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二)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考能专项突破

重点题型研析2——模式图类解题如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的部分综合,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图中的序号):(一)植物细胞(1)如果A图是蓝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除了没有[8]________外,在细胞质中应只有_______一种细胞器。
(2)如果A图是根尖生长点细胞,细胞的形状应为______,同时还应没有图中的[]、[]等结构。
此类细胞分裂时,代谢特别旺盛的是[]、[]、[]等细胞器。
(3)若A图为洋葱表皮细胞,B图是口腔上皮细胞,将其同时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将分别发生__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4)若A图为小麦成熟区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吸收Mg2+的方式为________。
如果一次性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细胞中[]大量失水而造成______现象,应立即采取______措施来缓解;若被水淹,小麦根部细胞内[]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造成营养物质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______,导致小麦根部细胞中毒死亡。
(5)在生物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应首先用____________酶去掉[],得到________体。
(6)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的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将基因a转移到马铃薯中。
经检测,淀粉酶(Amy)存在于成熟块茎细胞的间隙中。
若A图为块茎细胞,则基因a被整合到图中[]结构中,并以基因a为模板合成Amy的__________。
Amy合成后,经[]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
此图作为块茎细胞结构图,缺陷是多画了[]。
(二)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1)若B图为人体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①图中的[2]、[3]、[6]、[8]、[9]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成分组成,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____________。
②该细胞应由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其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它能与____________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______免疫的______阶段。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能排查练二名师精编课件 北师大版

(√ ) (√ ) (× )
()
12.只要提供 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 O2 和 ATP
(× )
13.人在饥饿时,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
14.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 ATP 的量
增加
()
判正误 测基础
15.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胞质溶胶中都能产
()
A.缺乏对照组实验
B.缺乏对等量原则的描述
C.所选择的测量指标不能反映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
D.实验目的是测量浸泡时间对植物细胞膜的透性影响
练题型 提考能
解析
本实验通过设置对照验证温度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实验 变量为温度,对照实验要排除实验变量以外的无关变量对 实验结果的影响,无关变量应控制为等量,如每组所用的 胡萝卜切片的量相等;测量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不同温度 下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 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答案
C
练题型 提考能
3.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A.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 胞质溶胶中
B.②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二阶段
C.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
(CH2O) D.④是 ATP,在类囊体膜上生成
练题型 提考能
3.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
解析
(×)
练题型 提考能
第二关:练题型 提考能
题型一 过程图示型
1.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图为真核细胞
中 4 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 PPT课件(18份打包) 北师大版3

种泥沙,再加入_______________。
③向每只瓶内放入相同的新鲜水草、1条小金鱼。
④在瓶盖周温围度涂适上宜凡士林,盖紧适瓶宜口光,照再在瓶口周围涂上一层凡士林。
⑤放置在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的地方培养,注意不要移动位置。
⑥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作记录。 答案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如果 __3_号__玻__璃__瓶__中__的__水__草__和__小__金__鱼__生__存__正__常__而__1_、__2_号__不__能__正__常__生__存___, 则说明废水 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如果1、2、3号玻璃瓶中的水草和小金鱼生存正常,则说明____废__水__对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 __稳__定__性__无__影__响___。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废水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实验时要将玻璃瓶进 行标记。第三个玻璃瓶属于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该瓶除了含有等量的纯净水外其 他条件都相同。另外,三个玻璃瓶要放在温暖且光照适宜的地方,因为温度和光照是 影响水草和小金鱼的重要因素。如果废水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三个玻璃瓶中, 3号玻璃瓶中的水草和小金鱼生存正常,而1、2号不能正常生存;如果废水不能破坏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则1、2、3号玻璃瓶中的水草和小金鱼都生存正常。
解析答案
返回总目录
实验技能系列
9.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典例剖析
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活动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 行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 (1)甲组同学设计了3个密封、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 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后,发现①瓶生态系统是最稳定的。
生态系统组成 ①
•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 PPT课件(18份打包) 北师大版

•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比较项目
A
B
C
D
来源
猪血 蛙表皮 马肝 棉花
水溶性
+
+- -
灰分
+
+- -
甲基绿溶液
-
+- -
斐林试剂
-
-- -
染色
苏丹Ⅲ染液
-
-+ -
注反:应“+”表示有,“-”表示无;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剩下的部分。
双缩脲试剂
+
+- -
碘液
-
-- -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 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 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 A._血__红__蛋__白_____;B.__染__色__质_(_体__)__;C._脂__肪____; D._纤__维__素__(半__纤__维__素_)____;E.纤__维__素__酶__(半__纤__维__素_酶__)____。
123
解析答案
返回总目录
实验技能系列
1.物质鉴定类实验
典例剖析 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定,对采用的试剂、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正确的是( )
试剂
脂肪 苏丹Ⅳ染液
DNA 甲基绿染液
【全优课堂】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能专项突破2 模式图类名师精编课件

1.模式图的来源与变形 绝大多数题目中模式图是教材中原图的变形,遵循万变不 离其宗的真理,把教材中原图相关知识掌握扎实到位是做好该 类题型的关键。例题中的图解可追溯到教材中的原图如下:
2.解题方法 此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可归纳如下:首先要知道题中的 图像源于教材中的何种模式图,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 或整体到局部,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然后根据题干 和设问的要求,理清知识点,如该图涉及哪几个知识点,两个 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需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最后在作答时一定要根据图中的序号或结构,应用教材中 的相关生物名词作答。
解析 B中应先漂洗后染色,目的是洗掉根尖表面的盐 酸,防止酸碱中和影响染色效果。
答案 B
1.显微观察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选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植 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 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 (2)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作 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 (3)注意制片方法 在观察类实验中常采用临时装片制作技术等。临时装片 制作有压片法、装片法和切片法。
分布
线粒体
染色体
高倍
甲基绿、 临时装片 吡罗红染
色剂
人口腔 上皮细胞
高倍 高倍
临时装片
临时装片 (压片)
固定装片
健那绿
龙胆紫 溶液或 醋酸洋 红溶液
人口腔 上皮细胞
洋葱根尖 分生区细胞
蝗虫精 母细胞
3.注意此类实验的拓展 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 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 是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设计思路;二是每个实验中最基本的 实验方法和技术(如显微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2006年江苏高考题关于“观察植物细 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拓展:题中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 期模式图(如下图中1、2、3所示),请考生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 缺时期的模式图。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识别题中的三幅图,根 据课本中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可确定这三幅图分别是 前期、末期、中期,并知道体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再根据高 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画出后期的分裂图(如图中4所示)。
2020版高考生物北师大版一轮温习训练必修2第3单元第1讲生物的变异

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进化、育种第1讲生物的变异1.以下关于基因及基因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S型肺炎双球菌的基因位于拟核的染色体上,呈线性方式排列D.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雄配子比雌配子的数量多解析突变能够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序,A正确;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应表现型的个体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S型肺炎双球菌是细菌,无染色体,C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雄配子数远大于雌配子数,但雌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一致,D正确。
答案C2.假设图甲中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
”表示着丝点,那么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 )A.缺失、重复、倒位、易位B.缺失、重复、易位、倒位C.重复、缺失、倒位、易位D.重复、缺失、易位、倒位解析图乙中②号染色体丢失了D基因,形成缺失;图丙中①号染色体多了一个C基因,形成重复;图丁中①号染色体上的“BC”基因位置倒置了180°,形成倒位;图戊中②号染色体与③号非同源染色体间彼此互换了部份片段,产生易位。
答案A3.亚硝酸可使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
某DNA分子中的碱基对G/C中的C在亚硝酸的作用下转变成U,转变后的碱基对通过两次正常复制后不可能显现的碱基对是(只考虑该对碱基,且整个进程不发生其他变异)()A.G/C B.A/TC.U/A D.C/U解析整个进程如下:G/C在亚硝酸的作用下转变成G/U,复制后形成G/C 和U/A,第二次复制后形成两对G/C、一对U/A和一对A/T。
答案D4.原核生物某基因原有213对碱基,现通过突变,成为210对碱基(未涉及终止密码子改变),它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蛋白质相较,不同可能为() A.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不变B.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改变C.氨基酸数量不变,但顺序改变D.A、B都有可能解析突变后少了三个碱基对,氨基酸数比原先少1个,C错误;假设少的三个碱基对正好操纵着原蛋白质的一个氨基酸,那么少一个氨基酸,其余氨基酸顺序不变;假设减少的三个碱基对正好对应着两个密码子中的碱基,那么在减少一个氨基酸数量的基础上,还会改变一种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引发氨基酸顺序改变;假设减少的不是三个持续的碱基,那么对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阻碍将更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 PPT课件(18份打包) 北师大版2

D.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解析答案
跟踪训练 1.甲图中,A、B分别为培植于无色透明气球内、质量相等的某植物幼苗, 气球可膨胀、收缩;其中B已死亡。气球内的培养液中均含CO2缓冲液(维 持气球内CO2浓度不变);初始时指针指向正中零的位置。乙图为相同时间 内测得的灯泡到水面的距离与指针偏转格数的关系曲线,每次实验后指针 复零。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31、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
•
32、命好不如习惯好。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
•
33、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那就学会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一切,用倔强的骄傲,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
•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123
解析答案
(3)为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补充: 称取__1_.5__g_四__叶__龄__水__稻__叶__片__,切成约1.0 mm×1.0 mm小块,均分为4组, 分别置于浓度为0 mol·L-1、0.01 mol·L-1、0.05 mol·L-1、0.1 mol·L-1的 KHCO3溶液中,在_黑__暗__、__2_0__℃__恒__温_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_O__2_消__耗 _速__率__(_或__呼__吸__速__率__)。 解析 为了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需要提供黑暗环境,排除光合作用
(3)等量原则 实验中要做到除“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需注意等量原则,即: ①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 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实验器具要相同。 ③实验试剂要相同。 ④处理方法要相同。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能专项突破(二)学案(含解析)北

考能专项突破(二)2.生物膜系统的模型解读►热图呈现解读 (1)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为(如图1): 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出芽”小泡高尔基体――→“出芽”小泡细胞膜 (2)图2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该图不仅表示了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还表示了某种结构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化。
(3)图3和图4分别以直方图和曲线图形式表示在分泌蛋白加工、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只发出小泡),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先接受小泡,后发出小泡),细胞膜面积相对增大(只接受小泡)。
►典例剖析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 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丙中首先可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是③B.能在图丙中④上观察到3H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C.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答案 A解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图甲中a、b、c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
解题模板解答生物膜系统的“2”点关注1分析此类问题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和每一个柱状图代表的物质结构,要对同一物质结构变化前后进行比较。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先判断该物质是否是分泌蛋白,并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跟踪训练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内生命活动变化前后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膜面积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前后膜面积变化图B.图乙可以表示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前后膜面积变化图C.胰岛B细胞只发生图甲过程而不发生图乙过程D.图甲、图乙变化过程可反映生物膜的流动性答案 C解析抗体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产生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故整个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A正确;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要增殖、分化,增殖的过程中首先细胞体积和细胞器体积要增大,B正确;胰岛B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图乙过程,C错误;膜的融合和体积的变化都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能专项突破(二)
2.生物膜系统的模型解读
►热图呈现
解读 (1)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为(如图1): 细胞膜
――→“出芽”
小泡高尔基体――→“出芽”小泡内质网,核糖体合成 (2)图2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该图不仅表示了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且还表示了某种结构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
化。
(3)图3和图4分别以直方图和曲线图形式表示在分泌蛋白加工、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只发出小泡),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先接受小泡,后发出小泡),细胞膜面积相对
增大(只接受小泡)。
►典例剖析
标记的亮氨酸后,测得H 3
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有关的生物膜面积
变化如图乙,其相关结构关系如图丙,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丙中首先可观察到
H3
A
标记的细胞器是
③
.能在图丙中
B
④
上观察到
H3
标记表明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C.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答案A 解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图甲中a、b、c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
解题模板解答生物膜系统的“2”点关注1分析此类问题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和每一个柱状图代表的物质结构
,要对同一物质结构变化前后进行比较。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先判断该物质是否是分泌蛋白,并结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
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跟踪训练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种细胞内生命活动变化前后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膜面积变
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B.图乙可以表示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前后膜面积变化图
C.胰岛B细胞只发生图甲过程而不发生图乙过程
D.图甲、图乙变化过程可反映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抗体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产生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故整个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A正确;B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要增殖、分化,增殖的过程中首先细胞体积和细胞器体积要增大,B正确;胰岛B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图乙过程,C错误;膜的融合和体积的变化都体现
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2.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
某同学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图甲过程中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部分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如
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B.在图甲中③为双层膜结构C.若图乙中曲线1表示图甲上①中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的变化规律,则图乙中的
曲线2可表示图甲上②中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的变化规律
D.图甲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
答案D 解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其中合成出的多肽链经①(内质网)加工后被运输到②(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以膜性小泡的形式被运输到细胞膜,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③(线粒体)提供能量,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
图解中的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因为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3.甲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小泡运输物质的过程,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
不同小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
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中填写图中数字):
(1)小泡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 ]________。
(2)甲图中小泡X由[ ]________经“出芽”形成,到达[ ]________________并与之
融合成为其一部分。
小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____。
(3)乙图中的小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小泡运输与S基因密切相关,科学家筛选了酵母菌S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菌对照,发现其内质网形成的小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
据此推测,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和蛋白质①细胞核(2)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溶酶体(3)小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参与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解析(1)小泡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小泡X由内质网经“出芽”形成后,与高尔基体融合成为其一部分。
小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推测可能参与溶酶体的形成。
(3)小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后,引起小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4)小泡运输与S基因密切相关,科学家筛选了酵母菌S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菌对照,发现其内质网形成的小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
据此推测,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2.显微观察类实验
►典例剖析
(2014·重庆,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答案A 解析A项,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可用于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所以用甲基绿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
B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由于要对细胞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制成装片后才能进行观察,此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将保持细胞周期的某个特定时期,且根尖细胞分裂期较短,未必能观察到各个时期的细胞。
C项,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高,则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越快;反之,则扩散速度越慢。
D项,叶绿体的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
下才能观察到。
►技能归纳
显微观察类实验的比较
►即时巩固
1.(2015·山东,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D.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答案 B
解析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不会出现色素带,A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若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染色体数目可能并未加倍,B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细胞在解离时已死亡,不可能再继续分裂进程了,C错误;观察植
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先制作装片,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状况,D错误。
2.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詹纳斯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以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 C
解析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后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还要压片,有利于细胞进一步分散,以便观察,A错误;对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是詹纳斯绿,B错误;叶绿体色素为有机物,故要用有机溶剂提取,C正确;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