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文言文《论语秦伯》《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10.(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秦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
10.
(1)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方针;原则,行为准则。
(2)儒家认为应该审时度势,辩证地看待富贵与贫贱,不能一概而论。
孔子在邦“有道”和“无道”时,对“贫贱”和“富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孟子认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对“仁”的追求。
富贵不让思想迷惑,威武不使一直屈服。
译文:
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就出来做事;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就隐居起来。
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 1 -。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滕文公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滕文公下》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召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①子路曰:“意者②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③”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④夫子。
夫子盖⑤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孔子一行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到围攻且被断粮,处境堪忧。
②意者:是不是。
③比干:多智,因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④容:接受。
⑤盖:同“盍(hé)”,何不。
5.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6.✬乙文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为什么?7.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事实论据。
①范仲淹②辛弃疾【答案】5.生气,恼怒稍微同“尔”,你③担心,忧虑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6.颜回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1楚人学齐语【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_滕文公下_阅读附答案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附答案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眼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同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涵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讲明把顺从当做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约而同。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3分)答:参考答案:(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条件。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
)(2)(3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守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意;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扭转自己的寻求。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莫非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惧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顺,一定要小心,不要违抗丈夫!把顺从当做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守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眼前竟也像妇人同样!)。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梃: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厨房。
④饿莩:饿死的人。
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
⑥象:同“像”。
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7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1)(诚)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 (2)(居)①居天下之广居._____②居.无何,上至_____ (3)(且)①兽相食,且.人恶之_____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 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已而之.细柳军B.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杀人以.梃与刃/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天子为.动,改容式车8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81.《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之《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一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论述士人讲究气节的问题。
在实现理想的面前,孟子的态度是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但也不故作清高,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
他认为不能为个人私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士君子为人的基本原则一致。
二论述士的气节问题。
其中孟子认为女子不能违背父亲和丈夫的意见,这是狭隘的。
三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士人做官,但做官要走正道,要符合“礼”制度,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官职。
四孟子认为,“士”的职责是宣扬“仁义”,农夫的职责耕种收获粮食,这是社会分工不同;“士”和农夫都“有功”,都应当“得食”。
他主张根据客观效果给予报酬,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取舍。
五本章从国势强弱角度提出施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性。
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作为一个教育家,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七孟子阐述士应当遵守礼制,不能主动去拜见诸侯。
如果士要见诸侯,那就要走正道,办正事,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去拜见。
八孟子主张人要知错就改。
九反映孟子积极捍卫儒家学说,坚决反对杨朱、墨翟学说
的态度。
杨朱主张“为我”,这是极端自私;而墨家主张“兼爱”,这是极端的利他。
十孟子认为人们眼中的“廉洁之士”陈仲子时位“伪廉士”。
因为他把所谓“廉”极端化了,想万事不求人,实际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连父兄君臣上下都不要了,这是抛弃了大义。
因此,不能把他的小操守误认为是他的大操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15.【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
道⑨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
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
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
④诚:确实的,真正的。
⑤熄:同“息”,平息。
⑥冠:名词用
做动词。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
⑦女:同“汝”,你。
⑧正:原则,准则。
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
⑩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
(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
15.(1)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
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
行强有力的反驳。
(4)示例: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