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情感表达的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启迪,培养学 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这些背景对主 题表达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分析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 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等方 法,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 文本在叙事方式、表达技巧等方
面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与黑暗 ,培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 情感态度。
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需注 明来源,并整理成笔记。
主题演讲需准备讲稿,时间控制 在5分钟左右,要求脱稿演讲。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人物形象分析
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 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以及人物在揭示主 题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如生动的描写、形象的比喻、鲜明的对 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主题的深刻性和时代性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以及该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培养尊重劳动、同情弱者的思 想感情。
体会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 当时社会的愤慨,培养正义感 。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包身工的历史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他 们对包身工有初步的认识。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一、教学内容及活动: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
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一、导语设计: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 (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 (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 (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 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一、导语设计: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背景知识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浙江杭县人。
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四、信息筛选(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并进行评价。
明确: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3、五点钟:上工情景遭受虐待(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五、合作探究本文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就是记叙性的材料,背景材料就是说明议论性的材料。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分清楚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可以把材料分合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板书)(一)梳理探究:包身工的一天我们先来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记叙性材料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明确: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
接着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最后是晚上六点钟,包身工放工时的情景。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②从住宿、饮食、劳动条件三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明确: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附)板书:包身工点面芦柴棒小福子住吃劳动(二)梳理探究: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上面我们讨论了《包身工的一天》,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再次精读课文说明议论性材料的作用:1、“说”的顺序是什么?明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趋向。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以及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有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和东洋厂“飞跃的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的数字等。
包身工制度的趋向如课文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明确:三个原因:没有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4)作者是如何预言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的?明确: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不同②有的是直接议论,这在课文中随处可见。
有的是借说明议论,如对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薄。
有的则是在叙述中议论,如关于包身工的来历的介绍,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有的是用比喻议论,如作者用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来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有的则是在抒情中议论,如课文最后作者强烈要求摧毁包身工制度的愿望。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①借说明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揭露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②用比喻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③在抒情中议论含义是使作者怀着愤怒的感情,控诉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