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合集下载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概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 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

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

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

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

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

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控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控
猪 肝 可 见 黄 白色 坏 死 灶 或 出血 灶 肠 等 。
4 诊 断
造 成 较 大 的 经 济 损 失 。 现 就 其 诊 断 与 防 控 进 行 探 讨 ,希 望 能 为 此 病 的 诊 治 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流 行 特 点
目前 。 预 防 Leabharlann 致 病 性 猪 蓝 耳 病 的
疫病 防治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的诊 断与 防控
潘仁 ( 苏省灌 云县 动物 卫 生监督 所 2 2 0 ) 江 2 2 0
猪 繁殖 与 呼 吸 障碍 综 合 症 f — HP P R ) 又 称 “ 致 病 性 猪 蓝 耳 病 ” R S 高 、 “ 热病 ” 高 ,是 由 猪 繁 殖 与 呼 吸 障 碍 综 合 症 病 毒 f R S )引 起 的 一 种 传 染 P RV 病 。 以 体 温 高 热 不 退 、 皮 肤 发 红 、 呼 吸 困 难 、死 亡 率 高 为 特 征 。 成 年 猪 繁 殖 障 碍 、早 产 、 流 产 和 死 胎 ,仔 猪 呼 吸 异 常 为 特 征 。 仔 猪 发 病 率 可 达
3 病 理 变 化
行 彻 底 清 栏 消 毒 2 3次 , 还 要 空 栏 2 ~
周 左 右 , 以 防 交 叉 感 染 。 六 是 做 好 疫 情 监 测 ,饲 养 人 员 在 喂 料 、清 洁 卫 生
肉 眼 主 要 可 见 :肺 出 血 、 淤 血 , 以 及 以 心 叶 、尖 叶 为 主 的 灶 性 暗 红 色
时 , 应 注 意 观 察 猪 只 的 饮 食 、起 居 、 皮 肤 、 粪 便 、 呼 吸 、精 神 状 态 等 , 一 旦 发 现 异 常 ,应 立 即 报 告 兽 医 诊 治 。 另 外 , 要 定 期 进 行 免 疫 抗 体 检 测 , 抗 体 水 平 不 合 格 时 ,尽快 进 行 加 强 免 疫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及JXA1-R疫苗样流行毒株基因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及JXA1-R疫苗样流行毒株基因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及JXA1-R疫苗样流行毒株基因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仔猪和育肥猪的呼吸障碍的重要病原,其疫苗免疫效果尚不理想,严重影响世界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PRRSV属于RNA病毒,可引起持续感染,病毒基因容易变异。

该病毒多次传入我国并引起猪群发病和流行,2006年我国出现高致病性PRRSV。

虽然已逐步推广使用PRRSV活疫苗,但至今疫情尚不稳定。

PRRSV疫苗毒株是否存在基因重组、突变和毒力返强等情况尚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2015年采集我国16个省份72个发病猪场293份患病仔猪样品,通过PRRSV RT-PCR检测、流行毒株全基因组测定及PRRSV流行病学数据库大数据分析,首次发现我国出现高致病性PRRSV JXA1-R疫苗样毒株流行,目前存在4个亚系的美洲型流行毒株及欧洲型PRRSV,为我国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监到和临床疫情的诊断本研究于2015年收集了我国16个省份72个发病猪场293份患病仔猪肺脏病料,采用RT-PCR和PCR方法检测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伪狂犬病毒(PRV)等,结果显示,PRRSV阳性率39.93%(117/293),其中,8份病料为欧洲型PRRSV阳性。

选择24个PRRSV PCR检测阳性并具有严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猪场,临床病理观察结果显示,发病猪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仔猪高烧、持续发热、呼吸困难、耳鼻发蓝、皮疹红斑、耳背有出血点、食欲减退等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为:肺脏增生、水肿、充血,淋巴结严重出血等,采用PRRSV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病猪肺脏组织,均存在明显PRRSV抗原,确诊为PRRS,为PRRSV流。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1. 引言1.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介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病。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迅速,引起猪只生长缓慢、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效益。

据统计,每年因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导致的猪只死亡和养殖损失都在数以百万计,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是一种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

该病毒不仅能在猪只之间传播,还可以通过病毒携带者传播给健康猪只,传播途径较为复杂,难以控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特征及机制,开展病因研究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研究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增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正文2.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研究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措施。

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病因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感染: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通常由病毒引起,包括PRRSV、PCV2等病毒。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猪体免疫系统受损,引起呼吸道症状和生殖系统异常,进而引发严重的疾病症状。

2. 环境因素:猪场环境的卫生状况、养殖方式、饲料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

研究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可以为疾病的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3. 遗传因素:猪的遗传背景也对疾病的易感性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相关基因的变化和表达水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遗传特征。

2.2 病理学特征分析【病理学特征分析】是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病理学上的特点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着重观察病变的组织学结构、病变的类型和程度等方面,以揭示该病的病理学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作者:于忠良,温书香,安利民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1期摘要:本文主要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特点进行详细叙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对此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理化性质;基因组结构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DOI:10. 3969/j.issn.2096-3637. 2018. 01. 010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类和结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隶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在电子显微镜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椭圆形或者类似球型。

病毒粒子的直径在48到83nm,核衣壳的直径在25到30nm,囊膜表面有纤突。

PRRSV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理化性质1992年Benfield等人报道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氯化铯中的密度在1.13到1.19g/cm3。

PRRSV病毒对热源比较敏感,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迅速死亡。

在低温条件下,较长时间也可以灭活。

如在37℃或者56℃不超过th均可以灭活。

PRRSV能够在血清中维持活力,在-70℃的条件下仍然保持感染性,在4℃的条件下至少存活1个月。

PRRSV在潮湿的环境中活性和感染力都比较强,而在干燥的环境中活性非常低,容易失活。

PRRSV是有囊莫病毒,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该病毒对有机溶剂比较敏感。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全部测完,根据不同地区分离到的PRRSV病毒核酸的序列差异,Allende等人在1999年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2个基因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

1995年,我国养猪场爆发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经过测序发现我国流行株是美洲型。

2007童光志等人报道,在2006年我国爆发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病毒仍然是美洲型。

PRRSV基因组病毒与其它动脉炎病毒科的病毒类似。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分析【摘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只健康的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病原体研究、病理变化观察、免疫反应研究、病理机制探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分析了PRRS的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研究揭示了PRRS病毒的侵染机制,病理变化观察描述了病理学表现,免疫反应研究阐明了机体免疫反应特点,病理机制探究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学研究,为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养猪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对PRRS病理学的认识,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这一疾病的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病理学、研究思路、病原体、病理变化、免疫反应、病理机制、影响因素、结论、未来研究、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

这种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和繁殖系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PRRSV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使得病毒在猪群中迅速传播。

由于PRRSV的高变异性,疫苗研发和防控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PRRS对猪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呼吸困难、发热、流感样症状、咳嗽等。

在繁殖猪中,该病还可引起流产、仔猪死亡率提高、生长减缓等问题,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原体特征、病理变化、免疫反应、病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防控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从疾病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文献回顾角度入手,探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学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和生产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流感病毒(PIV)。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学基本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学基本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学基本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属于科学家们刚刚发现的一类RNA病毒,被归类为科学家们所称的“新型冠状病毒”。

PRRSV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物和空气传播途径传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存在。

PRRSV的基本特征1. PRRSV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为15kb。

2. PRRSV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 病毒。

3. PRRS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内出现了多种亚型和亚亚型。

4. PRRSV可以感染成年和幼年的生长期内的所有类型的肉用品种的家养或野生的豚鼠。

5. PRRSV可以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并可能导致高死亡率和产能下降。

6. PRRS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物传播。

7. PRRSV的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和损伤,从而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易感性增加。

PRRSV的繁殖特征1. PRRSV繁殖主要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其复制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

2. PRRSV可以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上特定蛋白质的结合来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并通过与宿主细胞内部的一些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3. 在宿主细胞内,PRRSV可以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机制来合成自己所需的RNA和蛋白质,并将其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进行复制和扩散。

4. PRRS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并可能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或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PRRSV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PRRSV的防控策略1.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保持动物场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2. 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检测措施,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

3.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PRRSV感染和传播。

4. 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PRRSV的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全基因组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全基因组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息。
病毒基因组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免 疫效果降低
病毒基因组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免 疫效果持续时间 缩短
病毒基因组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免 疫效果产生耐药 性
病毒基因组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免 疫效果产生副作 用
基因组测序技术:二代测序、三代测序 等
基因组组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 基因组组装
基因变异分析:通过比对基因组序列, 分析基因变异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还可以为猪繁殖 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手 段和方法,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
汇报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基因组遗传标记的定义和
作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基因组遗传标记的分类和
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基因组遗传标记的检测方
法和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基因组遗传标记在疾病诊
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抗原性变异的定义:病毒 表面抗原发生变异,导致
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抗原性变异的原因:病毒 基因突变、重组、插入、
基因功能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 测基因功能
基因组进化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物种 的基因组,分析基因组的进化关系
基因组数据可视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 件,可视化基因组数据
基因测序:通过DNA测序技术,确定基因序列 基因分型:通过基因分型技术,确定基因型 基因突变检测: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确定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确定基因表达情况
病毒免疫逃逸:抗原变 异、免疫抑制等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等
病毒基因组变 异:的能

变异与致病力 的关系:变异 可能导致致病 力的增强或减

研究意义:为 疫苗研发和疾 病防控提供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详细摘要模板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杨小蓉,荫硕焱,潘梦,周磊,盖新娜,陈艳红,郭鑫,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引言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疫病之一。

我国的高致病性PRRSV[1-2]已成为近年来引发我国PRRS 疫情的优势流行毒株[3],但是否存在变异值得关注。

本研究对从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场分离到的一株PRRS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旨在为高致病性PRRSV的变异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用于分析的毒株—PRRSV SD0901于2009年分离自山东地区发生PRRS猪场的病猪血清样本。

采用文献[4]报道的引物序列,分段进行毒株基因组的RT-PCR扩增,克隆至载体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

应用DNAStar、ClustalX、GeneDoc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与分析。

结果与讨论
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不包括Poly (A),SD0901的基因组全长为15 320 nt,与高致病性PRRSV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8.6%-98.7%;基因组的Nsp2编码区除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外,还存在468位的异亮氨酸缺失,且在585-586位氨基酸之间插入1个脯氨酸;该毒株的结构蛋白GP2、GP3、GP4和M编码区分别存在1个氨基酸的突变,即GP2的240位丝氨酸(S)突变为苯丙氨酸(F),GP3的66位异亮氨酸(I)突变为苏氨酸(T),GP3的151位、GP4的43位和M蛋白的7位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

该毒株在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与已报道的高致病性毒株高度同源,除了Nsp2编码区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缺失而外,还有另外的缺失和插入,而且结构蛋白还存在突变位点。

尽管这些变异的生物学意义有待深入研究,但我们可以认为SD0901是一株高致病性毒株的变异毒株,提示高致病性PRRSV毒株的进一步变异无疑将增加毒株的多样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Tian K.G, Yu X, Zhao T, et al., Emergence of fatal PRRSV variants: unparalleled outbreaks
of atypical PRRS in China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unique hallmark. PLoS One. 2007, 2: e526.
[2] Zhou Y.J, Hao X.F, Tian Z.J, et al., Highly virulent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ed in China. Trans. Emerg. Dis. 2008, 55, 152-164.
[3] Zhou L,Chen S.X, Zhang J.N, et al.,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Virus Res. 2009, 145, 97-105.
[4] Zhou L, Zhang J.N, Zeng J.W, et al., The 30-amino-acid deletion in the Nsp2 of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ing in China is not related to its virulence . J. Virol. 2009, 83: 5156-5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