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有守望相助、取长补短、为富不仁等。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里的一句话:“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
死埋葬或搬迁,也不离开本乡本土,同一井田(当时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互友爱,守卫瞭望防御盗贼,互助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就彼此亲爱和睦了。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
以为善国。
”意思是:现在滕国把长的地方截下来补到短的地方,也有方
圆五十里了,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失去仁慈之心,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上课文言文

上课文言文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见到滕文公,跪而进。
滕文公问孟子:“敢问子去城几里?” 孟子回答:“幸臣三十里。
”滕文公又问:“狗马之声相闻,有过路人欤?”孟子答道:“臣闻之,夫马有千里之程,不饮水则莫行其志;鸟兽举翮而飞者,时举而已矣。
而独走南邻之道不归,则真非吾畜也,乃狗马之所受而未中于心者也。
且岁星之行,不以时度者,惟以恒心。
”滕文公被孟子的回答震惊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子告诉滕文公:“国君爱民,则民爱国君;民爱国君,则国家安定。
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顺其天性,则安;逆之,则危。
’”滕文公印象深刻,并将这些话发扬光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目标要坚韧不拔,崇尚天道,尊重自然,关注人民利益,才能保持和平和安定。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5.5吾固愿见5.5[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②。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③。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④。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⑤?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⑦。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⑧?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⑨。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⑩。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⑪。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⑫。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⑬。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⑭。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⑮。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⑯。
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⑰。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⑱。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⑲:“命之矣⑳!”5.5[通释]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
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
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
”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
夷先生说:“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
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1)2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通过学习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的论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孟子论述中的一些深奥道理,如仁爱、仁政等。
重点:把握孟子论述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了解大意。
3. 精讲:针对每个章节,详细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和道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孟子》三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仁爱、仁政等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之道《滕文公上》:仁政之道《离娄上》:君子品质3. 重点词语和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关于仁爱的论述。
分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出的仁政之道。
2. 答案:词语解释略。
《梁惠王上》中,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国君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滕文公上》中,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政,关注民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的思想观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全文,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仁爱、仁政等主题展开辩论。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的价值。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二、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三、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四、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作者为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君臣共治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七篇,现存的《孟子》是西汉时期的传授本。
【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滕文公上》原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1.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2.孟子见梁惠王。
描述孟子与梁惠王见面的情景,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仁政的理念,提倡君王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3.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齐景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提出君臣共治的理念,认为君王应该信任和重用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
4.孟子在齐。
描述孟子在齐国的遭遇,以及他离开齐国的原因,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
5.公孙丑下。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批评当时诸侯国的政治风气,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
【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以下是《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此之谓也。
”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孟子对曰:“君臣共治,天下大义也。
”孟子在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不豫色然,何也?”孟子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丘也闻诸夫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吾从夫子之志。
”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4分)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注】①后稷:人名。
②树艺:种植。
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参考答案:(1)C(文段中无此内容)(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
(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观念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滕文公上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古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言辞和行动中。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与齐国的滕文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文章的开头,孟子以从容的态度回答了滕文公的迎接之词,表明了他积极进发弘扬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决心。
孟子这种从容自信的表现与他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坚持有关,他认为心中要有正义和仁爱,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倡导这些道德价值。
孟子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展现了他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到“仁义要义而务饰”,即仁爱和正义应该是内心真实的追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做作。
他认为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内心内外一致的,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虚伪。
孟子还提到“去国一日,如丧家之犬”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为家国忧虑,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强调作为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并为之奋斗。
另外,孟子还在滕文公上中提到了“人之有道也,我道一以贯之”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追求道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并且始终坚持。
孟子通过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追求仁爱和正义,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仰;内心外在一致,不做作虚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家庭和社会负责;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和他对于道德观念的坚持。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的社会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孟子的精神和道德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来践行正义和仁爱,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點 提 示
一、文字 通假字】 聖人有憂之。 長幼有敍。 【 通假字 】 1 . 聖人有憂之 。 ( 有 — 又 ) 2 . 長幼有敍 。 勞之來之。 師死而遂倍之。 (敍—序) 3.勞之來之。(來—徠) 4.師死而遂倍之。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倍—背) 5.子倍子之師而學之。(倍—背) 6.孔子 皜皜乎不可尚已! 沒。(沒—歿) 7.皜皜乎不可尚已!(尚—上) 8.則 市賈不貳。 市賈不貳。(貳—二) 古今字】 禽獸偪人。 又從而振德之。 【古今字】1.禽獸偪人。(偪—逼) 2.又從而振德之。 ( 振 — 賑 ) 3 . 子貢反 。 ( 反 — 返 ) 4 . 秋陽以暴之 。 子貢反。 秋陽以暴之。 則市賈不貳。 (暴—曝) 5.則市賈不貳。(賈—價) 異體字】1.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洪水橫流, 2.獸蹄 【異體字】1.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氾—泛) 2.獸蹄 鳥迹之道。( 。(迹 3.飽食 煖衣、逸居而無教。 飽食、 鳥迹之道。(迹—跡) 3.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 (煖—暖)
注释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以粟易械器者,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 有大人之事,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自爲而後用之, 故曰: 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⑧。故曰:或勞 或勞力。勞心者治人, 心⑨,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⑩; 治人者食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注释
許
行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簡介】
《 孟子 》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是孟子和他 孟子》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 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西元前 372年 死於西元前289 289年 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 372年,死於西元前289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 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提倡“性善論” 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 孟子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以達到改 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 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治天下” 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治天下” 爲己任,遊説諸侯,反對“霸道” 反對掠奪性的戰爭, 爲己任,遊説諸侯,反對“霸道”,反對掠奪性的戰爭,提倡以 ”“義 爲中心的所謂“仁政” 王道” “仁”“義”爲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主張封建的 大一統,並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 大一統,並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認為各國諸侯只要行仁 就能“王天下” 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攻戰, 政,就能“王天下”。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攻戰,都認爲 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而不採納,於是他退而從事講學和著述。 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而不採納,於是他退而從事講學和著述。
注释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 孟子曰: 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許子冠乎 許子衣褐①。”“許子冠乎②?”曰:“冠。” 曰:“奚冠③?”曰:“冠素④。”曰:“自 以粟易之。 織之與⑤?”曰:“否,以粟易之。”曰: “許子奚爲不自織⑥?”曰:“害於耕⑦。” 曰:“許子以釜甑爨⑧,以鐵耕乎⑨?”曰: ”“自爲之與 自爲之與? “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 之。”
二、辭彙
【古今異義字】1 . 願受一廛而爲氓。 (氓:自外地遷來的 古今異義字】 願受一廛而爲氓。 獨可耕且爲與? 難道) 或勞心, 民) 2.獨可耕且爲與?(獨:難道) 3.或勞心,或勞 無定代詞,有的人) 五穀不登。 力。(或 :無定代詞,有的人) 4.五穀不登。(登:莊 稼成熟) 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 中國: 稼成熟) 5.獸蹄鳥迹之道, 交於中國。(中國 :指中原 地帶) 國中無僞。 都城) 莫之或欺。 地帶) 6.國中無僞。(國:都城) 7.莫之或欺。(莫: 無定代詞,沒有人。 句中語氣詞) 或相倍蓰, 無定代詞 ,沒有人。或:句中語氣詞) 8.或相倍蓰,或 相什百,或相千萬。 無定代詞,有的) 相什百, 或相千萬 。(或: 無定代詞 ,有的) 9.或相什 百。(什:十倍。“十”在表示倍數或分數時常寫作 10.子比而同之。 平列) “什”) 10.子比而同之。(比:平列) 同形異構詞語】1.雖然 未聞道也。( 雖然, 。(雖 讓步連詞, 【同形異構詞語】1.雖然,未聞道也。(雖:讓步連詞, 即使。 代詞,這樣) 2.又從而振德之。(從 動詞, 又從而振德之。( 即使。然:代詞,這樣) 2.又從而振德之。(從:動詞, 隨著。 連詞,表順承) 隨著。而禹、臯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 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 陶爲己憂①。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夫也②。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③;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大哉, 爲天下得人難④。孔子曰⑤:‘大哉,堯之 惟天爲大, 蕩蕩乎, 爲君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⑦,蕩蕩乎, 君哉, 巍巍乎, 民無能名焉⑧!君哉,舜也⑨!巍巍乎,有 堯舜之治天下, 天下而不與焉⑩!’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 用其心哉? 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
孟子善用譬喻, 長於辯論, 孟子善用譬喻 , 長於辯論 , 語言富於 鼓動性。 他的文章氣勢磅礴, 鼓動性 。 他的文章氣勢磅礴 , 感情奔 放 ,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爲突出 , 對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爲突出, 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嚮。 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嚮。 孟子》 共七篇( 各分上下) 《 孟子 》 共七篇 ( 各分上下 ) 。 現在通 行的注本有《 十三經註疏》 行的注本有 《 十三經註疏 》 本 ( 東漢 趙岐注, 宋孫奭疏) 宋朱熹的《 趙岐注 , 宋孫奭疏 ) 、 宋朱熹的 《 四 書集注》 和清焦循的《 孟子正義》 書集注 》 和清焦循的 《 孟子正義 》 。 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 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
三、語法
【句式】[一]判斷句:1.是亦聖人也。(主語:是; 句式】 判斷句:1.是亦聖人也。(主語: 是亦聖人也。(主語 謂語:聖人) 2.滕君 則誠賢君也。(主語:滕君; 滕君, 。(主語 謂語:聖人) 2.滕君,則誠賢君也。(主語:滕君; 謂語:賢君) 3.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勞心者治人, 謂語:賢君) 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主語: 。(主語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主語: 冒號之前部分;謂語:天下之通義) 4.夫以百畝之 冒號之前部分;謂語:天下之通義) 4.夫以百畝之 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主語:以百畝之不易爲己 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主語: 。(主語 憂者;謂語:農夫) 5.君哉 舜也!(主語: 君哉, !(主語 憂者;謂語:農夫) 5.君哉,舜也!(主語:舜; 謂語: 6.夫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主語: 夫物之不齊, 。(主語 謂語:君) 6.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主語:物 之不齊;謂語:物之情) 7.從許子之道 從許子之道, 之不齊;謂語:物之情) 7.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爲 僞者也。(主語:從許子之道;謂語:相率而爲僞者) 。(主語 僞者也。(主語:從許子之道;謂語:相率而爲僞者)
注释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①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② 滕君,則誠賢君也;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 ,未聞 ③ ④ 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飱 ⑤ ⑥ 今也, 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 ,則 ⑦ ⑧ 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
注释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①,五穀熟 後稷教民稼穡, ② ③ 飽食、煖衣、 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 ,飽食、煖衣、 ④ 則近於禽獸。 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 之⑤,使契爲司徒⑥,教以人倫⑦:父子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放勳曰: 朋友有信⑧。放勳曰:‘勞之來之⑨,匡 ⑩ 之直之 ,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 , 聖人之憂民如此, 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而暇耕乎? 而暇耕乎?
注释
“吾聞用夏變夷者,末聞變於夷者 吾聞用夏變夷者, 陳良, 悅周公、 也①。陳良,楚産也②,悅周公、仲尼之 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 道③,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 ④ ⑤ 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 ⑥ 兄弟,事之數十年, 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 昔者, 三年之外, 昔者,孔子沒⑦,三年之外,門人治任 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 將歸⑧,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 ⑨ 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 聲 ,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 然後歸。 居三年⑩,然後歸。
注释
“ 從許子之道 , 則市賈不貳 , 國中無僞 ① ; 從許子之道, 則市賈不貳,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② , 莫之或欺 ③ 。 布帛長短 同 , 則賈相若 ④ ; 麻縷絲絮輕重同 ⑤ , 則賈相 五穀多寡同, 則賈相若; 屨大小同, 若 ; 五穀多寡同 , 則賈相若 ; 屨大小同 , 則 賈相若。 賈相若。” 夫物之不齊,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⑥:或相倍 或相什百, 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⑦。子比而同之⑧, 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 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⑨? 徙許子之道, 徙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⑩,悪能治國家 !”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①,自楚之滕, 自楚之滕, 遠方之人, 踵門而告文公曰 ② : “ 遠方之人 , 聞君 行仁政, 行仁政 , 願受一廛而爲氓 ③ 。 ” 文公與 ④ ⑤ 其徒數十人, 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 ,捆屨織 ⑥ 席以爲食 。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 聞君行聖人之政, 而自宋之滕⑦,曰:“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 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