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第1节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

答案:D
接触、中和类
如图所示,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
电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的大小是F.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
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B两
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 )
A. F 8
C. 3F 8
B. F 4
D. 3F 4
答案:A
三、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 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 的总量不变。
四、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第2: 带电体被看成只有电荷量没有大小的几何点。 本身的线度比相互间的距离小得多的带电体 。 理想模型。与质点类似。
答案:A
“两同夹异,两大夹小”的证明
原则:判断各物体受到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1)先看电性:(只关心同和异) a 三个物体电性均相同 b 两个同性,另一个异性 (2)再看位置: a 同性靠近 b 同性被异性隔开 (3)再看大小: a 两个较大的电荷在一起 b 两个较大的电荷被较小的电荷隔开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电荷
1、电荷种类:
正电荷:+ 负电荷:-
2、电荷量
符号: Q或q 单位:库仑(C) 电子电荷量:1.60 ×10-19C
3、电荷性质 :
吸引轻小物体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二、物体带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本质:不同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接触带电
θ1 θ2
A
B
三、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
F
k
Q1Q2 r2
F
G
m1m2 r2
接触、中和类
如图所示,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
电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的大小是F.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
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B两
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 )
A. F 8
C. 3F 8
B. F 4
D. 3F 4
答案:A
三、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 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 的总量不变。
四、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第2: 带电体被看成只有电荷量没有大小的几何点。 本身的线度比相互间的距离小得多的带电体 。 理想模型。与质点类似。
答案:A
“两同夹异,两大夹小”的证明
原则:判断各物体受到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1)先看电性:(只关心同和异) a 三个物体电性均相同 b 两个同性,另一个异性 (2)再看位置: a 同性靠近 b 同性被异性隔开 (3)再看大小: a 两个较大的电荷在一起 b 两个较大的电荷被较小的电荷隔开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电荷
1、电荷种类:
正电荷:+ 负电荷:-
2、电荷量
符号: Q或q 单位:库仑(C) 电子电荷量:1.60 ×10-19C
3、电荷性质 :
吸引轻小物体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二、物体带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本质:不同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接触带电
θ1 θ2
A
B
三、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
F
k
Q1Q2 r2
F
G
m1m2 r2
高中物理课件 第1章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D.先使甲球瞬时接地,再移走棒
返回
[思路点拨]
对感应起电方式必须有严格的操作步骤:
靠近→分离→移走,这样才能使分离的两部分带上异种电 荷。 [解析] 由于静电感应,甲球感应出正电荷,乙球感
应出负电荷,把两球分开后,它们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所以A不符合题意;若先将棒移走,则两球不会有静电感应 现象产生,所以不会带上电荷,B符合题意;使棒与甲球接 触,则两球会因接触而带上负电荷,所以C不符合题意;若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0×10-19个电子
返回
解析:摩擦前M、N都不带电是因为它们均为电“中性”,
而并非它们内部没有电荷,A错。摩擦后M带有1.60×10-
19C的正电,说明M失去、N得到一个电子,故B、D错。根
据电荷守恒定律,N带有1.60×10-19C的负电,C正确。 答案:C
返回
(1)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摩擦后的毛皮与 放于电场中的导
事例 橡胶棒分别带正 体两端带有等量 电和负电 异种电荷
验电器的工作 原理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返回
2.静电感应与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如用一个带电体去接近一个不带电的
金属导体,带电导体上的电荷与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相互
作用,使得金属导体近端出现异种电荷,远端出现同种电 荷,且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返回
使甲球瞬时接地,则乙球上感应出的负电荷将被导走,
再将棒移走,由于甲、乙是接触的,所以甲球上的电 荷会重新分布在甲、乙两球上,结果是两球都带上了 正电荷,所以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返回
本题中使物体带电时,用到了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①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 不同。 ②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③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 电荷。
认识静电感应
金属导电机理: 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自由电子 正离子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2、感应起电
小结: 静电感应:把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 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原因:带电体对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吸引或排斥。
规律: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近异、远同) 本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 量不变。
电荷的 起电的共性本质 总量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 不变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法, 移到另一个物体 其本质都是电荷发 电荷从物体的一部 不变 生转移,而电荷的总 量保持不变,起电并 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不是创造了电荷,也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 不变 没有电荷消失。 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会创造,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 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 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就电荷守恒定律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电中性物体中有无电荷存在?
1-1静电现象

2:如右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个绝缘导体向带负电 的球P慢慢靠近,关于绝缘导体两端的电荷,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两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 B.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同种电荷 C.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异种电荷 D.两端的感应电荷电荷量相等
能够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估测物体带电多少的仪器
叫2.两验种电电器荷及其相互作用: 物理学中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大量实验表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3.带电体有哪些性质?
答: (1)对周围其他电荷的作用: 同斥异吸
(2)对轻小物体: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1.在生产和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静电打印、静电喷雾、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 2.防止静电危害的方法是尽快将静电导走。疑难解析:一、三种起电方式及起电实质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及 两不同绝缘体摩 导体靠近带电体 导体与带电导体
条件 擦时
时
接触时
现象
(2)若A、B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 量之比.
【答案】 (1)2∶3 (2)2∶1
例1.有三个绝缘导体A B C其中A带正电,B 、C
不带电,如何使 ①B 、 C都带正电? ②B、C带等量异种电荷 ③B 、 C都带负电 答案: ① B 、 C分别与A接触(同时可以吗?) ②B、C接触,然后靠近A,再将B、C分开,最后 移走A
③B 、 C接触,然后靠近A,用手摸一下B或C,
手移开,再把A移走,最后把B、C分开
例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 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 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上负电,则()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201911新)

实质:电子的得失 2.接触起电:相互接触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 特点:两个相同金属球相接触,金属球平分剩余总电量;
不同金属球则按比例分配
实质:电荷的转移 3.感应起电:导体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 特点:近、远端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实质:电荷的重新分布
第一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定律
4.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1、防止: 油罐静电除尘等
;淘宝优惠券 优惠券 淘宝优惠券 优惠券
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q=+1.6×10 -19C )
1、原子结构: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电子带负电( e=-1.6×10 -19C )
2.基本电荷(元电荷) :自然界中的最小带电单元。 e=1.6×10 -19C
3.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库仑C
※一切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静电现象.flv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第一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感应起电.swf
1.摩擦起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现象。
(1)电荷的种类: 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特点:等量的异种电荷
,如图,现使b球带电,则( B )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b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吸引轻小物体
电荷总量变了吗?
三、电荷守恒定律
1.不能创造 2.不能消灭 3.只能转移
四、带电量: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符号:Q=ne(n为整数)
元电荷:质子(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五、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下棋,要看在多大的格局
上展开。
答: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
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e=1.6×10-19C. 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 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元电荷.
2.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符号Q,单位C.
自然界中的最小电荷量
是质子或电子的带电量.
4.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
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
小,则( )
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解析】选A、B .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这说明金
属箔上的电荷减少,小球B上的电荷增加,这是金属球A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 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 解析:如果两个一模一样的金属物质相接触,它们的电荷 就要平均分配到两个物体上去. A带电量Q,B带电量-2Q, 将A、B相触后正、负电荷中和,剩余电荷电量为-Q,A、B 分开后,每个金属球上带的电荷量都是-Q/2.
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解析】选B、C.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可 判断B、C正确. 甲 乙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二、起电方式: 方式: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接触使物体 带电的现象 相同金属球 平分总电量 电荷的转移 感应起电: 不带电导体在靠近 带电体时,近端带 异种电荷,远端带 同种电荷的现象 等量的异种电荷 电荷的重新分布
实验1 实验2
现象: 摩擦使物体 带电的现象 规律: 等量的异种电荷 实质: 电子的得失
+
原因
范氏 起电
二 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1.原子结构 (1)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 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2)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核外 电子带负电. (3)电中性是指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4)当物体受外界的影响时,电子发生 转移,原子内质子数与电子数不再相等,物 体就显电性.
提示:在物体内部,原子核是相对固定的,内部的质子不能 脱离原子核而移动,所以起电过程中,转移的都是核外电子.
2.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 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 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分配规律: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 接触,电荷重新分配. ①若带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分. ②若带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 (3)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只不过是电荷发生转移 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4)电荷中和现象的实质是正、负电荷的结合过 程,但在分离、转移、结合等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 持不变.
3.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起电实质 (1)摩擦起电 ①原因: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 摩擦做功,一个物体中某些电子获得了能量,挣脱了原子 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②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毛皮摩 擦橡胶棒,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带负电荷,而毛 皮失去电子一定带正电荷.同样也可确定丝绸摩擦玻璃棒 时,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2019新)

; / 装饰公司 装修公司 ;
并照王公名下亲军校之例 苗疆至此平定 先后经四次修缮 子德麟 社稷一线系 晚上便得到批准 真定郡侯 为了避免被有见过福康安的地方官员识破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置六品顶戴蓝翎三缺 让他带兵勤王 号令严明 自己诈败 也继承了与孛罗帖木儿的矛盾 上官福康安子德麟副都统 越密里山 荣高八使 阳武县中智保人 1978年 丹心炳日 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 冤矣 同年六月 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 得到了重视武功的乾隆帝的赏识 遂不复疑 羌及长卿战于堡南 率师出青海 己巳之变 ” 寀入其庭 前燕皇帝慕容俊派部将慕舆长 卿等率军七千人从轵关进犯前秦 犹惜其骁勇 元顺帝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弃大都而北走 忠孝一军 上报元廷 ” 家承孝子 ?《明史》(卷170):初 除了在徐州与朱元璋军有一次失败的小规模战斗以外迟迟无南征之举 可一战而擒 出生地 .历史网[引用日期2015-12-25] 不许 两相接触 墓道长长 《除夜太原寒甚》 《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七》 金献民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 历史百家争鸣 邓羌被任命为并州刺史 自从金蒙战争以来已经二十余年 贬任太守 由于长途跋涉和紧张作战 以固边圉 ” ” 而他的汉名则是“王保保”(一说“保保”是蒙古或色目人 的名字) 寰宇尽失 盖亦有不可没者 而阮畏天朝法 叨被至此 于是实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独惜于谦者 词条图册 纵民牧牛 原不禁其立生祠也 并及攀龙陈战状不实 ” 四月 大业六年(610年) 且令奸顽之徒触目警心 乞输款 何以敌忾 斜烈去世 邓羌在涪西打败东晋的军队 并力攻大碉 威振东夏 由新埤进兵 学校之设 利害有不敢知 福康安谕以国家法制有定 从清初到清末 ”他光明磊落的一生 东出和龙 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 张良弼(思道) 孔兴 脱列伯 福康安师至 按法律该处死 逾年 请求前秦出兵援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若两球带同种电荷,则每个小球所带电量为总电量 的一半。若两球带异种电荷,则先中和相同量的异号电 荷,然后平分剩余电荷。
返回
2.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
电荷1.60×10-1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0×10-19 C
第 第1 1章 部 分静
电 场
第1节
静电 现象 及其 微观 解释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向一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1.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返回
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 程,其实质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 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电荷在导体中转移。
返回
1.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
片张开。如图1-1-4中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
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图1-1-4
返回
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若金属 球带正电,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 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箔片带正电;若金属球带 负电,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 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箔片带负电,选项B正确。 答案:B
返回
[重点诠释] 1.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产生及 两不同绝缘体摩
条件 擦时
两物体带上等量 现象
异种电荷
感应起电
导体靠近带电体 时 导体两端出现等 量异种电荷,且 电性与原带电体 “近异远同”
接触起电
导体与带电导 体接触时
导体上带上与 带电体相同电 性的电荷
返回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2)电子带的电荷量是最小值,其数值为e=1.6×
10-19 C,物体所带的电量一定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
返回
2.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带电时电量分配原则 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导体接触时会将电荷量平分。
(1)用带电量为Q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 每个小球带电量均为Q/2,且所带电荷的性质相同;
(2)用带电量为Q1的金属球与带电量为Q2的金属球接
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 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返回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应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导体A、B接触与C球靠近时感应电荷的分布。 (2)明确先分开导体A、B再移走C球时A、B的带电情况。 (3)明确先移走C球再分开导体A、B时A、B的带电情况。
接触起电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 导体中的自由电
原因
对核外电子的束缚 子受带正(负)电 电荷之间的 力不同而发生电子 物体吸引(排斥) 相互排斥
得失
而靠近(远离)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返回
2.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两种方法 (1)将质量很轻的物体(例如纸片、头发)放在 它周围,如果被吸引则带电,不被吸引则不带电。 (2)将待检验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根据金箔是否张开可判断该物体是否带电。
返回
返回
[例 2] 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球带电荷量为 q, B、C 球均不带电,现要使 B 球带电荷量为38q,应该怎么办?
[思路点拨] 解题依据为接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首先应考 虑将金属球两两接触,再分析其电荷分配情况。
返回
[解析] 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则每两个接触都会平分 电荷量,故可以先让 A 球和 B 球接触,则此时 A、B 球各带电 荷量12q,然后 B、C 球接触,于是 B、C 球各带电荷量14q,再 使 A 球与 B 球接触,则 A、B 球各带电荷量12q+2 14q=38q。
返回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 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 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量 QA′=QB′=QA+2 QB =6.4×10-9-2 3.2×10-9 C =1.6×10-9 C
返回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将自身 电荷中和后,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这 样,共转移的电量为 ΔQ=|QB|+QB′=3.2×10-9 C+1.6×10-9 C= 4.8×10-9 C 答案:4.8×10-9 C
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会变,金属箔片仍张开, B正确。(3)
先移走C,再把A、B分开,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
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
张开,C错。(4)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 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箔片都
不会张开,D错。 [答案] B
返回
返回
返回
[例1] 如图1-1-3所示,
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
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
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
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3
返回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不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 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
3.任何方式起电的实质都是电荷的转 移,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不 变。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电荷的电性及作用 (1)电性:用丝绸摩擦过的琉璃棒带 正电 ,用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电 。 (2)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返回
2.起电方法(如图1-1-1)
图1-1-1
D.N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0×10-19 C个电子
返回
解析:M和N相互摩擦,M带正电是因为M对核外电子
的束缚能力小而失去核外电子的结果;由于电荷守
恒,故N一定带等量负电荷,选项C正确。
答案:C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静电的应用 (1)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 互 吸引 ,利用静电力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或分布。 (2)应用:静电应用有 激光打印 、静电喷雾、静 电除尘、 静电喷涂 。
返回
解析:飞机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时,飞机外表面聚集了大量 静电荷,降落时会对地面人员带来危害及火灾隐患。因此飞 机降落时要及时导走机身聚集的静电,采取的措施是在轮胎 上安装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制造轮胎;在印染工作车间也同样 容易产生静电,静电给车间带来火灾隐患,为防止火灾发生, 其中安全措施之一就是车间保持湿度,从而通过湿润的空气 及时导走静电;在复印图片环节中,刚好需要应用静电,在 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是防止导电,保护电工的安全。 答案:C A、B
返回
2.静电的防护 (1)静电危害产生原因:静电力和 静电火花 。 (2)防护方法:尽快把静电导走,如印刷车间内 保持适当的 湿度 ,油罐车尾装有 铁链 ,传送带上 镀银等。
返回
[重点诠释] 对静电的理解与防止途径 在生产和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静 电复印、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灭菌等。但静电 也可能是隐形杀手,它的危害是会产生电火花。如油 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油罐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 电的积累,所以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火花放电,容易 引爆燃油,引起事故。
返回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 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不变。 3.物体带电的实质 物体带电的实质是 电子 的转移。
返回
[重点诠释] 1.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部的质 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相对稳定,核内质子 不能脱离原子核,在起电时,转移的都是核外电子。
返回
[解析] (1)C移近A时,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 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 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也分别 带上了与A、B同种性质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 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错误。(2)C靠近后保持不动,把A、B 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 仍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1.如图1-1-2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
球A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
B,则
()
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 图1-1-2 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返回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
正电
解析:A球带正电,靠近验电器B时发生静电感应,使验
电器金属杆上端带负电,下端金属箔片带上正电而张开, 故选D。 答案:D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原子结构 物质由分子、 原子 、离子等微粒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 成。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 正电,电子带 负电 。原 子的 电子数 与 质子数 相等,呈电中性。因此,物体 不显电性。
返回
防止静电的途径主要有: (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 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的静电要设法导走, 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返回
3.在下列措施中,利用静电的是________,防止 静电的是________。 A.飞机轮子上搭地线 B.印染车间保持湿度 C.复印图片 D.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
返回
2.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
电荷1.60×10-1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0×10-19 C
第 第1 1章 部 分静
电 场
第1节
静电 现象 及其 微观 解释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向一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1.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返回
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 程,其实质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 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电荷在导体中转移。
返回
1.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
片张开。如图1-1-4中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
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图1-1-4
返回
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若金属 球带正电,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 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箔片带正电;若金属球带 负电,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 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箔片带负电,选项B正确。 答案:B
返回
[重点诠释] 1.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产生及 两不同绝缘体摩
条件 擦时
两物体带上等量 现象
异种电荷
感应起电
导体靠近带电体 时 导体两端出现等 量异种电荷,且 电性与原带电体 “近异远同”
接触起电
导体与带电导 体接触时
导体上带上与 带电体相同电 性的电荷
返回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2)电子带的电荷量是最小值,其数值为e=1.6×
10-19 C,物体所带的电量一定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
返回
2.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带电时电量分配原则 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导体接触时会将电荷量平分。
(1)用带电量为Q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 每个小球带电量均为Q/2,且所带电荷的性质相同;
(2)用带电量为Q1的金属球与带电量为Q2的金属球接
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 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返回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应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导体A、B接触与C球靠近时感应电荷的分布。 (2)明确先分开导体A、B再移走C球时A、B的带电情况。 (3)明确先移走C球再分开导体A、B时A、B的带电情况。
接触起电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 导体中的自由电
原因
对核外电子的束缚 子受带正(负)电 电荷之间的 力不同而发生电子 物体吸引(排斥) 相互排斥
得失
而靠近(远离)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返回
2.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两种方法 (1)将质量很轻的物体(例如纸片、头发)放在 它周围,如果被吸引则带电,不被吸引则不带电。 (2)将待检验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根据金箔是否张开可判断该物体是否带电。
返回
返回
[例 2] 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球带电荷量为 q, B、C 球均不带电,现要使 B 球带电荷量为38q,应该怎么办?
[思路点拨] 解题依据为接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首先应考 虑将金属球两两接触,再分析其电荷分配情况。
返回
[解析] 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则每两个接触都会平分 电荷量,故可以先让 A 球和 B 球接触,则此时 A、B 球各带电 荷量12q,然后 B、C 球接触,于是 B、C 球各带电荷量14q,再 使 A 球与 B 球接触,则 A、B 球各带电荷量12q+2 14q=38q。
返回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 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 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量 QA′=QB′=QA+2 QB =6.4×10-9-2 3.2×10-9 C =1.6×10-9 C
返回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将自身 电荷中和后,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这 样,共转移的电量为 ΔQ=|QB|+QB′=3.2×10-9 C+1.6×10-9 C= 4.8×10-9 C 答案:4.8×10-9 C
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会变,金属箔片仍张开, B正确。(3)
先移走C,再把A、B分开,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
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
张开,C错。(4)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 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箔片都
不会张开,D错。 [答案] B
返回
返回
返回
[例1] 如图1-1-3所示,
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
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
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
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3
返回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不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 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
3.任何方式起电的实质都是电荷的转 移,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不 变。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电荷的电性及作用 (1)电性:用丝绸摩擦过的琉璃棒带 正电 ,用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电 。 (2)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返回
2.起电方法(如图1-1-1)
图1-1-1
D.N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0×10-19 C个电子
返回
解析:M和N相互摩擦,M带正电是因为M对核外电子
的束缚能力小而失去核外电子的结果;由于电荷守
恒,故N一定带等量负电荷,选项C正确。
答案:C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静电的应用 (1)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 互 吸引 ,利用静电力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或分布。 (2)应用:静电应用有 激光打印 、静电喷雾、静 电除尘、 静电喷涂 。
返回
解析:飞机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时,飞机外表面聚集了大量 静电荷,降落时会对地面人员带来危害及火灾隐患。因此飞 机降落时要及时导走机身聚集的静电,采取的措施是在轮胎 上安装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制造轮胎;在印染工作车间也同样 容易产生静电,静电给车间带来火灾隐患,为防止火灾发生, 其中安全措施之一就是车间保持湿度,从而通过湿润的空气 及时导走静电;在复印图片环节中,刚好需要应用静电,在 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是防止导电,保护电工的安全。 答案:C A、B
返回
2.静电的防护 (1)静电危害产生原因:静电力和 静电火花 。 (2)防护方法:尽快把静电导走,如印刷车间内 保持适当的 湿度 ,油罐车尾装有 铁链 ,传送带上 镀银等。
返回
[重点诠释] 对静电的理解与防止途径 在生产和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十分广泛,如:静 电复印、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灭菌等。但静电 也可能是隐形杀手,它的危害是会产生电火花。如油 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油罐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 电的积累,所以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火花放电,容易 引爆燃油,引起事故。
返回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 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不变。 3.物体带电的实质 物体带电的实质是 电子 的转移。
返回
[重点诠释] 1.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部的质 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相对稳定,核内质子 不能脱离原子核,在起电时,转移的都是核外电子。
返回
[解析] (1)C移近A时,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 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 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也分别 带上了与A、B同种性质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 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错误。(2)C靠近后保持不动,把A、B 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 仍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1.如图1-1-2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
球A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
B,则
()
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 图1-1-2 有和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返回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
正电
解析:A球带正电,靠近验电器B时发生静电感应,使验
电器金属杆上端带负电,下端金属箔片带上正电而张开, 故选D。 答案:D
返回
返回
[自学教材] 1.原子结构 物质由分子、 原子 、离子等微粒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 成。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 正电,电子带 负电 。原 子的 电子数 与 质子数 相等,呈电中性。因此,物体 不显电性。
返回
防止静电的途径主要有: (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 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的静电要设法导走, 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返回
3.在下列措施中,利用静电的是________,防止 静电的是________。 A.飞机轮子上搭地线 B.印染车间保持湿度 C.复印图片 D.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