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晓谈读书写作

合集下载

最新谈读书作文200字精选(五篇)

最新谈读书作文200字精选(五篇)

最新谈读书作文200字精选(五篇)谈读书作文200字篇一首先当然是勤奋了,它是取得好成绩的奠基石。

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天资差脑子笨,继而学习热情不高,钻研不下去。

我认为,学习要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所谓的勤奋,指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需知道,一个人的天赋好固然是个好条件,可是如果不勤奋学习,那么聪明也是无用的。

北宋时期有个叫方仲永的人,5岁吟诗作赋,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神童,到了20岁竟然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奇的人。

方仲永的才华日益衰退,是因为他的父亲整天带他四处炫耀,没有努力读书的结果。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天赋再好,如果不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大科学家牛顿在上小学时,也不曾被当作弱智儿吗?这样来说,一个人的天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勤奋肯学的刻苦精神。

第二点,是勤于思考,这是学习成功的必经道路。

众多闻名世界的伟人都具有勤于思考这样可贵的品质。

如果瓦特不勤于思考,就不会从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蒸气机;如果爱迪生不勤于思考,也就不能成为“发明大王”了。

可见勤于思考是每个希望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当然,我说的勤于思考,是建立在科学的、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第三点,就是多问了,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多问呢?其一,人与人智力有差异,因此理解的快慢与程度必然有所不同。

有时,别人对一些问题早已理解,自己却依然一头雾水,如果肯不耻下问,那么就会很快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其二,老师的传授自有她的重点,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同学们多开尊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多问来弥补你的不知。

这样,既能让老师更多了解学生理解的薄弱处,也能令自己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识,再者更能培养自己善于探索的治学品质,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点,就是要博览群书。

在学校,有的同学只是埋头读书本的知识,而对课外知识孤陋寡闻,使自己陷于困惑,有人认为读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紧要的书是浪费时间。

《谈读书》议论文

《谈读书》议论文

《谈读书》议论文《谈读书》议论文1时间匆匆,大学就在不经意间过去了一半,问问自己有什么收获?然而半天却想不起什么有意义的事来。

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吃?喝?玩?乐?大一忙忙碌碌参加活动,大二宅在寝室不知晴雨,但是到了提笔写__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大学两年书读得太少,完完全全写不出东西,这时才顿悟:还是得多读书。

这才觉得大学里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安安静静的读一本好书。

最近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是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收录了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期间,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的十二封信。

其中第一封就是《谈读书》,我不止读了一遍,从中得到了很多感悟。

首先,读书先要立志,要有把书读完的决心。

我们也许有这样的经历: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开始还会翻几页,但是慢慢地又会把它遗忘,最后又“完璧归赵”;或者在上买了书,拿到手上看一看,又会把它整整齐齐的码在书架上,填充自己的“空虚”。

我们总习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每天能抽出半小时,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

有多少人宁可打开电脑看上一两个小时的综艺节目,玩上两三个小时的游戏,也不愿踏踏实实的看上半个小时的书呢?我们又会归结于这个时代太浮躁,那么就去读书吧,在书中去寻求一个安静的栖息地吧。

为什么青年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呢?朱光潜先生就说到了:“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确实,我们现在的大学校园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

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自己抵制不良诱惑的心性。

最后,读书也是有选择性的,《谈读书》中明确的指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

谈读书作文(优秀8篇)

谈读书作文(优秀8篇)

谈读书作文(优秀8篇)篇一:谈读书作文篇一书有很多种。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

选择一本好书并阅读它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小时候,童年故事是我最好的伙伴。

看完一个故事,脑子里总会想起其中的一个故事。

有时候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觉得无比幸福。

刚开始看名著,尤其是古文,比较难懂,经常请教老师和长辈;慢慢读,细细品味;不仔细阅读分析,什么都抓不住。

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一种书。

你必须像蜜蜂一样摘很多花才能说出秘密。

如果在一个地方被咬了,收入很有限,很干。

书籍是知识的结晶,智慧的金钥匙,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要吸取它的精华,多读书,好好读书,这样才能帮助自己。

篇二:谈读书作文篇二水,灵动纯澈,有着一望无际蔚蓝的恬静;山,深厚高远,却也有漫山遍野浅绿的生机;书,神秘深邃,蕴含着先贤睿智的哲思,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气质。

读书实为人生之乐。

读书赏景,乐在书中。

且翻开古卷,江南春的盛景会呈现眼前:千里莺啼婉转清脆,绿树红花交相掩映,且看那远处依山而建的城郭上有座酒庄,酒旗迎风飘扬,人们在午后的闲暇里对酌共饮,推杯换盏间消磨半日春光。

可转过另一座山头,却与先前的明媚和煦截然相反,一派静默萧然。

有多少亭台楼阁的身影伫立在细如花针、密如牛毛的烟雨中,愈显空灵迷蒙。

我深信,读书可以领略胜景,体会异朝古旧的风雅,乐在读书赏景中。

读书怡情,乐在书中。

砌一壶清茶,点一盏明灯,推开窗棂,月光照进一小格窗洒到纸面上,那隽永的诗句竟被温润了棱角。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若虚凝望着如水的月色,不禁想起心心念念的人,此时也应该在守着这轮明月吧?虽无法相见,他却希望月色能伴身侧、留心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亦有同样的思绪,即使亲人远在天边,共赏一轮明月,足矣。

古人的思乡思亲令我心绪难平,从而更加珍视亲情。

我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乐在读书怡情中。

读书励志,乐在书中。

静夜安谧,轻启书卷。

匡衡正在一孔微弱的灯下夜读,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正聚精会神的温习功课,车胤囊萤映雪,孔夫子纬编三绝。

谈读书作文

谈读书作文

谈读书作文谈读书(1)“读书百变,其义自见”。

是呀!书,就是我们离不开的伙伴。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曾发出如此深深的感受。

“多读好书还不好,什么好?”这是冰心话后我的感受。

是呀!我个人认为: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如果我们不读书,没有文化知识,那真是太可悲了!读书,就是为了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个人素质。

“文革”期间,知识反动,读书无用论盛行。

那时候曾经有一个笑话,讲的是有一位领导给群众做报告,他不认得“巧”字,把秘书写的“苦干加巧干”念成了“苦干加二十三干”,下面的群众哄堂大笑。

他还驯斥人家,说:“你们懂什么?苦干加二十三干就是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二十三个小时要苦干,有一个小时用来吃饭。

”你看,是不是很可悲,文化知识单薄,闹了笑话,出了丑还不知道?有些人不读书,不学习,小小年纪就辍学,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打架斗欧,打伤或打死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危害。

如《为了孩子,为了明天》里的赵强,中考时辍学,出入社会时,开始和一些哥们儿一起喝酒、打架,心变野了。

去的都是网吧、酒吧、歌舞厅,每天只知道和他结交的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去这些地方。

一次,他因为动手打人,入狱了,他非常地后悔,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要为他的行为卖单。

看看不读书,不懂法律,真是害人害己。

读书,可陶冶情操,培养毅力,增加知识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现在我们正在攀登这高不可测的“书山”,汲取那书中的日月精华。

高一:残羽公主18谈读书作文(2)人生一大乐事-读书。

一杯浓烈的咖啡,有人说它苦涩;有人说它香甜,各执其辞。

读书亦是如此,有的人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有的人认为是一件痛苦的事。

那么读书到底是一件快乐的事呢?还是一件痛苦的事?巴罗曾经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只要有书的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必然会遇到很多的苦,但达到了一个境界,就会真正体会到此苦亦为甜,此甜藏于苦中。

中小学谈读书作文4篇

中小学谈读书作文4篇

【热门】谈读书作文4篇杨柳需要阳光和雨露,蚯蚓需要草根与泥土。

而我们需要——读书,我们在书海中走过,从学生时代,直至垂垂暮年,我们都应时刻读书,正如毛泽东所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读书应该有克服挫折的精神。

古时候的匡衡,在小时穷苦而买不到书,只好去富裕人家打工借书。

长大了没钱买灯,为了能在晚上看书,便凿开墙壁,借光来读。

而孙敬为了克服自己读书时发困,毅然头悬梁;苏秦忍着家人的冷落,深夜读书锥刺股。

由此可见,挫折就像大山,若能有“愚公精神”,便总是能克服。

读书时,正确的方法必不可少。

若有正确的方法,读书便能省时省力,一举两得;若没有正确的方法,便只能事倍功半,身心俱疲。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每次读书前,总先依据题目思考书中的大致内容,再进行阅读,若书中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便直接读下一本。

这也给当今学子有效的提示:切勿死读书而不讲方法,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温习,学习书中内容。

读书还能给予我们思想深化。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对应地,我们能从很多高人的书作中吸取他们的思想,而用来充实我们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思想深化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读书已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我们应遵循文学家冰心的呼吁:“多读书,读好书。

”从而时时刻刻读书,不浪费一日、一时、一分。

自古就有“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等描写读书之刻苦的典故,这些可谓“美谈”的精神给读书笼罩上了一层“似乎还未尝便先苦”的“阴霾”。

读书真的意是如此“苦涩”?不!现在学生,每天睁眼便是书,起早贪黑,为了什么?有人说,还不是因为自己的未来么?还不是因为父母希望这样么?还不是因为要考试么?……那么,果真如此吗?发明大王爱迪生总喜欢呆在实验室里,有时甚至几天不出房门,于是有人说:啊,这位发明家多苦啊,住在实验室里,啧啧,真是刻苦研究哪!于是便有人请爱迪生出来休息一下,别累坏了。

这位发明家出了实验室,问来人说:我该怎能么休息呢?对方不假思索:当然是去你最喜欢的地方好好休息啦!于是,爱迪生转身又进了实验室。

短文两篇——谈读书

短文两篇——谈读书

短文两篇——谈读书第一篇:短文两篇——谈读书课题:《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3、找出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四、将文章中有关读书的经典名句积累下来,看谁背的又快又多。

五、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第二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本站推荐)短文两篇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谈读书作文

谈读书作文

谈读书作文谈读书作文(精选3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读书作文(精选3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读书作文篇1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其间的中心意思就是盲目认同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心得。

读书就要吸取书中的精华,经过咀嚼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听取别人的观点,就是将别人已经消化的东西再来咀嚼,难免味同嚼蜡。

冰心曾说过:“读书恨与古人同。

”读书要有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提出的观点才是自己真正的观点,才会真正使人进步,领略书中的内涵要义。

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书,几天以后,他归还时抱歉的对同学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

”原来,毛泽东看书时,在书边的空白处都写上自己的心得,书上也是红圈,横道子,那是他认为的重点句子,同学并没责怪他,反而为他这种好学不失自己的精神感动。

读书不仅仅是读,而且还是想,想什么呢?自己的感触,把自己的感触用适当的文字表现出来,便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相反,如果只读书,而不深入,没有触发自己的心灵,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嗜书如命,他的书房里存有7万卷书,他因没有深入研究,什么东西也没留下。

就像戈壁沙漠,吸收了将流河水却不能将一泓清泉喷上来。

读书再多,不深入研究,不如专攻一本,读出自己的特色,读出自己的心得。

谈读书作文篇2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更是写作的基石,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

王勃在年少时,就写下了《滕王阁序》,我们在欣赏他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诗句时,可知道他从小就博览群书。

正是因为他从小就读书多,才为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名句。

与张中晓对话---北风行读《无梦楼随笔》

与张中晓对话---北风行读《无梦楼随笔》

与张中晓对话---北风行读《无梦楼随笔》张中晓:《无梦楼随笔》---无梦楼文史杂抄(一)全部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一个中心课题(道德原则),即:哲学的任务是在于使人有力量(理性)改变外来压迫和内在的冲动。

这在康德为自我,在黑格尔为主观自由,在斯宾诺沙为理性力量,在狄德罗为约束原点的统治,在费尔巴哈为爱和节制--理性力量的不同形式,提高人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走向更高尚的境界。

他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无梦楼(中晓)按:康德例外,他对这力量本身怀疑。

(绿茶整理)与张中晓对话(1)——哲学哲学是什么?是哲人对人生本质的明示。

千奇百怪的哲学理念标示出千奇百怪的人生模式,从模式走向理念的过程是缤纷缭乱和不自觉的。

张中哓说的哲学史上的思想家,其实就是在探讨这不自觉和缤纷的过程中的规律,从中找到正直的出路。

乐观的看到希望,悲观的走向绝望。

希望与绝望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由趋向于乐观或趋向于悲观的过度色彩构成丰富的色调。

于是,哲学便从人的精神活动中脱颖而出,越高深便越莫测越远离过程本身。

所谓“道德原则”,应该是指这过程的规律?是通向正直出路的途径。

(北风行)张中晓:《无梦楼随笔》---无梦楼文史杂抄(二)哲学的具体原则,应当是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

它使人们有力量锻炼自己的心灵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因之,真正的人、名副其实的人是作为精神实体来完成的。

无梦楼(中晓)案:如果物质生活提高,而心灵空虚,精神萎缩,那么,精神就不足养活肉体,必然流为放纵和狂荡。

(绿茶整理)与张中晓对话(2)——“人”是“谁”?“人”只不过是一个概念。

是广义的具有思维意识情感的生物的载体。

“精神”不仅附着于人,而且可以附着于自然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

有趣的是,这些“附着”的界定都是“人”的创意。

当“人”是“谁”时,才有具体的意义。

哲学的具体原则,当然该用来约束具体的“谁”了。

这是人的觉悟和自醒。

(北风行)张中晓:《无梦楼随笔》---无梦楼文史杂抄(三)在黑格尔的概念的威力面前,任何逻辑思考都软弱了,空疏了,任何理智都僵化了,干枯了,只有感性的语言不失其鲜艳性和生动性,道德格言还有一定的人生价值和思辨的形式,因为,道德格言本身同时是一殊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晓谈读书写作
1、文章写就搁置一时后,换一种心情来读,写时的心情,与后来读时的心情迥然不同,因此可能别出新义以补充增删旧说使之完整。

2、不管写就什么东西,争取能放置一个晚上,在次晨再看一遍,然后拿出去。

3、下笔必须把握用意和目的的要害,考虑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能在最大限度内为人接受。

4、为文最难(也最忌)做大题目,盖人之认识与精力有限,事之变化与内容变化无穷。

从小处,从已有所得,从有把握处,从独得之秘处,从与人无争(无涉)着手,亦避短就长,以长掩短之道也。

5、区别抄袭与采用,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花粉变蜜的过程)。

抄袭不可有,采用不可无,但必须以己之语言(个人的形式)最为重要,盖普遍性(共性、真理)乃为人人之共有财产也。

如能加以己之烙印,即为己之创造矣。

抄袭者精华糟粕并存,无能区别。

采用者去其糟粕,采其精华。

6、中国的古文化,不管它如何智慧和高超,归根结蒂,没有通过个人(即思维的自由)反思的心情,因此,对人是陌生的、僵硬的、死相的。

7、中国人的理论,学术著作,读来如一批命令,缺乏纯真的乐趣(美学上的享受)。

没有精神参加进去,没有精神(个性)的活动。

或者是抄袭,或者是枯燥的理智,或者是宫廷语言的堆积。

而思想,却需要普遍性和个人感情(风格)的结合。

普遍性必须在个人的心灵中取得它的生存,必须具有人间的形式和血肉的存在,必须表现为一个自由的、理智的心灵的内心倾述,即个性和人格。

8、对于古中国的遗产,可以做文章的,(一)对于古籍,搜集各家旧解释,加以比较,别立新义。

(二)搜集各处材料,加以考证,别立新解。

以上二者属于学问。

(三)摘引数段,结合现实,借题发挥,则属于杂文也。

然杂文并不简单,使今日现实(作家的感情)和过去的精神发生联系。

这需要精神的绳索,必须发掘沉邃的历史精神和火热的现实精神,使历史和现实统一。

发掘历史材料的思想力量和感受现实生活的战斗精神的结合。

9、凡在学术史上创一说,成一派者,其人必为热情而偏狭。

性格上的特点使他的思想向一个片面发展,完备,极端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系统。

后人但以宗派非之,非确认也。

当体其热爱真理之斗争之情,当汲取其在特定条件下所思想的真实也。

10、治学之道有四,博览以见异说,贯通以求重点,温故以求流变,比较以得是非。

11、取古人精义之学,用今语翻译,则为应时;用我语翻译,则为创造;用外语翻译,则为结合等等,反之亦是。

是谓成熟,是为贯通。

无梦楼案:学问贯通之道,唯在拿古今中外学说之概念加以比较异同耳。

12、无梦楼曰:欲为学问,当有二途。

一曰贯通,在于拿古今中外之概念加以比较异同,盖或同一概念在不同学说有不同之解释,或不同概念解释同一内容,或同语异义,或异语同义。

取诸众说,加以比较,当见纷坛诸说,实出一途,门户之争,均为误会。

二曰博学。

学问者,事实资料与经验之积累也。

因之广搜资料,比较异同,提要钩玄,罗列众相,众人所无,奥秘在焉;前人所缺,智人所遗,创造生焉;诸说所缺,新说成焉。

13、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

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

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悖,是谓通儒。

古不可泥,今不可徇。

古学随时而变,此势所必至,圣人亦不能背时而复古。

是以古学不可不知也,如用之,则从今,从众也。

从今,适合时代,从众,适应人情。

14、科举之学兴,士专揣摩剿说,读经辄从删(读选本也)经义尤多假借(因陈词也)而实学微矣。

其慧黠者,不过二三年,已能工文词,取科举欲速敝,中于人心,而知款通达疆立不回之士盖少矣。

文体代变,司教者与待衡者,各拘所好,往往背驰,士乃靡所适从矣。

15、科制,就其好处而言,夫先之以经义,经观其理学;继之以论,经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谳;继之以表,以观其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通达乎事务。

然此五者,乃经术,唐之判语,唐之策略,汉宋之诏表,诗赋之骈丽等等折衷也。

16、经义当依朱子法,通贯经文,条陈众论,而断以己意。

论以观其诚见,表以观其绔靡,判当设为甲乙,以观其割决,策观其通今致用。

17、类书有益于学者少,无益于学者多。

殚见洽闻之助,不在是也。

盖已经剪裁割裂,干事之始未,语之原委,必有不能通贯晓析者矣。

读西方书,类书可备查之用者大。

读中国书,则可迳读《六经》、《尔雅》、《说文》、《史汉》。

以此为基本书,然后博览群书,其不解者解矣,类书徒使其耳目烦劳,思虑庞杂耳。

若夫以此明理,以此处事,则读熟基本书,打好基础,则所得者益处不可以数计。

舍此以求类书,则欲速不达也。

18、《淮南·呈览》,未尝以集众为讳,材料之编纂,不如后人掩人之长以为已有也,《史记·班固》,未尝以割袭为非,材料之采用,不如后人之以盗窃陈篇以为己有者也。

著书极戒卷秩浩繁而言之无物,或卤莽灭裂而支离其说。

后者,狂妄之杜林也。

19、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
可以明古今之成败,诸子百家,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然其名专极端,正可与经史旁参,虽其中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管砌,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

20、陆世仪云,读史当以纲目为主,参之资治通鉴以观其得失,益之纪事本末经求其淹贯,广之二十一史以博其记览。

二十一史列传甚冗乱,其诸志却不可不读,盖一代之礼乐刑政焉,未可忽也。

21、惩妄而废说,因噎而废食也。

占便宜的还是妄者。

妄者虽戒之不止,而不妄者则畏不敢言。

于是天下不折疑难,不信真理,不辨是非,而妄者首贤,贤者埋没。

无梦楼案:妄者喜趋时髦,惯于投机,最能获得群众,纸贵洛阳,不妄者则得不到人们之同情也,必致一生飘泊,落拓江湖,终于以贫病而终者。

22、好为异说,并非排斥独立思考;剿说雷同,并非拒绝集纳众长。

23、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故曰,诗言志,又曰修词立其诚;然而传巧不传拙,故曰,精欲信,词欲巧;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

言古之名家,鲜不由此。

24、读书粗究其说而不细求其理,不智也;细求其理而不实体诸身,不仁也。

不智不仁,何以为学,终于庸愚而已
矣。

25、《颜氏家训》,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嗤鄙。

无梦楼案:文章才气,不可学也。

利尚可磨而致,巧则难以人工。

26、《东塾读书记》,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圣人之学也,惟圣人能兼备之。

诸贤则各为一科,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惟诸贤各为一科,故合之而圣人之学乃全。

后世或讲道学,或擅辞章,或优干济,或通经史,即四科之学也。

然而,后世各立门户,相轻相低,惟欲人之同乎己而不知性各有所近,盖能同出一途?徒费笔舌而已。

四科之学,非但不可相诋,抑且不可妄谈。

讲道学者,谈辞章,办政事者,论经学,皆多乖谬。

辞章经学两家亦然。

幸而其说不行,但为识者所嗤而已;不幸而其说行,则更误人矣。

凡非己之所长者,不必置喙也。

无梦楼案:此当可为政治家与文学家鉴赏也,“妄谈”家以为何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