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孔子的故事十则

⼀、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仲尼篇》 孔⼦有⼀个弟⼦叫⼦夏。
有⼀天,他问孔⼦,有关他的⼀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师,颜回同学为⼈怎么样?” 孔⼦沉吟了⼀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我要好。
” “那⼦贡呢?”⼦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我好。
”孔⼦笑着说。
“那⼦路,⼦路同学呢?”⼦夏⼜接着问。
孔⼦开⼼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 “那⼦张呢?⼦张难道也有过⽼师之处?”⼦夏满脸狐疑。
孔⼦顿了顿,说:“⼦张同学,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我这个做⽼师的要强。
” ⼦夏听到这⾥,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师,这我就不明⽩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师的地⽅,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师您,学习呢?” 孔⼦见⼦夏这样,忙举⼿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夏说:“⼦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使他变得⼀味地迁就他⼈,影响了⾃⼰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反⽽害了别⼈。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接着对⼦夏说:“⾄于⼦贡,他的⼝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碍。
他精通语⾔的妙⽤,却不识语⾔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 “关于⼦路,”孔⼦继续说:“他英勇过⼈,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动。
这样难免会意⽓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 “⽽⼦张呢,”孔⼦说到这⾥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的⼈,让⼈见之⽣畏,敬⽽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 “因此,”孔⼦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 ⼆、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们往往会联想到温⽂尔雅、谦恭礼让、⽂弱书⽣形象。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 孔子问礼孔子一次问他的门徒,“在进行礼仪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门徒回答道,“根据规定的程序行事。
”孔子问,“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门徒回答:“跟随自己的感觉。
”孔子说,“你们的礼仪培训失败了。
”2. 孔子参观鲁穆公孔子参观了鲁穆公。
穆公问孔子如何改善统治。
孔子回答:“让百姓感受到你的爱。
”穆公反驳道:“我对百姓非常慷慨。
”孔子回答道:“这并不足够。
爱是要展现在言行之间,而不是流于慷慨。
”3. 孔子的弟子写文字孔子的一位弟子问他:“我写出了最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被人们记住?”孔子回答道:“用你的文字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吧。
”4. 孔子的徒弟先君子后小人孔子的门徒子路问:“我们应该先跟谁做朋友,先跟君子还是先跟小人?”孔子回答道:“你应该先跟君子交朋友,因为他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 孔子的学生被狗侵害孔子的一位学生被一只野狗咬伤。
孔子派门徒寻找狗。
当门徒抓住狗时,孔子吩咐说:“不要伤害它,因为它只是在执行它的天性。
”6. 孔子的学生给自己设局孔子的一位学生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当听到孔子赞扬他时,他将弹奏他的琴。
但孔子没有赞扬他,于是他回来摔坏了他的琴。
孔子告诉他:“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你需要更多的努力。
”7. 孔子的学生想和他分享喜悦孔子的学生呈报了他的进步,告诉孔子他在一次辩论中打败了一位对手。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把这个喜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而不是只跟我说。
”8.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有人问孔子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看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的事情,那才是他真正的品性。
”9. 孔子的门徒讽刺他的声音孔子的一位门徒讽刺他的声音。
孔子回答道:“我的声音虽然不甚动听,但我的言语却是有分寸的。
”10. 孔子的一位学生不忠孔子的一位学生对他不忠,孔子提醒他说:“如果你不忠实于自己的师傅,你也不会忠实于自己的国家。
”11. 孔子回避悖论孔子发现了一个悖论:“一个人不能一边说谎,一边帮助别人。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五篇

【导语】孔⼦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物。
⽼百姓叫他做孔圣⼈,读书⼈称他为孔夫⼦。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孔⼦的经典故事关于孔⼦的经典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孔⼦的经典故事 孔⼦的⽗亲死得早,母亲含⾟茹苦地把他抚养成⼈。
在孔⼦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为⼉⼦演奏,有时⾃⼰为⼉⼦吹弹,有时让⼉⼦⾃⼰玩弄。
邻⾥乡⼈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们说:让孩⼦从⼩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
做⼈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规矩不成⽅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
让孩⼦早点接触礼仪、⾳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
邻⾥有了婚丧等红⽩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
孔⼦成⼈以后,对⾳乐的爱好有增⽆减,把⾳乐当成⾃⼰⽣活中的⼀部分。
他在齐国听了韶乐,⼀连学了三个⽉,整⽇沉醉其中。
他说:“真没想到⾳乐的感染⼒有这么强!” 有⼀次,孔⼦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他弹⼀⽀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天。
师襄⼦让他换个曲⼦,孔⼦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曲⼦,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 过了⼏天,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曲⼦,可以弹别的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意。
”孔⼦说。
⼜过了⼀段时间,孔⼦依然在弹那⾸曲⼦,师襄⼦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意了,可以换⼀⽀曲⼦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物形象呢。
”孔⼦说。
⼜过了⼀些时候,孔⼦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肤很⿊,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四⽅,这就是周⽂王。
” 师襄⼦听了⼗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对⾳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更加刻苦地学习⾳乐,他能从⾳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
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到⾳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

孔子的故事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导语: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7篇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7篇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1)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2)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
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
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
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
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孔子十大经典故事(精选篇3)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
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
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
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
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有关孔子的故事

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孔子的故事,欢迎阅读。
有关孔子的故事1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有关孔子的故事2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有关孔子的故事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有关孔子的故事4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
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
”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
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有关孔子的故事5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精神思想
•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的精神思想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 不怨天,不龙人,不二过!
• • • •
严待弟子,善待外人 子贡方人,赐也贤乎哉,于我则不暇 子路好勇于我,无所取材 宰我朽木不可雕,粪土不上墙
• 泰山崩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亲亲相隐
孔子的精神思想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 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 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 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 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 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 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孔子的故事
------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其人
• • • • • • 坚持真理,四处碰壁,却不放弃 人生历程使其成为万世师表 承前启后文化传承 一生坚持忠恕之道 不说人坏话,爱小人及女人之害 成就型人格的人
孔子简历
• • • • • • • 圣人之后 私生之子 家室衰落 一生受女人及小人所害,历史最早的绯闻 博学多才 十五志于学:礼乐射御书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Βιβλιοθήκη 知 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愈规
孔子的精神思想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中庸之道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 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学习孔子好学精神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师事老子、伯玉、晏子、子产、 偶像为周公旦 • 闻韵乐三月不知肉味 • 料量平,畜蕃息,会计当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