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1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化建筑

中国现代化建筑

中国现代化建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从高楼大厦到创意建筑,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建设进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这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建造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些建筑巨无霸以其壮观的规模和前卫的外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的现代化建筑也开始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

在一些建筑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使用节能材料、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环保设施。

这些做法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中国现代建筑也注重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和传统。

一些设计师将传统的建筑元素与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比如,在一些建筑物的外观中融入传统的纹样和色彩,使整个建筑更具艺术性和民族特色。

这种注重文化融合的做法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表达了中国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豪感。

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现代建筑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活动空间和就业机会。

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消费者,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现代化建筑为城市的形象、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到广州的鸟巢体育馆,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为城市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中国现代化建筑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忽视当地特色和社会需求。

有时,为了建设一座宏伟的建筑物,设计师可能会忽视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济南市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 •时间:1953年——1957年 •发展环境 以国家计划、国家筹资、国家组织实施的类似于半军 事化的组织形式将投资于建设转向第二产业 。 留学归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和由他们培养起来的第二代 建筑师成为各级国营设计机构的中坚力量,立身于基 于与挑战共存的大环境中 。 •成就 工业建筑的发展,建筑经验的获得饭,建筑思想和设 计手法的探索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发展阶段 一、 • (一)自律时期 • 由于历史环境,中国自力更生完成了 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这主要依靠 对人民的严格要求,统一步伐、低消费、 高积累完成的。 • (二)开放时期 • 1970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1、工业建筑
2、交通建筑 3、居住建筑 4、商业建筑 5、游憩建筑
6、办公建筑
第三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
1、工业建筑 •在近代工业建筑类型上有所增加 •工业建筑规模和水平大大拓展
2、交通建筑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1950年代投身电气化铁路建设,1975年建成第一条电气化 铁路——宝成铁路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 •时间:1966年——1978年 •发展环境 实践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丧失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成就 国防工程(氢弹、卫星、南京长江大桥、铁路 、水利工程等)和援外工程、外事工程、窗口工 程等如期完成 建筑工程技术和相应的规范得以保存 •弊端 :对建筑思想文化的蚕食
南京长江大桥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二、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时间:1979年——1999年 •发展环境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行改革开放 •成就 1、建筑行业体制的脱胎换骨,更加完善和系统 (1)施工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市场化 (2)建筑设计体制于80年代实行企业化管理 (3)90年代,集体所有制和民营设计单位得到发展 (4)设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升,实行“注册”制度, 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5)房地产行业从建筑业脱离,与并物业管理共同 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20世纪初,中国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建筑的技术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欧洲建筑师来到中国,为中国建造了一些建筑物,如上海外滩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的风格和技术都受到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

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的建筑开始追赶国际潮流。

1950年代,中国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学校和医院,这些建筑物的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运动的高潮时期,建筑行业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干扰,许多反对西方建筑的运动出现。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现代建筑开始迅速发展。

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引进了更多的国际建筑师和建筑公司,他们为中国建造了一些建筑物,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和创新。

有些建筑师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玻璃幕墙和太阳能技术,来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

例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就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和建筑材料,成为了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风格。

除了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中国现代建筑还注重融入环境和自然元素。

一些建筑师将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杭州西湖附近的建筑物利用了自然风景和古典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场所。

在近年来,中国还开始探索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节能、环保和绿色化。

中国政府倡导绿色建筑和城市化发展,鼓励建筑师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来设计和建造建筑物。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接触西方建筑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这种演变反映了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不断探索和融合,为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变革。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的地域建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自19世纪末至今,中国的地域建筑经历了很多发展周期,经历了殖民主义、内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但是它保留了许多历史和传统元素,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简述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

1.殖民主义时期在19世纪末,大量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的黑暗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建筑。

殖民主义时期的建筑主要是洋楼和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许多城市中心的建筑也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滩区和法租界,这些地区的建筑大多是欧洲式的洋楼,反映了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并将其与新的建筑风格相结合。

例如南京路步行街周围的商业街区,一些民居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风格,但同时融入了欧式的建筑风格。

2.共和国时期中国的共和国时期是地域建筑的发展高峰期,大量新型建筑开始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于城市和建筑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这个时期建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建筑风格上,现代主义风格成了新中国时期的主流,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建设也开始按照社会主义的理念出现,例如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公社和大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3.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地域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看到了许多新型建筑在大城市中的兴建,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和建造时考虑环境问题的绿色建筑等。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国际设计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例如,石景山文化中心和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这些建筑都是以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4.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地域建筑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摧毁,这个时期的建筑几乎完全是政治符号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其演变一、介绍中国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加注重功能性、科技性和现代化特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其演变:建筑风格的变迁、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设计的创新。

二、建筑风格的变迁中国现代建筑的风格变迁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建筑,许多建筑师前往国外学习,引进了欧洲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为主,如北京的天津银行大楼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国际主义的色彩。

大量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采用了简洁、实用的风格,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建筑风格也逐渐多样化。

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开始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豪华住宅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如北京的鸟巢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三、建筑技术的进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得中国现代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上更加精细和高效。

在材料方面,传统的砖木结构逐渐被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所取代。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承重能力,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得以大幅提升。

此外,新型的保温材料和隔音材料也被广泛应用,提高了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率。

在施工技术方面,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建筑的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例如,大型的塔吊、自动化的混凝土搅拌站和数字化的设计软件都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受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推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建筑需求的不断变化,建筑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中国现代特色建筑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瞩目焦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 建筑背景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建筑界受到西方现代派建筑思潮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批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的新型建筑。

2. 设计理念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建筑师们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色彩和造型,同时融入了当代建筑风格和技术手段。

3. 表现形式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摩天大楼和商业综合体,也有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场馆。

这些建筑作品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代表建筑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有几座代表性建筑值得一提。

首先是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它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现代建筑,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和玻璃幕墙,犹如一颗夜晚的明珠。

其次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还有深圳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它是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园区,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元素。

5. 对外影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许多中国的现代建筑作品成为了世界建筑界的瞩目焦点,吸引了众多国际游客和建筑专家的目光。

6. 持续发展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正在不断推进。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投身于现代特色建筑的创作中,希望通过建筑作品展现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

结语: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兴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时代。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国建筑师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空间。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项重要建筑形态,它展现了中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迅速发展。

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

这种转变在中国现代建筑上也有所体现。

早期的中国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大量引进了欧洲和美国的建筑风格。

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和天津的意租界建筑就是早期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然而,随着中国对建筑技术的迅速掌握和自主研发,中国现代建筑逐渐摆脱了对外部风格的依赖,开始出现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它以其流线型的设计和玻璃幕墙成为了北京市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类似的例子还有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州的广州塔。

这些建筑在外观设计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

中国现代建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现代建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住房选择。

高层公寓和别墅成为城市中越来越多人的居住选择。

这些现代化的住房设施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其次,中国现代建筑在商业和办公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和购物中心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提供了现代商业运作所需的办公、零售和娱乐设施,为城市的商业繁荣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现代建筑还为城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娱乐场所。

剧院、博物馆和体育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城市中的文化象征。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体验文化的场所,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结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作用中国现代建筑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最早的西方建筑引进到现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中国现代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建筑方面的介绍

中国现代建筑方面的介绍

中国现代建筑方面的介绍中国现代建筑,那可是一幅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画卷呢!咱就说那高楼大厦吧。

你看上海的陆家嘴,那一片的摩天大楼就像一群巨人站在那儿。

金茂大厦,它就像是一个穿着华丽古装的仕女,那层层叠叠的外立面就像仕女精致的衣褶,既有着东方的典雅韵味,又有着现代建筑的挺拔身姿。

旁边的上海中心大厦呢,像一把巨大的宝剑直插云霄,它浑身散发着一种冷峻又先进的气息。

这高楼大厦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们就像一个个蜂巢,里面住着无数为梦想打拼的人。

你想啊,这么多人在这些大楼里工作、生活,大楼就像一个大容器,装着人们的希望和努力。

这难道不神奇吗?再看看那些充满创意的现代建筑。

有像鸟巢一样的体育场,你看它那错综复杂的钢结构,就像一个巨大的鸟窝,不过这个鸟窝可装的不是小鸟,而是热血沸腾的观众和生龙活虎的运动员。

当你站在鸟巢里面,那种震撼感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巨大生物的巢穴,你会惊叹人类的创造力怎么能这么强大。

还有水立方,那蓝色的外立面就像一大块会发光的冰块,晶莹剔透的。

它的设计灵感据说来自于泡泡,你看那些泡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建筑。

这就好比一群小天使吹出的泡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建筑,多有趣啊。

咱们的现代建筑里也少不了那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比如说苏州的一些现代建筑,它们就巧妙地把传统的江南水乡元素融合了进去。

白墙黑瓦的元素在现代建筑中若隐若现,就像一个现代的姑娘穿着改良的旗袍,既有现代的时尚感又不失古典的韵味。

走在苏州的街头,你会发现有些建筑的窗户像是古代的雕花窗格变了个模样,变得更加简洁、大气,但是那种江南的婉约气质还在。

这就像一道传统的苏帮菜,在保留了原来的鲜美特色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现代的调味料,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和喜爱。

现代建筑在功能上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像一些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那里面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它就像一个小世界,你进去之后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百宝袋。

你可以在里面购物,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就像在全世界的集市上挑选宝贝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采用砖 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 多层办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80年代,商务办公楼是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 一,使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效率 高,空调、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筑,智 能化建筑出现。


1992年6月17日,在国务院的 关心下,全国九家录像机定 点企业联合出资在大连成立, 中国录像机产业诞生。
大连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 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 利合作的新形式。于1994年2月经国务 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 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 越黄浦江的大桥,落成于1991 年11月19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桥型采 用主跨为1385米钢悬索,是 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越千米的 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建成 时在已建桥梁中位列中国第 一、世界第四。1994年开工 建设,1999年10月建成通车。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度假 村之类。

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社会。
上海曹杨新村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由于 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到 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砖墙转 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淘汰 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筋混 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生设备 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 有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 缝插针、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 陋,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 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 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 房与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 防火考虑,空调进入家庭。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 术性、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 之地。
上海博物馆,是一 座大型的中国古代 艺术博物馆,上圆 下方的造型寓意"天 圆地方”。陈列面 积2,800平方米。馆 藏珍贵文物14万件。 1993年8月开工, 1996年10月12日建成。
深圳世界之窗,1994年6月,是一个把世界奇观、 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 人造主题公园——微缩景观园。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 还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 的超大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 机的超级市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 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 工人为获得外汇利于 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现代中国建筑
(一)
第一章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述
2015年4月22日
第一节 现代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①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筑 设计总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 美观”。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学 习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③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十 大国庆工程;设计革命。 ④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2)开放时期
1979至199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 经济特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 注册与监理制度、房地产业等 • 建筑师的位置 • 后现代、接轨与国情
第二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环 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工 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路 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90年代后期,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 中心,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 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 地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在工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 凝土桁架设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 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 间网架,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首都体育馆,
建于1968年, 建筑面积约 5.3万平方米, 属于综合性、 多功能的体育 馆。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 用空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 建筑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 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 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 第一坝”。
为根治黄河水 害,1957年开始 在三门峡修堤筑 坝,1960年建成 著名的三门峡水 利枢纽工程。
攀枝花钢铁厂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65 年至 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 绝的一期建设和创业,实 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时 期。
“沪嘉高速公路”是中 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 路。沪嘉高速公路于 1984年12月21日开始建 造,1988年10月31日通 车。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 计,推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钢 筋混凝土结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 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增多,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 跨度的立交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 广,航空站则直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 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