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抗病毒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大 豆病 毒 病 在 我 国各 大 豆产 区 普 遍 发 生 , 已成 为 影 响 大
豆产量 和品质的重要病害 。对 于病毒病 的防治 , 传统 的方法 都具有其局 限性 , 收效 甚微 。培育抗病毒 的品种是 防治病毒 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然 而 , 由f 物的抗性资源有限 、 育种 周期长 、 抗性容易退化等原因 , 利用常 I育种手段进行大豆抗 i 病 毒育 种 难 度 很 大。 18 9 6年 e 将 烟 草 花 叶病 毒 l l ( M 的外壳蛋 白基 因导入烟 草 , 僻第 Jf 抗 T T V) 秋 { r MV转基 f J 因 植株 … 。 自此 之 后 , 物 抗 病 毒 基 _ 获 例 速发 展 , 植 _ J . 已成 为解决植物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 通过转基 因培育的大豆新 品种是较早用于商品化生产 的 转基 因作 物之 一。18 9 8年 , c a等 和 Hi he等 分 别 MC n e c
() 2 胚状体形成 速度快 ; 3 胚状体结构完整 。但是体细胞胚 ()
胎发生再生系统也存在部分后代不育 、 传代时间长 、 再生植株
常 出现 变 异 等 问题 , 然需 要 进 一 步 优 化 。 仍
胞团作为外植体 , 由于其位 于表面 , 且能在很多位置形成体细
胞胚 , 因此转化筛选 都很容易 。王 晓春等用球形期 的体细胞
胚作为转基 因的受体用于转 化 , 结果 表明体细胞胚 团有很高
的转化率 ( 8 0 ) 而发育 晚期的子叶胚很 难诱导 出抗 性 为 .% , 体细胞胚 , 转化率为 0 。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 生系统是 目前大豆再生系统研究 的一个重要部分 , 再生 系统有 3个显 著 的优 点 : 1 在 该 () 1个培养物上所能产 生的胚 状体数 目一般 比不定芽数 目多 ;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研发现状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研发现状转基因大豆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2004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4840万公顷,约占全球大豆种植面积(8600万公顷)的56%,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8100万公顷)的60%,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巴拉圭、南非、乌拉圭、罗马尼亚等8个国家,几乎全部为耐受除草剂农达(草甘膦)的转基因品种。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产许可,但美国等国家的转基因大豆在已中国获得进口许可和安全证书,转基因大豆已作为生产原料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其中转基因大豆占绝大多数。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进程:自1994年Monsanto公司研制的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在美国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之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1996年全球种植面积仅为50万公顷左右,1996~2004年的9年间,增长了近百倍。
除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以外,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和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也分别于1997和1998年在美国获得了商业化生产许可。
转基因大豆的研发现状:转基因大豆的研发目前仍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涉及的转基因性状包括对除草剂、虫害、病害及干旱、盐碱等环境逆境的抗性,以及油分、蛋白质、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开花期和花器官结构等,其中针对生产应用开展的品质改良和抗逆研究较多。
我们课题组也针对提高大豆蛋白质中蛋氨酸的含量和油分中α-生育酚的含量开展了相关的品质改良研究,并分别将玉米转座元件Ac和Ds导入大豆,正在构建大豆插入突变体库。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尽管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基因逃逸的可能性,但由于大豆是严格的自交作物,天然异交率很低,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虽然可以在大豆种子中存在,但除了研究者有目的大量表达的产物之外,其它如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等的表达产物都较低,不会对其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明显影响。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虫害: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大豆中导入抗虫害基因,使其能够抵抗常见的害虫侵袭,如豆蛀虫、蚜虫等。
这样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 抗病害: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大豆中导入抗病害基因,使其能够抵抗一些常见的病害,如大豆霜霉病、大豆褐斑病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3. 提高耐逆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导入一些耐逆性相关的基因,使大豆能够在贫瘠土壤、高温、干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和发育。
这样可以扩大大豆种植的适应范围,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提高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导入一些营养相关的基因,使大豆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如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
这样可以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高营养食品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以确保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可控的和可预测的。
同时,应充分考虑转基因作物与自然界中野生种群的交叉传播问题,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应用

0h , O 为 了解决 这一 问题 , 界 上 许 多 科 学 家 着 手利 用 转 1 。 m 其 中转基 因大豆 占 6 以上 . 世 目前 , 基 因 大豆 种 植存 在 明显 的地 区不 均 衡 转 基 因技 术 培 育 新 的抗 草 甘 膦 等 除 草 剂 的 农 作 物 品 主要 集 中在美 国 、 阿根 廷 、 乌拉 圭 和 巴拉 圭等 国. 种. 中 , 国孟 山都公 司通 过基 因工 程手 段生 产 出 性 , 其 美 19 抗 草 甘膦 大豆 ( E S S基 因 大 豆 ) 转 E S S基 美 国是 全球最 大 的转 基 因大 豆 生产 国 , 9 6年 抗 除 转 PP , PP . ×1 h ,9 7年 因大 豆是 在常规 品种 中导 入 了抗 除草 剂 基 因. 入 草 剂转 基 因大豆 种植 面积 为 5 0 0 m 1 9 插 . 5 0 m 1 9 . 2 0 m 的外 源 E S S基 因能在 大 豆 中高效 表 达 出 E S S 增 加到 4 4 ×1 h , 9 8年 为 1 0 ×1 h , PP PP 9 9年高 达 1 6 ×1 h , . 2 0 m 占全 美 大 豆 种 植 总 面 酶. 田间施 用 除草剂 草 甘膦 时 , 在 大豆组 织 中芳香 族 1 9 氨基酸 的生 物合 成 因 E S S酶存 在而不 受 影响 . PP 但 积 的 5 , 0 3年 已超 过 8 . 5 20 O 同时 , 国 也 是 最 美 是 杂 草 中芳 香 族 氨 基 酸 的生 物 合 成 途 径 由于 E — 大 的转 基 因大豆 出 口国. 2 0 年 9月底结 束 的市 P 在 02
关 键 词 : 基 因 大 豆 ;研 究 ; 用 转 应
中 图 分 类 号 : 1 O82
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潜力

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潜力大豆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脂肪和植物蛋白来源,它还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可以降血脂,抗氧化,延缓糖尿病、高血压的发展并减少并发症,显著减少女性绝经后综合征的发生,防止骨质疏松,减少前列腺癌、乳腺癌的发生等。
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大豆受到了人们更多的青睐,对大豆需求从以往常规的油脂和蛋白食品加工向多样化营养保健目标发展。
常规育种开发相对较慢,并且许多性状无法通过此方法获得,已满足不了需求。
自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商业化以来,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猛。
目前科学家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已更为深入和广泛,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大豆品种类型,本文从多个角度讲述其潜力。
1 培育高产稳产、节本增益大豆,促进大豆生产提高作物产量是育种家、农民永久不变的追求,这不仅与利益有关,更与一直增长的人口有关。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同样面临增产的要求,并且与其他主要作物相比,大豆产量较低,其形势更为严峻。
地球上的气候、生态多种多样,有有利于植株生长的,也有不利于植株生长的。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植物产量,植株抗逆性的研究成为重点。
大豆抗逆性研究可以是传统育种,但转基因育种的效率更高、贡献更大。
1.1 创造高产新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向优良的大豆品种导入提高光合的基因,成为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前景的手段。
丙酮酸正磷酸盐激酶(PPDK),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光敏色素调节转录因子CAA1,过表达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a),修饰蔗糖磷酸合酶基因(SPS)等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光合。
将这些基因转入大豆中势必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
1.2 培育抗病虫品种大豆的病害较多,几乎能损失大豆产量的30 %以上。
传统预防病害的方法比较麻烦,且成效不大。
转基因大豆可克服许多困难。
目前研究得到的抗大豆病害的基因有: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基因有转录因子GmEREBP1,等位基因rhg1、rhg4,NDR1/HIN1类似基因等;抗大豆锈病的基因有Rpp2、Rpp4、Rpp5等;抗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有R(SC15),R(SC8),Rsv1,Rsv3和Rsv4等。
转基因大豆品种研究概况

基
因
大
豆
品 种
研
究
概
况
大豆 是重 要 的粮食 和 油料 作物 ,也是 人类 的主
要食 用蛋 白和 工业 原料 的来 源 。大 豆 生产 易受 到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 ,产量 很 不稳 定 ,常 规育 种技 术 由于 受物种 杂 交不 亲和性 及 不 良基 因性 状连 锁等 因素 的 影 响 ,在 引进 其他 物种 优 良基 因 的 同时也 带入 了许 多不 需要 的不 良基 因 ,因而 较难 进 一步 利用 。基 因 工程 技术在 这 一方 面开 辟 了一条 全 新 的途径 。本文 主要对 近些 年 来转基 因大豆 研 究方 向及 新 品种 成果 进 行概 述 ,并且 对现 今 讨论 的各 类转 基 因大 豆 安全 问题加 以总 结 。 ・
豆 第三 大 生产 国 ,所产 大 豆绝 大部 分 也是转 基 因大
豆 ,2 0 近 1 0 0 3年 0 %为 抗 除草 剂转 基 因 大豆 ,2 0 04
年其 种植 转 基 因大 豆 的总量 继续 攀 升 ;乌拉 圭 转基
因大豆 的种植 面 积 占大豆 总种 植面 积 的 9 %; 巴拉 9 圭尽 管 是第 一次 报 道种 植转 基 因大 豆 ,但其 种 植面
2 转 基 因大 豆 产 品 介 绍
R u dpR ayS yen简 称 R 大豆 ) on u ed o ba( R 的转 基 因抗
除草剂 大豆 获准 推广 ,成 为世 界 上最 早 获准 推广 的
转基 因大豆 [ 0 0年 ,在获 准 进行 商 业 化生 产 的 1 ] 0 。2
4 7例 转基 因植物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豆 占 3例 。来 自 IAA 的 S A
转基因大豆及制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随 着 转 基 因植 物 种 植 面 积 的 扩 大 , 全 性 也 越 来 越 受 到 安
关 注 。19 98年苏 格 兰 R w t研 究 所 的 P st 教 授 发 现 幼 鼠 oe t uz i a
特异性强 , 但需要转膜及杂交 , 操作繁琐 、 费用高 , 不适合大批
量 样 品 的 检 测 。 P R 技 术 即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技 术 既 可 做 定 性 C 又 可做 定 量 分 析 。定 性 P R 主要 有 多 重 P R, 式 和半 巢 式 C C 巢
中 图分 类 号 : S 0 T 2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 2—10 (0 1 O 04 0 0 3 2 2 1 )l一 3 5— 4
.
转 基 因植 物 种 植 面 积 自 2 0世 纪 9 代 开始 进 行 商 业 化 0年
种 植 以来 迅 速 增 长,96 20 19 - 0 8年 , 球 转 基 因 植 物 种 植 国 全 家 由 6个增 加 到 2 5个 , 植 面 积 由 1 0 种 0万 h 加 到 12 2 m 增 .5 亿 h 。 种 植 面 积 最 大 的 作 物 为 抗 除 草 剂 大 豆 , 58 0 m 。 :, 达 6
蒋 亦武 黄 明 ,王保 战 。 杭 宝建 何 , , , 健 ,李 顺鹏
( . 业 部 农业 环境 微 生 物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京 农业 大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9 I农 南 江 10 5 2 南 京 农 业 大学 教 育部 肉 品加 工 与 质 量 控 制 重 点 开 放 实验 室 , 苏 南 京 2 0 9 . 江 105)
地进 入 了我 国 的食 品生 产 与 消 费链 。
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关注日益增加,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成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介绍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大豆产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大豆育种的目标和策略大豆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育种工作者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通过遴选具有高产性、抗病害和适应不同种植区域条件的优良种质资源,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基础。
其次,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大豆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功能,探索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关键基因,从而为后续的分子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突变育种等手段,快速获得具有新性状或改良性状的大豆品种。
二、大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研究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通过基因组学研究,确定了大豆基因组的组成和功能,并发现了一些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重要基因。
例如,研究人员鉴定了控制大豆花荚颜色的重要基因,为进一步培育色素丰富的大豆品种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大豆育种中实现了高效率的品种选择,加速了育种进程。
通过与具有抗病性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研究人员还成功培育出多个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提高了大豆抗病能力。
此外,还开展了大豆转基因改良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向大豆中导入抗虫基因和耐逆基因,增强大豆的抗虫性和逆境适应能力,提高了大豆产量和品质。
三、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意义和前景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可以提高大豆产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其次,通过提高大豆的抗病性和耐逆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担,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此外,大豆还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改良大豆的品质可以提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水平,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膳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心幷駅界厝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授课学期 2 0 1 0学年至2 0 1 1学年第_________ 学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号2010011138姓名 __________ 杨文贤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 秦新明__________ 交稿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大豆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我国已正式批准棉花、西红柿、烟草和牵牛花4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生产,但真正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转基因大豆、玉米等转基因作物正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阶段,进入商业化推广的准备阶段。
该文综述我国转基因大豆遗传转化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方法、目的基因类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就我国转基因大豆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转基因技术近年来,由于转基因技术突破了生物物种间遗传物质转移和交换的天然屏障,使人类从对生物的简单认识和利用进入了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和创造新种质的时代[1 ]。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常规育的各种局限[2 ],并且得到迅猛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已成为大豆品质改良育种主要的且最有前途的技术手段[3 ]。
自从世界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在美国问世以来,国际上已有30多个国家批准了数千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达40多种。
1大豆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研究目前大豆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主要有不定芽器官发生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其中,以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中的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应用最为成熟。
1. 1不定芽器官发生再生系统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体系所用的外植体包括无菌苗子叶节、未成熟种子的子叶和茎尖、无菌苗上胚轴、幼胚和小真叶等。
不定芽器官发生系统中,外植体内已存在的分生组织和有分化潜力的表皮、亚表皮细胞都可作为遗传转化的靶组织。
目前,大豆子叶节不定芽器官发生体系已经被公认为是较成熟、易行的大豆再生体系。
周思君等通过大豆幼胚培养诱导器官发生,获得了较高频率的再生植株[4 ]。
程林梅等以大豆上胚轴、下胚轴、幼胚和小真叶为外植体,较高频率地诱导出再生植株[5 ]。
但不同基因型由于遗传和生理差异,诱导植株再生效果不同。
刘博林等从大豆幼胚中诱导形成体细胞胚胎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建立了一套再生频率较高的大豆植株再生方法[6 ]。
1. 2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诱导外植体胚胎发生,形成体细胞胚,胚萌发发育成为完整植株,这种再生方式称为胚胎发生途径。
1983年Christianson等以未成熟胚的胚轴为材料,用改良的M S 培养基附加2, 4 -滴诱导出体细胞胚胎的发生[7 ]。
1986年Barwale等报道了通过体细胞胚获得植株再生,大豆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获得了初步成功[8 ]。
Finer等对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做了进一步改进[9 ]。
Parro tt等首先采用这一体系进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10 ]。
采用胚性细胞团作为外植体,由于其位于表面,且能在很多位置形成体细胞胚,因此转化筛选都很容易。
王晓春等用球形期的体细胞胚作为转基因的受体用于转化,结果表明体细胞胚团有很高的转化率(为8. 0% ),而发育晚期的子叶胚很难诱导出抗性体细胞胚,转化率为0[ 11 ]。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是目前大豆再生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再生系统有3个显著的优点[12 ]: ( 1 )在1个培养物上所能产生的胚状体数目一般比不定芽数目多;(2)胚状体形成速度快;(3)胚状体结构完整。
但是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也存在部分后代不育、传代时间长、再生植株常出现变异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
1. 3原生质体再生系统原生质体是基因转移的理想再生体系。
在特定条件下,外露使原生质膜确保DNA 接触并进入原生质体。
该方法不需要任何一种生物载体,而且DNA吸收是直物理过程,从而避免了宿主范围问题。
1988年Wei等报道了大豆原生质体再生系统,获得愈伤组织,经诱导成苗,得到了再生植株[13 ]。
Dhri等[14 ]和张贤泽等[15 ]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进行了试验,也获得了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与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相比,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具有容易摄取外源遗传物质的优点,从理论上讲克服了大豆遗传转化嵌合体现象。
但是实践证明,获得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十分困难,由于此系统存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不易成功、培养周期过长和容易产生变异等缺点[12 ],所以应用并不广泛。
2、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遗传转化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培育、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应用于大豆育种上的转基因技术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异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电击法、PEG转化法、超声波法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优胜劣汰,多数遗传转化方法已被逐步放弃,目前国外大豆的转基因方法主要以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为主;国内主要是超声波辅助农杆菌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2.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左右,它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的首选方法。
农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目前与植物基因转化有关的2种类型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 efaciens和口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 izogenes),分别含有Ti质粒和R i质粒。
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多。
根瘤农杆菌具有趋化性,侵染受体时,在植物受伤组织产生的一些糖类和酚类物质诱导下,向受伤组织集中,通过供体和受体特异互作,农杆菌细胞识别并附着到植物细胞表面,将Ti质粒上的一段T2DNA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常以单拷贝或者低拷贝的形式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转育周期短、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组织培养简单[25 - 27 ],但是转化和再生受材料基因型限制[28 ]。
2. 2基因枪法基因枪法也叫微弹轰击法,是最有希望的基因转移技术之一。
在这项技术中,DNA吸附在微载体(钨粉或金粉粒子)表面,然后以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金属微粒被射入受体植物细胞,实施转化。
基因枪法最早由美国Comell大学的Sanford等提出。
获得转基因大豆的首例报道在1988年,M cCa等用基因枪轰击芽生长点,诱导芽分生组织形成丛生不定芽后再生成完整植株[2 ]。
该技术主要以大豆幼胚的胚轴、茎尖、胚性悬浮细胞和未成熟胚茎尖为转化受体,通过潮霉素筛选转化植株。
基因枪转化法的优点是:(1 )不受基因型的限制;(2 )产生的微创有利于基因转移,因而具有较高的转化率;(3 )能够转移多拷贝的重组DNA或者DNA片段。
其缺点是比农杆菌介导法耗资大,技术难,在植物基因组中拷贝数高,易引起基因沉默等。
2. 3花粉管通道法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放到授粉后不久经切割的花柱上,DNA沿着花粉管到达胚珠,并进一步整合到胚珠的基因组中,当携带外源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植株时,即获得了转基因植物,这就是花粉管通道介导的转化。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有子房和胚囊微注射法、柱头滴加法、花粉粒携带法和生殖细胞浸泡法等。
花粉管通道法首次用于转化水稻,后来也用于转化其他作物。
雷勃钧等[19 - 20 ]最早在大豆上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转基因研究,此后我国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育成了抗病丰产品系[21 - 23 ]。
花粉管通道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存在需要育种工作者摸索具体的外源DNA导入时间、方法及后代选择等问题[24 ]o3、转入大豆的外源基因类型大豆中导入的外源基因主要是解决其高产、优质、抗逆和抗病虫等问题。
目前,应用于大豆转基因研究的外源基因除gus、npt U、hyg、gfp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外,还涉及以下几种:抗除草剂、抗病毒、抗虫、抗逆境、品质(脂肪、蛋白、生物活性物质)改良、雄性不育、改变花形和花色等。
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多是围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性标记筛选、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部分抗性基因的功能检测开展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
不仅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和像B t和EPS P基因一样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因,而且基因转化和筛选效率较低[43 ],所转化的外源基因多为单个基因,今后转入双价抗虫(或抗病)基因是大豆转基因的一个方向。
3. 1抗除草剂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是目前大豆转基因研究中最成功的,它往往是与光谱高效除草剂的研究相结合的,利用的基因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可以改变除草剂靶物敏感性的基因,另一类是除草剂解毒基因,包括来自农杆菌的CP4EPS PS pa t和psbA基因等。
目前应用面积较大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其次是抗草铵膦品种,此外还有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绿磺隆、氯嘧磺隆等)品种。
由于草甘膦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杀草谱广的突出优点,使种植者大大地降低了除草成本,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国外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草铵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种A-27-04-14、A5547-127分别含2个、1个pa t基因,1997年经营养、环境安全评价后申请进入商业化生产[44 ]。
我国获得的转基因抗阿特拉津大豆,是我国最早的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45 ]03. 2抗虫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 B 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徐香玲等[22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 S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郭三堆等[46 ]将构建成的带有C ry IA和Cpti 2个基因的pGB14ABC植物高效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了有较好抗虫能力的再生植株;苏彦辉等[47 ]用B t基因和GUS基因通过基因枪和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入主栽大豆品种中获得了再生植株;高越峰等[48 ]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单一目的片段DNA并成功克隆且转化到烟草中去,获得了具有明显抗棉铃虫能力的转基因烟草。
3. 3抗病基因抗病基因研究主要是病毒外壳蛋白(virus coatp rote in)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
近年来,人们已相继克隆了SMV CP基因、N IB基因、N IA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m l 24等转化土壤农杆菌,获得转基因大豆(或烟草)植株;徐香玲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东农37号、吉林28号大豆中用于抗大豆真菌病害的研究;刘德璞等通过花粉管介导法,将具有高抗花叶病的外源DNA导入大豆基因组中获得抗SMV的大豆新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