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一、教学内容及活动: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
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42ea6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d.png)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阳市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复习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
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
《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
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问题启发法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报告文学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
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文体是什么?(停顿)报告文学是的,同学们通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报告文学。
(板书)同学们知道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谁能回答老师呢?(明确)作者可以对说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导入前面我们接触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那这个伟大的剧作家是谁啊?夏衍是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剧作家。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初步梳理1、疏通字词大家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吗?惨很多同学说到了惨,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加以概括。
读的时候要注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
(板书生字生词)蠕动(rú)惺忪(xīng sōng)弄堂(lòng)褴褛(lán lǔ)游说(shuì)吆喝(yāo hè)木栅子(shān)揩地板(kāi)蹒跚(pán shān)锭壳(dìng)水门汀(tīng)包身契(qì)骷髅(kū lóu)执拗(zhí nìu)相称(chèn)嗯,读完了吧!下面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些生字词。
好,非常正确,请坐。
大家齐读两遍。
2、整体感知好的。
有同学找到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了吗?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文章第三段,“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九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房间里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这里写什么?是她们住的地方吧!她们居住的环境很差,很恶劣吧!(板书:居住恶劣)那此时是什么时刻啊!大家看看文章第一段,四点一刻吧!(板书:四点一刻)这些女孩子在干什么?起床这是她们早上起床的情形吧!(板书:起床情形)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好,还有同学找到吗?文章第12段。
这段写什么?吃早饭的情形(板书:早饭情景)。
那她们吃的是什么?“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吃的粗劣(板书:饭食粗劣)此时到了什么时刻?四点半钟(板书:四点半钟)3)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吃完早饭,她们要干什么?上工。
她们什么时候上工啊?五点钟。
在哪里可以找到?文章第23段。
23段主要写什么?她们的穿着。
她们穿着什么?“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样子”。
(齐读)她们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用书上的话说“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那他们的这些特点是怎么突显出来的呢?对比。
与“外头工人”的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是讲她们上工的情形,是她们的劳动情况(板书:劳动情况)吧!她们的劳动环境怎么样?环境恶劣,各项设施都很差吧!劳动的条件恶劣(板书:条件恶劣)4)黑夜:收工情况悲惨命运黑夜,(板书:黑夜)她们放工后能向我们一样逛街,一样自由的在外面游乐吗?不能。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第21段,“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这样,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她们回来,她们就永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她们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放工的时候,她们要经过厂门口“抄身婆”的检查,回到厂房。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包身工们的收工情况,(板书:收工情况)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厂房之间,两点一线。
了、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命运是如此悲惨!(板书:命运悲惨)很明显,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时间顺序(板书)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不完整的材料,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大家看看黑板。
首先是四点一刻,是包身工的起床情形吧!展示了他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之后又补叙了什么呢?包身工的来历(板书: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了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钟。
是包身工吃饭的情形,吃饭的场景之后,作者写了什么?看看文章第15段至22段。
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
(明确)作者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板书: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
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的时候受到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文章写到她们放工,把一天写完了,可文章后面还有这么长的篇幅,是在写什么啊?有同学能概括一下吗?大家看看第34段,这是什么?是列举的事实吧!(板书:事实)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从而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3、合作探究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那大家想过没有,令包身工生活如此悲惨不堪的包身工制度是在何种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又为何能够得到如此迅猛发展?可以相互讨论。
(明确)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日本在中国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这些原因,促使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用包身工。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5、布置作业查找资料,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附板书:包身工夏衍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Array来历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三大原因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事实黑夜:收工情况悲惨命运第二课时(一)导入《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
《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包身工》,从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手法分析回顾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对文本进行了把握。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主要写了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的情景,表现了包身工生活的悲惨以及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为了能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板书)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那在本文中,什么是面?(有布置预习)(明确)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本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对包身工的群体形象也进行了简略描写。
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这是面上的记叙和描写。
那何谓“点”呢?在这篇文章中又有哪些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事“点”?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确)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什么事“点”,那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点”呢?(明确)“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
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子”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采用这一手法,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语言赏析《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大家看文章第三段“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这里有很多什么词啊?数词。
(板书:精确的数字)对,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数字,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找……)“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有句名言叫“事实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