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盐城市解读
盐城历史调研报告

盐城历史调研报告
盐城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该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盐城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个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土。
公元前333年,楚国的大夫屈原被放逐到盐城地区,开始了他的“离骚”创作。
屈原的《离骚》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随着历史的发展,盐城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公元256年,东吴政权建立,盐城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开始了对外
贸易活动。
此后,盐城的经济繁荣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盐城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盐业中心。
当时,盐城盐业规模庞大,产量居全国之首。
盐业的繁荣带动了盐城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涌入该地区。
近代以来,盐城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06年,盐城成为苏南水陆交通枢纽。
20世纪初,盐城的工业开始崭
露头角,从传统的盐业转向了制糖、制盐、造纸、纺织等产业。
1956年,盐城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置的地级市。
改革开放以来,盐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6年,盐城海
关成立,标志着盐城开放经济的起步。
此后,盐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
如今,盐城已经成为江苏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全国级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
总的来说,盐城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楚辞的发源地,到盐业的繁荣,再到近代以来的工业发展,盐城一直在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
如今,盐城正朝着更加繁荣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盐城导游解说词

盐城导游解说词盐城导游解说词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潮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
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
目盐城市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阜宁的三灶镇、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
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
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盐城历史调研报告

盐城历史调研报告1. 引言本文档是对盐城历史的调研报告,旨在对盐城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盐城历史的回顾,可以更好地了解盐城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盐城的历史文化。
2. 盐城的历史背景盐城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长江入海口,是江苏北部的门户城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盐城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在历代的统治者的影响下,盐城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3. 盐城的文化特色盐城是一个富含民俗文化的地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盐城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族风情。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盐城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着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 丰收节盐城的丰收节是盐城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盛大仪式。
每年秋季丰收时,盐城各地都会举办精彩的庆祝活动,有舞狮、踩高跷、舞龙等传统表演。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盐城丰收的喜悦,也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祝愿。
3.2 剪纸艺术剪纸是盐城的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盐城的剪纸艺术以其精细、独特的造型和花纹而闻名。
盐城的剪纸作品以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题,一方面展示了盐城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另一方面也传承了盐城的历史文化。
4. 盐城的历史遗迹盐城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城市,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盐城的发展历程,也是了解盐城历史的重要窗口。
4.1 盐城古城遗址盐城古城是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位于盐城城区中心的古城遗址是盐城的发源地,通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可以了解盐城的起源和发展。
古城遗址保存了一些古建筑和文物,是了解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
4.2 密州古城密州古城是盐城的又一历史遗迹,也是江苏省最早的州城之一。
密州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城墙、城门、官衙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朴、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游览。
5. 盐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的家乡盐城简介

我的家乡盐城简介我的家乡盐城简介盐城,江苏省东部沿海重地,是中国融合城市,是中国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鲜食水产品城市。
经济总量居江苏省第4位,其中化工、机械、汽车、轻纺四大支柱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区位特征:盐城市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交通中心,东临黄海,南连长江,北接淮河,与上海、南京等0.5-2小时经济区紧相连。
历史变迁:盐城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十闾洲”的美誉。
盐城在早期历史上属于楚地,后隶属于大足郡、淮阴郡、淮南郡等地。
唐代属扬州地区,宋朝时设盐城府。
元、明、清三朝时历史文化繁荣,状元、进士、科举跻身名人榜的多达百余位。
自然环境:盐城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年平均温度15.8℃,全年无霜期230天以上。
盐城市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之一,花园长江、洪泽湖等优美的水域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成为了盐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资源优势。
经济产业:盐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理念相当先进,已建成了百亿产值的苏北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特钢等重点项目更是进一步扩大盐城市在钢铁行业上的话语权。
而工业企业近几年来对环保非常重视,进行了全面的环保治理,成功转变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新城。
旅游景点:盐城市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盐文化第一城”、“苏北文化之乡”。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周恩来同志故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荆园和中国科学院盐城陆地机械研究所赢得了全国园林环境优化奖和全国设计大赛金奖等殊荣。
洪泽湖是中国四大原生态淡水湖,盐城市又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鲁班鱼养殖生产和产销基地。
在盐城市南通市区的陶瓷文化旅游区,可以看到具有浓厚地区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展示与制作现场。
总体来说,盐城市是一座充满朝气、富饶优美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江苏盐城改革开放巨变

江苏盐城改革开放巨变江苏盐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江苏盐城改革开放的巨变。
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市建设、农村改革、工业发展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盐城市规划建设了众多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和配套设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盐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城市。
盐城的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等交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农村改革在农村改革方面,盐城市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综合素质,农村发展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3.工业发展工业是盐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之前,盐城市主要以手工业和贸易为主。
改革开放后,盐城市重点发展了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机电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大力培育了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二、文化发展江苏盐城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发展也成为江苏盐城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1.保护文物古迹江苏盐城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保存了许多名胜古迹,除了实行完善的文化保护政策,管理和保护也得到了加强。
2.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盐城市新兴产业之一,在影视制作、博物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3.教育发展江苏盐城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断上升。
盐城市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中小学。
不仅如此,盐城市还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
三、社会进步江苏盐城的社会进步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社会保障盐城市重视社会保障,发展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等方面。
低保、医保等制度也逐步完善。
2.医疗改革盐城市开展医疗改革,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诊疗流程、医疗费用等方面都得到优化,给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环境保护盐城市也把环境保护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之一。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苏北平原地带,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盐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与其地理地位和历史沿革密不可分,其内涵丰富而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盐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一、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盐城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孔子曾说:“盐有五味而为之者,莫加于江淮之间”。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和交换媒介,盐城是最早炼盐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城一直是个以盐业闻名的城市,盐是盐城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盐城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又多元,古时候盐城是冶铁之地,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冶铁遗迹,如戚墅堰、金山岭等,其中的金山岭矿区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盐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渔业和农业文化的城市。
漫长的江海河湖天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长江到东海,从潮间带到滩涂,盐城的水产资源在江苏省内独树一帜,盐城市也以其海鲜美食而多次荣膺全国农业展示交易会金奖。
而盐城的作物品种也繁多,如盐城竹笋、盐城杏花草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中式弹唱、米袋戏、镇海龙灯、铜钱铺床、盐城民间民俗体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几乎涵盖了盐城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米袋戏是盐城传统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一般是在年夜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演出。
该戏曲主要以说唱为主,器乐的演奏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器乐演奏除了可以为戏曲添彩增色之外,也能让现场的观众互动参与,会使得观众更有感觉、更投入。
铜钱铺床是盐城传统民间的婚嫁习俗之一,铜钱的来源多数是自家积蓄,或者是回收,由于铜钱的数目是以百计或千计为单位,而且在婚礼上要铺床枕袋,十分用心繁琐,也可以看作是新人对新家前途美好的一个寄托和表示。
另外,盐城的民俗体育,如镇海龙灯、蛙跳、夯土坨等也有着自己的风采,具有独特的魅力,目前也成为了盐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盐城市人文地理介绍

盐城市人文介绍历史沿革西周前为“淮夷”地。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始建盐渎县。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
南北朝先设射阳郡,后改盐城郡。
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
唐初,废射州,复置盐城县,属楚州;乾元元年(758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
宋代,盐城属楚州。
元代隶扬州路、淮安路。
明清时分属扬州、淮安2府。
其间,阜宁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县,东台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
民国期间,先属淮扬道,后废道隶省,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盐城县、东台县、阜宁县、兴化县,治所驻盐城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
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成立盐城专区辖盐城、射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合德镇)、建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湖垛镇)、阜宁、淮安、滨海(由原阜宁、涟水、灌云3县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东坎镇)、涟东(为原涟水盐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县人民政府驻大程集)7县。
专员公署驻盐城镇。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
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
盐城专区辖8县1市。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盐城专区。
盐城专区辖盐城、淮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
盐城城市介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推介PPT图文课件

盐城麻糕
这是一种传统的盐城小吃,以糯 米粉、芝麻、糖等为主要原料烤 制而成,口感香酥可口。
盐城糖画
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以 糖为原料制成各种图案和形象,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
04
盐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
盐城民间艺术
盐城民间舞蹈
盐城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如龙舞、狮舞、花鼓舞等。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是盐城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
盐城民间音乐
盐城民间音乐以民歌和器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淮剧”和 “盐阜快板”。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盐城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盐城民俗节日
旅游个性化需求
游客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更加注重旅游行程 的自由度和定制化服务。
旅游目的地营销
盐城应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和推广,提高知名 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
盐城应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如博物馆、文化节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盐城民俗文 化。
历史背景
盐城历史悠久,自西汉高帝六年(公 元前201年)建县以来,已有近2200 多年的历史。
盐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盐业重镇, 因盐而兴,也因盐而名。
文化特色
盐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
盐城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如东台鱼汤面、建湖藕粉圆子 、大纵湖醉蟹等地方特色美食和射阳草编、阜宁玻璃工艺品 等传统手工艺品。
盐城民俗节日概述
盐城地区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如“二月初二”“三月三”“七夕节 ”等。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反映了盐城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
建国60年来,盐城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迈开了公路发展的前进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7134.8公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39倍。
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像一条条流动的血脉,让盐城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充满了无限活力,孕育着勃勃生机。
60年,铭刻公路巨变轨迹盐城现代公路交通在新中国的摇篮里起步,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
时间忠实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争的摧残导致道路失修,到1949年,盐城境内可通行汽车的仅有通榆线弯弯曲曲、宽狭不一的122.9公里土路,公路桥梁全部是木质结构的临时性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医治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公路交通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78年底,盐城全市通车总里程达2036.7公里。
但是,当时没有一条等级公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180个乡镇不通汽车的仍有29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为盐城公路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政府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盐城公路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向上争取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集一点,职工借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等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了公路建设。
1998年,江苏省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后,盐城市又抢抓历史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推进网化工程建设。
“九五”后期和“十五”初期,盐城制定了“基础设施快上”战略,推行“主攻公路”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公路建设的政策,推动了全市公路建设蓬勃发展。
到2008年底,全市通车总里程已达17570.6公里,全社会路网密度达到103.5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南北联系畅通,东西往来便捷的交通新格局。
1998年10月10日,盐城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盐城段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11月27日,这条具有战略突破意义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宁靖盐高速盐城段全长32.682公里,它实现了盐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随后,总长292公里的盐通、淮盐、连盐、宁靖盐盐城北段4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
现在,盐城高速公路网趋于成熟,形成“丈”字型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网。
不断加密的高速公路网,让盐城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南北经济对流大通道;条条高速大动脉,使盐城在加快资源优化整合及区域分工合作中崛起。
在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盐城市通过国省干线的连接,以204国道、226省道等干线公路为主,形成了“云梯”型的干线网,将县城、港城、临港工业区和港口有机联结在一起。
这其中,纵向干线有海堤公路、226省道、204国道;横向干线有326省道、328省道、329省道、233省道、234省道、331省道、332省道、333省道。
目前,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440.4公里。
目前,盐城市区域公路建设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市域内部以及与周边县市的沟通较为顺畅,在此条件下,该市开始重点考虑沿海大开发背景下横向联系不足的问题以及纵向沿海海堤公路等级提升的问题,加快建设沿海横向干线连接通道,计划至2020年形成高速公路骨架网及“五纵十一横三联”的干线公路网。
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为盐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筑起了经济大动脉。
从2003年起,盐城开始大规模建设农村公路。
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盐城各地通过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进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市年均建设农村公路近2000公里,使得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农村公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7.4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0217.9公里,改造桥梁732座。
目前,盐城9个县(市、区)138个乡镇192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达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的目标,600多万农民直接享受到交通发展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城路况质量明显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市一、二级干线公路仅206公里,绝大部分干线是砂石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盐城公路的真实写照,当时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仅为66%。
73岁的周建上世纪50年代就在盐城公路系统工作,他目睹了几十年来的公路变迁,感慨地说:“盐城公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前盐城的路大部分是砂石路,能铺上柏油就非常不错了,那年头,100多公里的路汽车要跑大半天。
一说到搞公路的,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长年累月、无休无止地填坑铺砂。
现在不同了,好多路都铺上了进口沥青。
”到2008年底,盐城市全市共有等级公路1511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4.1公里,一级公路486.9公里二级公路2223.6公里三级公路1439.7公里四级公路10643.9公里,公路好路率达85.3%。
在公路部门已工作了30多年的盐城公路处养护科科长孙东祥亲身经历了公路养护的跳跃发展。
他说,从砂石路面养护的铺砂回砂,到后来采用机械化操作摊铺、修补路面,道路的养护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革新,养护工人再也不是“手拿簸箕肩挑砂”的原始型作业,综合养护车、洒水车、装载机、压路机,公路养护队伍早已是“机械化部队”了。
60年来,盐城市的公路养护工作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粗到精的历史过程。
盐城公路人创造的公路养护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即行车舒适化、路面清洁化、路肩草坪化、道口标准化、路田分隔化、边坡线条化、养护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八化”标准,不仅得到了省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还得到了交通部的肯定和推广。
如今行驶在盐城的公路上,路面平整畅捷,两侧风景如画,安全设施齐全醒目,宛如一条条彩带在城乡间飘荡。
60年,跨越发展惠及民生建国60年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盐城市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公路路网不断完善,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盐城公路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葛春宽说,千般变化一路牵,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公路的通达深度密不可分。
正是有了等级公路的不断延伸,城乡的交流融合才有了更加迅捷的通道。
盐城公路的跨越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盐城市区一家旅行社工作的肖艳体会很深。
她说:“刚进旅行社的时候,盐城还没有高速公路,到省内兄弟市转转也要坐十多个小时的车,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高速公路建成后,我们的旅游大巴可以快捷地前往全省的大部分景点,这着实让我们旅行社高兴了很久。
”盐城四通八达的城乡公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盐城,随着沿海开发号角的吹响,一条条通海大动脉陆续打通,沉睡的荒滩苏醒了,寂静的海港沸腾了,绵延582公里的海岸线成了投资商追逐的“热土”。
盐城要振兴,沿海要开发,基础设施必须先行。
打通通港公路是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工程。
“十一五”以来,盐城很多公路重点工程项目都围绕着沿海展开。
盐城市沿海五县(市)一些原有通港公路等级不高,不能适应沿海开发的要求。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该市兴建7条通海一级公路。
目前,除大丰332省道、滨海327省道建成通车外,市区331、东台333省道已开工,有望年底通车,射阳在已有一条通往射阳港区329二级公路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条一级公路;响水在326省道直通海边的基础上,也开工兴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连接线;大丰市规划再建一条大丰港区疏港高速。
打通出海通道,彻底改变了盐城沿海地处交通“末梢”的现状,使沿海走向开放的前沿,更带动了广阔的腹地经济。
农村公路发展也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还让科学技术和信息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好地方便了农副产品运输,让农民群众搭上了“车轮经济”的快车!大丰市大中镇恒北村果农陆红富回忆说,2003年10月,他装了一卡车柿子准备去上海销售,没想到还没出村,就因为道路狭窄颠簸,一车柿子大部分侧翻到河中,原本几天内可到手的3万多元收入瞬间付诸东流。
大中镇是全国最大的早酥梨生产基地,早酥梨种植面积3万多亩,亩效益超过4000元。
但在2006年农村公路通达之前,果品销售大多靠果农自己艰难运出或小商小贩低价上门收购,全镇的高效农业一直难成规模。
大中镇镇长李实业介绍说,近年来,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实现村村通,全镇高效种植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75%以上,今年还将因势利导新增设施栽培和高效立体种植面积1万亩,继续做大做优公路两边高效农业产业带。
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后,农民在改变着生产方式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建湖县沿河镇向阳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
村民代表王勤说,自从村里通上公路,很多农民都购买了大型农机具,现在大家伙儿种地主要靠机器,因为呆在地里的时间少了,光组里就有22户人家到城里买了房子,农忙时才回来干活;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电瓶车或摩托车,不少人家都骑着车到附近的工厂打工,地里、厂里两头拿钱,如今闲在家里的“专职”农民越来越少了!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盐城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深度,方便农民出行。
目前,全市已通等级公路行政村符合通车条件的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已通班车的乡镇和行政村客运候车亭和招呼站牌全部安装到位,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盐城市还积极实施“安保工程”,为公路系上一条“安全带”。
以前,盐城公路大多是“裸体”路,安保设施奇缺,很容易出现车毁人伤的事故。
2004年,交通部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国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盐城市抢抓机遇,投入3000余万元,在全市10条干线公路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路段安装防撞护栏和醒目警示标志。
“安保工程”实施后,一些曾经事故高发的路段事故降幅达75%,公路行车安全性明显提高,得到了沿线干部群众及广大司乘人员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
60年,不断演绎文明乐章建设和谐公路,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更是一次迈向文明的征程。
60年来,盐城公路人不仅修起了“金光大道”,更铸就了“文明丰碑”。
盐城公路,文明永恒。
长期以来,盐城公路建设者始终身体力行着“文明”两字。
为了塑造服务无止境,奉献无终点,文明到永远的公路品牌形象,盐城公路部门坚持以一流的公路工程拓展文明、以一流的路容路貌展示文明、以一流的服务窗口延伸文明、以一流的职工队伍塑造文明。
在一流目标指导下,盐城公路人创造了一流的文明成果。
到去年底,全系统79个单位(部门)已有78个连续多次获省交通厅文明单位称号;在省、市级文明行业(单位)创建中,全系统14个单位全部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单位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全系统连续6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行业”。
盐城公路系统各单位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