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

十二经脉之别络
十五别络 任、督脉之别络 脾之大络 “浮络”
“孙络”
7
经筋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 。
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机能
皮部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生理功能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理变化。 8
第四章 经 络
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概念、 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 联系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
足三阳经
经别
含义
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
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
“离”、“入”、“出”、 “合” 循行特点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
奇经八脉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的总称。
分布和走向
无络属关系 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蓄溢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 6
络脉
含义
是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身体与情绪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了解并运用经络理论来调理情绪,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遍布全身的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也与经络中气血的流通状态息息相关。
当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情志活动往往较为平和稳定;反之,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肝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经气血不畅时,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常常面临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事等诸多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此时,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的穴位,如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解肝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 3-5 分钟,每天数次,能够帮助舒缓紧张情绪,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再来说说心经。
心主神明,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当心经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时,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刺激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神门穴 2-3 分钟,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肝经和心经,心包经对于情绪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经可以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心包经容易受到影响。
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能够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手指按压内关穴,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
此外,中医的经络理论还强调了身体的整体调理。
中医的经络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络理论与治疗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络理论是中医学术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就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经络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个密布经络的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多条络脉。
经络是一个外形不可见的通道,通过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得气血畅通运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成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气血理论、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等。
其中,气血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则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经络的调节作用也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则认为,经络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不同的经络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经络的分类与功能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的分类方式,经络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包括十二正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内最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一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经络相连,调节特定的生理功能。
络脉则是连接经脉与络脉之间的辅助通道,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则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通道,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承担着运输气血、调节营养代谢、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等多种功能。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经络的治疗方法中医经络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经络,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力,对经络进行温热刺激,以调节气血的流通。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现代医学也在不断探索经络理论的应用。
例如,经络理论在针刺镇痛、拔罐疗法以及经络穴位按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的关联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的关联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和西医神经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它们在探索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存在一些关联。
本文将就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的一些交叉点展开讨论。
一、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据中医经典记载,人体内有一套特定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的流动使得气血运行畅通,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
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穴位等概念,并以其独特方式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调理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西医神经科学西医神经科学是对人体神经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多个方面,主要研究神经元在人体中的分布、结构与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机制。
西医神经科学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神经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经络理论与神经科学的关联尽管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关联。
首先,在经络理论中,人体的经络与经脉与神经系统的分布有一定的一致性。
许多穴位与神经分布重叠,这表明中医经络系统可能与神经系统存在某种联系。
其次,许多研究表明,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途径来调节脑功能。
这与神经科学中的“反射弧”理论相似。
最后,一些研究认为,中医经络理论中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的脉络系统有关,而后者在人体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中医经络理论与神经科学的融合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的关联为两个医学体系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可以通过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经络系统的生理基础,比如通过神经成像技术来观察经络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另一方面,可以将经络理论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深入探索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发生机制,并发展更有效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理论与西医神经科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种关联为两个医学体系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并有望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 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
❖ 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背腰部
腹部 胸部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三侧线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肾经)
经络学说的形成
❖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腧穴功效的总结 ❖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
经
奇经八脉
络
十五络脉
络
孙络、浮络
肢节
十二经别 附
十二经筋
属 结
十二皮部 构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 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 病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上,本——下 ❖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
❖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
联系。 ➢ 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
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说明病理变化 ❖ 指导辨证归经 ❖ 指导针灸治疗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
❖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经络的实证
❖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
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
喉等器官均有联系。阴经…… ❖ 图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 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 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
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 及肌肉丰厚处 络 散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十二皮部
❖ 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 肤所散布的部位
❖ 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针灸学
上篇
针灸理论
第一章 经络理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结构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
❖ 作用: ➢ 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
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 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
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 ❖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
结——“四根三结” ❖ 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
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 穴之间的配合作用。
根结与标本
❖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 位置 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
❖ 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 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 结之所。
2寸(胃经) 4寸(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 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 脏腑病→经络、腧穴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
❖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 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 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 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络脉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 出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阳经经脉
阳经经别入于本经,
阴经经别合于阳经
合出
阳经
阴经
阳经经别
入
离
经别联系简图
十二经别——“六合”
❖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 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 称之为“六合”。
❖ 作用: ➢ 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 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
❖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
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 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功能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①含义 ②地位
经脉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④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经络学说
❖ 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 ❖ 地位 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 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 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 系最为密切。
十五络脉
❖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称为“十五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