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基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的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按摩的手法:按摩的手法有揉、捏、推、拿、按等多种方法。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3. 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度疾病每天按摩1-2次,每次10-15分钟;重度疾病每天按摩3-4次,每次20-30分钟。

三、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应用:1. 失眠:可以选择“神门”、“心兪”、“太溪”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经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经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经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主讲: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针灸协会会长常小荣摘要编辑:灵兰小草一、经穴的特点五腧穴的一种,多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以上的前臂或胫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经的意思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讲:“所行为经。

”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较大的河水迅速流行一样。

经主咳喘寒热,无论是寒性咳嗽还是热性咳嗽,都可以选择经穴治疗。

二、经穴的内容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其中:手三阴经3个,足三阴经3个;手三阳经3个,足三阳经3个。

具体如下图所示:三、经穴的作用(一)、手三阴经经穴针刺0.5--1寸;可灸。

1.经渠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手腕疼痛及咳嗽气喘胸痛。

2、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胸闷心痛心悸及胃痛呕吐。

3、灵道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位在小指的内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及肘臂疼痛暴喑。

(二)、手三阳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1、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凹陷中。

主治:手腕疼痛及头、目、齿痛。

2、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

主治:耳鸣耳聋及便秘暴喑。

3、阳谷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肿及手腕痛。

(三)、足三阴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1、商丘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位于踝关节的内踝尖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足踝关节痛及黄疸奢睡。

2、中封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在足背侧足内踝前,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足内踝痛及疝气少腹痛。

3、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上2寸跟腱前缘。

主治:腰痛咽干便秘及盗汗。

(四)、足三阳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中医经络穴位常用穴位及其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常用穴位及其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常用穴位及其应用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们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达到调整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经络穴位及其应用。

1.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位于足背部第一跖骨结节与第二跖骨结节之间。

按压太冲穴能够调节肝经的气血流通,舒缓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头晕、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

2. 内关穴(手太阴肺经)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处,是调节肺经功能的重要穴位。

按压内关穴可以缓解咳嗽、喘息、气短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3. 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方约三寸。

按压三阴交穴可以调理脾经,增强脾气血运转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4. 太阳穴(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穴位于颧骨下方的凹陷处。

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眼睛干涩、颈肩疼痛等症状,还可以提神醒脑,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5. 丰隆穴(足阳明胃经)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胫骨平分肚尖部位。

按压丰隆穴可以促进胃经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胃部问题。

6. 涌泉穴(足厥阴肾经)涌泉穴位于足底部位,当足底第二、三趾骨关节前凹陷处。

按压涌泉穴可以调理肾经功能,缓解腰酸背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7.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合谷穴可以缓解肠胃不适、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8. 神门穴(足厥阴肺经)神门穴位于足跟(后跟骨)最凹陷处。

按压神门穴可以缓解咳嗽、气喘等肺部问题,还可以镇静心神、促进入眠。

总结:以上介绍了中医经络穴位的一些常用穴位及其应用。

然而,穴位的应用需要依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通过合理运用经络穴位,我们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请有需要的读者注意以上信息,并在寻求医生建议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

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

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一、引言经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应用经穴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仿真训练是经穴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模拟针刺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技能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穴学的基本知识、针刺仿真训练的意义和方法等。

二、经穴学的基本知识1.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相互联系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输气血等物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表面,络脉则分布在人体内部。

2. 经穴的定义和分类经穴是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也被称为穴位。

根据其作用和位置的不同,经穴可以分为经穴、络穴和奇穴三类。

经穴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络穴分布在络脉上,奇穴则是一些特殊的穴位,具有特殊的疗效。

3. 经穴的作用和应用经穴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等多种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种疾病。

三、针刺仿真训练的意义针刺仿真训练是通过模拟针刺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技能水平。

针刺是应用经穴学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医生需要掌握准确的针刺技巧才能发挥经穴的疗效。

针刺仿真训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熟悉经穴的位置和特点,提高针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针刺仿真训练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触诊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在针刺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触诊经穴来确定针刺的深度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针刺仿真训练,临床医生可以提高触诊的准确性,减少操作失误。

四、针刺仿真训练的方法1. 使用针刺模型针刺模型是针刺仿真训练的重要工具,可以模拟人体的经穴和组织结构。

针刺模型通常由人工材料制成,具有与真实人体相似的触感和弹性。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针刺模型进行反复训练,以熟悉经穴的位置和特点,提高针刺的准确性。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临床应用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某些民间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 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即穴位的病理反应及其实际应用; 二是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1. 经穴—脏腑相关现象2. 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3. 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4. 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5. 自主神经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6. 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经第一节经穴—脏腑相关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刺激体表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和内脏疾病时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根据所积累的大量事实表明,体表—内脏或经穴—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局部感觉异常, 如痛觉敏感或自觉疼痛, 穴位压痛, 知热感度的变化.2. 穴位局部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如组织松弛, 凹陷, 隆起, 坚硬等变化;或表现为结节状.3. 穴位其它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 如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 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等.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

穴位的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摘要:一、引言二、经穴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经穴2.经穴的分类三、经穴的分布与作用1.经穴的分布规律2.经穴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四、经穴的定位与主治1.经穴的定位方法2.经穴的主治疾病五、经穴的保健与按摩1.经穴的保健方法2.经穴按摩的注意事项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经络穴位疗法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经穴的基本概念、分布与作用、定位与主治以及保健与按摩进行详细的阐述。

【经穴的基本概念】经穴,又称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运行气血、沟通内外、抗御病邪的作用。

经穴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经穴的分类】经穴分为十四经穴和奇经八脉穴。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共计361 个;奇经八脉穴是指分布于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共计8 个。

【经穴的分布与作用】经穴的分布规律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密切相关。

经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脏腑功能:经穴通过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功能保持平衡。

2.运行气血:经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沟通内外:经穴是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窗口,通过经穴可以调整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4.抗御病邪:经穴具有抗御病邪的功能,通过对经穴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袭。

【经穴的定位与主治】经穴的定位方法主要有骨度法、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

经穴的主治疾病与其所归属的经络、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可以治疗肺系疾病,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可以治疗大肠疾病等。

【经穴的保健与按摩】经穴保健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但在进行经穴按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按摩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棒等。

2.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如揉法、按法、掐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摘要】“经穴区”应用理论,包含“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到了对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的认识、探讨与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经穴区;经脉区;腧穴区;五绝指针疗法;穴位区;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
“经穴区”应用理论,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这种学说的理论形成,仍然没有离开中医经络学说的本质,完全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而已;这个“经穴区”理论,又分为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而这两方面的知识内容,都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实质内涵,也就是经络学中的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等理论。

1经脉区
1.1经脉区部位和区域大小的确定
经脉区是指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某一条经脉为核心,向外、向两侧延伸扩展的部位;向外延伸扩展的纵深部位,一般来说在人体某两条相邻经脉的中间位置;如:任脉区,以任脉循行路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到任脉循行路线与肾经循行路线相隔的中间位置;从任脉左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到从任脉右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就是任脉的整个区域,所以,我们称这个区域为任脉区。

每一条经脉区范围的大小,是根据某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两侧相邻的另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所相隔的距离确定的,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远,那么,同是从两条经脉相隔的中间位置为区域边缘,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大,反之,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近,那么,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小。

1.2确定经脉区应用理论的依据
经脉区应用理论的形成,不外乎中医经络学中早就叙述的浮络、孙络、孙孙络问题;也是多年来很少有人应用和探讨的问题。

甚至有人久久的应用而不知所以然。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

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

”或指较小的络脉。

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浮络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

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根据以上几段文献论述,从经脉的形成以后,人们只知如何应用主要经脉诊疗疾病,却忽视了对浮络、孙络、孙孙络的认识和应用;人们力求简单化,甚至只注重应用某些大穴来治病,忽视了众多“小穴”小小穴的作用。

当然,在运用经脉时,也只是注重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经脉路线,而那些遍布全身、数以万计的孙络、孙孙络呢,为什么没有人应用,甚至很少有人提起呢?实际上,梅花针的治病法,就是运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梅花针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诸多种皮肤针,如:七星针(7枚)、和丛针(针数不限)。

滚刺筒和刷帚针等,使用时,都是以腕力弹扣刺激皮毛部位。

治疗时,手持细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扣打。

比如,梅花针的叩击技巧是: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

如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

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

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由于古代前贤就没人把皮刺的理论说清楚,所以,在应用梅花针治病时,也错误地认为是在应用某个部位的某个可见的穴位在进行有效的治疗,实际上,这都是在应用着皮肤浅表部位那些密集的浮络或浮络上的微小穴位。

当然,也许会有人对针刺浮络的说法持反对意见,会认为浮刺、皮刺的方法是在刺破血脉,而不是在针刺浮络,孙络、孙孙络,因为这些人认为浮络、孙孙络不属于经络之内,而分类到毛细血管中去了,实际上,毛细血管就是毛细血管,浮络、孙络就是细小的经络的分支、再分支,那些及其微细的孙孙络,甚至分布到了那些毛细血管上,所以,当用细小的毛针刺激孙孙络时,也会刺破毛细血管而造成出血。

所以,浮络、孙络、孙孙络,属于经络体系,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具体的数量应该是
多少呢?就像人体体表肌肤上可见的细小纹路一样,无以数计;这些浮络、孙络、孙孙络,从每条经脉中支络出来,又围绕在该条经脉的周围,起着辅助经脉联络脏腑、肢节、血管、神经等作用;打个比喻,如果说把每一条街道设定为是经脉的话,连接街道的胡同就是络脉;那些连接胡同的院子可以设定为是孙络,而那些通往厕所、柴房、车库、饭房、猪圈、鸡舍、正房、配房等就是孙孙络;如果把正房设定为是孙孙络,那么,通往老人卧室、夫妻卧室、儿女卧室、客厅、洗手间、书房、阳台等位置的通道就是小孙孙络了;如果把客厅设定为小孙孙络,通往屋角花篮位置、饮水机、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电视柜等位置的通道就成为了小小孙孙络了。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小孙孙络的存在,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孙孙络的存在以及孙络、络脉的存在,作为以街道设定的经脉才有了蓬勃的生机;正是有了像经脉一样组成的街道,才使得由诸多条街道组成的村庄一片繁荣,到这里,也可以把一个村庄比喻成一个人体。

根据以上比喻对孙孙络的所属进行定性,就证明了经络在人体内外的无处不在,那么,古代前贤所说的血脉,当然也就不是毛细血管,而是附着于毛细血管之上的细小孙孙络脉。

根据以上比喻,每条街道都有各自的胡同、院子内的、屋子内的、书房、客厅、洗手间的通道与之相连接和环抱、围绕;根据中医学人与自然相合相通理论来比拟,诸多的孙络、孙孙络附着、围绕在经脉周围的理论也就成立了。

1.3经脉区的应用
五绝指针疗法调理经脉进行治病的技术,实际上就是应用了经脉区理论,所谓的调理经脉,实际上是将指法运用到了由浮络、孙络、孙孙络,围绕经脉循行路线组成的经脉区,而不只是将指法运行在经脉循行路线上。

五绝指针疗法以轻盈、快速的指法对皮毛进行点打,正是应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使浮络、孙络、孙孙络的治病作用与经脉、络脉的治病作用,通过指法的物理运动融为一体,共同产生治病效应。

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拍打、足疗等疗法技术应用中,从古至今,都出现了一个错误观点,那就是,人人都说推拿某个穴位或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治疗某某病,那么,当医者运用平掌推擦某部位的某条经脉时,方圆十几公分的手掌按压在了后背或其它部位上往下或往上推动时,到底是不是只推在了经脉路线上了呢?不是,绝对不是;比如:当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推擦任脉路线时,一张大手把任脉两侧的肾经都一起压在了手掌下,这能说是推拿任脉吗?还有刮痧也是如此,不能说是在某条经脉上刮痧,而是在某一条或几条经脉区进行了刮痧,这样才合乎真正的经络理论内涵。

再有,现在有的拔罐的罐具,大的已经是一口煮饭用的锅,但嘴上还叫嚷着是对准某个穴位进行拔罐就能治愈什么病,这不是很可笑吗?一口大锅拔在了整个后背上,到底扣住了多少个穴位呢?就算是真的有效了,到底是不是你说的那个穴位在起作用呢?不要说是大锅式的罐具,就是最小的罐具,也不是只扣在了总共有一厘米大小的穴位波及区内了,而应该说是某个“穴位区”或某某“腧穴区”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