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论文可选材料

合集下载

语言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与选题

语言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与选题

语言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与选题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5、普通语言学浅析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3、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4、儿童文学翻译语言可辨识度实证研究5、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概况6、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7、意汉动结式结构模式对比研究8、双语视角下的语义韵研究现状与展望9、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10、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路径探析11、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12、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13、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14、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15、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问题研究16、二语阅读中语言过程影响下的策略过程的个案研究17、英汉语简单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18、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9、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管窥2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修辞学教学改革2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22、网络语境下建议行为的语用机制研究23、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24、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25、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高师院校语文教师教育改革26、全球化趋势下的“汉语在外教学”27、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28、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29、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创新30、欧洲孔子学院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31、翻译市场导向的财经类院校MTI课程设置研究32、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语言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初探33、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34、英汉语言的接触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研究35、基于现代汉英语言特征的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36、拼音输入法对大学生电脑失写症的影响研究37 “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38、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39、适应与选择: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40、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古代汉语改革研究41、网络语言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影响42、关于在高校开展方言文化保护工作的设想43、珠江水系上游库区少数民族移民语言保持模式研究44、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45、在华国际移民的相关语言问题研究46、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研究47、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48、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49、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50、从历史角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51、现代翻译协作中的术语管理技术52、语言逻辑视域中语言现象文化考量的进路及其意义53、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54、中国梦话语的国家身份构建功能55、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56、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57、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58、浅析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59、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的缺失60、现代视域下明代汉语文传播规划的动机与维度最新汉语言本科论文题目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略论上海道台吴煦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16、晚清瑞安孙诒让家族学术变迁17、赵孟頫人生经历与其艺术成就的关系18、元代江南地区海运与天妃信仰的传播19、浙江银元铜元史研究20、明嘉靖时期倭乱与浙江城防建设21、元代江南社会研究22、东佳书院述论23、南宋绍兴地区茶业探析24、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天妃信仰研究25、明清时期浙江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述论26、宋代绍兴官学述论27、从《夷坚志》看宋代妇女婚姻上的自主性28、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借鉴29、从“丧葬祭祀习俗”看客家文化的特质30、浙江文化世家个案研究31、明代义乌兵探析32、环东海疆土开拓和守卫研究33、《徐霞客游记》衣食住行研究34、抗战时期金华报刊文化述略35、大禹文化研究36、驼峰航线与美国对华援助37、浙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8、论江浙地区元代旧官吏与朱元璋政权的合作39、论《全唐诗》中的怨妇形象40、海禁背景下的海商反抗--以王直为例41、汉末至东晋时期佛教在浙江的发展42、清代科举中的冒籍现象43、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服饰文化比较研究44、魏晋志怪小说中体现的社会生活状况45、试论严子陵归隐的原因与影响46、明清漕运与水次仓47、明代军士月粮折银制度浅析48、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信任过程和原因探析49、明清赋役货币化与财政体系研究50、明清自封投柜与基层社会51、从《夷坚志》看宋代科举梦兆52、宋代沦落女子研究53、抗日战争时期金华的书店、出版社述略54、宋代文人士大夫与沦落女子的交往55、从婚嫁角度看唐前期妇女的地位56、《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南宋妇女婚姻问题研究57、板凳龙仪式中的文化内涵探析--以群联桂花明堂村灯会为例58、环东海疆土开拓和守卫研究59、浅谈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及其社会地位概况60、宁波书院的近代改制研究。

《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范文

《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范文

《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作为NLP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语义研究在语言处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以蒙古语为研究对象,对蒙古语名词语义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语义特点、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二、蒙古语名词语义特点蒙古语名词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类别性:蒙古语名词表示各种事物的名称,具有明显的类别性特点。

如“阿拉坦”(金)和“pинч”(玉)都属于“财富”类别的名词。

2. 指称性:蒙古语名词用来指代特定的实体或概念,具有明确的指称性特点。

如“sрa”和“xaγa”分别指代“山”和“河”。

3. 语义关系性:蒙古语名词之间存在丰富的语义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等。

这些关系有助于理解名词的语义内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三、蒙古语名词语义结构蒙古语名词的语义结构主要包括词义、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等方面。

词义是名词的核心内容,包括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等。

句法功能则涉及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如主语、宾语等。

搭配关系则反映了名词与其他词类的组合规律。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蒙古语名词的语义结构。

四、信息处理中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在信息处理中,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蒙古语名词的语义特点、结构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基础支持。

其次,通过分析蒙古语名词的语义关系和搭配规律,可以构建更准确的语义模型和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还有助于推动跨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译。

五、结论本文对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蒙古语名词的语义特点、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蒙古语名词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结构,这些特点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英语毕业论文: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毕业论文: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o Non-English Majors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A ThesisFor the MA. Degree in Chinese摘要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学习英语特别难,有的人花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它,结果是时间没少用,精力没少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主要是学校单方面地强调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语言理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指导应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犯错误的分析分类,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义学来指导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从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大学生少花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武器,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其它科学知识。

本文将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义学与词汇教学,运用语义学的上下意关系、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语义场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

2、语义学的并置理论与英语教学,并置分为不合语法规则和不合语义规则两种,并置语义与搭配的关系、搭配的根本问题、语言中的非常规搭配、搭配理论与语言教学在本部分也有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学英语教学并置理论词汇教学Abstract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Some people spend years learning it, but the result is disappointing. Mainly because mechanical emulation and learning by heart are emphasized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syntactic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 is ignored. This article guide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lassroom with this theory by analyzing and classifying mistak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ving them more time to develop their own interests.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 applications of syntactic theor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follows:1 .Syntactic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involve superordinate, hyponym,synonym antonym and semantic field.2. Relationship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collocation of the semantic theory dealswith regular and irregular collocation.Key Words: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vocabulary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语义的各种性质、类型、语义关系、语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语义的形成和演变等。

语义学资料

语义学资料

Leech’s 7 types of meaning.Leech recognizes 7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 first published in 1974, as follows:1.conceptual meaning 概念意义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 逻辑的,认知的,外延的内容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or refers to. This refers to the definition given in the dictionary. It is widely assumed to be the central factor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is integral to the essential functioning of language. Componential analysis,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ssect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called semantic features. Man [+Human] [+Male] [+Adult] Girl [+Human] [-Male] [-Adult]词的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

如孩子的概念意义是未成年的人,man 的核心意义是成年男人。

2.Associative meaning:mean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eptual meaning which can befurther divided into following types: a) connotative meaning b) social meaning c) affective meaningd) reflected meaning e) collocative meaningConnotative meaning. 伴随意义,内涵意义What is communicated by virtue of what language refers to. 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因此,学习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是对自己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能够为整个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1. 英语教学法研究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但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种教学法,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跨文化交际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可以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其对人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英语语言学研究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可以选择一个语言学的问题,如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其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为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4. 英美文学研究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可以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作家或文学流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和批评解读,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5. 跨文化翻译研究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可以选择一个翻译问题,如文化差异、语言难点等,通过实践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6. 英语媒体与传播研究英语媒体与传播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可以选择一个媒体与传播问题,如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语言的特点等,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以上只是一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具体的选题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语言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语言学论文篇1浅析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教学摘要:短短二三十年时间,语言学教学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

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

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

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

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

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关键词: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1、教学内容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

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

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语义学论文

语义学论文
meaningsof linguistic structures,especially the prepositions.Thepropertiesof the theory reflect theprinciplesthatlanguageshould adopted in the space and temporal events.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how this cognitive structure is realized and strengthens the cognitive power of the theory.
的分析。“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句法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句法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如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句和复合句进行诠释,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认知理解。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很有价值且非常有趣的事情。自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论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langacker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他还揭示了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作图形的强烈倾向”。Langacker的这番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内包”这一概念:图形必须恰当地包含在背景中,因此它比背景小。这也就很好的证明了上述的例子,book的体积明显小于桌子,桌子就成为了背景,书就成了图形。

语义学(原创-本科 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期末论文)

语义学(原创-本科 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期末论文)

语义学专业年级XX学号:XXXXXXXX 语义学语义学实际上是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

语义学(Semantics),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

语义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中国有很悠久的语义学研究传统,从最早的《尔雅》、《方言》,到后来的《说文解字》等等都是对词汇和汉字的意义的研究。

还有中国的注疏训诂学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词汇学以及历史词汇学的很多内容。

王力先生的巨著《汉语史》中就有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一个专门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义素分析和语义场理论的产生为标志,语义学才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单位和话语的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语义的各种性质、类型、语义关系、语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语义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汇,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语义学主要有三大分支:一是语言学的语义学,即狭义语义学。

二是哲学的语义学,即语义哲学。

三是逻辑学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

作为语言学分支的语义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语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两大分支。

语言学的语义学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若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中,可以分为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和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语义场,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

这样的语义学研究也可以称为词汇语义学,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找出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生成语义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生成语言学内部的一个语义学分支,是介于早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后来的形式语义学之间的一个理论阵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学论文可选材料Deontic modality has to do with influencing actions, states or events and expressing what Searle calls “directives.” Epistemic modality is about how the speaker makes a judgment about the truth of the proposition.Modality is defined as “semantic category which expresses th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towards that expressed in the sentence (Bussmann, 1996: 307)”Evidentiality,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s pervasive in all languages.The semantic categories of evidentiality are hypothesized to be universal and language-independent. 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evidential markers are language-specific. ( 房红梅2)in some languages like Wintu, evidentiality is grammaticalized in its grammatical system; in others like English and Chinese, evidentiality is lexically marked,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languages like Japanese that have both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evidential markers.(16) as far as the current evidential studies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no unified agreements on the definitions,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evidentiality and evidentials. Scholars of evidentiality show great enthusiasm for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s of evidential markers and evidential systems in languages. This somehow has hinderedevidential studies from developing onto a more theoretical level.We will investigate to see if epistemic meaning tends to become increasingly situated in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belief state or attitude toward the proposition.The classification between epistemic and deontic modality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ssue in discussion of modality. deontic modality is involved with the necessity or possibility of acts performed by morally responsible agents, wherears epistemic modality is concerned with matter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 (Lyons 1977). Palmer (1990) distinguished the three types of modality with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Dynamic modality is related with the ability your voli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Deontic modality has to do with influencing actions, states or events and expressing what Searle calls “directives.”Epistemic modality is about how the speaker makes a judgment about the truth of the proposition.广义的情态范畴不仅指具有形态表现的各种语气(如直陈的、虚拟的或祈使的),还指不同的句子类型(如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句等)。

狭义的情态主要是用来指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态度。

Lyons(1977:452)认为,情态是句中的命题以外的成分或修饰命题的成分,是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观点或态度,也就是说,情态是指语句中的非事实性(non-factuality)成分。

Palmer (1986:51-125)详细讨论了两类情态:知识情态(epistemic modallity)和义务情态(deontic modality),两者都涉及主观性与非事实性,知识情态涉及说话者对命题的信仰、知识、真实性的态度和观点,而义务情态涉及说话人/或他人的行动。

以往学者们对传信范畴的研究大都是将其放在情态范畴里面讨论。

但正如张伯江(1997)指出的,问题在于,人们习惯上是把情态看成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的,而传信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二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关注角度不同。

传信范畴所关心的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直接的语法反映是狭义的传信表达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传信系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应的,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自身认识及评价的主观态度系统。

话语信息来源是属于客观陈述,而涉及到说话人对客观真实概念的态度及肯定强度的最好还是将其归于主观态度范畴,即情态范畴。

这种区分的好处是可以以此更清晰的观察和分析语言中的各种成分的性质和表达功能,从而对一些语言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现在的传信范畴应该是与时体系统、语气系统及情态系统并存的另一种表达系统,它的功能只能是表达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程度。

所以本文以下只将张伯江文中表示信息来源的看作传信表达,而将与说话人主观态度有关的归入情态系统。

The Journal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entral theoretical questions addressed in recent research on Evidential morphemes. First, I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videntials constitute a coherent closed-class system, independent of other systems of grammar. Next, I briefly consider the evidence for an Evidential head in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Finally, I review the ways in which Evidentials resemble and differ form epistemic modals.Research on whether evidentials constitute a distinct grammatical category finds that on one hand, there are languages with a small, closed, obligatory sets of morphemes that encode information source, and in such languages the range of possible evidential categories is small and abstract. As Aikhenvald (2004) urges, researches should be car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rammaticized evidental systems and the wide range of other ways of expressing how the speaker acquired her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insight into the components of evidential meaning has come from research on languages in which evidentiality is expressed by tense, aspect, or modal morphemes. Such languages suggest that we might want to look for afiner-grained analysis involving several interacting components, even in languages that grammaticize evidentiality with a designated morpheme.The evidence in favor of an evidential head comes from morpheme ordering in some languages and parallel adverb ordering in other languages. It is difficult at this point to tell whether these facts should have a syntactic explanation, since we lack independent evidence involving word order or other syntactic diagnostics. It may just be that no one has looked for such data.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identials and topic/ focus structure could turn up evidence bearing on this issue.Evidentials differ systemically from epistemic modals,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is means they are entirely distinct, or just a special type of epistemic modal.Evidential morphemes are particles, suffixes, or words that express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or type of evidence that a speaker has for the information being conveyed. While all languages have the means to convey information source, markers of information source are highly grammaticized or even obligatory in many languages. Although the meanings conveyed by evidential morphemes can be expressed in English by means of parenthetical phrases, epistemicmodals, adverbs, and speech or attitude predicates, evidential morphemes in some languages, such as Tariana, are obligatory and closed class.Are evidentials epistemic mod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identials and epistemic modals has been a central question guiding research on evidential systems. Researchers since Boas (1911) have suggested that evidentials fall within the general system of epistemic moda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