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天净沙·秋思课文笔记

天净沙·秋思课文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 体裁。
- 这是一首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式,“秋思”是题目,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是秋天的思绪。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 枯藤:枯萎的枝蔓。
2.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3.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4.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5.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游子。
6.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三、诗句赏析。
1. 画面描写。
-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 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是最有秋天特征的典型景物,给人一种衰败、凄凉之感。
“昏鸦”则点明时间是傍晚,乌鸦归巢更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这三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不用一个动词,就勾勒出一幅萧索的画面。
-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此句描绘出一幅温馨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
“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清幽、安适的乡村生活场景。
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烘托出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点明旅途之漫长,“西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瘦马”既写出了马的疲惫不堪,也暗示了游子的羁旅漂泊之苦。
这三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形象。
- 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傍晚时分,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游子却漂泊在天涯。
“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游子的愁苦到了极点。
整个画面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增添了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
2. 情感表达。
- 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秋天特色的意象组合,将这种情感层层渲染,从景物的萧索到旅途的孤寂,最后直抒胸臆,以“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题,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游子的思乡之苦和羁旅之愁。
高考必备古诗文《天净沙秋思》情景默写

高考必备古诗文《天净沙秋思》情景默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助记]前三句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深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助记]四、五两句抒写内心深处的无尽伤痛。
【易错字·写三遍】
【情境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描绘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思念家乡的悲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净沙秋思重点笔记

天净沙秋思重点笔记考点一、元曲元曲:是继唐宋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分套数和小令。
小令在元代又叫“叶儿”,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曲牌不同,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也不同。
元曲的代表作家有白朴、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等。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文体常识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考点二、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中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出名,元人周德清称他为“秋思之祖”。
考点三、诗歌断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天净沙.秋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华丽、浮华)之音___ 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 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 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特点+作者情感倾向
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闲适恬淡 苍茫辽远 清幽明净 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高远深邃
深邃沉郁
恬静优美 淡雅幽远
幽僻冷寂 萧瑟凄凉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夕古 阳道 西西 下风 ,瘦 马 。
诗歌艺术审美对象
意 象
柳 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 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芭 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 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 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 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如: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 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 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 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 如: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 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出自《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的诗

《天净沙秋思》的诗《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衍生注释:1.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
2.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此句看似温馨,实则与游子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
3.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嶙峋的马,表明路途的艰辛和游子的疲惫。
4. “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更添孤寂之感。
5.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的游子。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二、赏析:这首小令短短几句,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开头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都是三个名词的并列,没有一个动词,却像电影镜头一样,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昏的,这一系列的衰败景象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种凄凉的氛围。
而“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是温暖的画面,可这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是别人家的团圆,更加深了自己的孤独。
“古道西风瘦马”则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游子的孤苦无依。
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夕阳的映照下,断肠的游子远在天涯海角,那种思乡之情和孤独感达到了极致。
整首曲子情景交融,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
他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颇高,被誉为“曲状元”。
他的作品风格豪放中不失清逸,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一生也经历了仕途的坎坷,这或许也是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孤独、悲凉情感的原因。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工作结束后,我独自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
那时候正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街小巷。
我看到街边有一些老房子,周围有几棵枯树,树上偶尔有几只乌鸦飞过,这场景突然就让我想起了“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古诗解释大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作者介绍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四、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五、赏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之情
炼字法:
炼字: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 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来表情达意。
对比赏析: “夕阳斜下,断肠人去天涯”与原文“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经典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艺 术 特 征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猜一元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 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 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 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谢谢观赏
1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 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
2 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3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
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思想感情:
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 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 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 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 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后世评价:秋思之祖
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 之祖”。
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 “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 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 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 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 }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 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凄凉
对比 反衬
{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