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针对草甘膦的作用机理,导入能够使植物表达更多的4252合成酶的基因,使植株对草甘膦不敏感从而能够忍受正常剂量或更高剂量的草甘膦而不被杀死。从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中可以直接分离出抗草甘膦的4252编码AroA,美国Monsonto公司利用该机制将该抗性基因导入大豆中成功地获得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这种转基因大豆对草甘膦的忍耐能力是普通大豆的69倍,从而使大豆田中的绝大部分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得到控制而大豆本身不受伤害。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1)分离克隆基因,搞清楚基因功能。(2)构建表达载体,也就是运输工具,即质粒或载体。(3)遗传转化,也就是所说的转基因,利用各种方法,把备转移的质粒DNA转移到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让外源DNA在细胞中复制。本次使用的转基因方法是根癌农杆菌法。根癌农杆

菌是一种土壤农杆菌,在它的细胞中有一个环形的质粒,叫Ti 质粒,质粒上有一段可转移的DNA,叫T-DNA。这段T-DNA 上带有编码肿瘤的基因,根癌农杆菌侵染大豆后,这段T-DNA 可以切下来,转移到大豆的细胞中,是植物中产生肿瘤。把T-DNA 编码肿瘤的基因切除,插入所需转移的目的基因上,使大豆具有新的特性。转入目的基因的同时,还需转入一个选择标记基因,以便后面筛选和鉴定出转化的细胞。即获得目的基因的细胞是少数,大多数仍是非转基因的细胞,要筛选出转化的细胞,需要在转化后把非转基因细胞杀死。本次使用的标记基因是除草剂抗性标记基因,在培养大豆细胞阶段,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草甘膦除草剂,没有转入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在转基因大豆幼苗期,使用飞机或大型机动喷雾器对转基因大豆直接喷洒草甘膦,大豆苗长高封行后,收割前五十天左右不用再喷洒,等待收割即可。草甘膦杀死了除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以外的杂草,使产量提高。转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残留一般很低,或者根本检测不出,五十天时间草甘膦残留几乎为零。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优缺点:优点(1)增加粮食生产、减少生产的投入,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问题(2)转基因大豆具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特性,可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通过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改善食物品质,使食物更加可口。缺点(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而对其后果却无法控制,因而可能造成基因污

染,引起生物安全上的问题。(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对人的负面影响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其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尚难以确定。(3)某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尚未得到证实或解决。

草甘膦与草铵膦对比

草甘膦与草铵膦对比 一、草甘膦市场 (一)基本情况 草甘膦,属芽后内吸非选择性高效广谱灭生性除草剂,通过溶解杂草的叶径表面蜡质层,药效迅速进入植物传导系统产生作用,使杂草枯竭死亡,具有广谱、低毒、无残留、内吸传导和优良的灭生性等特点,对植物无选择性,所有绿色植物,包括是作物。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1971年开发的。是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占据全球除草剂30%的市场份额。 市场刚性需求:除草剂使用量占整个农药使用量的50%以上,其中草甘磷在除草剂中所占份额达三分之一。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草甘膦制剂含量以41%为主,41%水剂在62%枯斯啦产品没有出现之前质量是最好的,销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草甘膦主要应用于转基因作物,而转基因作物优势突出。其全球种植面积从96年的170万公顷推广至12年的1.7亿公顷,增长近100倍,显示其全球化推广势不可挡。得益于粮食价格上涨和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草甘膦市场还会保持高速增长,至少10年内草甘膦的行业老大地位还无法取代。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由于10%草甘膦水剂价格便宜农民使用成本较低、对杂草具有一定防效而倍受农民的青睐。10%草甘膦水剂年使用量在25万吨以上,南方多数省份草甘膦是农资零售店必备而且是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农药。 图一:我国近年来草甘膦产量变化:

图二:2009年草甘膦价格变化: 图三:2012年草甘膦价格变化:

(二)环保政策频出对草甘膦行业的影响显现 2012年我国草甘膦产量39万吨,全球第一。而生产1吨草甘膦要排放5吨高浓度和大毒性废水,国家近年陆续出台了相关环保政策。过去3年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或者技术不强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行业经历了一轮去产能化过程后,逐步提升的开工率显示供需得到改善。2013年5月27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企业自查阶段是在7月30日前,而省级环保部门初审阶段在9月30日前,环保部复合并发布公告的时间段则会在年底前。到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面核查,并公告3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名单。核查重点在于“三废”排放及母液回收及过程控制等。 环保核查以浙江为中心并已向全国蔓延,查处力度相当严格,缺乏三证的企业勒令关停,个别农药登记证是借的或者建设不合理的厂家,目前正被调查当中,极有可能面临关停。面对严格的环保核查,中小企业进入两难之境。按照排放标准,1吨草甘膦用在处理废水上的投入达到2000~4000元,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如此高的处污成本。环保风波下,2013年6月份以

植物转基因育种概述

植物转基因育种概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a39329767.html, 来源:中学生物学 作者:李志翔 日期:2007-10-1 为了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需将一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体中。若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法进行随机筛选或通过组织培养、理化诱变、细胞融合等方法定向筛选优良性状培育新品种,其盲目性较大,筛选效率低,又有明显的种属界限而产生一定的生殖障碍,成功率不高。目前发展起来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则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通过特定目的基因的定向转移,其遗传变异频率比自发突变高出102~104倍,选择效率高,大大地避免了盲目性;又由于基因来源广泛,打破了种属界限,可以克服杂交育种过程中的生殖障碍,成功率提高。因此,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作物遗传育种的有效新途径,倍受重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定向转移基因后获得的植物,称为转基因植物。 自1983年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作物品质改良、抗病性、抗虫性、抗病毒性、抗除草剂、杂种优势的利用等方面。迄今,全世界至少有300多种基因(性状)用于转化植物、微生物和动物。许多转基因产品已陆续投放全球市场,经济效益显著。 1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植物病毒病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对我国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树蔬菜均造成严重危害, 经济损失巨大,但迄今缺少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目前

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物,以控制植物病毒的危害。其原理是: 一是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或卫星RNA基因转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叶片细胞中就会有病毒外壳蛋白或卫星RNA的表达和积累,就能够抑制相应的侵染病毒的RNA复制,从而可以减弱病毒病的症状或推迟病毒病发生时间,即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二是将病毒的反义RNA的相应DNA序列重组到植物的基因组里,使其合成反义的RNA。当植物被相应的病毒感染时,病毒的mRNA就可能与植物细胞中合成、积累的病毒反义RNA结合而无法反向复制和转录,从而控制病毒对植物的危害。 1.1 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植物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一种RNA病毒,由单链RNA及外壳蛋白组成。研究证明,TMV侵染植物后,其外壳蛋白具有抑制新侵染相应病毒释放mRNA的作用。目前已成功地将TMV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烟草细胞中,表达了病毒蛋白并对该病毒产生了抗性。 1.2 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植物 黄瓜花叶病毒(CMV)对农作物危害极为严重,可侵染上千种植物。目前人们已成功地将CMV的卫星RNA基因转入到烟草、辣椒、甜瓜、番茄和矮牵牛等植物中,在植物体内合成、累积的卫星RNA,可以抑制相应的病毒RNA的复制,能显著减轻病毒的危害。 此外,人们还培育出了抗苜蓿花叶病毒(AMV)、抗烟草环斑病毒(TobRV)的转基因植物,抗病毒效应都非常显著。

草甘膦对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研究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56]XuH,CaiZC,JiaZJ,etal.Effectoflandmanagementinwinter cropseasononCH4emissionduringthefollowingfloodedandrice-growingperiod[J].NutrientCyclinginAgroecosystems,2000,58(1/2/3):327-332. [57]熊正琴,邢光熹,鹤田治雄,等.豆科绿肥和化肥氮对双季稻稻 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3,40(5):704-710.  [58]徐昌旭,谢志坚,曹卫东,等.翻压绿肥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 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3):35-39.  [59]黄 晶,高菊生,刘淑军,等.冬种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养分 吸收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1):88-92. [60]徐昌旭,谢志坚,许政良,等.等量紫云英条件下化肥用量对早 稻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13-14,23. [61]郭晓彦,宋晓华,刘春增,等.紫云英翻压量和化肥用量对水稻 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33(5):7-12. [62]高菊生,曹卫东,董春华,等.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 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6):672-676.[63]曾庆利,龚春华,徐永士,等.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产量和 产值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9(6):76-77,88.[64]谢志坚,徐昌旭,许政良,等.翻压等量紫云英条件下不同化肥 用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4):79-82. [65]李双来,李登荣,胡 诚,等.减施化肥条件下翻压不同量紫云 英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1):69-73. [66]卢 萍,杨林章,单玉华,等.绿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供氮 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1):39-42. 陈银竹,丁 伟,刘胜男,等.草甘膦对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56-5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16.013 草甘膦对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研究 陈银竹1,丁 伟1,刘胜男1,MuhammadShahidkhan 1,2 (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白沙瓦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白沙瓦1599107) 摘要:采用草甘膦种子和茎叶处理研究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为减少草甘膦用量和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测定转基因大豆的生理指标 和杂草防除效果。结果表明,562.5g.a.i./hm2草甘膦种子处理和1125g.a.i./hm2 草甘膦茎叶处理后,除莽草酸含 量不受影响,转基因大豆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施药初期受到抑制,茎叶处理后28d、种子处理播种后61d时各生理指标均可恢复正常;草甘膦茎叶处理对杂草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草甘膦施用后7d,杂草防效为94.67%,28d,杂草防效为72.33%,且对大豆安全。草甘膦种子和茎叶处理对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茎叶处理能有效控制杂草。 关键词:草甘膦;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安全性;杂草防除效果;生理生化 中图分类号:S451.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16-0056-04 收稿日期:2017-03-07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编号:2015ZX08011-003);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编号:LC2011C01)。 作者简介:陈银竹(199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杂草生物学与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E-mail:940081822@qq.com。 通信作者:丁 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药生态安全与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E-mail:dingwei@neau.edu.cn。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种植业中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发展最为迅速。而大豆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杂草防除一直是大豆种植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化学除草是大豆田防除杂草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大豆田化学除草面积 已达其播种面积的90%以上[1]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出 现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能有效控制杂草的新途径,不仅大大降低了除草成本和劳动强度,并且有效延缓了大豆田抗性杂草的出现,除草剂药害的发生也明显降低,已成为美洲地区大 豆田杂草防除的重要方法之一。草甘膦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研 制开发,目前是世界上除草剂使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 2] 。草甘膦通过抑制莽草酸途径中的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使微生物和植物不能合成生存必需的 芳香族氨基酸而导致死亡[3-4] 。其特点是杀草谱广、传导性 好、残效低,在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整个生育期都可以使用。国内外普遍将草甘膦应用于茎叶处理,而对应用草甘膦进行种子处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除效果鲜有研究。本试验通过草甘膦种子处理和茎叶处理研究草甘膦的安全性,为减少草甘膦的用量和我国当前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已有的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草甘膦会造成转基因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体结构变化和光合速率下降,叶绿素恢复过程需要2周左右, 莽草酸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5-11] 。Bellaoui等研究表明,草甘膦会影响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碳代谢和氮代谢[12] 。种子用草甘膦溶液浸泡后播 于土壤中,敏感的大豆种子浸泡4h后不能发芽,而转基因种 —65—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6卷第16期

转G2-aroA基因抗草甘膦水稻的获得及G2-EPSPS蛋白拆分重组后的草甘膦抗性分析

转G2-aroA基因抗草甘膦水稻的获得及G2-EPSPS蛋白拆分重组 后的草甘膦抗性分析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稻田除草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和经济投入。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为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草甘膦是广谱、高效、低毒、廉价的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但因其对水稻也具有致死作用而无法在稻田大面积使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草甘膦抗性的转基因水稻不仅能够节约稻田除草的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除草剂使用量还能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 是花粉介导的的外源基因飘流问题,一直是公众和部分科研界人士的关注热点, 通过基因拆分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转基因飘流的频率。因此,本研究将表达G2-EPSPS蛋白的G2-aroA基因转入水稻,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探索转 G2-aroA基因水稻对草甘膦的抗性。 并通过基因拆分技术研究通过Intein介导拆分的G2-EPSPS蛋白在转基因水稻杂交后代中重新组装后的草甘膦抗性与转完整G2-aroA基因水稻抗性的区别,研究拆分后蛋白质重新组装效率,为基因拆分技术限控水稻基因飘流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抗草甘膦水稻的培育及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1)将转基因水稻G2-6、G2-7与非转基因对照中花11分别浸入到0、50、100 ppm草甘膦溶液中,进行萌芽期草甘膦耐受程度测试,发现50 ppm下中花11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在100 ppm下,萌出的胚芽很快腐烂。 与之相比,G2-6和G2-7在50 ppm和100 ppm下的生长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

转基因大豆是怎么回事

转基因大豆是怎么回事?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而在转基因大豆大田中施用草甘膦除草剂却不会影响大豆产量,但转基因大豆的毒性和安全隐患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转基因大豆是怎么回事吧!

转基因大豆是怎么回事?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而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

转基因大豆的鉴别方法 1、形状:非转基因大豆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有点扁。而转基因大豆的形状是圆形的,滚圆。 2、颜色:非转基因大豆的“肚脐”是浅褐色的。而转基因大豆的“肚脐”是黄色或者黄褐色的。 3、大小:非转基因大豆的大小都不太一样。而转基因大豆的大小都差不多。 4、豆浆:非转基因大豆打出来的豆浆是乳白色的。而转基因大豆打出来的豆浆有点黄。 5、豆芽:用水浸泡大豆三天,转基因大豆是不会发芽的,只会变得个体膨胀,而非转基因大豆基本就能看到芽苗生长出来。 6、虫蛀:转基因大豆转入了抗虫、抗药的基因,所以转基因的大豆通常形态整洁,几乎看不到任何虫蛀痕迹。而非转基因若是保存不当便容易生虫。

常见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1、番茄: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吃番茄吧,也正因为全球人民大多喜欢这个蔬菜,所以科学家对番茄的研究也就更加深入,结果发现番茄的基因是比较容易被转移的,所以今天吃的番茄也在慢慢走上转基因的道理,甚至有开始商业化生产的趋势。 2、甜椒:在1998年经农业部批准,彩椒转基因曾经允许进行商业化种植,但是转基因彩椒在我国似乎并没有收到民众的多大欢迎,到今天已经基本不生产转基因彩椒了,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商家违反政府规定私自种植转基因彩椒。 3、玉米:转基因玉米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把种属关系十分遥远且有用植物的基因导入需要改良的玉米遗传物质中,并使其后代体现出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玉米,目前在我国已经允许向美国进口了。 4、油菜:油菜是可以用作生产油料的,因此许多研究农业的人都会重点研究它,现在转基因油菜在各国政府依然受到各种争议,说到底还是在担心毒性以及过敏的问题,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开始推广转基因油菜的种植,但是却有进口转基因的油菜籽。 5、大豆:我们去买食用油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的食用油会标注“转基因大豆”,事实上转基因大豆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了,并且主要是用于食用油的加工,至于市场上有没有在卖转基因大豆就不得而知了。

草甘膦的特性、安全性及其应用评述

草甘膦的特性、安全性及其应用评述 戴宝江 朱秦 任新峰 (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71年Monsanto 公司开发出在世界农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谱除草剂草甘膦(Glyphosate),70年代中后期推出草甘膦异丙胺盐、胺盐与钠盐;ICI 公司于1989年推出三甲锍盐。目前,草甘膦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其年销售额一直居农药之首。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草甘膦用量逐年增加,不仅影响新品种的开发方向,而且对现有除草剂品种的市场格局也造成较大冲击。 1 草甘膦的性质与剂型 1.1 化学结构 草甘膦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其存在形态为酸及其盐: HO C O CH 2NH CH 2P O OH O 草甘膦铵盐 NH 4 1.2 物理化学性质 草甘膦为白色、无味固体;密度1.74g/ml ,熔点200℃ (不分解),45℃蒸气压2.45×18-8 KPa(1.84×10-7mmHg);在25℃,pH 5.7~9时贮存32d 稳定。在25℃水中溶解度,草甘膦酸为15.7g/l (pH7)~11.6g/l ( pH 2.5),异丙胺盐为900g/l (pH 7)~786g/l (pH 4)。 1.3 剂型 以草甘膦酸为基础将其加工成盐或酯,由于植物对酸的吸收差,高剂量,特别是低喷液量时草甘膦酸易沉淀,因此,酸的活性通常低于盐类。最常用的剂型是含异丙胺盐的“农达”(Roundup),此盐类显著溶于水;一般为可溶性液剂(SL),含有效成分365g/l 或480g/l 。近年来,Monsanto 公司推出高含量草甘膦的干制剂(94%)、可溶性粒剂及片剂。在草甘膦剂型加工中,表面活性剂及增效剂非常重要,硫酸铵及硫酸二铵是常用的活化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是一种弱酸,在溶液中能够解离,分子的阴离子部分是活性成分,它们能够在喷洒液中与其他阳离子如:Ca 2+、Mg 2+、K +、Na +、Fe 2+/3+缔合,形成植物不易吸收的盐类,而硫酸铵与硫酸二铵能够阻止此种拮抗性盐类产生,从而形成草甘膦-NH 4+迅速被植物吸收。磷酸盐、酒石酸以及乙二胺四醋酸均能增进草甘膦的活性。 在草甘膦剂型中应充分重视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新西兰被指定为草甘膦必备助剂,它可诱导草甘膦迅速通过气孔被植物吸收,避免雨水淋洗,显著提高除草效果。最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针对草甘膦的作用机理,导入能够使植物表达更多的4252合成酶的基因,使植株对草甘膦不敏感从而能够忍受正常剂量或更高剂量的草甘膦而不被杀死。从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中可以直接分离出抗草甘膦的4252编码AroA,美国Monsonto公司利用该机制将该抗性基因导入大豆中成功地获得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这种转基因大豆对草甘膦的忍耐能力是普通大豆的69倍,从而使大豆田中的绝大部分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得到控制而大豆本身不受伤害。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操作步骤;(1)分离克隆基因,搞清楚基因功能。(2)构建表达载体,也就是运输工具,即质粒或载体。(3)遗传转化,也就是所说的转基因,利用各种方法,把备转移的质粒DNA转移到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让外源DNA在细胞中复制。本次使用的转基因方法是根癌农杆菌法。根癌农杆

菌是一种土壤农杆菌,在它的细胞中有一个环形的质粒,叫Ti 质粒,质粒上有一段可转移的DNA,叫T-DNA。这段T-DNA 上带有编码肿瘤的基因,根癌农杆菌侵染大豆后,这段T-DNA 可以切下来,转移到大豆的细胞中,是植物中产生肿瘤。把T-DNA 编码肿瘤的基因切除,插入所需转移的目的基因上,使大豆具有新的特性。转入目的基因的同时,还需转入一个选择标记基因,以便后面筛选和鉴定出转化的细胞。即获得目的基因的细胞是少数,大多数仍是非转基因的细胞,要筛选出转化的细胞,需要在转化后把非转基因细胞杀死。本次使用的标记基因是除草剂抗性标记基因,在培养大豆细胞阶段,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草甘膦除草剂,没有转入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在转基因大豆幼苗期,使用飞机或大型机动喷雾器对转基因大豆直接喷洒草甘膦,大豆苗长高封行后,收割前五十天左右不用再喷洒,等待收割即可。草甘膦杀死了除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以外的杂草,使产量提高。转基因大豆的草甘膦残留一般很低,或者根本检测不出,五十天时间草甘膦残留几乎为零。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优缺点:优点(1)增加粮食生产、减少生产的投入,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问题(2)转基因大豆具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特性,可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通过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改善食物品质,使食物更加可口。缺点(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而对其后果却无法控制,因而可能造成基因污

草甘膦抗性问题

草甘膦抗性问题 答:草甘膦为灭生性除草剂,内吸传导性极强,杀草谱很广,对40多科的植物有防除作用。不同植物对草甘膦的敏感性不同,一年生杂草如稗、狗尾草、看麦娘、牛筋草、卷耳、马唐、藜、繁缕、猪殃殃等每亩用有效成分40~70克(折合10%草甘膦400~700毫升)就能有效防除;车前草、小飞蓬、鸭跖草、双穗雀稗等杂草,每亩需用有效成分75~100克;白茅、芦苇、香附子、水蓼、狗牙根、蛇莓、刺儿菜、野葱等,每亩需用有效成分120~200克。百合科、豆科和旋花科植物虽然对草甘膦的耐药性较强,但适当加大剂量也能有效防除。 一些表面有蜡质,或者体内有乳汁的杂草,在喷施草甘膦后往往防除效果不是太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这些植物在代谢上对草甘膦有真正的抗性,通过加用助剂等方法促进药物吸收可以提高效果。豆科、百合科植物(葱、蒜、百合等)对草甘膦有较强的抗性,是这些植物在生理代谢方面具有解除或者部分解除草甘膦不利作用的能力。一些草坪用麦冬品种对草甘膦有很强的抗性,这在麦冬草坪除草上是可以利用的。一般应在温度高、植物生长旺盛期用药。生产上应先试用,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用药,不然可能对草坪草本身产生危害。与苜蓿、豌豆等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打断草甘膦的碳磷键生成代谢中间产物肌氨酸,并以其为磷源供生长所需,对草甘膦有很强的生物降解作用,因此豆科植物对草甘膦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 大蒜、韭菜等百合科植物对草甘膦的耐药性是由其对抗草甘膦的独

特机理决定的。草甘膦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竞争性抑制植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导致植物死亡。在抗性植物体内,能够过量表达EPSP合成酶,过量的靶酶解除了除草剂结合靶酶所产生的限制作用,并有足够的酶活性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维持正常生理活动。通俗一点说,这些植物体内能产生大量的EPSP合成酶,抵销草甘膦的作用。由于是竞争性的关系,如果加大草甘膦用量,让植物体内草甘膦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植物自身产生的EPSP合成酶不足以抵销草甘膦的作用,那么这些耐药性强的植物也会受到药害,甚至死亡。 生产上曾有人在大蒜等作物上使用草甘膦除草,这需要特别慎重。大蒜生产上曾出现过不当使用草甘膦造成严重药害的事故。特别是在低温期使用后,由于大蒜生理活动弱,EPSP合成酶形成慢,大蒜体内不能形成足量的EPSP合成酶来抵销草甘膦的作用,因此受到药害。 目前国外有很多转抗草甘膦基因的大豆品种。国内有关研究部门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大豆、水稻、棉花上已有抗草甘膦品种材料了,只是因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在生产上应用。

草甘膦与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与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与转基因作物有关系么?有,也没有。1970年,孟山都公司的化学家John E. Franz合成了草甘膦。1974年,草甘膦作为除草剂在美国成功登记注册。由于除草效果超级好,草甘膦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在草甘膦成功商业化20多年后,1996年第一例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问世了。草甘膦比转基因大20岁。 直接关系:在生产应用上,草甘膦与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技术研发上,二者没有关系。 间接关系:由于使用草甘膦,而不用其它除草剂,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中草甘膦的残留量相应增加,其他除草剂残留量相应减少。 转基因作物自身安全性与草甘膦农药的安全性没有关系。 抗草甘膦作物为什么能够抗草甘膦呢? 找一种聪明的EPSPS酶,转到植物中去,它能够分得清草甘膦和PEP,并且更喜欢与PEP在一起。即使喷上草甘膦,它也能有效地找到PEP,发挥正常EPSPS

酶的功能。 比如占美国大豆种植面积90%以上的抗草甘膦大豆,就是被转入了一个来源于土壤中常见细菌的基因,因为分离得到这个基因的菌株叫CP4,这个基因表达出来的“聪明”酶就被命名为CP4 EPSPS。 抗草甘膦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草甘膦使用量不就变多了吗? 没错。但是草甘膦的用量上升了,其他除草剂的用量减少了,除草剂总的用量最终减少了。1996-2013年期间,仅转基因耐除草剂棉花大规模种植就使得除草剂用量减少了两万多吨。并且,草甘膦是目前已知的对环境最友好的绿色农药,

没有之一。这么说,转基因技术和草甘膦的配套应用还促进了绿色环保。 草甘膦会残留在食物中吗? 当然会,但残留量很低,远小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摄入量。在耐草甘膦作物中,大部分草甘膦通过根系排放到土壤中,少部分留在植株中,主要被代谢为AMPA,并进一步转化为简单化合物及天然产物,并且,草甘膦残留量在作物不同部位差异很大,籽粒中的残留明显低于其他部位。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对草甘膦在各类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有明确规定。玉米为每公斤5毫克,大豆为每公斤20毫克。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下属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JMPR)在2011年建议,草甘膦每日最大摄入量(ADI)为每公斤体重0至1毫克。结合CODEX 最大残留量规定,成年人一天中要吃4公斤大豆,或16公斤玉米才会达到JMPR 所建议的草甘膦每日最大摄入量。 2015年11月12日,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和欧盟成员国完成对草甘膦的重新评估。评估小组结论是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按照欧盟法规(EC)1272/2008号,这些证据不支持将草甘膦归为潜在致癌性一类。2016年欧盟委员会根据欧盟实施条例(EU)2016/1056决定续登记草甘膦至2017年12月31日。

世界抗草甘膦大豆的新进展

第46卷第2期 V ol. 46, No. 2Feb. 2007 农 药 AGROCHEMICALS 世界抗草甘膦大豆的新进展 苏少泉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摘要:从1996年开始种植抗草甘膦大豆以来,农民迅速接受,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抗草甘膦大豆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简而易行的除草方法,应用草甘膦既可防除大多数阔叶与禾本科杂草又不伤害后茬作物。抗草甘膦大豆促使苗后杂草防除,有利于实施免耕及窄行密植以提高产量。关键词:抗草甘膦大豆;苗后杂草防除;免耕 中图分类号:TQ4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07)02-0073-04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SU Shao-qua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Since roundup ready soybean introduction in 1996, it has been adopted by growers at a rapid rate in the world. The primary reason is believed to be the simplicity of roundup ready weed control program. Which allows growers to use one product-glyphosate to control a wide range of both broadleaf and grass weeds without sustaining crop injury.Instead of using several other herbicides to control weeds. Roundup ready soybeans fit into on going trends towards postemergence weed control. Adoption of zero tillage practices and narrow row production for increasing yields.Key words: roundup ready soybean; zero tillage; narrow row production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在抗除草剂作物中是种植最早、发展迅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2000年世界种植面积达2 58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58% ;2001年3 330亿公顷,占63%。 美国与阿根廷是抗草甘膦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1996年首次种植,当年种植面积40万公顷,仅占该国大豆种植总面积的1.6%,1997年增至360万公顷,占14% ; 1998年达1 130万公顷,占43% ;1999年占54%,2000年占65%,2002年上升至75%,2003年则达81%,2004年增至85%,2005年抗草甘膦大豆种植面积则占栽培总面积的87%[1]。 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目前有超过200个种子公司出售1 000个以上不同生育期、适应于不同地区的抗草甘膦大豆品种[2] 。 加拿大1997年开始种植抗草甘膦大 豆,主要集中于安大略省,2002年有35% ̄40%大豆种植面积是抗草甘膦品种。 阿根廷是种植抗草甘膦大豆的另一大国,2000年种植面积占该国大豆总面积的90%,2002年则超过95%,目前已达100%。 巴西由于受邻国阿根廷的影响,2001年农民自发的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4%,最近随着巴西联邦法院推翻了原来不允许销售与种植抗草甘膦大豆的裁决,预计不久,巴西将会跃居抗草甘膦大豆的第二大种植国。 其它如墨西哥、乌拉圭也有一定面积的种植[2]。 罗马尼亚大豆种植面积占欧洲第三位,是欧洲惟一种植抗草甘膦大豆的国家。 2003年大豆种植面积7.5万公顷, 其中抗草甘膦品种比1999年增加55% ̄65%。 今后,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对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政策上的松动,欧盟成员国很快将给转基因作物开绿灯,这标志着欧盟对转基因作物5年临时禁令的结束,从而抗草甘膦大豆将会形成势不可挡的潮流,种植面积将会迅速、进一步扩大。 随着抗草甘膦大豆的迅速推广及扩大种植,在世界大豆贸易中,抗草甘膦大豆已占主导地位。 我国每年进口抗草甘膦大豆达1 000万吨以上,市场上销售的豆油以及各种含大豆成分的调和油绝大多数是抗草甘膦大豆产品。 1 抗草甘膦大豆品种的创制 抗除草剂作物是植物生物技术中第一个最广泛采用的技术,大部分抗性品种都是应用最近研究的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这种方法能使每个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再生植株;此外,也可以利用传统育种方法选育抗除草剂作物。 1.1 抗性基因的导入 造成作物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机制有:(1)EPSP(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过量形成;(2)导入与草甘膦亲和性下降的EPSP; (3)导入降解草甘膦的基因。 对草甘膦敏感的EPSP过量形成难以使作物抗田间用量的草甘膦,而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不敏感或具有抗性的EPSP则促使作物对草甘膦产生高度抗性。 由于草甘膦的作用靶标是EPSP,所以鉴定抗草甘膦的EPSP是创制抗性作物的 收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苏少泉(1929-),男,河南南召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除草剂教学与研究工作。

使用草甘膦注意事项

草甘膦的正确使用 草甘膦是一种内吸传导性能极强的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广泛应用于果园、林地、休闲地和农田杂草防除。草甘膦对40多科的植物有防除作用,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植物。豆科和百合科一些植物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抗性。剂型为10%水剂。在作物行间除草,当作物植株较高与杂草存在一定的落差时,用药效果较好且安全。此时用草甘膦除草剂时作物因下部叶片已经老化,对药物的敏感度低,传导力差,因而药物对作物的影响很小。如玉米行间的除草,上架后的豆类、瓜类行间除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使用技术如下: 一、果园除草: 1、草甘膦一般通过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传导,接触幼树基部褐色部分不会造成伤害,因此在果园化学除草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各种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度不同,因而用药量也不同,以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看麦娘、藜、繁缕、猪殃殃、苍耳等为主的园地,每亩用10%水剂400- 500毫升;以车前草、小飞篷、白洒蒿为主的果园,每亩用10%水剂600~700毫升;以茅草、狗牙根、芦苇、刺儿菜、蛇莓、莎草、水蓼为主的果园,每亩用10%水剂1000毫升左右。一般在杂草生长旺盛期,每亩对水30~40公斤,对杂草茎叶进行均匀定向喷雾,注意不要将药液溅在树叶上,以免发生药害。 二、林地除草: 草甘膦在林业上适用的树种有水曲柳、椴树、云杉、冷杉、红松等,也用于杨树幼林抚育,主要用于休闲地、荒山、荒地造林前灭草。一般杂草的防除用量参照果园除草,灌木丛的防除用量应加大到每亩用10%水剂1.5~3.0公斤。一年生杂草在草高10厘米时用药,多年生杂草为主的地段,在草高30~45厘米生长旺盛时用药。灌木在落叶前两个月用药。 三、农田除草: 1、大豆对草甘膦具有一定抗性。用草甘膦茎叶喷雾,防除大豆寄生性杂草--菟丝子。在大豆菟丝子转株危害期,用10%水剂400--450倍液,对发生区喷雾,用药液量一般以大豆叶片湿润药液不流失为准。 2、利用特殊的用药方式和作物与杂草种子萌发出土的时差,可使草甘膦获得选择性,例如当棉花现蕾期或玉米喇叭口期,可在行间用加罩的喷头进行定向喷雾,防除棉田或玉米田杂草。如用草甘膦防除玉米田杂草最好是在玉米苗高1.5米下部有2-3片老残叶,草高已达10厘米时施药为最佳。 3、一些作物因种皮太厚,播种后出苗时间较长,其间若杂草大量发生,而又不宜中耕除草时,可在作物出苗前用草甘膦进行除草。④作物生长期用草甘膦茎叶喷雾或定向喷雾除草一定要慎重,可先进行小面积试验,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大面积应用。 4、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用量越多则除草效果越好。在草甘膦中加入0.1%的洗衣粉,或是每亩用量加入30克柴油均能增强药物的展布性、渗透性和粘着力,提高防效。

目前草甘膦的剂型

1、草甘膦水剂(AS) 草甘膦水剂通常按含量来分类,如10%的草甘膦AS;41%草甘膦AS;5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AS;62%草甘膦异丙胺盐。 10%草甘膦AS可以由草甘膦原药直接制备,也可以由生产草甘膦原药时生成的废液浓缩后,回注一定量的原药来制备。又分10%的甘草了的钠盐和氨盐。 41%草甘膦AS可根据不同盐分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41%草甘膦钾盐;41%草甘膦氨盐等。41%草甘膦AS也可根据其粘度分为:一般粘度的41%草甘膦AS(粘度在14-18cps);高粘度的41%草甘膦AS(18-25,25-35,35-45,45cps以上)。41%草甘膦AS也可以根据不同颜色来分,可以做成各种颜色如:赤、橙、黄、绿、青、蓝、紫。 其它的草甘膦AS,如抗低温的草甘膦AS;与其他农药混配的水剂如草甘膦-二甲四氯;草甘膦-麦草威;草甘膦-咪草烟;草甘膦-百草枯等。 2、草甘膦可溶性粉剂(SP) 草甘膦SP按草甘膦酸含量的高低分:30%草甘膦SP;50%草甘膦SP;65%草甘膦SP。 草甘膦SP可由草甘膦的单铵盐或草甘膦的钾、钠盐,加上助剂和添料来生产制备,也可以草甘膦原粉,加功能性添料、助剂和添料来生产制备。 3、草甘膦可溶性颗粒剂(WDG) 草甘膦WDG国内主要是75.7%草甘膦单铵盐颗粒剂(孟山都公司为74.7%苯-WDG,草甘膦单铵盐含量为74.7%),草甘膦WDG的生产工艺大体可分为两种: ①由草甘膦单铵盐、专用助剂、添料混合后,经造粒、烘干、筛分、包装即可。 ②由草甘膦原药、功能性添料、专用助剂、添料,先预混,静置一定时间,再经过造粒、烘干、筛分、包装即可。 ②与①相比省去了植被单铵盐的全过程,从而显得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投资、能耗、损耗会更少、成本也会更低些,是目前主要推崇的工艺。 草甘膦WDG也可以制备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草甘膦抗性综述

一、全球草甘膦抗性现状及面临的其他问题 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主要抑制植物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植物死亡。由于草甘膦优异的杀草活性、广泛的杀草谱、较低的土壤残留、较长的控草时间,加上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除草剂品种。然而由于长时间大量单一连续使用草甘膦,杂草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到目前已经公布了有31种100多个生物的杂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表1)。 我国分别于2006年、2011年报道了小飞蓬、牛筋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尤其是牛筋草已经在我国南方免耕种植区、种植园成为优势杂草和恶性杂草,其抗性蔓延日趋严重,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表1 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杂草种类(截至2014年10月8日)

另外,不同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有差异(表2),有一些杂草对草甘膦的耐药能力较强,单一使用草甘膦不能有效防除,这些杂草包括通泉草、鸭跖草、黄鹌菜、马齿苋、鼠曲草、铁苋菜、田旋花、苣荬菜,等等,对这些杂草的防除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 登记剂量下草甘膦对不同杂草的效果 二、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现状 截止目前,我国学者共报道了7个生物型6种杂草对百草枯或草甘膦产生抗性,详见表3。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牛筋草已经演化出对草甘膦和百草枯两种作用机制的抗药性,已发展至多抗性阶段。 表3 我国杂草对草甘膦、百草枯抗性现状(截至2014年10月8日)

三、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演化趋势 总体来讲,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发展将呈现两个显著特点:(1)杂草抗性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发生速度越来越快,抗性杂草种类越来越多,同一种类杂草抗性越来也多样化;(2)多抗性、非靶标抗性杂草将是抗性发展的主要

草甘膦

草甘膦 一.草甘膦简介 草甘膦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一类有机磷除草剂,1974年在美国获得登记。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合酶),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因其阻断了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对植物细胞分裂、叶绿素合成、蒸腾、呼吸以及蛋白质等代谢过程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植物死亡。 草甘膦是典型的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在杂草体内传导性能好,杂草植株的绿色部分均能很好地吸收草甘膦,但以叶片吸收为主。施用草甘膦后杂草中毒症状比较缓慢,一年生杂草一般经3-5天后开始表现药害症状,半月后全株枯死;多年生杂草在施药后3-7天地上部分叶片逐渐枯黄,继而变褐,最后倒伏地下部分腐烂,20-30天后地上部分基本干枯.草甘膦与土壤接触后很快与铁、铝等金属离子结合而钝化失去活性,对土壤中的种子和土壤微生物无不良影响、易被微生物降解,既不污染地表水也不污染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安全。 草甘膦杀草谱广,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40多科的植物都有防除作用,世界上危害最大的杂草共有78种,经草甘膦处理后可以有效地控制76种。草甘膦在防除多年生深根性恶性杂草上显示非常突出的优点,能防除那些较难防除的靠根系繁殖的多年生杂草及一些小灌木,能达到一般农业机械无法达到的深度。 草甘膦在防除多年生杂草时存在最适施药期的选择。草甘膦在杂草体内的传导是随光合产物从韧皮部输导到生长代谢旺盛的部位,属于由“源”向“库”的输导。在多年生杂草防除时,只有药剂最大量地传导到地下根茎组织,才能起到彻底的除草效。多年生杂草防除时草甘膦的适宜施药时期应在杂草叶面积较多的生长中后期施药,杂草地上部太小会降低对地下根茎的控制效果。 应用草甘膦时,其生物活性的发挥受温、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条件的明显影响,在气温适宜、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含水量充足时施药有利于草甘膦生物活性的发挥。草甘膦生物活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选用合适优良的助剂。助剂通过影响雾滴形成、粘着、展布滞留、吸收与传导改善草甘膦剂型的理化性能,提高其除草活性。应用草甘膦时,施药用水的水质也能明显影响的生物活性。用硬度大的水来稀释药液时,会降低草甘膦的药效。 草甘膦常被用于玉米、大豆、棉花播前或播后处理,以及出苗后定向处理;小麦、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催熟干燥剂以及甘蔗收获前的增糖剂。另外,草甘膦可抑制禾本科牧草剪股颖(Agrostisstolonifera)抽穗及降低顶端休眠,从而提高其可食性与干物质及蛋白质含量。 因为草甘膦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及代谢机制,在土壤中残留量极低,从1974年广泛使用,一直到1993年仍未发现草甘膦抗性植物,人们一度认为在田间不可能出现抗草甘膦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