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包身工》一文展开,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夏衍以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2. 文本阅读: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

3. 语言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残酷,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语言特色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旧社会的包身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交流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包身工、老板、工头等,展现旧社会的黑暗。

3. 主题思想:反对包身工制度,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2. 答案:(1)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突出其悲惨命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认识: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使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和痛苦,应坚决反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夏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教具阳市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复习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

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

《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

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 (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 (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 (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 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凶恶)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窄,空气浊)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

“点”写的是谁?(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

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

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析26段,并回答: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

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课后练习题五板书:包身工夏衍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第 1.清晨四点一刻│↓一包身工被迫起身│ 2.追述包身工的的情状│来历,揭示包身│…………芦柴棒…………………………工制度的形成↓│(说明)第 3.四点半,包身│↓二吃粥的凄惨景象│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芦柴棒………………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第 5.五点钟,包身│(议论描写说明)三工被赶进厂的情│↓况(至六点钟) │ 6.揭示包身工制│小福子│度的膨大(说明)│←………………………………………………│└─→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面)(点)[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第四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