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交互抑制法。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该法可以用来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应于其它以焦虑为主为主导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和强迫症。
这是一种从抑制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心理治疗方法。
当焦虑和恐惧刺激出现在患者面前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反的刺激,从而患者逐渐消除焦虑和恐惧,并且不再对有害刺激敏感。
全身性脱敏是由南非精神病专家walp在1950年代建立和开发的。
系统脱敏方法主要基于经典条件和操作条件。
基本原理是交叉抑制,即当出现引起焦虑的刺激时,患者将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
这种反应会减弱,直到刺激和焦虑之间的条件联系被切断。
扩展数据:系统脱敏1.自动脱敏根据与患者进行一系列交谈的结果,治疗师将记录并记录患者的焦虑状况,然后使用这些准备好的记录和视频来治疗患者。
患者可以在家中独立使用它,而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治疗师身上。
脱敏的速度和进展可以根据情况来确定,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2.接触脱敏根据焦虑水平的现实生活中的接触方法被用来增加示范和接触。
让患者首先看治疗师或其他人来处理引起患者恐惧的情况或事情,然后要求患者逐步进行。
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理论的一个基本方法

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
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
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1958年,沃尔帕医生根据他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
他将一只饿猫置于笼中,当食物出现它将取食时,突然强烈电击,多次实验后,不但猫出现强烈恐惧反应,拒食出现的食物,而且对猫笼和实验室环境亦引起恐惧反应,形成了猫的实验性神经症。
每当食物出现时,猫既有因饥饿要取食的反应,又有怕电击而退避的反应,前者为正常反应,后者为反常反应。
然后他试予治疗,先在原来实验的条件之外给猫以食物,此时只有因饿而进食的正常反应,虽然仍有轻度恐惧反常反应,但因进食的正常动机强烈,使正常反应抑制了反常反应。
此后,逐步将进食移到原来的实验环境,只要不再电击,猫终能在原来恐怖的环境中进食而恐惧反应消失。
他认为运用反应竞争方法同样可以治疗人的恐怖症,即人为引起与恐惧相矛盾的情绪反应(如放松、安静)时通过逐步递增引起恐怖的情境,增加耐受性,从而逐渐消除恐惧反应,此即所谓“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什么是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
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
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理论基础和作用原理系统脱敏疗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其主要理论观点是: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就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
2.强化或榜样: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刺激的动因,会使一个人趋向某种特殊的活动或形成某种特定的行为。
3.泛化:这是人和动物把习得的经验扩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4.消退:新条件反射建立后,若仅继续给予条件刺激,原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下降,直到消失。
通俗地说,系统脱敏疗法通常是以“刺激一放松”反射为适应行为,来取代求助者已经形成的“刺激—异常行为反应”反射,继而强化适应行为,因泛化而使适应行为得到巩固,克服异常行为。
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旨在通过逐渐减轻或消除个体对特定刺激的恐惧或不适感。
当个体对某一刺激产生恐惧或不适反应时,系统脱敏疗法试图将该刺激与一系列逐步递增的愉快、放松的刺激相联结,从而改变个体对该刺激的情感反应。
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松弛反应:在开始治疗之前,治疗师通常会引导个体学习一种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
这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惧怕的刺激时能够更容易地进入一种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2. 构建惧怕分级序列:治疗师和个体一起确定一系列与其恐惧相关的刺激,按照从轻微到强烈的顺序排列,构成一个惧怕分级序列。
这可以包括直接接触恐惧刺激、观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3. 逐步曝露:在治疗中,个体将逐步接触到惧怕分级序列中的刺激。
最初,个体可能只接触到刺激序列中最轻微的一个,治疗师会鼓励其保持放松状态,并帮助其构建积极的情景。
接下来,治疗师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或接触时间,直到个体能够在没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面对原本令其不适的刺激。
4. 强化处理:在个体能够逐渐面对较强刺激而不感到恐惧后,治疗师会采取一些形式的增强,如赞扬、鼓励或奖赏,来加强
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积极体验和情感。
通过系统脱敏疗法,个体逐渐建立起对原本令其恐惧或不适的刺激的新的情感响应,从而减轻或消除了其对恐惧刺激的负面情绪反应。
这种疗法在治疗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中被广泛应用。
15 系统脱敏法

(五)跟踪辅导
应随时提供追踪考核,以确保治疗效果 能维持下去。倘若发现患者的焦虑状态 已故态复萌,则须立即提供补助训练。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系统脱敏训练时,应先让患者利用放松训练法 来达到身心放松,然后依照训练者的指示,想 象出焦虑层次表上最弱的刺激情境,或直接看 到具体刺激物(如真的老鼠)。由于患者事先经 过放松训练后,能使身心达到放松状态,所以 想到(或是看到)焦虑情境时,就不会轻易地紧 张起来。
(三)治疗程序需要多次重复实施
1.资料的收集 (1)患者生活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恐惧调查量表资料。 (3)有关问卷的应用。
2.等级的排列
(二)教患者学会放松 1.运用呼吸放松法 2.运用音乐放松法 3.运用想象放松法 4.运用肌肉放松法
(三)在想象中试验
(四)在现实验证
五、系统脱敏法运用注意事项
由肌肉放松训练所产生的放松心情只能 对抗微弱的焦虑刺激,所以训练者不应 操之过急。有时候为了某一项焦虑刺激, 患者就要经历很多次的逐减敏感训练。 有的专家认为,从头到尾,此项治疗过 程需经十至二十次的操作。
(四)对积极行为应给予适当的强化
当患者在想象该项刺激情境而尚未报告焦虑 体验之前,训练者切勿任意提供强化(例如说: 很好、很成功等等)。因为这种强化可能阻止 患者将体验到的焦虑报告出来;当患者能很 成功地依照焦虑层次表上的顺序承受焦虑刺 激后,训练者应在可能范围内,对于患者的 良好行为表现予以适度的积极强化。
二、系统脱敏法的变式
(一)快速脱敏法
快速脱敏法也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 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 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 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 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 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 和社交恐怖症病人。
系统脱敏疗法汇总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
系统脱敏疗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化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
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
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患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心理医生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患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患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1)系统脱敏疗法步骤①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②进行放松训练;③要求患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找出所有使患者感到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
二是将患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放松训练。
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为合格。
(2)分级脱敏练习在完成以上两项工作之后,即进入系统脱敏练习。
系统脱敏在患者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①放松。
具体放松方法与技术参见“放松疗法”。
②想像脱敏训练。
由心理医生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像此事时,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
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一想像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就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与发展得。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得情境,并通过心理得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得目得。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得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得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得呈现,她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与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得治疗原理。
概念“系统脱敏法”就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交互抑制法、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与恐惧刺激得同时,施加与焦虑与恐惧相对立得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得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得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1]历史类似系统脱敏法得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
据《儒门事亲》载:卫德新得妻子旅途中,在旅舍得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
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
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
医师张从正(号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
张从正说:“娘子,请瞧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
张从正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张从正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
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得窗子、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
晚上又叫击其卧房得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
理论基础系统脱敏疗法得理论基础就是学习理论,即经典得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基本假设:(1)个体就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得行为得。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得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得适应性行为、沃尔帕得“系统脱敏法”第一步:将一只猫关进实验室得实验笼里,先响铃声,后电击它、这样次数多了,猫变得非常焦虑恐惧。
系统脱敏疗法简介及注意事项

系统脱敏疗法简介及注意事项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基本步骤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放松训练。
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3.系统脱敏练习:系统脱敏一般分为3个步骤进行:(1)进入放松状态:首先应选择一处安静适宜、光线柔和、气温适度的环境,然后让患者坐在舒适的座椅上,让其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训练依次从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的区别,经过这样反复长期的训练,使得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灵巧使用,任意放松程度。
(2)想象脱敏训练:首先应当让患者想象着某一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
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并感到紧张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之后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患者不再对想象感到焦虑或恐惧,那么该等级的脱敏就完成了。
以此类推做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
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到可适应时再往高等级进行。
当通过全部等级时,可从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并继续进行脱敏训练。
(3)现实训练:这是治疗最关键的地方,仍然从最低级开始至最高级,逐级放松、脱敏训练,以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为止。
为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患者可每周在治疗指导后对同级自行强化训练,每周2次,每次30分钟为宜。
[2]如对人群、拥挤的人群特别是在人群中被异性触碰后反应激烈,可见人群、异性人群是引起反应的物体。
注意事项系统脱敏法的关键是确定引起过激反应的事件或物体。
但有时较容易看到的过激反应事件并不一定是真正引发心理障碍的原因,所以应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结合“认知调整法”标本兼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脱敏疗法参考资料: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
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
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
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
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类似系统脱敏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
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
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
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
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
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
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
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
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
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2)进行放松训练;(3)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
这种尺度为0~1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d,如图(恐惧的主观度量尺度):(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表3—1是一位害怕考试的学生的主观等级的最后排列示例。
一个害怕考试的学生害怕的等级层次以上两步工作也可作为作业由求治者自己独自去做,但再次治疗时,施治者一定要认真检查,注意等级排列的情况。
2.放松训练。
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为合格。
3.分极脱敏练习。
在完成以上两项工作之后,即进入系统脱敏练习。
系统脱敏在求治者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1)放松。
具体放松方法与技术参见本章“放松疗法”。
(2)想象脱敏训练。
由施治者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
然后,让求治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想象训练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想象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有效。
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
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度。
(3)实地适应训练。
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也是从最低级到最高级,逐级训练,以达到心理适应。
一般均重复多次,直到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方进入下一等级。
每周治疗1至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比如对一个过份害怕猫的人,在治疗中,便先让她看猫的照片,谈猫的事情;等到看惯了,不害怕了,再让她接触形象逼真的玩具猫,再让她靠近笼子里的猫,接着慢慢伸手去摸,最后去抱猫,逐渐除去怕猫的情感反应。
什么是系统脱敏疗法?这是沃尔普在五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
他认为神经症的起因是在焦虑情境中原来不引起焦虑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而成为较为牢固的焦虑刺激,产生异常的焦虑情绪或紧张行为。
现在将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不相容的另一种反应例如松弛反应多次结合,这两种反应的反应是相互抑制的,于是就逐渐消弱了原来的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逐步减轻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因而这一疗法被称为系统脱敏疗法。
有些神经症病人虽然认识到了自己的病因,也有了改变自己病态行为的决心,但是作起来却很困难,不知怎样做才能真正摆脱这些症状,为此还需要学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制服它们。
因而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
具体作法如下:1.首先要病人学会放松。
放松训练方法。
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放松训练。
一般应用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来对抗恐惧症中的焦虑情绪。
训练时要求病人首先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间感觉上的差别,以便能主动掌握松弛过程,然后根据指导语进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紧张后松弛的训练,直至能主动自如地放松全身的肌肉。
2.将引起病人焦虑反应的具体情景按焦虑层次顺序排列。
例如某一大公司的推销员经常乘飞机来往于国内外各大城市,由于近来飞机失事较多而对乘坐飞机产生了恐怖,患了乘机空怖症,每逢要乘机外出就表现严重的焦虑。
现将病人的焦虑从可以引起最轻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情景按层次顺序排列如下:(一)乘汽车去机场,看到一前往机场方向的大指路牌。
(二)来到民航候机场大门口。
(三)进入候机大厅。
(四)办理去某地航班的登机手续。
(五)进入安全检查口。
(六)队进入机场检票大门口。
(七)登上飞机的楼梯(八)进入飞机舱内。
(九)坐上靠窗口的座位从窗口望见机翼与机场。
(十)飞机开始启动进入跑道。
(十一)飞机升空,望见地面房屋逐渐变小远离自己。
(十二)飞机进入天空白云之中。
将上述情景制成幻灯片,按顺序放在幻灯机内。
3.令病人坐在舒适的靠背椅子上,并使自己全身肌肉放松。
对面墙上挂一银幕,病人手握幻灯机开关,先放映第一张幻灯片,令病人注视并进行放松训练。
如果这一情景不再引起焦虑,也就是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即转入注视第二张幻灯片,依次训练,循序渐进。
当看到某一张幻灯片,例如第(七)张,登上飞机楼梯时突然感到焦虑恐慌,肌肉紧张,则可退回到第(六)张纪灯片,重新进行肌肉放松。
确信看到第(六)张入机场检票口大门的情景已无焦虑,再重放第(七)张,依次反复直至看到登上飞机楼梯时不再焦虑,肌肉放松,再注视下一层次的幻灯片。
如病人通过了全部情景,不再出现焦虑,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即可以从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中转移,即陪伴病人乘车去机场,在现场中重复上述情景。
一般说来在模拟情景中能够做到全身处于松弛状态,不再出现焦虑情绪,则绝大多数病人也能成功地在现实情景中作到,这时治疗即告完成。
如果未将焦虑层次制成幻灯片,可要病人记住焦虑层次,或由治疗者按顺序下指令,要病人按指令想像这一焦虑情景,如果在想像时肌肉保持松弛,未曾引起焦虑,则要病人进行高一层次的焦虑情景的想象。
运用想像法进行系统脱敏可同样奏效。
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华生(1920)通过条件反射实验成功地使得11个月的婴儿艾伯特对大白鼠产生了恐怖症。
并提出了条件性恐怖(如艾伯特的恐怖行为)的减轻和消除办法,认为有四种可能的策略来克服这种条件反射:(1)通过实验性消退方法;(2)通过在引起恐惧的客体周围进行“建设性”活动的方法;(3)在感到恐惧的客体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给儿童吃糖的方式“重建反射”;(4)在恐惧客体存在时刺激催情带的方法。
1924年他提出了一个能减轻或消除条件性恐怖的最有效办法—“去条件化技术”,即在恐怖物体出现的同时伴随产生一个愉快事情使之发生竞争反应。
琼斯(1924)采用去条件化技术成功地治疗一名3岁儿童彼特的动物恐怖症(他恐怖兔子、老鼠等多种物体)。
琼斯的方法是给小儿吃东西时,将放着兔子的笼子逐渐移近,然后把笼子放到小儿坐位旁的桌子上,随着耐受性增大,最后彼特能够抚摸和抱着兔子而没有一丝恐惧,与此同时他也逐步消除了对棉花、毛皮大衣、羽毛和老鼠的恐怖。
1958年,沃尔帕医生根据他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
他将一只饿猫置于笼中,当食物出现它将取食时,突然强烈电击,多次实验后,不但猫出现强烈恐惧反应,拒食出现的食物,而且对猫笼和实验室环境亦引起恐惧反应,形成了猫的实验性神经症。
每当食物出现时,猫既有因饥饿要取食的反应,又有怕电击而退避的反应,前者为正常反应,后者为反常反应。
然后他试予治疗,先在原来实验的条件之外给猫以食物,此时只有因饿而进食的正常反应,虽然仍有轻度恐惧反常反应,但因进食的正常动机强烈,使正常反应抑制了反常反应。
此后,逐步将进食移到原来的实验环境,只要不再电击,猫终能在原来恐怖的环境中进食而恐惧反应消失。
他认为运用反应竞争方法同样可以治疗人的恐怖症,即人为引起与恐惧相矛盾的情绪反应(如放松、安静)时通过逐步递增引起恐怖的情境,增加耐受性,从而逐渐消除恐惧反应,此即所谓“系统脱敏疗法”。
追本溯源,他的这一理论假设及原理早在20年代初期便已具雏形。
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医师的鼓励、赞许对病人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病人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换句话讲,治疗医师有步骤地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想像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病人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病人的与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因此,系统脱敏疗法不仅以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为基础,而且也融合了操作条件反射的部分理论—即斯金纳的正性强化和自然消退原则。
(徐俊冕季建林撰刘协和审) 心理治疗手册系统脱敏法有哪些变式?系统脱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它应用“抗条件作用”原理以解除病人的与焦虑有联系的神经症等行为问题。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作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
系统脱敏法的产生是与沃尔帕(1958)的工作分不开的。
虽然在他的关于猫的实验研究中让猫暴露于它所害怕的真实生活情境,但临床中经常采用的系统脱敏法却是让病人边想象令他害怕的事物边放松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