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区普通话重点难点

粤方言区普通话重点难点
粤方言区普通话重点难点

1 平翘舌音的语音分辨

平翘舌音也叫舌尖前。舌尖后音,这两组声母都是由舌尖充当发音的主要动力器官,区别就在于舌尖去接触和接近的发音部位不同,

平舌音Z .C S部位和发音方法是:舌尖平伸,去接触或接近上门齿背的位置,气流在这一部位形成阻碍。

在实际发音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学接触或接近的部位是下齿背,这样做虽然能够发出类似平舌音的音,甚至有的时候计算机都无法识别,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翘舌音zh ch sh r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尖向上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气流在这一部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翘舌音又叫舌尖后音,顾名思义,舌尖上翘接触硬腭前部,比上齿背靠后,在粤方言中,是不存在翘舌音的,所以粤方言区的学生没有翘舌的习惯,所以常把翘舌音大部分发成了平舌音,语言环境的长期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辨析出翘舌的程度是否到位,自己发出的翘舌音是否标准。

2.舌面音出现不同程度的舌尖前音的问题。

J q x 是普通话语音声母中很重要的一组音,发音方法是:舌面前部自然拱起,去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舌尖自然下垂,或贴于下齿背,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

此时,如果舌尖由于舌面的上拱动作导致有些许轻微的向

上活动,没有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会导致舌面音出现尖音(z c s )的问题,就是说舌面音本来是舌面起作用的时候,却变成了舌面和舌尖共同起作用了。

姐姐谢谢

在广东地区有一大批学生都会在读舌面音j q x 的时候带了尖音z c s

这种现象是由于粤方言的长期影响形成的。大家知道,粤方言

中不存在翘舌,舌尖或者舌面很少会在发音上做出上翘,上拱

或者类似的动作,所以养成了比较顽固的发音定势,即使在发

舌面音的时候,舌尖也是不自觉的平伸。所以就感觉读j q x 的时候夹带着z c s 的音。

练习方法:让舌尖保持自然下垂,贴于下齿背固定,然后舌面

前部自然的向上拱起,从而可以发出正确的舌面音。

4.n l 不分的问题

鼻音n 和边音l 在发音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听感上却有很大的相似度,因而对南方地区的许多人来说,存在着二者

难区分的现象,经常混读,造成不分n . l 的情况。

解决方法:从发音方法入手,

鼻音n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气流冲击声带,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破舌尖的阻碍。如“牛奶、农奴、袅娜”

边音l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气流震动声带,气流从舌头两边通过,如

“理论、琉璃”

5前、后鼻音的语音分辨

鼻韵母都是由元音加上n (前鼻音)和ng (后鼻音)来构成,因此要弄清楚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前鼻音韵母an en in ian uan uen üan ün

后鼻音韵母ang eng ing iang uang ueng üang iong

前鼻音n 发音注意,追后舌尖归音到上齿龈的位置结束发音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将鼻韵母发音到位。

发后鼻音ng 的时候,因为后鼻音韵母是ng 来结尾的,因而发音中可以借鉴舌根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就是无论ng

前是什么元音,最后一定是舌面后部(舌根)向上抬起,去接

近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气流进入鼻腔通路结束发音动作,只

有这样才能将后鼻音韵母发音完整到位。

因yin ——应ying

练习ng 的方法:反复读单个的鼻辅音ng 的动作,再让发音者拉开,延长韵腹i 的发音,之后过渡到完整的ing 的发音,多多练习。巩固发音。

2。韵母e 的发音

粤方言区同学发e的时候呢,开口度过大,

正确的发音是,发音时舌头位于口腔中的相对位置应该是靠后,稍高,但是许多同学同学的发音位置偏前了,发出类似于大舌

头的音。这主要是因为舌头放错了位置,另外,在发卷舌原因

er 时,也出现类似情况。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要解决发音靠前的问题。开口度适当放大到正常位置。

四,语流音变

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规律是粤方言所没有的。如轻声,儿化。

1 。轻声普通话里的字存在轻声的现象,读得又轻又短。而在广州话里,轻声现象是没有的,广东人的语音习惯是字字重读,换成普通话也这样,就很难听了。

(1)有规律的轻声字普通话的轻声有一部分可以从语法加以确定,有很强的规律性,学习起来比较方便。这类轻声词主

要有:

①语气词。凡句尾的语气词一律轻读,如“啊、呀、吧、吗、呢”等。

②助词。凡助词“的、地、得、了、着、过、们”等都是

轻读。

③动词重叠式的第二个字和表示趋向的动词应该轻读。如:看看、想想、出来。④名词后面某些表示方位的成分应该轻读。如:天上、地下、家里。

⑤构词用的虚词词素“子、头”应该轻读。如:桌子、石头、馒头。

(2)无规律的轻声字普通话里还有许多轻声词无法从语法上说明它轻读的规律。这些轻声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词如果不轻读,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如:东西、地道、买卖。

②第二类词都是重叠词素的轻声词。如: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宝宝、星星。

③第三类词是口语中常用的词,存在时间较长,一般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一些词对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逐个掌握,因为很难从意义上、构词上找到它轻读的规律。如:葡萄、玻璃、萝卜、骆驼、棉花、耳朵、豆腐、姑娘、明白。

2、儿化

儿化韵在北方方言当中较为普遍,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儿化韵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作为长期生活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认知儿化韵,并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好儿化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后缀“儿”在语音上不自成音节,它和前一个音节的韵母融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发生卷舌动作,这种现象就是“儿化”,整个韵母就是“儿化韵”。④广东的同学学习普通话,儿化韵是一个难点。有的同学不会发卷舌音,舌头要不弯不过

来,要不就是弯过了头,听起来很别扭。即使学会了卷舌动作,念儿化韵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元音的同时,舌头就要往上卷,卷舌过晚,念成了两个音节,也是错误的。

儿化时,韵母的读音往往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变化,大致情况有以下几种:

1、韵母的末尾是a、o、e、ê、u的儿化时原韵母读音基本不变,只要在发音过程中将舌头做出卷舌的动作即可。

2、韵尾是-i或-n的,儿化时丢失了韵尾。

3、韵母i、ü,儿化时在原韵母之后加er。

4、舌尖元音韵母-i(前)、-i(后),儿化时变为er。

5、韵尾是-ng的韵母,儿化时丢失韵尾,韵腹鼻化(用符号~表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 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 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 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每个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一起沟通 就很不方便,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更方便,国家根据多种方言提炼出 今天的普通话,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 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着联系,我认为不能消灭方言差异,应保存各地的方言特色。我们可以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 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 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 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 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普通话是汉族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又是国家法定的 语言,它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人 口最多,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方言是汉族的地域变体,为各个地 域的居民服务,是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和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

《方言与普通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方言与普通话(9 分) 材料一:网友的看法 关于“遵义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5 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遵义本地话。再看看16 岁的儿子,也是在遵义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遵义本地话,但那种老遵义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遵义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说本地话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遵义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百度论坛,有删改)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意义语言习得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

方言与普通话

浅谈培养孩子的语言意识 我是青浦区曙光民办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深感语言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还有地方方言。记得几年前教一年级,刚开学时,上第一节预备课,我讲了新学期的各种要求:学习、卫生、礼仪、纪律等方面。着重强调了一下上课时的要求,最后问了一句:能不能做到?一个男孩大声回答:要得要得!另一个扎小辫女孩也不甘示弱,冒了一句:中!还有一个直接站起来,伸出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弯曲其他三个指头,对我摇晃一下,并且朗声说道:OK!......当时我很是无语。尤其是中午的饭后时间,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南腔北调,地方方言很多。有时候一句话造成的歧义,常常几人一起,兴致勃勃的把“官司”打到我这里。可见,方言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这些都是进城的随迁子女,该上学了,他们随父母来上海,五湖四海的都有,各种方言尽显本色。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因此我几乎整天和他们呆在一起,和他们多聊天。不时地纠正他们的方言,普及普通话的益处。 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意识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花点时间,因为时间能创造一切。从拼音开始,首先教会他们认读24个韵母,23个声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重点练习音节及四声调的拼读。并通过肢体语言帮助记忆。许多方言中音调不分,有些读音无法写出汉字(如:chīfàn 方言读成qīfàn; huíjiā读成huígā),甚至无法用拼音准确的表示出来。为做好普通话矫正工作,我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用正式的普通话与孩子们交谈,不管课内还是课外,做到说话完整,把正确的发音清晰的讲给孩子们听,而且语速放慢,以便他们学习。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李佳林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 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汉语、德语和英语,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突然有一天,各种语言都决定离开小岛,去外面闯一闯。 不久,各种语言便来到了陆地。呀,外边的世界可真漂亮啊:有高大的楼房,有挺拔的大树,有鲜艳的花朵,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看着看着,各种语言便走散了,但没关系,那些人们都很热心,因此,各种语言很快就有了安身之地。英语来到了英国,法语去了法国,日本迎来了日语,德语的安身之地是德国……然而,到了中国的汉语却一分为二了,出现了方言和普通话。 几年后的一天,方言和普通话走到了一起,方言见了普通话,便无缘无故地破口大骂起来,但普通话见了方言却大大地鞠了个躬,问:“方言老兄,近来可好啊?”方言见这情形,并没有感到羞愧,而是骄傲地回答道:“最近呀,真是忙死了,谁叫我这样受欢迎呢?人人开口就是我。”“是吗?”“不信,咱们来比比。”“好啊!”普通话自信地回答:“不如我们请其它语言来当评委吧!”“行!”方言爽快地答应了。他俩找到了其它语言给他们当评委。 比赛开始,评委说:“你们俩做一下自我介绍。”方言开口了:“大家好,我叫方言,是一种很爱欢迎的语言,人们一开口就是我——方言。我很普遍,人人都会说,不要学,一听就懂……。”“NO!NO!NO!”英语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你说的话我大部分

都听不懂。”“对!对!”其它语言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该普通话了,他走上台,整了整衣领,然后头头是道地说起来:“各种语言们,你们好,我叫普通话,虽然现在说我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种家喻户晓,人人都说的语言。其实说普通话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说普通话是一种礼貌、讲文明的表现;还有,如果讲普通话时想骂人,就骂不出口,因为只有讲方言才会讲脏话,所以,讲普通话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讲脏话的坏习惯;还有,如果不会讲普通话,可以看一些作文书、童话书等,一边看,一边读,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讲普通话;真的不会讲,就经常试着讲,如果闹笑话也不要紧,不是有一句这样的俗话吗:笑一笑,十年少。讲普通话的好处数不胜数,让大家都来我——普通话吧!”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第一局,普通话胜。”评委说。紧接着第二局知识竞赛、第三局智能比拚、第四局体能比赛,普通话都赢了,很明显,这场比赛普通话大获全胜,因此,各种语言都帮助推广普通话。不久,方言在中国已销声匿迹了,自然,普通话就成了家喻户晓、人人都讲的一种语言。 姓名:曾述亿 学校:赣县三溪中心小学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方言和普通话》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方言和普通话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着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着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答:▲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杭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五代时是钱氏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于此历时148年;明、清至今,杭州一直为浙江省会.在地理上,杭州位于浙江北部,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处于江浙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是今天杭州市区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带着浓厚的官话色彩,有人干脆将其 称为半官话区.语言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的现象及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针对杭州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各种对比研究。 关键词:杭州方言;普通话;语言;研究 一、引言 杭州方言作为浙江省的一大基础性方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颇有特色。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杭州方言的由来、特点、规律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此同时,将杭州方言与普通话做了基本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杭州方言的词汇特点。此外,本文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杭州方言和普通话做了定性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然,汉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语,但是许多方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方言比较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八大、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 73%。(2)吴方言: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7.2%。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其人称代词、名词等中的官话成分相当大,成为吴语中的“异类”。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徐静茜在《杭州方言的社会变体及双语现象》中对杭州方言(地方方言)内部的两个支派、分化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朱海滨在《浙江方言分布的历史人文背景——兼论语言底层与南方方言区的形成》一文中,主要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存在形式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并且表明方言就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方言的分布与地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一地总有一地相应的方言,方言就是该地独特地域文化的显性体现; (二)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在现代确定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 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各地区间的共同语。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世界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有许多的民族组成,自然的因为风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语言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中华民族的大摇篮里,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各处各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情,即所谓的方言。在世界上,语言没有所谓的优劣﹑美丑之分。在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家乡方言都会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存在。但随着社会的风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地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样,语言的不通势必成为阻碍,由此普通话顺时势所需被推出,成为现代汉民族最为重要的工具。 作为地球公民,我也有自己的方言——江淮方言。当然我们这儿的方言也会因具体的地域而有所差异。我家乡的方言中有许多趣点,极具有地方特色。 在我们那有一种动物,叫“癞大鼓子”,啥?癞蛤蟆。小孩叫小xia(阳平)子;蒜叫大蒜头子;鞋刷叫hai(上声)刷子;外衣叫gua(去声)子;鞋子叫hai(阳平)子;水桶叫水liang(去声)子;柜子叫老油柜子;炒菜用的叫锅铲子……诸如此类,细细数来,挺多的。你是否会由此发现一个特点,什么?就是我们那的方言喜带“子”字。若非要个解释,我想也没人能解释的清吧!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除带“子”外,还有许多特色方言。如:喝水——hei(阴平);热——lie(阴平);吃饭——qi(阴平)饭;睡觉——睡gao(去声);咸菜—— han(阳平)菜;盐—— han(阳平);过河——过huo (阳平);削平果——xia(阴平)苹果;灶口——锅门口;尺—— che(阴平);笔—— bei(阴平);夹层—— ga(阴平)层;螃蟹——螃hai(上声);鹅——wo (阳平)子;来了——来lou(阴平);好吃——好qi(阴平)鬼;鸭子——a(阴平)子;河蚌——gei(阴平)li(阳平);螺——lou(阴平)lou;野鱼——can(阳平)鱼;肉丸——肉圆;芦苇——毛草;硬币——kan(阴平)ga(阴平)子;土——nan(去声)泥;橘子——ju(阴平)子;胶带——胶布;夹子——ga(阴平)子;番茄——fan(去声)ya(阳平);山芋——地瓜;辣椒——大椒;鸭子——a子;鹅——wo(阳平);荆条——cha(去声)zhen(阴平);不干活的人——吃干饭;灯泡——灯pao(阴平);傻——lao(去声);学习——xia(阴平)习;爷爷——爹爹;硬币——kan(阴平)ga (阴平);下面——ha(去声)面;香菜——yan(阴平)xu (阴平);姥姥——老太;夹子——ga(阴平)子;对联——dei(去声)联;茄子——瘸子;外公——外爹爹;落色——落se(去声);磕头——kei(阴平)头;理发——剪头;上街——上gai(阴平);手指尖——手头;被单——被tan (阴平);笔——bi(阴平);认识——xiao(上声)着;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