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合集下载

孟子·滕文公上 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 成语

以下是《孟子·滕文公上》中的部分成语:
1. 为富不仁:原意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现在多用于形容人贪婪自私,不择手段。

2.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3. 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多用来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4. 吊民伐罪:指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

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有守望相助、取长补短、为富不仁等。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里的一句话:“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
死埋葬或搬迁,也不离开本乡本土,同一井田(当时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互友爱,守卫瞭望防御盗贼,互助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就彼此亲爱和睦了。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
以为善国。

”意思是:现在滕国把长的地方截下来补到短的地方,也有方
圆五十里了,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失去仁慈之心,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上课文言文

上课文言文

上课文言文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见到滕文公,跪而进。

滕文公问孟子:“敢问子去城几里?” 孟子回答:“幸臣三十里。

”滕文公又问:“狗马之声相闻,有过路人欤?”孟子答道:“臣闻之,夫马有千里之程,不饮水则莫行其志;鸟兽举翮而飞者,时举而已矣。

而独走南邻之道不归,则真非吾畜也,乃狗马之所受而未中于心者也。

且岁星之行,不以时度者,惟以恒心。

”滕文公被孟子的回答震惊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子告诉滕文公:“国君爱民,则民爱国君;民爱国君,则国家安定。

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顺其天性,则安;逆之,则危。

’”滕文公印象深刻,并将这些话发扬光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目标要坚韧不拔,崇尚天道,尊重自然,关注人民利益,才能保持和平和安定。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翻译:
滕文公作为世子,去楚国朝见楚王,路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

孟子给他讲人性善的道理,一定举尧舜的例子加以说明。

世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的话还有疑惑吗?道理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成对齐景公说:‘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他,有什么可怕我的地方?’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是这样。

’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也将近有五十里之多,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感到眩晕,病是不会好的。

’”。

孟子滕文公上许行PPT课件

孟子滕文公上许行PPT课件

【重要虛詞】
1.惡得賢!(惡:疑問代詞,意為“哪裏”,“怎麽”) 2.惡能治國家!(惡:同例1) 3.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或相千萬。(或:無定代詞,意為“有的”) 4.亦不用於 耕耳。(亦:語氣副詞,意為“只不過”) 5.陳相見許行 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而:表順承的連詞,連接前後 相隨的動作或行為,可不譯) 6.三過其門而不入。(而: 表轉折的連詞,意為“卻”) 7. 飽食、煖衣、逸居而無 教(而:轉折連詞,意為“卻、但是”) 8.子比而同之。 (而:表順承的連詞,可不譯) 9.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 民而以自養也。(則:連詞,意為“那麼”) 10.莫之或 欺。(或:句中語氣詞,不用翻譯) 11.許子以釜甑爨, 以鐵耕乎?(乎: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12.自爲之 與?(與: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四]雙賓語:1.文公與之處。(直接賓語:處。 間接賓語:之) 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 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直接賓語:惠、 忠、仁。間接賓語:之) [五]倒裝句:1.大哉, 堯之爲君!(主謂倒裝) 2.君哉,舜也!(主 謂倒裝) [六]習慣格式:1.惡得賢!(格式: 惡得……) 2.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格式: 何為……) 3.許子奚爲不自織?(格式:奚 爲……) 4.何許子之不憚煩?(格式:何…… 之……) 5.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格 式:獨……與) 6.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 (格式:豈……哉)
注释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5.5吾固愿见5.5[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②。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③。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④。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⑤?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⑦。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⑧?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⑨。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⑩。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⑪。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⑫。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⑬。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⑭。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⑮。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⑯。

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⑰。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⑱。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⑲:“命之矣⑳!”5.5[通释]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

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

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

”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

夷先生说:“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

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二、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三、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四、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作者为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君臣共治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七篇,现存的《孟子》是西汉时期的传授本。

【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滕文公上》原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1.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2.孟子见梁惠王。

描述孟子与梁惠王见面的情景,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仁政的理念,提倡君王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3.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齐景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提出君臣共治的理念,认为君王应该信任和重用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

4.孟子在齐。

描述孟子在齐国的遭遇,以及他离开齐国的原因,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

5.公孙丑下。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批评当时诸侯国的政治风气,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

【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以下是《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此之谓也。

”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孟子对曰:“君臣共治,天下大义也。

”孟子在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不豫色然,何也?”孟子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丘也闻诸夫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吾从夫子之志。

”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观念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滕文公上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古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言辞和行动中。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与齐国的滕文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文章的开头,孟子以从容的态度回答了滕文公的迎接之词,表明了他积极进发弘扬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决心。

孟子这种从容自信的表现与他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坚持有关,他认为心中要有正义和仁爱,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倡导这些道德价值。

孟子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展现了他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到“仁义要义而务饰”,即仁爱和正义应该是内心真实的追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做作。

他认为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内心内外一致的,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虚伪。

孟子还提到“去国一日,如丧家之犬”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为家国忧虑,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强调作为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并为之奋斗。

另外,孟子还在滕文公上中提到了“人之有道也,我道一以贯之”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追求道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并且始终坚持。

孟子通过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追求仁爱和正义,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仰;内心外在一致,不做作虚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家庭和社会负责;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和他对于道德观念的坚持。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的社会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孟子的精神和道德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来践行正义和仁爱,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上
本文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感谢您的阅读!
滕文公上·第一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
滕文公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
‘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

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於□宰;□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
滕文公上·第四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
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