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抗草甘膦 EPSPS 基因的专利保护分析

合集下载

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

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是在基因工程中用于追踪、筛选和识别转基因生物的基因。

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抗生素抗性基因:这是最常见的选择标记基因之一。

它包括对抗生素具有抗性的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的ampicillin抗性基因(Amp^r)、抗卡那霉素的kanamycin抗性基因(Kan^r)等。

在转基因生物中,如果引入了这些抗生素抗性基因,通过培养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出携带了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生物。

2. 草除基因:草除基因包括对草甘膦(glyphosate)具有抗性的基因,如EPSPS (5-磷酸戊烯醇酸-3-磷酸基脱氢酶)基因。

转基因植物通过引入这一基因,可以在草甘膦存在的情况下生存,而普通植物则会被草甘膦杀死。

3. 草食动物抗性基因:一些转基因植物中也引入了草食动物抗性基因,如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

这种基因能够产生杀虫蛋白,使得植物对某些害虫具有抗性。

4. 荧光蛋白基因:荧光蛋白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常用于研究中。

它可以使转基因生物的特定组织或细胞发出荧光,方便科学家观察和追踪。

5. 草果糖激酶基因:草果糖激酶(bar)基因是用于水稻等植物的一种选择标记基因,它提供了对草草除剂草甘膦的抗性。

在选择标记基因的应用中,有时也会考虑避免使用对人类和环境可能有不良影响的基因,因此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寻求更为安全和可持续的选择标记基因。

对转基因大豆的看法

对转基因大豆的看法

辩证法浅谈转基因大豆每次去超市购买豆油的时候,都会仔细挑选,大家都喜欢买非转基因的豆油。

那么转基因大豆到底是什么。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

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

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

当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

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

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对于这种新东西的面世,大家众说纷纭。

它究竟是好还是坏,可以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来对它进行讨论。

关于转进因大豆的发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具有普遍性,世间万物都是存在普遍的联系的。

因此说,转基因大豆的发明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的。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物质量极其产量,解决了目前因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也是很多推广转基因的人重点考虑的因素。

另外,转基因技术研究对于科学家更是有着魔幻般的吸引力。

转基因技术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过程,对于人类探求自身起源与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掌握转基因技术,对于研究人类遗传病、推动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当然对人类本身非常有利。

转基因技术的弊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的当然也不例外。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其存在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在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生物的影响。

具体危害如下:1、转基因大豆及产品会引起跨物种感染,使人类感染动物的疾病,带来严重灾难。

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分析

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9)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分析李婷婷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 近年来,滩涂互花米草的扩张、入侵严重影响了我国沿海省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对滩涂互花米草的除治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基于此,通过分析和对比互花米草的物理除治技术、化学除治技术和生物除治技术使用要点,总结提出了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应用策略,为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刈割;互花米草;生物入侵;除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007-03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因具有较强的繁殖、耐盐、抗淹能力,其作为促淤造陆、保滩护岸的物种于1979年引入我国。

作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缺乏管控和较好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为我国沿海地区滩涂的优势物种,并于2003年被我国列为中国第一批入侵物种[1]。

随着滩涂互花米草的不断繁殖和扩张,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入侵尤为严重,已经严重危害到沿海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从分布区域来看,互米花草的分布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海岸滩涂地区、河口地区、其他受潮汐影响的河滩区域。

基于此,分析了物理、化学、生物除治技术的要点和优劣,总结了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的应用策略。

1 互花米草除治技术分析1.1 物理除治技术物理除治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人工拔除、刈割、旋耕、翻根、遮阴等物理手段,通过破坏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阻止互花米草种子的形成、破对地下的根茎等手段阻断互花米草的有性、无性繁殖的途径,并通过阻断其光合作用、阻断其生长所需的氧气的途径,达到除治的效果[2]。

人工拔除法适用于分布面积较小、分布方式零星以及新入侵和萌发的互花米草的除治,也可用于与红树林等乡土植物混生分布的互花米草的除治。

人工拔除法施工灵活,对于新萌发的、未生长完全的互花米草除治效果较好,但该方法的除治效率较低。

【精品推荐】非转基因大豆鉴别

【精品推荐】非转基因大豆鉴别

非转基因大豆鉴别
小编希望非转基因大豆鉴别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目前转基因大豆还不被大家接受,说起转基因大豆大家会想到各种“争议”。

那么怎么鉴别非转基因大豆呢?下面小编会教您非转基因大豆鉴别方法。

说起转基因大豆大家会想到各种“争议”。

很多人还是选择买非转基因大豆。

那么怎么鉴别非转基因大豆呢?什么是转基因大豆?下面小编会教您非转基因大豆鉴别方法。

非转基因大豆:为椭圆形状,有点扁。

肚脐为浅褐色。

豆大小不一。

打出来的豆浆为乳白色。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

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

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

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

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

浙科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质量评估卷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二)

浙科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质量评估卷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二)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二)生物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全球旱地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6.2%,全世界有30亿人口居住在这一区域。

下列措施中会加剧荒漠化的是( )A.实施精准农业B.滥牧滥樵滥垦C.推进治沙工程D.流域综合治理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B.衰老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中所有酶活性都降低C.已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均不能再分裂增殖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3.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和果醋制作分别需要醋酸菌和酵母菌B.制作果酒和果醋都需要不断充入氧气C.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过程中都一定有气体产生D.酵母菌和醋酸菌都可以利用糖源进行发酵4.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等问题的观点,正确的是( )A.生殖性克隆人理论上增加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B.生殖性克隆需要核移植技术,而治疗性克隆不需要C.生物武器的特点有具有传染性、携带和投放相对简单、研发门槛较高等D.“设计试管婴儿”可以有目的地改造特定基因,特定情况下可用于疾病治疗5.细胞只有不断地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命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主要依赖于扩散来实现B.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过程中需要ATP为其提供能量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糖分的结果D.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需要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性6.在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ATP合成过程,但对水的生成没有影响。

据此推测,DNP起作用时( )A.葡萄糖氧化分解时散失的热能增加B.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C.不会影响K+进入植物的叶肉细胞D.会影响人体成熟红细胞的需氧呼吸7.下图为人体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a、b、c表示构成内环境的几种主要体液。

利用玉米萌动胚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新材料

利用玉米萌动胚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新材料

利用玉米萌动胚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新材料作者:仲义王云鹏代秀云刘文国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从甲磺隆抗性结缕草植株中克隆得到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ALS),构建35S启动子驱动的该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33-ALS。

用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萌动胚转化方法转化玉米种子,获得抗除草剂的转ALS基因玉米材料。

结果表明,经除草剂筛选共获得抗性植株7株,阳性率为1.4%,T1代植株除草剂抗性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够耐受住5%的甲磺隆溶液喷洒。

分离得到的ALS基因导入玉米基因组后能够极大地提高对甲磺隆的耐受能力。

关键词:玉米;萌动胚;农杆菌;遗传转化中图分类号:S513;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001-04Generating Herbicide Resistant Transgenic Plants in Maize withGerminating Embryo as ExplantsZHONG Yi1, WANG Yun-peng2, DAI Xiu-yun1, LIU Wen-guo2(1. Maize Research Institute,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ongzhuling 136100, Jilin, China;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Abstract: The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33-ALS driven by 35S promoter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resistance of a short cycling zoysia plants originated from cloning ALS gene.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with herbicide resistance ALS gene was obtained with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stirring of maize embryo into maize se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resistant 7 plants filtrated by way of herbicide was 1.4%. Herbicide resistance of the T1 generation plant showed that the transgenic plants tolerated a solution spray with 5% metsulfuron-methyl. The ALS gene isolated from this study after transferred into maize genome can greatly improve maize tolerance of metsulfuron-methyl.Key words: maize; germinating embryo;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enetic transformation杂草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生物胁迫之一,尽管其对玉米生长中后期不再产生影响,但早期仍需要进行除草。

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章 除草剂

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章 除草剂

R1
NN
R2
R3
N
均三氮苯
R1:-Cl“津” R1:-SCH3“净” R1:-OCH3“通”
NN N
非均三氮苯
(二)主要品种
CI
CH3
NN
CHNH CH3
N
NHC2H5
莠去津
扑草净
西玛津
嗪草酮
西草净
(二)主要品种
品种
莠去津 西玛津
作用特点 应用作物
防除对象
选择性输导型 土壤处理剂
玉米、茶园、 果园等
2、乙草胺
作用特点:选择性芽前除草剂,用 于花生、大豆、玉米、油菜等防除 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
制剂:50%EC、20%WP。 使用方法:播(移栽)前、播后苗
前土壤喷雾处理。
3、其它品种
品种
应用作物
防除对象
甲草胺
大豆、玉米、花生等
一年生禾本科、部 分阔叶杂草
异丙甲草胺 大豆、玉米、花生等
某种除草剂的基因转移到某种 作物中,使该农作物持续地表 达对某种除草剂的耐药能力, 从而获得高度选择性。
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除草剂
作物
草甘膦 草铵膦 磺酰脲类除草剂
大豆、棉花、油菜、甜菜 大豆、玉米、棉花、油菜、 甜菜、水稻 大豆、棉花
溴苯腈
棉花、烟草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玉米、水稻、小麦、木薯
第二节 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
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3、苗后土壤处理
二、茎叶处理法
➢ 1、播前茎叶处理 ➢ 2、生育期茎叶处理
第五节 除草剂常用类型及其品种
一、苯氧羧酸类 二、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 三、二硝基苯胺类 四、三氮苯类 五、酰胺类 六、磺酰脲类除草剂 七、二苯醚类 八、氨基甲酸酯类 九、有机磷类 十、其它除草剂

转基因大豆检测实验设计

转基因大豆检测实验设计

转基因大豆的检测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安全评估 092012年5月目录前言........................................................................3. 实验一大豆样品的准备 (4)实验二大豆DNA的提取和纯化 (4)实验三靶标基因的扩增 (6)实验四反应产品检测 (10)实验五结果分析 (12)参考文献 (12)前言随着转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在生物改良及遗传育种中的大规模应用,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及其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含有的外源基因类型也越来越多。

抗草甘膦(glyphosate)大豆(商品名,roundup ready soybean)是在传统大豆株Variety A5403中转入外源基因CAMV-35S启动子、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S和NOS终止子而得到。

它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转基因作物之一,每年至少有800万吨转基因大豆进入我国市场。

因此,研究抗草甘膦大豆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主要有PCR 方法和基于PCR 原理的其他检测方法如多重PCR、巢式PCR 等等。

普通PCR 方法已经成为转基因检测中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作为定性检测方法,早在2003 年就成为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涉及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SN/T 1195-2003)、玉米(SN/T 1196-2003)、棉花(SN/T 1199-2003)、油菜籽(SN/T 1197-2003)、烟草(SN/T 1200 -2003) 和马铃薯(SN/T 1198 -2003)。

目前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商品的转基因成分检测。

随后在2004 年又制定了转基因定性检测的国标(GB/T 19495.4-2004),该国标中用的方法还是普通PCR。

因此,普通PCR 方法的研究主要在于新的转基因作物的鉴定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受到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22)资助。 ∗ 通讯作者:songm@
2010 年《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第二期
1. 前言 草甘膦(Glyphosate)因理化性质稳定并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
易分解、不破坏土壤环境和对大多数植物具有强灭生性等优点[1-3],自 1971 年 Mon保护产品[4]。因此,草甘膦也成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的首选对象,抗草甘 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2008 年,全球抗除草剂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7900 万公顷,占全部转基因作物播种总面积的 69%,其中 50%以上是抗草甘膦除草剂品种。
面对巨大的市场化运用前景,抗草甘膦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和转化运用成为 各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重点和热点。目前,抗草甘膦植物基因工程主要采用三 种方法。第一,植物细胞通过 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 EPSPS)的超常表达对一定剂量的 草甘膦产生抗性。第二,植物细胞通过 EPSPS 基因的作用活性位点变化对草甘 膦产生抗性,即通常所说的 EPSPS 抗草甘膦基因。利用这种作用机理使植物具 有草甘膦抗性的常用基因主要是 CP4-EPSPS 和 aroA 两种。第三,导入编码草甘 膦氧化还原酶基因。该方法目前主要采用草甘膦 N 乙酰转移酶(glyphosate N acetyhransferase)基因,即 GAT 基因。在上述几种抗草甘膦基因中,最常用的是 EPSPS 基因,其中又以 CP4-EPSPS 基因为主。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EPSPS 基因 的筛选、改造与转化工作进展很快,特别是一些大型国际生物技术公司投重资研 发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针对 EPSPS 基因及相关技术申请了大量的专利, 构筑了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Analysis of Patent Protection of Glyphosate-tolerance EPSPS Gene
SONG Min, LIU Li-jun, SU Ying-yi, ZHANG Rui (China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 年《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第二期
抗草甘膦 EPSPS 基因的专利保护分析
宋 敏∗,刘丽军,苏颖异,张 锐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抗草甘膦基 因(EPSPS)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验证等也因此成为现代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的 重点,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将这些功能基因和转化技术转变成自己的独 占产权是发达国家和生物技术公司普遍采取的发展策略。通过检索搜集全球范围 内 EPSPS 基因的专利和转化品系信息,分析研究了 EPSPS 基因在全球的专利保 护、核心技术专利分布与产业化运用状况。结果表明,近几年对 EPSPS 的专利 申请量迅速增加,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但是核心技 术和产业化应用的绝大部分专利由孟山都、拜耳、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公司拥有, 相关产业的发展主动权也由此被其掌控。 关键词:草甘膦;EPSPS;基因;专利;产业化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Glyphosate-tolerant crop currently takes the biggest share of GM cultivation area all around the world. Thus, the cloning,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EPSPS become main focuses of modern bio-molecular breeding, and putting the function genes an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into their own exclusive property rights by IP protection, such as patent, becom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P protection, core patent distribu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EPSPS gene throughout the world by retrieving data of global EPSPS gene patents and transformation ev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pplications of EPSPS patents soared up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applicants were mainly from the US, France and China etc., but most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were owned b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like Monsanto, Bayer, Pioneer Hi-bred, and Syngenta, and the initiative of certa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controlled consequently. Key Words: glyphosate; EPSPS; gene;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