球。

2.药品正丁醇(分析纯),蒸馏水。

四.步骤1.用洗液洗表面张力测定仪的外套管和毛细管。

方法是在外套管中放入少量洗液, 倾斜转动外套管,使洗液与外套管接触( 注意不要让洗液从侧管流出 ).再将毛细管插入, 这时保持外套管倾斜不动,转动毛细管,使洗液与毛细管接触,再用洗耳球吸洗液至毛细管内,洗毛细管内壁.用完的洗液倒回原来瓶中,然后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外套管和毛细管, 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外套管和毛细管各三次,即可进行下面实验。

2.在外套管中放入蒸馏水(作为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其表面张力见附录二),将毛细管插入外套管,塞紧塞子,并使毛细管尖端刚碰到液面。

读出斜管压差计下面一根管内的零点液位L 的正丁醇洗一次外套管和毛细管,然后再加入该溶液,象测蒸馏水的最大压差一样,测定该溶液的最大压差。

依次侧得 0.05、0.10、0.15、0.20、0.25、0.30、0.35momL 的正丁醇溶液的最大压差。

(注意:每更换一次溶液,都应用待定液洗外管套管和毛细管)。

105.记录实验温度.五.结果处理1.由附录-查出实验温度下蒸馏水的表面张力。

2.由公式 σ 2 = Δp 2 Δp 1 ⋅ σ 2计算出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计算结果,并取一组数据附-计算实例。

3.以表面张力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画出正丁醇溶液的σ-c 图。

4.在σ-c 图上选若干点,作不同浓度曲线时切线,依 Gibbs 公式(2-1)求出相应 的表面吸附量;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正丁醇溶液的吸附等温线。

六.思考题1.实验中,如果毛细管深入液面 1mm 会造成多大误差?2.实验中,为什么要尽量放慢鼓泡速度?3.实验中,为什么要求从稀到浓逐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4.解释σ-c 曲线的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