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更始五铢钱的辨别

合集下载

汉中出土五铢钱

汉中出土五铢钱
朱 旁 上方 下 圆折 , “ ”字交 笔 弯 曲呈鼓 状 。直径 五
2 . 米 ,厚 1 毫 米 ,穿 9 毫 米 ,重 3 ( 51 毫 . 4 . 5 克 图9)。
版别种类 比较 多。既有郡 国铸钱 、上林三官铸钱 ,也
有 民间奸铸钱 。这应该是埋 藏于东汉末 年的一罐私家 钱 。从大 的类别整理 ,其 中面穿 为平 口者8枚 ,面穿 2 上 口带 横杠 者3 枚 ,面穿 下 口带 半 星 ( 月 )者2 6 半 9 枚 。最 重的5 ,直径 2 . 克 7 毫米 ,厚2 毫米 ,穿9 毫 2 . 3 . 5
色的五铢钱近千枚 ,笔者有幸 购得其 中的17 。 4枚 经过清洁整理 ,发现罐藏 钱虽 然全是 五铢钱 ,但
3 . 钱 ,朱旁 上下均 圆折 , “ ”字 交笔微弯 ,字 薄形 五 口平 浅 ,外 廓 平夷 。直径 2 .毫米 ,厚 1 毫 米 ,穿 48 . 4 1 毫米 ,重30 ( 0 . 克 图8)。 三、穿下半 星 1 . 细长 ,金旁字头偏 三角形 , 字体
( 5)。 图
二 、 穿 上 横 杠 1 旁 字 头箭 簇 形 , . 金 “ 五”字上 下两横笔较
长 ,交笔 圆曲呈鼓状 , 外 廓 阔 平 , 钱 体 较
出土 与 发 现
厚。直径2 . 55 毫米 ,厚 20 . 毫米 ,穿 93 米 , .毫
重 39 ( 6 .克 图 )。2 . 朱
o O o o o o O O O o
笔 圆曲呈 鼓状 ,直径2 . 66 毫米 ,厚 1 毫 米 ,穿9 毫 . 8 . 3 米 ,重 3 克 ( . 5 图2 );3偏头 大三角金 ,朱旁 上下均 .
圆折 , “ 五”字上下两横笔不出头 ,左右交笔斜直微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

五铢钱11个版别知识1. 郡国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铸“五铢”钱。

面无内郭,重如其文。

因郡国共铸,世称“郡国五铢”,这是最早的五铢钱。

2. 赤仄五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师钟官铸“赤仄”(轮郭上带赤色)钱,面文“五铢”,铸工精湛,形体厚重,以一当五行用。

世称“赤仄五铢”。

3. 上林三官五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面文“五铢”,铸工精美,钱文规范。

世称“上林三官五铢”。

(三官:钟官、技巧、六厩)4. 昭、宣帝三官五铢: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又有两次大规模的铸行“五铢”钱,此二类币风格相似,铜质、形体、书体在西汉钱中都独树一帜,宣帝铸钱尤为精美。

史称这两种钱为“昭帝三官五铢”和“宣帝三官五铢”。

5. 建武五铢: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秀行铸“五铢”钱,形制规范,字文精整美观。

世称“建武五铢”或“东汉五铢”。

此钱在东汉行用时间极长,期间少有大规模的铸造新钱。

6. 四出五铢: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五铢”钱,背四出纹。

世称“四出五铢”。

当时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危机四伏,人民饱受剥削压迫,老百姓就利用钱上形象诅咒统治者,称“四出破京师”或“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道而去”,表达对当政朝廷的不满。

7. 董卓五铢:东汉末,董卓取秦始皇铜人铸钱,文字夷漫不清,质地拙劣,无郭,旧称“董卓五铢”。

但近年不少泉家提出疑问,认为其文字不清,难以辨认,不宜再用“五铢”这个名号。

现多被称为“无文小钱”。

8. 蜀五铢:西川自刘焉父子起一直行铸“五铢”钱。

蜀汉建立后,又沿袭行铸了这种“五铢”钱,世称“蜀五铢”。

钱分两式。

一式形体稍大,制作粗薄,钱身常带阴文“川”字;二式型小,有内郭,制作规整。

因二式近年常于河西走廊一带出土,有专家又认为此系前凉张轨所铸五铢钱式。

9. 直百五铢:刘备攻成都时,因军用不足,采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行用。

走近西汉,看“五铢”

走近西汉,看“五铢”

走近西汉,看“五铢”“五铢”,一枚与西汉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货币。

它的产出是西汉王朝探索货币改革,取得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自此,它的铸行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货币史,也影响着伟大的中华文明。

今天,咱们主要讲的是在西汉历史上曾经铸行过的五铢钱。

西汉王朝,从高祖刘邦建国到王莽篡汉历时211年,共有14位皇帝。

而五铢钱的发行则是从那位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开始的。

起初,铸行的是郡国五铢,而后是赤仄五铢、三官五铢、鸡目五铢,到后来的宣帝五铢,五铢在西汉的铸行才暂时落下了帷幕。

郡国五铢的辨认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如上图所示。

1、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字样,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

2、直径在2.5厘米左右,重3.5克上下。

3、“五”字交笔斜直或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材质为紫铜。

铸行的工艺上因不同的郡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有的铸行工艺非常的精湛而有的则显得非常的粗糙。

赤仄五铢是武帝时期郡国五铢向三官五铢过渡时期的产品,行用两年后而废止。

赤仄五铢的辨别主要集中在字体和重量上。

1、钱文给人一种清秀之感,轮廓均匀,“五”字交笔只有缓曲一种,“五”字上下两横或有出头。

2、钱的重量基本上在4克左右。

上林三官五铢,是武帝元鼎二年中央收回地方铸币权,统一发行的货币。

上林三官五铢的辨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钱文秀丽,“铢”字的“金”字四点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尾和“金”字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2、重量在3.5克左右3、通常有特殊的记号,如穿上半月,穿下半月,星月文,四决文等标志。

鸡目五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五铢。

其辨别非常的简单,主要在其直径和重量上,直径相对于平常的五铢而言较小,重量较轻。

宣帝五铢,即汉宣帝在位时,继承了三官五铢的形制而铸行的五铢钱。

稀见的传形西汉五铢

稀见的传形西汉五铢

其钱“蔺”这也许是战国半两及秦半两、五分钱的传形品出铸造的郡国五铢钱传形的特铢断代的常用“悉禁郡国无一百多年间。

其后的货泉都有传。

在此后的东,南朝的孝建国铸造的传形各类钱铸行赤仄五铢钱中,传形,据报道海昏,现在已经里,传形五铢稀少。

中,先后见到毫米,重4.05,钱轮细孔有郭线、郭线四角略带浑圆,钱文字体短而宽放,“五”字交笔缓曲,“铢”字模糊,其中“朱”字旁上方折下圆折、“金”字旁为小三角形头。

从以上特征可以断定,此钱是一枚标准的郡国五铢,其重量与郡国五铢平均重3.9克的重量也相近。

①第二枚(图二)直径25.6、穿9.8、厚1.6毫米,重3.06克。

此钱通体绿锈,被人为去锈后露出水银锈钱肉地张,此钱轮郭深峻、规矩,无记号,“五”字交笔缓曲,并带有束腰的意味,斜曲笔与横笔笔画交叉处略向内收,“铢”字字体修长,“朱”字旁上下方折,钱文笔画粗细一致,重量略小于上林三官五铢的平均值3.5克。

从以上特点分析,这枚传形五铢与西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基本相似,但是已经带有一些昭帝时期五铢的特点,此钱铸造时间初步可以定为西汉武帝末期至昭帝时期。

第三枚(图三)直径25.1,穿9.3,厚1.6毫米,重3.71克。

此钱红绿锈色包浆,钱轮周正,但穿孔不规矩,略有歪斜,背轮郭浅平。

此钱“五”字较上两品宽肥,像两个相对的炮弹,横划出头接郭,与新莽大泉五十的“五”字写法相类似,“朱”字旁上下方折,其重量略高于西汉五铢的平均值。

此钱从文字风格上分析,符合西汉晚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五铢的特点。

另外,《天津钱币》杂志报道的一枚左读五铢与本文的这枚传形五铢也很类似。

②以前有钱币藏家认为“西汉五铢没有传形品,传形图一面图一背图二面图二背石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钱币》一书中相关内容。

》2018年第三期17页。

钱币专栏2019.09行业①③见《汉书·食货志》。

②见《史记·平准书》。

④董亚巍、周卫荣著《范铸法铸钱工艺演进变革因素探讨》,《内蒙古金融研究98/99-19页。

五铢钱种类

五铢钱种类

五铢钱种类1什么是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货币之一,源于汉代的货币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文钱就是五铢钱,即五铢钱等于一文钱。

一般来说,一文五铢是把1文等于100钱,按照一文五铢的比例,其中一个钱等于20分,即一钱等于5铢。

2五铢钱可以分辨几种种类在古代,五铢钱可以分辨成五种种类:官铢、桂铢、吴铢、义铢、越铢。

官铢是使用印发的汉朝官府,淮朔通用,它代表官方力量。

桂铢主要是在湖南和四川一些地区使用,桂铢的质量略优于官铢。

吴铢的产地在苏提尼雅和苏德尔,义铢的产地在关东苏德尔。

越铢主要是军队使用,这种铢有着淮朔、苏提尼雅共同发行。

3五铢钱沿用时间长五铢钱从汉朝开始沿用,一直持续到清朝,而在此期间,又跨越了唐、宋、元、明等朝代,大约历时2000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五铢钱是朝代更替时十分重要的货币之一,它不仅在家庭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在官府也一直在使用。

4五铢钱的特点与其他货币相比,五铢钱的工艺十分精湛,它是在铜锭上面压出现成的,所以它的装札也特别好。

此外,五铢钱的背面通常带有花纹和动物图案,也表明其中的文化元素的内涵,同时也展示了汉朝时代的水平。

5五铢钱的收藏价值五铢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的货币生活,更可以了解很多古代的经济和文化,同时也令人惊叹它的艺术水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对五铢钱也十分感兴趣,也使它的收藏价值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这种货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被认为是古代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五铢钱仍然保存着完整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精美的花纹和动物图案也一直备受收藏家们的追捧。

五铢钱的简单知识

五铢钱的简单知识

五铢钱的简单知识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通货,由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发行,直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停止流通。

五铢钱的重量约为3.5克,与它的名称相符,是当时的标准货币。

在五铢钱的正面,通常会铸造“五铢”二字,这两个字的形态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中央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

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五铢钱的流通时间较长,其形状、大小、重量等都有一定的变化。

在考古发现中,不同时期的五铢钱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是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

“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

“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总的来说,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货币,它不仅是当时的经济枢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通过对五铢钱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五铢钱发展史

五铢钱发展史

武帝五铢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

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

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

铸造较为规整。

五铢钱剪边五铢东汉五铢钱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

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成色年代:公元190年。

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

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

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蜀直百五铢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

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

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

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

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

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汉更始五铢钱的辨别

汉更始五铢钱的辨别

最近一段时间接手一种五铢,无意间发现和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铜母范上的五铢风格极为相近,在论坛上把这个想法贴出来后,得到大家的基本认同。

现在把这段时间对更始五铢的认识整理一下,也许对仍有疑惑的泉友有帮助。

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五铢铜母范更始五铢实物更始五铢的特征1、铜质精良,钱肉平坦细密,所见都是薄绿锈,不知道是坑口还是铜质的原因;2、钱体翘变比例稍大,大概10%,也许和合金成分有关?3、有面穿上粗短横、无标记两种;4、外缘规整,可见水平打磨痕迹,个别有垂直挫痕;5、穿口附近钱肉较厚,有轻微斜度,所以面大背小;6、外廓从边到肉呈弧度向下,面无内廓,背内廓有一定弧度,微四决;7、文字轻微重文现象普遍,大概20%;8、文字布局合理美观,五字交笔有较直和中曲两种,朱字上下折有直折曲折两种;9、文字纤细高挺,高度一致,由上到下逐渐变粗,类似楔形;更始五铢和西汉五铢的对比西汉五铢有几种明显的分类,一般称郡国、武帝三官、昭帝三官、宣帝三官等,形制都很有特点,和更始五铢明显不同,就不再细说。

这里只就文字方面说几个区别:1、文字高度:西汉五铢无论是早期郡国五铢,或者以后的武帝、昭帝、宣帝三官五铢,文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五铢两个字各个比划的高度不同,即一般所谓的隐起。

更始五铢的文字所有比划几乎等高;2、更始五铢文字从上到下呈楔形,这在西汉五铢少见;3、重文现象在西汉极为少见,更始五铢比例却不小,这应该和铸造工艺有关;更始五铢和东汉五铢的对比常见东汉五铢制作粗劣,文字不规整,比划高度比较浅,和更始五铢几乎不能同日而语,暂时也不细说了判断为更始五铢的理由1、最基本的当然是根据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范判断,文字形制几乎一样;2、不是西汉五铢的理由上面的帖子已经说明;3、不是东汉五铢的理由上面的帖子已经说明,当然有一个疑问,会不会是东汉早期所铸,下面第5点会有一点说明;4、文字和形制上和莽钱特征基本相符;5、五铢断代没有出土资料的印证只能是推测,期待有更多的材料来证实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一段时间接手一种五铢,无意间发现和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铜母范上的五铢风格极为相近,在论坛上把这个想法贴出来后,得到大家的基本认同。

现在把这段时间对更始五铢的认识整理一下,也许对仍有疑惑的泉友有帮助。

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五铢铜母范
更始五铢实物
更始五铢的特征
1、铜质精良,钱肉平坦细密,所见都是薄绿锈,不知道是坑口还是铜质的原因;
2、钱体翘变比例稍大,大概10%,也许和合金成分有关?
3、有面穿上粗短横、无标记两种;
4、外缘规整,可见水平打磨痕迹,个别有垂直挫痕;
5、穿口附近钱肉较厚,有轻微斜度,所以面大背小;
6、外廓从边到肉呈弧度向下,面无内廓,背内廓有一定弧度,微四决;
7、文字轻微重文现象普遍,大概20%;
8、文字布局合理美观,五字交笔有较直和中曲两种,朱字上下折有直折曲折两种;
9、文字纤细高挺,高度一致,由上到下逐渐变粗,类似楔形;
更始五铢和西汉五铢的对比
西汉五铢有几种明显的分类,一般称郡国、武帝三官、昭帝三官、宣帝三官等,形制都很有特点,和更始五铢明显不同,就不再细说。

这里只就文字方面说几个区别:
1、文字高度:西汉五铢无论是早期郡国五铢,或者以后的武帝、昭帝、宣帝三官五铢,文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五铢两个字各个比划的高度不同,即一般所谓的隐起。

更始五铢的文字所有比划几乎等高;
2、更始五铢文字从上到下呈楔形,这在西汉五铢少见;
3、重文现象在西汉极为少见,更始五铢比例却不小,这应该和铸造工艺有关;
更始五铢和东汉五铢的对比
常见东汉五铢制作粗劣,文字不规整,比划高度比较浅,和更始五铢几乎不能同日而语,暂时也不细说了
判断为更始五铢的理由
1、最基本的当然是根据上博藏更始二年十月范判断,文字形制几乎一样;
2、不是西汉五铢的理由上面的帖子已经说明;
3、不是东汉五铢的理由上面的帖子已经说明,当然有一个疑问,会不会是东汉早期所铸,下面第5点会有一点说明;
4、文字和形制上和莽钱特征基本相符;
5、五铢断代没有出土资料的印证只能是推测,期待有更多的材料来证实这一点。

更始五铢的版别
因为本人接触更始五铢并不多,只能按照自己见过的进行暂时的分类:
1、标记:目前所见的有面穿上横、无标记两类;
2、文字:文字总体区别不大,按高度可分长字、短字,按铢字朱旁写法可分为方折、圆折,另外有一种铢字金头退后的异品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版别;
上横标记
金头退后小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