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研究

川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研究

川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研究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南地区。

川芎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领域,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川芎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

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我们成功地鉴定了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包括川芎素、川芎内酯、川芎醇等。

川芎素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

川芎内酯则具有镇痛、抗血栓形成等功效。

此外,川芎醇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接下来,我们对川芎的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

川芎的质量评价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外观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形态、色泽、异味等指标,可以通过目视观察和感官判断来进行。

理化性质的评价可以通过测定川芎的含水量、灰分含量、挥发油含量等指标来进行。

微生物限度的评价则是通过检测川芎中的大肠菌群、黄曲霉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化学成分的评价是川芎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进行定量和鉴定。

在分析方法的研究中,我们着重探索了川芎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指纹图谱是一种通过测定药材中的多个成分来评价其质量的方法。

我们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紫外检测器,成功地建立了川芎的指纹图谱。

通过比对川芎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期或不同加工工艺的指纹图谱,我们发现了川芎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为川芎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我们还利用质谱技术进行了川芎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川芎中的化学成分。

我们使用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川芎中主要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定川芎中川芎素、川芎内酯、川芎醇等化学成分的含量,为川芎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中药川芎的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的研究进展
醚(O 6 ℃)m 放置 1 小 时, 3 一 O 5 l, O 时时振摇 , 静 子宫收缩等作用;川芎制剂还具有抗放射线作 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 芎 Lgscm 置, iutu i 取上清液 l l挥干后 , m, 残渣加 甲醇 l l m 使 用 。 cuni gHl h a o o.的干燥 根茎 。神农本草经》 溶解 ,再加 2 , xn t 《 中 %35 一二硝基苯 甲酸的甲醇溶液 53镇静作用川芎挥发油对动物大脑的活 . 收载芎 , 为上品。其原植物 自古以来就有数 2 列 ~3滴 与 氢 氧 化钾 的 甲醇 饱 和溶 液 2滴 , 红 动有抑制作用 , 显 而对延脑的血管运 动中枢 、 呼吸 种 ,产地不同植物名异,因此芎一名 常冠 以地 紫色。 中枢及脊髓反射有兴奋作用 , 量加大 , 剂 则都转 名, 以示区别, 古今用药以产 于四川的川芎为正 b取 本 品 粉 末 l , 乙 醇 2 m , 水 浴 上 为抑 制 。 . g加 0 l置 品。 川芎为我国的传统中药 , 也是著名的川产道 加热 回流 l小时 , 滤过 , 滤液挥干 , 残渣加醋酸 5 对心 、 血管系统的作用 。 . 4 脑 对心脏 的作 地药材。 川芎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 历代医 乙酯 2 l m 使溶解 , 作为供试品溶液。 用川芎 嗪对离体豚 鼠灌流心脏产生 剂量依赖性 家均作为治 头痛、 活血行气 、 祛风止痛药使用 ; 23薄层层析 . 抑制心肌收缩和增 加冠脉流量。川 芎嗪对麻 醉 现代 临床上 主要用于治 疗心 脑血管 系统 的疾 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 , 照薄层 色谱法试 兔 心肌缺 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 有保 护作用 。 病 。 2 0 年版《 在 05 中国药典》 部 收载的 54种 验 , I 6 吸取上述 两种溶 液各 1~2ul, 分别点 于 对脑血管 的作用川芎嗪能显著增加缺血大鼠血 成方制剂和单 味制荆中 , 使用川芎的有 8 , 同一 硅胶 G 薄层板上 , 5种 以正 己烷一醋酸乙酯 (: 浆 中 N 9 O含量 ,降低 MMS总量 和组 织 中 MD A 约 占药典收载中成药的 1% 。川 芎 除销 国内 1 5 I )为展 开剂 , 开 , 出 , 干 , 紫外 光 灯 的含量, 展 取 晾 置 降低血液黏度 , 对大 鼠缺 血性再灌注损 市场外 , 还大量 出口日本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韩 (6 n )下检视。 35m 伤具有保护作用。川芎水提物及生物碱能扩张 国等 1 个国家和地区。 目 , 3 前 国内外对川芎的 供试 品色谱 中, 与对照药材 色谱相 应的 冠脉 , 在 增加冠脉流量 , 改善 心肌缺氧状况 。川芎 研究 已深人到分子水平 ,已从不 同角度阐述了 位置上, 显相 同颜色的荧光斑 。 嚷也能显 著增加清醒小鼠的冠脉流量 。对外周 川芎 的生物学特性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临床 3化学成分 血管及 血压 的作用川芎总生物碱 、川芎嗪能降 应用等情况 , 但对川芎除药用外 , 在其他方面的 川芎含有挥 发油、 生物碱 、 酚性物 质、 有机 低麻醉犬的外周血管阻力 。 应用报道很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川芎这一 酸 、 苯酞内酯及其它成分。 主要成分为藁本 内酯 5 . 血小 板 聚集 、血 栓 形 成 和 血 液 粘 稠 5对 传统 中药 ,现对j芎的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应 (i sl e、 床 内 酯 (ndl e 、 蛇 床 内 酯 度的影响 川芎嗪能延 长体 外 A P诱 导的血小 I I 1uti )蛇 g id c iid ) 新 i D 用做一综合分析。 ( ec ii d )洋川芎 内酯 (eku oie 、 nondl e 、 .i sny nl )阿 板聚集时间 , 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 d 对 还 2 川 芎 的植 物 形 态 、 鉴别 及 特 征 魏酸( r1 c ) 以及 4 fucad , e i i 一羟基 一 一丁基酽内 有提高红细胞 和血小板表面电荷 , 3 降低 血枯度 , 21 物 形 态 .植 酯 ( -hdoy 3 b tlhhI e 、 川 芎 嗪 改善血液流变作用 。 4- y r 一 一 uyp tad ) x i J 芎 别名 :芎 穷 ,小 叶 川 芎 。英 文 名 (h axogie 、 I I eun i z )黑麦草碱 (e l ie 、 n n pl y n ) 胡萝 or 5 近代研 究 ,川芎含有一种油状生物碱 . 6 s e h . o a e r io z e w ̄ l v g h z me n 挥 故 苷 (a cs r ) duo e 1、三帖酯 类 化 合物 川芎 三 帖 以及阿魏酸 、 发油等 。功能麻痹神经 中枢 , to 川芎是多年生草本。高 4 o一7 厘米 , 0 地下 (intre e 、 川芎醌 (e ku oe 、 芎酚 有镇痛 、 x g p n )洋 o e sn ynn )川 镇静等作用 。能抑制大脑皮层 活动 , 兴 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 ,圆柱 (h axog1、 cun i o)瑟丹酸(e ai ai) 。 n sdnc c 等 d 奋延髓呼吸中枢、 血管运动中枢 , 能直接 扩张周 围血管 , 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下肢血流量增 加 , 形, 中空 , 表面有纵直沟纹 。叶互生 , 2~3回单 4川芎的作用功效 数羽状复叶 , 小叶 3 5 , 三角形 , — 对 卵状 边缘又 川芎其性温 , 味辛 , 微苦、 具有活血行气祛 还有降低血压作用 。 对子宫平滑肌 , 小量能使收 作不等齐 的羽状全裂或深裂 。 裂片先端渐尖 , 两 风开郁之功效。 主治血瘀气滞所致月经不调 , 祛 缩 加 强 , 量 则 可 抑制 子宫 活 动 。 大 面无毛 , 仅脉上有短柔毛 ; 叶柄 长 9~1 7厘米 , 风燥 湿 , 活血止痛。 治风冷头痛 眩晕 , 胁痛腹 5 延缓慢性肾损害的作用 。川芎 嗪能够 . 7 基部成鞘抱茎。 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 有短 疼 , 经闭 , 难产 , 后瘀阻块 痛 , 疽疮 疡的功 显著增加肾血流量 , 产 痈 减轻兔肾热缺血模 型的肾 柔毛 ; 苞片 3 6 伞 幅 7 0 总苞和小总苞 效 。中医药理论认 为川芎“ 总 — , ~2 ; 辛香走窜而行气 , 话 组 织损伤 ,还 能提高 膜性 肾炎家兔 肾组织 的 片线形 ; 花梗 1 ~ 4花小 , 0 2; 白色 ; 双悬果卵形 。 血祛瘀 以止血 , 上行头 目而祛风 , 下人血海 以调 S D活性 , O 减轻肾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 花期 7 8 。 — 月 果期 9 ; 片 5 线形 , 月 萼 。 有短柔 经。 并外彻皮毛 , 旁通四肢 , 为血中之气药” 故 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 细胞韵凋亡指数 。J 。 I i 毛; 花瓣 5 椭圆形 , , 先端全缘 , 中央有短 尖突 常用于内服 , 而 主治头痛 眩晕 、 风湿痹痛 、 胸肋刺 芎 对 环孢 索 的肝 肾 毒 性 引起 的胰 岛 P细 胞 的毒 起 , 内弯 曲 ; 蕊 5 与 花瓣 互生 , 向 雄 , 花药 椭 圆 痛、 跌打肿痛 、 闭经痛经、 寒痹痉挛 、 痈疽疮 疡以 性均有保护作用。 本经》 中云其“ 主中 58 芎至少 还有 8种新作用 ,其 中包括 .川 形 ,室 , 2 纵裂 , 花丝细 软 , 伸出于花瓣 外 ; 雌蕊 及产后瘀 阻腹痛等病症 。《 风人脑头 痛, 寒痹经脉挛 急, 除脑 中冷痛,面 改善软脑膜 和外周 的微循环: 抗血小板凝聚 : 抑 子房下位 , 室 , 2 花柱 2 。 制血栓素 A和增加前列 环素的深度 ; 增加脑血 2 川芎 的鉴别 . 2 上游风来 去, 目泪 出” 。 5 药理 研 究 流量 ,其作用优 于罂粟碱 ;能保护实验性脑缺 221 . 性状鉴别 :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 团块 。 长约 4 8 — 厘米 , 直径 4 6厘米。  ̄ 表面深黄 51川芎 有抑制平滑肌 收缩 的作用。川芎 血 ; . 减轻脑水肿和微 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 淀; 增 棕色, 有多数隆起 的环状轮节 , 并有多数瘤状突 既为妇科要 药, 又系治疗头痛 良方 , 以疗理风 加颅 内中小动脉的顺应性脑血管病 、偏头痛有 尤 还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 , 治疗 起 的茎痕 , 凹陷 , 顶端 下侧及 轮节上有点状隆起 寒 、 风热 、 血虚之头痛著称 。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 显 著的预防作用。 脑变性疾病后出现的脑血 的根痕 。 质坚实。纵切 片边缘不整齐 , 形似蝴蝶 发现 ,川芎提取液��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川芎,又称为川芎、川芎子,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常用中药材。

川芎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且被认为具有抗炎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本文将综述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一、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挥发油、生物碱、酚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为重要的成分,包括酯类、醇类和酮类。

这些化学成分在川芎中发挥着抗炎作用。

二、川芎的抗炎机制川芎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1. 抗氧化作用: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3. 调节免疫系统: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通过以上机制的综合作用,川芎可以有效地发挥抗炎作用。

三、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1. 实验研究:许多实验表明,川芎可以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组织炎症反应。

2. 临床研究:一些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川芎的抗炎作用。

例如,一项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川芎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关节肿胀和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川芎可以改善内源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哮喘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

四、川芎在临床中的应用由于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它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1. 风湿性关节炎:川芎可以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药材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 igusticum chuanxiong H 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于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疼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疾病,是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制剂常用中药。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川芎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参考。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一、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苯酞类及其他类成分。

1.挥发油川芎根茎含挥发油约1%,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等,且随着所用提取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陈友鸿等[1]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水蒸汽蒸馏法从川芎中分离出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28和34种成分并认为藁本内酯、二氢藁本内酯、丁烯基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季芳等[2]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设置不同条件及贮存条件,将样品分成五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45个成分。

洪鹰等[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主要的组分为正丁烯苯酞、正丁基苯酞、东川芎内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瑟丹酸内酯。

2.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嗪,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

3.酸性或酚性化合物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琥珀酸和亚油酸等[8]。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川芎,学名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川芎穗、四川川芎。

它是伞形科川芎属植物的干燥根茎部分,主要生长在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

川芎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被称为“补气活血、行气止痛”的好药。

本文将重点介绍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化学成分川芎被广泛研究,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和红素类化合物。

挥发油是川芎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酮、丁香酮、伞花烯酮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川芎独特的香气,并具有补气活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红素类化合物是川芎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中包括红花酮、川芎红素、丹参酮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川芎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C、镁、锌等。

二、药理作用1. 补气活血川芎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是补气活血。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红细胞的弹性,促进血管扩张。

此外,川芎还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这些药理作用使得川芎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疾病。

2. 舒筋活络川芎还具有舒筋活络的药理作用。

川芎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通,从而缓解痛症。

此外,川芎还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炎症,对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抗血小板聚集川芎中的红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而血栓的形成往往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川芎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抗炎作用川芎的红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 调节免疫川芎的红素类化合物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们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

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

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

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

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

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

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

近年来,报道的二聚体类化合物较多,主要有3’,6,8’,3a-二聚藁本内酯(3,,6,8’,3a-diligustilide)、Z,Z-6,6’,7,3’a-二聚藁本内酯(Z,Z-6,6’,7,3’a-diligustilide)、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等。

萜烯类川芎中的萜烯类成分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6-丁基-1,4-环庚二烯(6-butyl-1,4-cycloheptadiene)、桉叶二烯(eudesma-4,11-dlene)、3-蒈烯(3-carene)、松油烯(terpinene)、3,7,7-三甲基-11-甲烯基螺[5,5]+-2-烯(3,7,7-trimethyl-11-methylene-spiro[5,5]undec-2-ene)、柠檬烯(limonene)、荜澄茄油烯(cubebene)、5,5-二甲基-二环[6,3,0]H■--1,7-二烯-3-酮(5,5-dimethyl-bicyclo[6,3,0]undeca-1,7-dien-3-one)、川芎三萜(xiongterpene)等成分[2,3,6]。

有机酸及其酯类川芎中的有机酸、脂肪酸及其酯存在于挥发油和水溶性部位,主要有:阿魏酸(ferul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芥子酸(sinapicacid)、號珀酸(succinicacid)、软脂酸(palmiticacid)、软脂酸甲酯(palmiticacidmethylester)、软脂酸乙酯(palmiticacidethylester)、十七院酸(heptadecanoicacid)、油酸(oleicacid)、十八碳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acid)、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12-octadecadienoicacidmethylester)、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12-octadecadienoicacidethylester)、单棕榈酸甘油酯等。

生物碱川芎中的生物碱成分主要有川芎嗪(tetramethylrazine)、黑麦碱(perlolyrine)、三甲胺、腺嘌呤、腺苷、胆碱、尿嘧啶等。

这些生物碱均为小分子化合物,且含量低。

现代研究报道最多的是川芎嗪,包括提取、分离、合成和含量测定等。

但是,川芎嗪在川芎中的存在与否及其含量高低一直存在争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川芎嗪是川芎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建立了测定川芎药材和饮片中川芎嗪含量的方法。

但文献报道的川芎药材中川芎嗪的含量(~_1)差异很大,相差几万倍。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川芎中没有川芎嗪,即使有,其含量小于,对评价川芎药材的质量没有意义。

因此,对川芎中的总生物碱及川芎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川芎中川芎嗪的存在及其含量。

多糖川芎中多糖的含量约%。

孙晓春等人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川芎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纯化,得到LCXP-1,LCXP-2,LCXP-3三部分多糖。

其中,LCXP-1和LCXP-2均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而LCXP-3则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组成,为药量学研究和中成药加工奠定基础?。

2川芎的药理作用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

广泛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腹诸痛证。

川芎的主治病证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和疼痛等病变密切相关,如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缺血性脑病、高粘血症等。

有关川芎的水提物、苯酞类成分、藁本内酯、川芎内酯A、总生物碱、川芎嗪及其注射液等化学部位/成分的药理研究文献报道甚多,主要涉及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脑缺血作用川芎为活血化瘀药类中的“活血止痛药”,其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与抗脑缺血、抗血栓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川芎嗪易透过血脑屏障,对多种实验性局灶性或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促进整体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增殖,从而修复、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对脑功能自身恢复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川芎嗪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缺血区组织结构的损伤,明显改善神经症状?;静脉注射川芎嗪也能减轻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脑组织损伤,改善脑功能。

同时,临床也发现脑出血病人早期应用川芎素(阿魏酸钠片)治疗,能有效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的吸收,改善血肿周围的低灌注血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川芎嗪抗脑缺血的机制与抑制神经元凋亡、抗氧自由基有关。

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BaxmRNA 表达增强,川芎嗪能够下调CIR海马神经元BaxmRNA 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

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川芎嗪也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来减轻脑组织损伤?。

张景秋等人发现川芎嗪具有抗氧自由基作用,可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此外,川芎生物碱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一氧化氮、丙二醛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的损害。

保护心脏作用①抗心肌缺血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减轻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抑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溢出,减小实验性心肌缺血的范围,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对抗体外血浆凝血,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川芎嗪注射液也能保护心脏,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发的损伤,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病变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和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有关。

研究发现川芎嗪注射液对促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亦是其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之一。

此外,川芎嗪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川芎嗪预处理,能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心肌酶漏出减少,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认为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_。

张浩等人的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减轻缺血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改变的程度,具有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折返形成有关。

@抗心肌炎与心肌肥厚川芎嗪对病毒性心肌炎有保护作用,能抑制大鼠压力超负荷所致心肌肥厚。

川芎嗪可通过下调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Fas/FasL 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伤。

川芎嗪能抑制大鼠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肥厚,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ERK-1)mRNA的表达有关。

③抗动脉粥样硬化川芎嗪能通过抑制或阻断动脉粥硬化危险因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紧张素II(Angll)诱导的核因子kB出活化及核内移位,抑制血管壁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抑制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总苯酞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增殖作用川芎水提液及川芎嗪均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研究表明,川芎药液(传统方法制备)能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与通过调节Bcl-2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而影响Caspase凋亡信号传导系统有关。

川芎嗪亦可抑制血管内皮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

川芎内酯A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停灌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川芎嗪对AngII诱导的VSMC 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表达有关,并且在相同培养时间内,随着川芎嗪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活度及PDGF-B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提示川芎嗪的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镇痛作用川芎辛温升散,性善疏通,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川芎水煎剂能抑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静催眠作用。

川芎水提取物能明显减轻受损神经根的水肿变性、髓鞘脱失等损伤,减轻模型大鼠的颈神经根性疼痛。

川芎嗪有钙离子拮抗作用,能舒张血管发挥抗血管痉挛作用,较好地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并促进前列腺素I2和血栓素A2的平衡,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效治疗血管性头疼。

保护视神经作用川芎嗪能明显缓解过氧化氢对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的氧化应激损伤,并上调与细胞生存密切相关的神经体微管蛋白-2和神经保护肽的表达水平。

郑新国等研究表明,川芎嗪能降低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进一步引起钙离子内流受限,导致光感受器细胞钙离子浓度降低,并直接增加视网膜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模型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此外,川芎嗪通过抗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亦可减少模型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