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养殖技术
淡水池塘黄鳍鲷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水 , 池 底 表 层 淤 泥 铲 除 干 净 , 晒 2 , 到 池 将 曝 Od 晒 底 发 白或呈 龟裂状 , 后注水 刚好浸 没整 个池底 , 随
坚 持每 天早 、 晚 3次巡 塘 。 中、
是测 记水 温 、 溶解 氧 和 p 值 等理 化 因子 , 观 H 并
用 含有效 氯 3 以上 的 漂 白粉 1 0k /h 加 O 8 g m ,
《 河北 渔业 }0 0年 第 5期 ( 21 总第 1 7期 ) 9
o 增殖 与养 殖
d i1 . 9 9 jis . 0 4—6 5 2 0. 5 0 6 o :0 3 6 /.sn 1 0 7 5.01 0 . 0
淡 水 池 塘 黄 鳍 鲷 与 南 美 白对 虾 混 养 技 术
郑 进 春
( 建省漳浦县水 产技术推广站 , 建 漳浦 330 ) 福 福 6 2 0
黄鳍 鲷 又名黄脚 立 、 加 拉 、 翅 , 鲈形 目、 黄 赤 属
完 全 淡 化 的 南 美 白对 虾 3 O万 尾 , 5月 6 日 放 养 淡 化 的 黄 鳍 鲷 苗 1 5万 尾 。 . 132 水 质 管理 .. 养 殖 前 期 以 添 加 水 为 主 , 般 一 每 隔 3d添 加 一 次 , 水 量 为 5 1 m, 池 水 渐 加 ~ 0C 将 渐 加至 虾池 的最 高水 位 ; 中后 期 根 据 池 水 水 质 、 鱼
水 溶 解 后 均 匀 泼 洒 池 底 、 壁 及 壁 顶 面 。 3d后 池 先 将 池 水 排 干 , 进 水 至 1 0r 再 . n深 , 始 施 肥 培 开
察 水 色变 化 , 断 水 质 优劣 , 持正 常水 位 ; 是 判 维 二
检 查 饵料 台 , 踪 鱼 虾 苗摄 食 、 长活 动 等 情 况 , 跟 生 以 判 断 鱼 虾 是 否 发 生 病 害 , 求 做 到 早 发 现 , 治 力 早 疗 ; 是 检查 增 氧机 的运行 情 况 。 三
黄鳍鲷标准化池塘养殖技术

黄鳍鲷标准化池塘养殖技术文丨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罗志平于方兆黄聪灵骆明飞李勇古群红李望东珠海市金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荣上文介绍了珠海市金湾区黄鳍鲷产业配套技术标准体系—黄鳍鲷鱼苗越冬培育技术(分级精养一级养殖模式),为进一步推动黄鳍鲷产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助力珠海市金湾区省级黄鳍鲷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发展,促进广大养殖户进一步熟练掌握养殖管理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珠海市金湾区黄鳍鲷标准化池塘养殖技术(池塘二级精养商品鱼)归纳总结如下,供同业者参考交流借鉴。
一、养殖场地选择 1231.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池塘位于中潮线附近,具备独立的排灌系统,水源充裕,不受污染,水电、交通便利。
养殖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要求。
2.水质海水盐度2%。
~20%c,p H值 7.5~8.4。
水体溶氧量4mg/L以上,氨 氮小于0.2mg/L,亚硝酸小于0.02mg/L。
养殖用水符合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和N Y5052《无 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納要求。
3.池塘要求(1 )池塘。
池塘东西走向,面 积为3〜8亩/口,塘深2~2.5米。
塘基坚实不渗漏水,进排水闸门宽0.8〜1米,每3~5亩配置一台1.5kW增氧机,配备必要的排灌设施。
(2)水位。
水位不低于1米,保持在1.5~2.5米。
(3)底质。
池塘底质为粘土、壤土、泥沙质、泥质,符合NY536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GB/T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二、鱼苗1.来源原池、转池分养的越冬培育大规格苗种或外源大规格苗种,苗种检验检疫合格。
2.鱼苗的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无病无伤的健康苗种。
(规格及放养密度见表1 )三、养殖管理1. 放苗前准备清污整池、消毒除害、水质处理、试水、驯食等前期工作参照《黄鳍鲷鱼苗越冬培育技术》相关措施。
2.精准投饵投惧以“定点、定时、定质、定量”为原则。
鲷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鲷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鲷鱼养殖作为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鲷鱼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池塘建设、饲料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为想要从事鲷鱼养殖的人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正文:鲷鱼是一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食用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鲷鱼养殖也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商机。
下面将介绍鲷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想要从事鲷鱼养殖的人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
一、选址:选址是鲷鱼养殖的重要环节,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条件:鲷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大致在20℃-28℃之间,水质应清澈、无毒害物质、富含氧气。
2.附近资源:养殖场附近应有养殖池塘所需的充足水源,方便进行水的补充和循环使用。
3.市场需求:选址时要考虑周边的市场需求情况,避免养殖产量过高而无销售渠道。
二、池塘建设:池塘建设是鲷鱼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选材、施工、调理水质等过程。
1.选材:选择土壤肥沃、地势高、地下水位浅的区域,搭建池塘框架。
2.施工:清理池塘沉淤物,挖掘池塘底部的动土层,保证充足的水量和采光条件。
根据需要,增加保温层以控制水温。
3.调理水质:在放水前要对水质进行调理,保证水质符合鲷鱼适宜生存的要求。
例如:了解水质的酸碱度、硬度、氨氮等指标,选择合适的水质指标进行调整。
三、养殖管理:鲷鱼的养殖管理需要从饵料管理、疾病防控、生长监测等多个方面进行。
1.饵料管理:选用鱼类专用饲料,合理投喂,并根据鲷鱼的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的饵料配比。
同时,要定期检查饵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变质饲料。
2.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避免病鱼感染健康鱼群,采取科学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3.生长监测:定期测量鲷鱼的生长情况,记录体长、体重和体型等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鲷鱼的生长趋势,调整养殖环境和饵料配方。
四、成本控制与市场销售:在进行鲷鱼养殖的过程中,合理控制成本以及留意市场销售是非常重要的。
黄鳍鲷鱼苗越冬培育技术

黄鑛鲷鱼苗越冬培育技术I文丨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罗志平于方兆黄聪灵骆明飞李勇古群红李望东珠海市金湾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荣黄鳍鲷鱼苗越冬培育技术是珠海市金湾区农渔民、产业从业者充分利用传统对虾产业标准化池塘、配套设备设施等综合条件开创并推广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之一。
该模式集苗种标粗培育、冬棚保温、水质调控、精准投喂、病害综合防控等多种精细化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苗种培育成活率高、鱼苗生长速度快、缩短鱼苗培育及养成时间、降低养殖过程病害发生率和渔药使用量、养殖效益好等特点,并可结合生产计划、商品鱼市场销售前景情况,实行分级、分段、分批、适 时调节养殖密度、错峰上市等灵活管理方式,既 为中后期成鱼养殖提供优质大规格苗种保障,又 缩短了中后期商品鱼上市养殖时间,成为当地黄鳍鲷产业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中的一级生产管理主导技术(一级苗种越冬培育、二级大规格苗种分塘商品鱼养殖),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透明度30~40cm。
肥料使用符合NY/T394-2013《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二、苗种选购1.鱼苗来源。
每年10-12月,采用来源于广东阳江、湛江、饶平、福建等地海捕苗或者人工繁育苗。
2.鱼苗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0.8~1.5cm/尾)、体质健壮、活力强、无伤病的健康苗种,检验检疫合格。
三、试水放苗前3-5天于池塘一角设置一个鱼苗试水小网箱,检查拟投放苗种是否适应池塘水质,试水成活率越高表明拟投放苗种越适应池塘养殖环境,试水苗种2-4天内成活率不低于90%为宜。
1.清污整池排干池塘积水,清除池底污物、淤泥,沉 积物较厚的地方进行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封闸 晒池,加固维修池塘堤围、闸门。
2.消毒除害排干池水至30~40em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75~150kg/亩,以清除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
3.水质处理地下咸水要经过沉淀、日晒、暴气、解毒、微生物等处理措施。
外购海水直接栗送至养殖池塘、过滤、培育基础饵料生物。
黄鳍鲷天然苗池塘标粗技术

技术黄鳍鲫天然苗池塘标粗技术■文丨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于方兆陈创华骆明飞珠海新珠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谭志平黄鳍鯛是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因其市场需求大,价格稳定,养殖利润较高。
加上黄鳍鯛适宜在咸淡水区域养殖,近几年在珠海的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当地的又一特色养殖鱼类。
珠海市2018年创建了金湾区黄鳍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获“中国黄立鱼之乡”称号。
黄鳍鯛养殖所需种苗为天然苗(俗称“白苗”)和人工苗。
天然苗规格偏小(1.0-1.cm),身体透明未长鳞片,标粗的成活率参差不齐。
白苗标粗成活率决定着养殖苗种的安全供应和养殖成本的高低,现将近几年黄鳍鯛白苗标粗技术总结如下:1.放苗前的准备工作放苗时塘水的盐度要保持5%。
以上,水深保持在1.2-1.5米。
如使用地下咸水的话,因其含大量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所以要提前进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处理。
在抽地下水的同时也可以进淡水,进淡水时需要经过10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以防止杂鱼杂虾的进入。
进水后可用茶鉄15kg/亩浸泡12小时,再全塘泼洒。
之后再用漂白粉10~20kg/亩进行水体消毒。
在进好水后.首先用硫代硫酸钠和EDTA降解重金属,再用有机酸解毒,减少重金属和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对鱼苗的伤害。
同时通过使用氨基酸培藻膏+光合细菌+多维+腐植酸钠泼水,培育水体中的藻类.以降低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的含量。
待藻类生长繁殖稳定后,使用有机肥+利生素+酵母浸泡一晚,次日上午全塘泼洒,培育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橈足类等浮游动物(水蛛)作为鱼苗的适口饵料。
注意水蛛大量繁殖时要适当追肥,避免藻类因缺肥生长过慢而被水蛛吃光,导致水变清。
黄舞期百苗标粗5夭的夭狀苗2.放苗工作放苗的时间选择在冬至前后的一个半月。
因为前期的苗较纯,没有杂鱼(鲂鱼、白蒯、平头鲫),之后的苗种杂鱼较多,而杂鱼(特别是鲂鱼)会严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
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一般在6~7万尾庙即可。
硬壳蛤日本对虾黄鳍鲷混养技术经验总结

硬壳蛤日本对虾黄鳍鲷混养技术经验总结硬壳蛤又称小圆蛤、北方帘蛤、美洲帘蛤,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其贝壳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药物价值,同时硬壳蛤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为了进一步优化泉州市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2012年7月~2013年8月,我们利用虾池进行硬壳蛤、日本对虾、黄鳍鲷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1.虾池条件虾池面积30亩,呈长方形,四周由长方形条石砌成,虾池内四周为长方形环沟,底质为泥沙质;虾池位于潮间带,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能利用潮水涨落自然进排水,进排水闸门内侧(靠近虾池一面)分别设置一个防逃密网(60目)。
池深120厘米,环沟水深180厘米,海水盐度25‰~28‰,pH为8.2~8.3。
2.虾池清整2012年7月10日,彻底干塘,清除池底淤泥,翻耕、耙松池底,以利于蛤苗穴居,顺水流方向整埕,埕面宽2米。
暴晒25天,每亩用20千克漂白粉消毒池底,一天后注入海水浸泡24小时,排水,重新注入新鲜海水。
选择晴好天气,每立方水体施用尿素1克,磷肥0.5克,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为放苗做好基础饵料准备。
3.苗种放养(1)2012年8月18日采用湿播法放养硬壳蛤苗,蛤苗规格为1400粒/kg,每亩15万粒,放养时将蛤苗均匀撒播在埕面上,埕面面积4.5亩(占总养殖面积的15%),禁止撒播在环沟处。
(2)2012年9月30日,放养全长为0.8cm~1cm的日本对虾虾苗6000尾/亩,共18万尾,虾苗运到后,先将虾苗袋在虾池中浸泡5分钟~10分钟,使虾苗袋内的水温与虾池水温相同或接近,才在避风处打开袋口,将虾苗慢慢放入围网进行暂养,辅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待虾苗长到2cm~3cm左右后,打开围网,让其进入大池中。
(3)2012年12月4~6日,放养本海区全长为2.5cm~3.5cm左右的天然黄鳍鲷苗100尾/亩,共3000尾。
鲷鱼的养殖技巧

鲷鱼的养殖技巧鲷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养殖技巧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鱼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鲷鱼养殖的一些技巧和要点。
1. 水质管理:鲷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对酸碱度、氧气含量、温度等指标较为敏感。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
可通过增氧设备、光合作用、定期换水等措施保持水质优良。
2. 饲料管理:饲料是养殖鲷鱼的重要因素之一。
鲷鱼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养殖时可选择专门的鱼类饲料。
合理配比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过度喂养或不足喂养。
同时,要确保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避免过期或变质饲料的使用。
3. 养殖密度:鲷鱼的养殖密度要根据养殖池塘的大小、鲷鱼的大小和养殖水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而言,每亩鲷鱼养殖池可适宜放养2万尾左右的鲷鱼,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池水富营养化,影响鱼群生长。
4. 疾病防治:鲷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常见的疾病有白点病、细菌性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应定期对鲷鱼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如隔离患病鱼群、合理使用药物等。
5. 养殖环境:鲷鱼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在养殖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环境因素。
养殖池塘应保持清洁,避免积淤物和杂草。
鱼缸的大小要合适,过小的缸会限制鱼类生长,过大的缸则会影响饲料利用率。
同时,还要注意水温的适宜范围,避免过冷或过热对鲷鱼的影响。
6. 养殖技术:鲷鱼养殖的成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
如选鱼、放鱼、打草等环节需要操作熟练。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观察鱼群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营养配比,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
7. 市场需求:在进行鲷鱼养殖之前,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选择适合的养殖规模和养殖品种。
同时,还要了解养殖品种的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确保养殖的产品能够顺利销售,提高盈利能力。
总结起来,鲷鱼的养殖技巧主要涉及到水质管理、饲料管理、养殖密度、疾病防治、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黄鳍鲷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又名赤翅,黄脚立,属鲈形目,鲷科,鲷属,由于其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黄鳍鲷身体呈现卵圆形,体侧扁平,腹部呈现钝圆,背部狭窄,尾呈现叉型,腹鳍、臀鳍以及尾鳍的下叶有标志性的黄色。
我国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黄鳍鲷的主要养殖区域。
目前黄鳍鲷主要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及网箱养殖两种方式,可以进行单养也可以混养,混养方式主要搭配南美白对虾。
传统池塘饲养黄鳍鲷存在养殖条件可控性差,养殖水质无法满足黄鳍鲷生长要求,养殖的黄鳍鲷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黄鳍鲷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展黄鳍鲷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优化黄鳍鲷养殖条件,可以为养殖企业及养殖户提供优质的黄鳍鲷苗种,进而为市场提供优质黄鳍鲷水产品。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广东省阳西县,养殖池塘大都是沙泥地,池塘面积在2000 -3333 m2。
水源为儒洞河的半咸水,盐度在18-20 ‰ 之间。
黄鳍鲷养殖主要以池塘单养方式为主。
现将其池塘咸水高效养殖技术简单归纳如下。
1.池塘及饲养条件单口池塘面积为2000-3333 m2左右,底质为沙土质和沙泥质,水深在1.3-1.5m之间,适宜盐度为18-20 ‰之间,水温在7 ℃ - 33 ℃,每1000 m2配备一台1.5千瓦的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
2.养殖前的清塘、消毒池塘在养殖前要进行清塘和消毒处理,用流水对池塘底部淤泥进行清洗,将水排干净后进行晒塘和干塘处理。
待池塘完全干燥后,用漂白粉10 kg/667m2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后再加经100目筛网过滤的海水至池塘水深10cm,进行全池浸泡消毒,24小时后加海水直至水深80 cm-100 cm左右,期间开增氧机让水充分流动,使漂白粉消解。
处理72小时后便可进行投苗。
3.进水、培水在池塘进水闸口安装100目的筛网以防止杂物、其他野生生物进入。
向池塘加水直至水深1.3 m-1.5 m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鳍鲷养殖技术
黄鳍鲷又名黄加拉、赤翅。
适应力强,生长快,为我国南方养殖的重要对象。
该鱼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
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黄鳍鲷肉质细嫩、鲜美,为中型食用鱼,经济价值高,是大陆、港台市场畅销的水产品,近年已成为我国沿海一带的重要海水养殖对象。
我国1980年人工繁殖成功,近年来已可批量生产,这些将会进一步推动黄鳍鲷的养殖规模。
一、生活习性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
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适温9.5~25℃,生长最适水温为17~27℃;致死低温8.8℃,致死高温为32℃。
成鱼则可抵御8℃的低温和35℃的高温。
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
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
摄食强度以水温17~20℃以上最大。
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
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
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二、形态特征
黄鳍鲷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
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
尾呈叉形。
口端位,上颌稍可伸缩,吻钝。
齿强,两颌前端各具圆锥齿6枚,臼齿3~4列。
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
胸鳍尖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
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胸位。
生活时腹、臀鳍及尾鳍下叶黄色。
尾鳍末端尖。
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
侧线上方鳞片通常5枚。
体具若干条黑色纵线。
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
三、繁殖
黄鳍鲷有雌雄同体现象。
1龄鱼性逆转尚未完成,雄鱼体内具4条并排的扁状雌雄生殖腺(各2条)。
生殖季节雄性生殖腺大于同体中的雌性生殖4~5倍,而呈现雄鱼的性征,雄性生殖腺呈浅白色或淡乳白色。
雄鱼1龄性成熟,雌鱼2龄以上性成熟(体重400克以上)。
广东、福建产卵季节为10月下旬至翌年2月,盛期为11~12月,水温为17~24℃。
天然海区在1~3月份可见鱼苗。
四、成鱼养殖
黄鳍鲷食性较广,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可以恒兴牌高、中低挡的海水鱼配合饲料为主,成鱼则可以恒兴牌中低挡的海水鱼配合饲料为主。
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在养殖时要特别注意,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
黄鳍鲷适应力强,生长快。
自然界中的黄鳍鲷一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二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三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