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合集下载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见证新中国交通的60年变迁
Biblioteka 路蒸汽机车 磁悬浮列车 高铁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新中国铁路发展的三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系统瞄准世界铁路 先进水平,运用后发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坚 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用短短几年时间,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在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世界最前列。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 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 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 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铁路发展成就 *铁路概况视频
(4) “八五”到目前为止。 八五”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 八五”初期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 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 质量的要求。在国道网规划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五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规划。为利用境外资本对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 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 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 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 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期概况
•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 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 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 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 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 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 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分析我国客货运输结构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

分析我国客货运输结构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

运输经济学作业二分析我国客货运输结构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客运结构演变:建国之初,我国客运结构比较单一,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水运、航空只起辅助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客运虽还是旅客周转量,铁路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公路和民航稳步上升。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客运以铁路为主,1970年完成旅客周转量仍占69.60%,公路占23.30%,航空很少。

进入20世纪80年代,客运结构更发生了明显变化,铁路比重继续下降,公路和航空在客运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到1995年,铁路客运量仅占8.76%,旅客周转量占39.39%,而公路客运量达到88.76%,虽然公路客运运距较短,但旅客周转量比重也达到51.13%,航空客运量虽低,但周转量比重占到7.57%,说明航空在长途客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五”和“七五”期间,铁路和公路旅客运输结构的变化幅度比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要小得多。

“九五”和“十五”期间,航空客运的比例逐渐增大,旅客周转量比重达到了11.71%,公路运输占据了主导地位,客运量达到90%以上,旅客周转量也保持50%以上。

2010年11月累计客货运输统计数据显示:公路客运仍是旅客运输主要方式,占客运总量93.28%,与此同时,民航旅客运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逐渐成为旅客运输重要新生力量。

客运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是决定客运结构的首要条件。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而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又决定着人们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偏好与客运结构。

当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人们对运输方式的选择更注重经济性;整个社会还不太富裕的时候,劳动时间的价值也不太高,人们旅行的时候并不过分注重旅行的速度。

只有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注重旅行的舒适性和个性;只有当人们的劳动时间有相当高的价值时,人们才更重视旅行的速度。

(2)当价格因素不成为人们自由选择运输方式的制约因素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行速度方面的差别是推动客运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

中国交通60年巨变中国速度超越世界速度

中国交通60年巨变中国速度超越世界速度

中国交通60年巨变中国速度超越世界速度首都机场T3航站楼公元2009年4月20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中国交通史册: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将成为历史。

而6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座县城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墨脱公路,是一个句点。

但也是一个开始,是中国交通发展新篇章的卷首词。

中国速度超越世界速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公铁大桥。

然而,当时中国并未掌握现代化大桥建设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前苏联的桥梁专家。

武汉长桥大桥通车后的50个年头,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热烈的掌声,这是送给中国——2007年6月,中国桥梁工程师代表团前往美国历史名城——匹兹堡参加第24届国际桥梁会议。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方明山在日记中写道,“大会安排我国工程师凤懋润作报告,内容是中国桥梁建设。

报告得到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凤懋润落座后又不得不两次起身鞠躬致谢。

”凤懋润回忆说,“许多华裔桥梁专家会后告诉我,知道祖国这些年发展快,但没有想到这样快!进步这样大!你们干得好,敬佩呀!”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上跑的是老旧的蒸汽机车,浓烟滚滚,速度缓慢;而今,现代化的京津城际动车组时速高达350公里,打破了欧洲和日本保持的300公里左右的世界最高时速——中国速度超越了世界速度;谁能想像,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机场设施简陋,停机坪空空荡荡——1950年全国的旅客运输量仅仅1万人,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往8个城市;而今,首都机场已拥有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高峰期每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到今天,中国民航年运输总人数超过1.92亿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条,机队规模达到2038架;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只有少量的运输船舶;而今,这条黄金水道干线货运总量达到10亿吨,超过内河水运发达的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的莱茵河,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一半左右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而今,从陆路到水路,从铁路到民航,从邮政物流到港口运输,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突飞猛进,一个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形成……截至2008年底,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30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1949年-2008年全国公路里程变化表全国公路里程(万公里)1949年-2008年铁路运输发送量周转量变化表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6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60302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比例增加到98.54%,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的各个角落,乡镇客车通达率达98%;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比60年前增长1290多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8万公里,相比1949年全国2.2万公里增长三倍多,未来三年,我国更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全国1小时至8小时铁路交通圈,将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中国高速公路60年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60年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60年:从一条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从零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国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6万公里,只有短短9年。

这样的“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现在,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已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快速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丰碑。

60年前,我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60年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二。

我国的高速公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现在翻开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图,横贯东西南北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如条条巨龙,舞动出令世界惊叹的成绩。

在共和国60周岁生日之际,我们再次翻开历史画卷,回顾这段公路交通的辉煌史。

前期酝酿:困难重重,逐个攻破最开始不知道高速公路长啥样“什么叫高速公路?我们最开始任何概念都没有。

”中国高速公路的奠基人、工程院院士沙庆林回忆起最初酝酿高速公路的情形。

这位现已79岁高龄的老人见证了我国60年高速公路发展的辉煌史。

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均不到二级。

从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逐渐增加公路的建设,但是公路路面质量差,高速公路就更不用说,根本不存在。

80年代末,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后果充分暴露出来,社会各界对修建高速公路问题非常关注。

“可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从没见过高速公路啊,所以在1975年的时候交通部第一次组织考察团到日本去看看到底什么叫高速公路。

”沙庆林笑言。

认识统一过程艰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一个课题叫“高速公路修建技术”。

可是,刚提出后,社会各界认识并不统一。

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声音充斥着报纸、杂志,给修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直至1989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

“这样的结论是明确的,这已经不是理论问题”。

新中国60年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

新中国60年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

h g e e au e a d o l xr mey h g e e au e a e c mp r d a d a a y i. I e f t r l t o — ih tmp r t r n n y e t e l ih tmp r t r r o a e n n lss n t u u e ci e z n h ma
t mp r t r e d b c me e y i o t n . C mb n n i h y t h o e h g e ea u e f l e o s v r mp r t o ii g w t t e wa o c o s ih—t mp r t r n e n c i i a h e e au e id x i l —
9 . 6 的建 制0 s h l p v me t he pa e nttmp r t r il s’ c a e r l s o o tn o e e — d y t o i g f ra p a t a e n .t v me e e au e f d e h ng u e f c n i u us s v n a
到有路 , 再到 走得顺 畅 、 便捷 , 实现 了跨越 式 的 发展 。新
中国成立后 , 开始 了大规模的公路交通建设 。到 17 9 8年 , 我 国公路 通车 里程达 到 8 9×1 k 0 m。改 革开放 后 , 了 为 大国腾飞的梦 想 , 进 的号 角再 度 吹 响 : 要 想 富 , 修 奋 “ 先 路” 口号 , 2 的 在 0世纪 8 0年代初 响彻 大江南 北 。我 国交 通 开始实现从 “ 有路 可走 ” 向 “ 得顺 畅 ” 走 走 的再次 跨越 。
省 际和经济 区域间 , 实现 4 0k 至 5 0k 0 m 0 m内 当 日往 返 , 80 k 0 m至 1 0 m 内朝 发夕 至。 0k 0 修一条路可 带动 一 方经济 , 铺就 一张 交通 网可 以拉 动整个国 民经 济 。我 国交通 发展 的速 度 , 从一 个侧 面 印 证着我国经济快速增 长的速 度。 沈大高速公路 自 18 年通车 以来 , 98 沿线崛起 2 0个大 型集贸市场 , 立各 类开发 区 8 建 5个 , 引来 2 1 0 家三资企业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交通运输业50年发展概况2021年10月09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旧中国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自1872年清政府创建招商局,到新中国成立前的70多年,运输发展极为缓慢,装备破旧,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民间运输工具大量使用,运输布局很不合理,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规蘑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2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网持续发展建国初期,新中国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巩固国防的需要,经过50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

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

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和24.3%。

福建、贵州、甘肃、青孩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

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

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

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

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我市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

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观虽有改善,但仍需推广。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

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城市马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交通知识的教育,每个人也严格按照交规出行。

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较其他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

每天,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

例如,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

有的时候我过马路,经常会看见红灯时行人无视信号灯闯红灯,或者绿灯时汽车利用交叉路口时间差不顾过马路的行人加速冲过去等情况。

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车水马龙,互不相让。

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车辆依法行车,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

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

历史期末论文: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

历史期末论文: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

历史期末论文: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交通运输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60年来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摘要:建国60年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变化更可谓翻天覆地。

本文将通过结合6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历史成就历史数据,就交通运输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60年的沧桑巨变有着更为深刻更为形象具体的认识,对我国未来的交通发展有更为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交通公路铁路航运民航跨越式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一、 6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0年的风雨,60年的奋斗,60年的辉煌,我国的交通事业在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建设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泥土路变为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构成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一座座小木桥变为钢铁巨龙横跨大江南北,从此天堑变通途;一艘艘小渔船变为摩天巨轮遨游四海,货物流通达八方??60年的建设,中国从无路到有路,再到走得顺畅便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面对旧中国的落后现实。

1949年以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贫穷而空白,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发展相对缓慢,设备陈旧。

民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动物驱动的车辆和木制帆船,广阔的内陆地区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

当时,中国只有8.07万公里的道路,其中只有40%是铺面的;铁路营业里程仅2.18万公里(所有铁路车辆均为蒸汽机车);内陆水道7.36万公里,包括水深超过1米的水道-1-新中国60年来交通运输的巨大变化道仅仅2.42万公里;民航线路1.13万公里,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30多个只可以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

然而,伴随着开国典礼的敬礼,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

1949年11月,民航局成立,揭开了中国民航业的新篇章。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挖出了第一铲土。

同时,全国公路、水路、港口建设也全面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 200万辆。

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辆汽车。

建国初期——交通很不方便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

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

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

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

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

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

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

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

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

比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普及率更高,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叮叮当当”的响声。

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

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北京用55年从解放初期的二环发展到了五环。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1949年时,北京市区道路仅有215 km,铺装路面6条。

解放至今,共修建了公路2 529条,共12 306 km。

其中高速公路144 km、公路1 283 km、桥梁2 110座,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国市级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

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载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5亿万t,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 000万t。

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则使它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将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

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

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的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

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9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将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了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

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

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同时应该指出,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进入21新世纪——交通飞速发展高速公路世界第二历史回放:2009年4月20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3年后,墨脱“全国惟一一个不通公路县城”的历史将结束。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几十年来社会各界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强公路网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在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同时,加快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整个公路运输网络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

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02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

路面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得到很大提高。

到2008年底,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全国公路路面铺装率达到53.5%。

公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27倍。

高速公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构筑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通车,标志着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1988年之后,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连创新高,1999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2年突破2万公里,2004年突破3万公里,2005年突破4万公里,2007年突破5万公里,2008年突破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

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近4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由90.5%和65.8%增加到98.54%和88.15%。

全国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

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营运铁路亚洲居首历史回放:2008年8月1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胜利通车。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火车一响,黄金万辆”表达了公众对铁路的期盼。

200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7.9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里程均位居亚洲第一。

经过持续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国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得到优化,运输限制明显减少,主要运输通道能力紧张状况大为缓解,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客运专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在建规模已达1万多公里。

到2012年,我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并建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铁路系统。

大能力通道建设顺利推进。

到2012年,我国铁路将新增1.3万公里区际干线,建成1万公里复线,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网和煤运网络,并将形成1.7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满足高附加值货物快速运输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6次大面积提速,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发展重载运输,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

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空中走廊更宽更广历史回放:2008年2月29日,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启用。

民航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最重要的通道,依托突飞猛进的空中走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航事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世界民航大国的光辉发展历程。

60年来,我国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大幅度增加了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并根据市场的热点变化,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民航还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532条,形成了一个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以及联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都拥有较现代化的民用机场,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也拥有相应规模的民用机场。

2008年,全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40576.2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883.4万吨。

港口体系日趋完善历史回放:2007年11月28日下午,随着“中远希腊”号所载集装箱在天津港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起吊,我国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亿标准箱。

港口被誉为“中国之窗”,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是通过港口完成的。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矿、油、箱、粮五大运输系统,具备靠泊装卸30万吨级散货船、35万吨级油轮、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内河航道基本形成“两横一纵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网,水运供给能力显着提高。

截至2008年底,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3.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1416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28万公里,是1949年的1.7倍。

经过6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海运船队跃居世界第4位,拥有轮驳船18.4万艘、1.24亿载重吨,分别为1949年的41倍、310倍。

运输船舶基本实现大型化、专业化,全面淘汰了帆船、挂桨机船和水泥质船;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双双进入世界十强。

水路货物运输量为29.5亿吨,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0亿吨,分别是1949年的116倍和700倍,亿吨大港达到16个,7个大陆港口进入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近10多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亿标箱。

同时,海事监管、海上搜救体制不断完善,我国水上主权、水上安全、水城环境得到保障,使“中国之窗”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管道运输四通八达历史回放:2009年2月7日,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正式开工。

西气东输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经1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干线,总长8704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