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 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 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 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孟子》一书在我国乃至 世界文化史上,放射着永恒的光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展示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 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 过礼仪吗?男子成年时(一般男子在古代成年是满 20岁)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 的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 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 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 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 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朗读选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标准:
固守心志 固守节操 固守正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广居-----仁 立天下之正位-----礼 行天下之大道-----义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一、原文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吾今而后知礼之不可不学也。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夜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事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者乎?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曰:“滕文公待我三年之喪,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则知孟子之不仁也。
”文公曰:“滕君待臧文仲之喪,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则知文子之不仁也。
夫子云:‘虽有其身,吾仁有余,故可以与之死矣。
’是何语也?”孟子曰:“君子可欺以其方,不可罔以其圆;可欺以其辩,不可罔以其情。
”文公曰:“敢问所谓辩与情?”孟子对曰:“君子之于天下也,辩府割丑,情府割利。
”文公曰:“夫子之言是也。
”孟子曰:“《诗》三百,一言尚不可易也;《书》五千,一句尚不可易也。
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哉?”文公曰:“敢问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之谓也:学,求其志也;诲,致其道也。
志也者,道也者,非邢丘之子孙不足以得之也。
”文公懿然敬听,礼辞而退。
【篇章解析】这则篇章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原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言辞的交锋,阐明了孟子对于君子行为的理解与主张。
首先,孟子在文中通过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提出了对于待人接物和个人美德的看法。
他指出,一个君子在面对他人时,可以通过正直和智慧去欺骗对方,但不可放弃自己的真情实意,也不可违背自己的原则。
通过这种方式,孟子表达了他对于真诚和道德的看重。
其次,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他对于君子行为的定义和辩证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时,应该割舍贪婪和自私,而要强调公正和仁爱。
孟子强调了辩证思考和情感的平衡,这表明了一个君子应该既要考虑到利益,又要注重情感和义务。
最后,滕文公对于孟子的说法表示认同,并称赞孟子的学识和教诲不倦。
这体现了滕文公对于孟子道德智慧的崇拜和尊重。
【总结】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孟子对于君子行为的看法和主张。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真诚、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在交往中保持辩证思考和情感的平衡。
滕文公对于孟子观点的认同,进一步强化了孟子道德智慧的价值。
这一篇章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清楚地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
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
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
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
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
国话也不可能。
”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
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
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
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
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译文《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解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一﹀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
﹄,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
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二﹀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_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 □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 □ ,安居而□ □ □ 。”
孟子曰:“是焉得为□ □ □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也, □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 □之门,戒 之曰:‘往之□ □ ,必敬□ □ ,无违夫子!’
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陶渊明、杜甫、
•
贫贱不能移—— 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
颜真卿、闻一多、 刘胡兰
1.熟读《孟子·滕文公下》 。 2.背诵本节课和校本教材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大·滕丈文公夫下》二章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 句。 ★增强古文的阅读能力,深入讨论什么样 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理解“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 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个真正的大丈夫”。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 的丰富内涵。
读音 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guā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释义: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自由诵读 多形式诵读
读音 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guā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 ,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 ;
得志与民由之;不□ □ 独行其道。 □ □不能淫, 贫贱不能□ ,威武不能□ ,此之谓□ □ □ 。”
直面人生,共同研讨
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自 己的“大丈夫”标准,肯定珍藏着许 多“大丈夫”的名字,那么就请你向 同学、老师或朋友说说你最敬仰的几 位“大丈夫”吧!
【文意】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 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 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 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 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释义:(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释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 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