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包身工》一文展开,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夏衍以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2. 文本阅读: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

3. 语言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残酷,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语言特色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旧社会的包身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交流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包身工、老板、工头等,展现旧社会的黑暗。

3. 主题思想:反对包身工制度,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2. 答案:(1)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突出其悲惨命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认识: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使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和痛苦,应坚决反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夏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了《包身工》一文的详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具体内容包括: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权益保障等方面。

1. 章节内容:a. 包身工的定义及起源b. 包身工制度的历史背景c.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d. 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现实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及生活环境,提高对包身工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 通过分析包身工的劳动状况和权益保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背景、包身工的生活劳动状况、权益保障问题。

2. 教学重点: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解决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包身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现象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包身工?他们为何出现在历史舞台上?”2. 讲解:详细讲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等内容,让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有全面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包身工权益保障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包身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及解决途径。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的定义2. 历史背景3. 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4. 权益保障问题5. 社会影响与解决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包身工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b. 分析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c. 针对包身工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2. 答案:a. 包身工是指旧社会里,为了生存而被迫卖身为工的人。

其历史背景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卖身为工。

b.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权益得不到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线索,互相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15分钟)
二、思考分析:(20分钟)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生: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生:比如写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

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教师讲解: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
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10分钟)
1、震撼,
(课文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议论了“包身工”制度。

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

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

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

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