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输注
简述多种血液成分输注顺序

简述多种血液成分输注顺序
在临床上,血液成分输注的顺序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血液成分输注顺序:
1. 红细胞悬浮液(PRBCs):红细胞悬浮液主要用于红细胞贫血和维持血液循环。
如果患者主要面临失血或贫血风险,首先进行PRBCs的输注。
2. 新鲜冰冻血浆(FFP):FFP包含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
主要用于血友病、凝血功能异常或大量出血等情况。
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需要进行急救手术,可以输注FFP。
3. 血小板浓缩物(PC):血小板浓缩物是由血浆中的血小板
富集而成,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问题。
如果患者需要快速补充血小板,并且PRBCs和FFP无法解决
出血问题,可以输注PC。
4. 白细胞浓缩物(WBCs):白细胞浓缩物主要用于严重的感
染或免疫缺陷患者。
如果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存在严重感染,可以输注WBCs来提高免疫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输注顺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输注的血液成分和顺序。
因此,在临床操作中,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定。
成分输血规范及注意事项

浓缩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
余的部分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浓缩去白细胞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
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悬浮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并
储存温度:低于-18℃ 保存期:自血液采集之日起1年。解冻后2℃~6℃保存,应24h内输注。
➢适应症:冷沉淀主要用于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
血因子Ⅷ缺乏症。
➢储存方法:不宜在室温下放置太久,不宜放4C冰箱,也不宜再冻存。
➢输入要求:融化后的冷沉淀不仅要尽快输用,而且要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快速
பைடு நூலகம்
➢ 适应症: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凝血
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输入大量库存血或浓缩 红细胞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当于自身血容量)。
➢ 储存方法:溶化后尽快输入,因故未输,可在4℃冰
箱暂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悬 浮红细胞血液制剂中的红细胞分离出并加入红细胞保护剂甘油于低温冷冻保存。
储存温度:含20%甘油的冰冻红细胞在-120℃以下储存,含40%甘油的冰冻红细 胞在-65℃以下储存。 保存期:自采血之日起10年 ,解冻后24小时。
➢ 适应症:急性失血超过全血量20%、手术及
创伤病人血红蛋白70g/L、内科长期慢性贫血 且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HCT<0.2。
➢ 储存方法:室温下放置不超过半小时。
➢ 输入要求: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每分钟5-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这一输血方式具有高效、安全、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
1. 一般原则
- 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止血,在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出血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以尽快发挥止血作用。
- 冷沉淀。
冷沉淀中含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凝血相关物质,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可考虑输注冷沉淀来改善凝血功能。
-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通常在冷沉淀之后输注。
-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最后输注红细胞,因为红细胞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其主要功能相对独立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2. 特殊情况
-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严重贫血(需要红细胞纠正缺氧)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纠正凝血),可能需要根据患者当时的主要
临床表现来调整顺序。
例如,如果患者出血严重且难以控制,即使存在贫血,也可能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凝血相关成分,以尽快止血,防止进一步失血加重贫血。
- 在紧急大量输血时,可能会同时输注多种成分。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先输入能快速改善患者紧急状况(如止血相关成分)的制品,再输入其他成分。
同时,要注意血液制品之间的兼容性和输血速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及不良反应

我国输血医学的进展
1990年底,国内几个大中城市的成分输 血率只有19.1%。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共献血法》颁 布和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发布 以来,国内成分输血已经在各地广泛开 展,成分输血占输血量70%~98%。 截至2006年底,河北邢台市成分输血占 总用血量的98%~100%。
不良反应少
由此看来,全血的血液成分非常复杂, 引起各种输血后不良反应的机会就多。 如果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1个供血者的 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将其它成分还输给 供血者,就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引起的 反应,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尤其对 老年人、儿童、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 减少输血容量,降低循环负荷。
Company Logo
全血输注的适应症
体外循环 外科做心肺分流手术体外循
环时,体外机容量大,同时红细胞遭受 机械性损伤时,在输晶体液和胶体液时 可适当输入全血。 上述情况也并非完全使用全血,可视 情况选用悬浮红细胞、少浆血、浓缩红 细胞,同时配合晶体液输注。
血小板输注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国内外80%
输注血小板患者有血小板数量减少 或功能低下,但临床上并无出血, 血小板输注是为了预防出血。但应 注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不能保证 预防出血。急性白血病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与有出血倾向才输注血小板 相比,其死亡率并没有差异。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成分输血的优点
治疗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传播疾病少 提高利用率 使用方便
Company Logo
治疗效果好
成分输血是对病人进行缺什么成分, 补充什么成分。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 制剂均要提纯,得到高浓度、强效价, 便于保存、运输,有利于提高临床治 疗疗效。例如:400ml全血加保存液 50ml,总容量为450ml,但制备成2U浓 缩血小板容量只有25~30ml,只相当 于全血容量的1/15,却含有全血中60 %以上的血小板。
血液成分输注指征

血液成分输注指征血液成分输注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满足病人对血液成分的需求,提供所需的血液组分。
在使用血液成分输注之前,必须明确、准确地确定输注的指征。
本文将就血液成分输注的指征进行探讨。
血液成分指征的判断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血红蛋白水平血液成分输注的一个重要指征是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
当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的阈值时,输注红细胞浓缩物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输送和组织功能。
常见的血红蛋白水平指征包括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30g/L,女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
但是,对于某些特定患者群体如儿童、孕妇等,这些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
二、红细胞微循环功能除了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的微循环功能也是判断血液成分输注指征的一个重要依据。
有些患者虽然血红蛋白水平正常,但由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导致其在微血管中的畅通性差,从而影响氧输送。
这类患者可以考虑输注新鲜红细胞,以改善红细胞在循环系统中的表现。
三、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判断血液成分输注指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倾向增加时,输注血小板成分可以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预防或治疗出血事件。
一般而言,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时,就需要考虑输注血小板成分。
四、特殊临床情况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情况也是输注血液成分的指征。
比如,在重度贫血、溶血危象、大面积烧伤等状况下,因为机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自行恢复,输注血液成分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
总之,血液成分输注的指征应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对血液成分的需求进行判断。
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微循环功能、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特殊临床情况都是判断血液成分输注指征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确定输注指征时,我们还需考虑潜在的风险和利益,以确保得出准确、可行的输注方案。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血液成分输注的指征是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血液输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损伤。
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多个要素,包括输注前的准备、血液成分的选择、输注速度和注意事项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1.输注前的准备:在进行血液输注之前,需要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或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确保能够找到合适的静脉进行输注。
同时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确保用血的准确性。
2.血液成分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对于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常见的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选择特定的血液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要进行,例如,红细胞悬液适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悬液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等。
3.输注速度:输注速度是一个需要谨慎控制的因素。
过快的输注速度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大,造成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通常情况下,输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毫升,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事项。
例如,输血设备应事先清洗和消毒,以确保输注过程中没有细菌感染的风险。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体位稳定,以防止血液反流和局部静脉压力过高。
5.不良反应处理:血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在发生不良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改变输注速度或调整输注成分等。
6.输后护理:血液输注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如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状况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以评估输血效果。
若患者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
总之,血液输注是一项常见的医疗过程,但需要注意多个要素。
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注意事项

各类成分血的输注留意事项
(一)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1.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杂.
2.严厉控制输注时光,先慢后快,输注时光一般不超出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实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管24h.
3.红细胞内不克不及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打针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打针液,不然会产生凝固.凝聚或溶血,两袋血之间心须用0.9%氯化钠打针液冲洗管路.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儿也尽可能输注洗涤红细胞;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别请求,应特别留意.
(二)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1.20~24℃震动保管,严禁置4℃冰箱,严禁静置或激烈振摇,以免血小板集合.损坏.
2.血小板从输血科取回,必须立刻输注.输注速度越快越好(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80~100滴/分.
(三)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1.保管前提为-20℃以下,熔化后应尽快取回.
2.输注前必须检讨血浆外不雅,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色彩平常或有絮状物则不克不及输注.
3.新颖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防止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固的凝血因子损掉活性.
4.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新颖冰冻血浆一经熔化不成再冰冻保管,如因故熔化后未能实时输注,可在4℃冰箱临时保管,但不克不及超出24h.
(四)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
1.冷沉淀熔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应在30min内输注完毕.
2.未能实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