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读《屠猫记》
猫城记读书心得800字5篇

If others treat you well, you must be able to repay you in the future. If others treat you badly, you must strive to be able to raise your eyebrows one da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猫城记读书心得800字5篇猫城记读书心得800字(一)我非常喜欢《猫城记》这本书。
作者和朋友坐飞机到了火星,飞机碎了,朋友升天了,而作者却意外地存活了下来。
他只有碎得像些挂着的干菠菜的衣服和肚子里的干粮,几乎等于一贫如洗(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把手,一盒火柴)。
作者认识了地主大蝎,它的迷林是它的命根子。
大蝎请作者为它守护迷林,因为大蝎认为作者这个“外国人”(其实是外星人)就是迷林的守护神;大蝎的儿子小蝎去过外国,是个“新派”人物,有一些知识,看不惯猫人国里这些猫人的自私行为,却又无法改变事实,只好无比的悲观,每天与比迷叶还迷的迷一起嬉笑打闹;守寡在家的公使太太,带着公使的八个妾,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吃迷叶”,每天要说百十遍:“公使太太,到过外国,我不吃迷叶!”“喂,外国人,你该交房租了,五十国魂(猫国的货币),我们不吃迷叶!”最后,外敌入侵时,由于猫人的软弱无能和为自己着想,作者也见证了猫国的灭亡。
总体来说,猫人是非常自私,颓废和软弱的。
它们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官员种植迷叶(一种能让人的饥饿感消失,让人变懒的植物),收获后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的高价卖出;皇帝吃官员进贡的迷叶;老百姓只能吃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苦;人们当兵只为了每月的那几片迷叶。
猫人的宗旨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彼此之间互相绝对不接触。
我难以想象——这样的国家是如何成立的?没有规章制度,国内到处乱成一团糟,竟然还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为什么不造反呢?后来,我想通了,因为这个民族过于软弱,过于自私,过于愚钝。
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的读书笔记

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的读书笔记最初决定读这本书,是被它古怪的名字吸引。
屠猫这等残忍、不堪的行径和浩浩荡荡的法国文化史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深层次联系?抑或这只是作者为夺人眼球而大肆制造的噱头?于是,我翻开了这本由罗伯特·达恩顿于1985年所写的《屠猫记》。
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嗯,的确很有趣。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全书的文风。
罗伯特•达恩顿虽然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但是全书丝毫没有学院派的老套和迂腐。
他就像藏在书里和读者对话,新颖的观点和不时闪现的俏皮幽默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本正经的学术写作模式的一次反叛与解构。
读完不觉得繁杂无序,这相比也是史学著作的一大追求。
在25万多字的文本容量里,达恩顿基于六至七种单独的史料,将六个法国历史场景娓娓道来,分别是:一、鹅妈妈讲故事——法国民间故事集;二、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印刷工人所记载的事件文本;三、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描绘1768年蒙彼利埃状况的手稿;四、警探整理他的档案——书商巡官艾梅里的调查报告;五、《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狄德罗、达朗伯、钱伯斯和培根的著作;六、读者对卢梭的反应——兰森写给STN公司的信、读者写给卢梭的信。
从严格意义上说,以上六种社会群体远远无法代表18世纪中叶法国的所有社群,达恩顿作为大名鼎鼎的历史系教授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他在后记中也表示自己没有以点代面的意图。
如此一来,不禁让人试图去探寻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和意义。
事实上,标题已经很明确地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然而,关于法国文化史的著作和论述早已汗牛充栋,老生常谈,这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求新、出彩的角度。
不过,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Leo Gershoy 奖足以让我安心。
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为写作对象,一为写作形式。
而这二者又相当完美地统一于作者另类的历史情怀中。
罗伯特·达恩顿是一个聪明的作者,他在书中告诫我们:探索文本中的幽暗处。
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读屠猫记

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①《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下简称《屠猫记》)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法国文化史,截取的时间断面是十八世纪的法国。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很讨巧的,它正是社会剧変之前,而通常社会变革总发生在文化自发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在这个时间切入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前兆,亦即是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预征。
其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1939年出生于纽约,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
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金、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
《屠猫记》是一本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我读的是台湾学者吕健忠翻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说起来这本书,能顺利读完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是“一波三折”,我先是到网站上购买,本想一来可以完成作业,二来可以读完之后收藏,以便以后再读,但是不知怎么地这本书在各大网站上都是缺货,一直等了好久都没有货,后来我到图书馆借,但是好几次我去借都被人借走了,幸好得一好友帮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借到,于是才能顺利读完这本著作。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②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和使用,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无疑《屠猫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未读该书之前,因为对史学研究方法这方面的书籍看得很少,以前很少说过“新文化史学”,在读了该书以及查阅了研究该著作的一些论文之后,才明白《屠猫记》是当今研究新文化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新文化史是当前史界最为深刻的变革。
当社会史路向变得日益琐碎和生硬,史学转而开始关注人类文化的能动性,热衷于叙述和想像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随笔体的《屠猫记》是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史代表作,在史料的选择、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及研究路数的转变上,其均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维度,为了能更好理解何为“新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屠猫记》,这本著作我看了两遍。
《猫城记》读后感

《猫城记》读后感教育救国,这是老舍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但在“猫国”,教育却陷入了“轮环教育”的困境。
教员没有人格,学生自然也没有人格,教育的失败导致了“猫人”们的道德沦丧和社会的混乱。
联想到老舍先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学生打死老师的悲剧并非偶然,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有政客而没有政治”,这是“猫国”的另一个问题。
政客们只注重彼此攻击和施用最卑劣的手段,而不关心国家的真正利益。
他们的政治手段只是为了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而不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也并不罕见,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然而,老舍先生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尽管他看到了“猫国”的种种问题和危机,但他仍然坚信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他在书中写道:“我”(最终回到了)“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这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相比,《猫城记》同样具有深刻的讽刺性、思想深度和预言的准确性。
老舍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然而,老舍先生的命运却令人惋惜。
他在经历了建国前后历次劫难后,最终选择了自杀。
他的死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悲痛和遗憾,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我的良心比我,比太阳,比一切,都大!我不自杀,我不怕反对。
遇上有我能尽力的地方,我还是干一下。
明知无益,可是我的良心,刚才说过,比我的生命大得多。
”老舍先生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信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尽管遭遇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后死者继承了老舍先生的经过深思的悲观,勇往直前!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和思想中汲取力量,不断地反思和进步,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文寻奇诞,笔走偏锋——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

争议
前 言
、
只有 革命 和艺 术 。 有 市 井琐 碎 中 的处 世之 道 , 也 体 现 还 这
了 达 恩 顿 的 微 观 史 学 研 究 路 数 : 对 小 群 体 或 个 人 的 思 “
“ 史 自有 其 独 特 的 美 感 , 千 姿 百 态 , 人 销 魂 , 历 它 令 史 学 以 人 类 活 动 为 特 定 对 象 , 思 接 千 载 、 通 万 里 。” 于 它 视
和 再现 历 史真 实方 面。 关 键 词 :《 猫 记 ・ 国 文 化 史 钩 沉 》 达 恩 顿 屠 法 作 特点
一
写
达 恩 顿 避 开 了 以往 历 史 学 家 惯 常 研 究 的 精 英 文 化 。
将 历 史 的 显 微 镜 投 向 1 世 纪 法 国社 会 的 下 层 。意 图 来 书 8 写 一 部 “ 写 的 文 化 史 ” 在 他 看 来 ,8  ̄ 的 法 国 文 化 不 小 , 1f 纪 l
204号 旬 0年f 上 刊夫放贯 1 l
文 寻 奇 诞 ,笔 走 偏 锋
读 《 猫记 : 国文化 史钩 沉》] 屠 法
殷 斐 斐
( 京 师范 大学 历史学 院 , 京 北 北 摘 要 :《 猫 记 - 国 文 化 史 钩 沉 》 新 文 化 史 心 屠 法 是 10 7 ) 0 8 5
章 。我 也一 直疑 惑 于 以下 问题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 凡 一 本 经 典 的史 学 研 究 著 作 , 所 以 优 秀 , 非 在 之 无 两 个 方 面 有 所 突 破— — 或 者 在 材 料 上有 新 的 发 现 和使 用 , 者 在研 究 方法 和解 释 上有所 创新 与突破 。屠 猫 记》 或 《
中外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通用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外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外名著读后感篇1《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整部作品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书中描写了一个残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弗比斯,最底层的老鼠洞里的几个隐修女,至于副主教弗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性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副主教和伽西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历史上的喵星人黑猫、女巫与黑死病:基督教世界的屠猫记

历史上的喵星人:黑猫、女巫与黑死病:基督教世界的屠猫记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欧大陆上的喵星人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打击。
对猫的大肆虐杀在欧洲诸多地区(尤其是法国)成为全城狂欢的一种运动。
甚至有人认为,正是对猫的大肆屠杀导致了西欧地区鼠疫的蔓延,使中世纪文化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蹒跚落幕。
对猫的屠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速了黑死病的蔓延。
由于野猫数量的大幅度下降,使得老鼠爆发性增长。
老鼠携带着致命的跳蚤在城市各个角度游荡,而它们在偷吃粮食的时候也会使食物受到污染,使黑死病的传播更为恶化。
然而,在黑死病肆虐的时代,人们却认为猫是瘟疫的传播者。
如果窗外出现一只正在窥伺的猫,就证明瘟神即将降临这个家庭,而赶走瘟神的最佳办法就是立刻杀死这只猫。
因此,对猫的大肆屠杀、公开焚烧不仅造成了动物性疫病的急速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对猫的恐惧和厌恶。
那为什么在13世纪之前待遇还算不错的喵星人,到了中古后期和近代早期就成了人类唯恐除之不及的邪灵呢?中世纪手稿中玩弄老鼠的猫黑猫与魔鬼崇拜在中世纪的很多动物寓言故事集中,猫常常以反面角色出现。
在英国影响深远的亚瑟王传奇故事中,猫被描绘成以怨报德的“中山狼”。
话说一位渔夫发现一只小奶猫缠在了他的渔网上,出于好心便把这只小猫带回家中喂养。
突然有一天,长大后的猫掐死了渔夫和他的妻儿。
在把他们吃掉之后,那只猫变得无比巨大,并在逃往深山的道路上摧毁了它所遇到的一切房屋田宅,直到亚瑟王出山才将之制服。
另外,由于猫对人的不服从,常常使人有被出卖之感,在中世纪的手稿画中,常常会将猫画在犹大的身边。
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Domenico Ghirlandaio,1449-1494)绘于1486年的最后晚餐,一只黑猫蹲坐在犹大身后,犹大是所有人中唯一头上没有光环的。
很多人都认为,中世纪天主教会对黑猫有过官方的谴责,证据就是教宗格里高利九世的一封信——《罗马之声》(Vox in Rama)。
这封信写于1232-1234年,针对的是德国路西弗派异端。
2019年分享的名著猫鼠读书心得五篇参考

2019年分享的名著猫鼠读书心得五篇参考鲁迅先生仇猫是有着正当理由的:一是猫欺负和折磨弱者,二是猫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态,三是它们的嗥叫令人心烦。
然而这些都不是鲁迅先生起初仇猫的原因 ;那是后来才添加进去的。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狗猫鼠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狗猫鼠读书心得(一)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朝花夕拾》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有力地鞭挞了假、恶、丑,宣扬了真、善、美,体现出了他大憎大爱,爱憎分明的情怀。
《狗 ·猫·鼠》就是这部散文集里的一篇佳作。
作者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并总结了猫的几点罪行: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它嗥叫时,令人心烦;它吃了作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作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而且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从而表述了作者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嗷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其实作者阐述的不喜欢猫的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鲁迅先生富有讽刺性的文章也反映了他爱憎分明的胸怀,因此他才能毅然扔下笔,弃医从文,他才知道“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由此看来,爱憎分明,可以说是立世之道,时代发展的源泉,是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学习的。
爱憎分明,需要从现在做起。
面对躺在车轮下的“小悦悦”无人救起,面对连撞数人并害怕伤者不死又连捅八刀的药家鑫,面对无人敢搀扶的老人,面对失踪数天、编造被拐谎言的18岁女孩,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也许,我们的世界正是缺少了爱憎分明,才会酿成一场场悲剧、骗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①《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下简称《屠猫记》)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法国文化史,截取的时间断面是十八世纪的法国。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很讨巧的,它正是社会剧変之前,而通常社会变革总发生在文化自发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在这个时间切入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前兆,亦即是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预征。
其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1939年出生于纽约,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
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金、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
《屠猫记》是一本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我读的是台湾学者吕健忠翻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说起来这本书,能顺利读完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是“一波三折”,我先是到网站上购买,本想一来可以完成作业,二来可以读完之后收藏,以便以后再读,但是不知怎么地这本书在各大网站上都是缺货,一直等了好久都没有货,后来我到图书馆借,但是好几次我去借都被人借走了,幸好得一好友帮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借到,于是才能顺利读完这本著作。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②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和使用,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无疑《屠猫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未读该书之前,因为对史学研究方法这方面的书籍看得很少,以前很少说过“新文化史学”,在读了该书以及查阅了研究该著作的一些论文之后,才明白《屠猫记》是当今研究新文化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新文化史是当前史界最为深刻的变革。
当社会史路向变得日益琐碎和生硬,史学转而开始关注人类文化的能动性,热衷于叙述和想像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随笔体的《屠猫记》是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史代表作,在史料的选择、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及研究路数的转变上,其均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维度,为了能更好理解何为“新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屠猫记》,这本著作我看了两遍。
本书共六章约25.4万字,下面我把本书的目录简要列举如下:一、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二、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三、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城市即文本四、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五、哲学家修建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六、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捏造浪漫情因为第一遍基本上只看懂了著作的第一、二和第六章,这些篇章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作者的学术观点,内容丰富有趣、幽默。
第三、四、五章涉及到法国的阶级、文坛和哲学,读起来不怎么有趣,而且难懂,所以我又读了第二遍。
读完该著作,发觉《屠猫记》当是历史花园中的一朵瑰丽,那些在现代人、异国人眼中匪夷所思的故事,那些早己尘封的历史记忆,在罗伯特·达恩顿生花妙笔、缜密推理下得以破译和“还原”,作为新文化史学写作的扛鼎之作,《屠猫记》为作①[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②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序:2。
者达恩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可以说《屠猫记》每一章的研究都可以自成一个专题,但鉴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写作能力有限,下面就本书的写作特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在史料的选择上,达恩顿凭借历史学者所特有的敏锐嗅觉发现了鲜为人知的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档案库,他没有因为档案的浩繁晦涩、名不见经传而放弃解读,在索引钩沉中将厚厚的文本溶解成“论述”,努力为读者叙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及揭示“故事”背后的文化和象征意蕴。
他所选取的文本,聚焦于“日常性”视角,不再以宏观的理念为出发点,而是把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中下层社会作为研究的主体,它呈现给我们的不再是单一的、精英的历史形象,而是一个精彩的18世纪法国人的“心灵”世界,打破了传统史学以精英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线的叙述视角,从而人人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和对象。
在阅读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章,在第一章中有关于许多法国十八世纪的民间故事,有的小时候听说过例如《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不过大部分都没有听说过,借这次机会我在读完了《屠猫记》之后,还专门去借阅了《格林童话》。
虽然里面的故事大多不熟悉,但作者在书中要言不烦的交代其产生流行的背景、故事梗概,我凭此得以了解。
《屠猫记》开门见山的切入点是《小红帽》的原始版本,这是一则法国农民的的炉边故事,在那时的法国乡村是无人不知晓的。
章末附录的同源的两则故事:德国的《荆棘丛中的犹太人》和法国的《三样礼物》,都很有趣。
这些故事无疑是文学作品的一类,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根据时代风气和读者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产物,要受制于和反映既有的社会结构及文化脉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屠猫记》是研究文化史的。
在研究手法上看,它刚好符合作者从一个文本,一段记叙推演出当时社会的一个剖面,采取“一叶知秋”的研究模式,这便是微观史学研究的最大特色。
手稿、档案文件是达恩顿用来立论分析的材料,这对于他建构其研究领域的社会情景,起了不小的功用,再加之他以小说家的本领,努力为读者叙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及揭示文本“幽暗”背后的文化穿透力和象征意蕴。
在看似随心所欲的使用文本和档案的背后,却是作者谨慎的材料梳理和力透纸背的思考。
从上面我所列的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虽名为《屠猫记》,不过涉及“屠猫”的只是其中的一章而已。
这六章分别可以看成是六个场景,作者从这个六个场景中勾勒出法国大革命前社会中农民、工人、资产阶级、官僚、哲学家、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概貌。
把整个18世纪的法国置于互相关联而又不同一的社会阶层之中。
农民、深受压迫的工人、雄心勃勃的资产阶级、官僚、哲人们以及知识分子。
这六个阶层,涵盖了下层民众和知识精英。
达恩顿从探寻他们的心态路径出发,建构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各个阶层如何思考认识这个社会的清晰图景,并进一步希望通过考察下层民众和精英阶层之间的互动,揭示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整个社会面貌。
另外,书中大胆地尝试结合人类学理论去解读民间文献,“从当时人的观点看事情,理解当时人的寄意所在,从而认识‘他者文化’和试着寻求意义的社会面向”。
①在这短短的六章文字中,“汇集了从民间故事的原始版本到城市档案,从书籍订单到著作目录,用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文献来做文章,哪怕是一个笑话。
一句谚语、一种仪式或者我们无法理解的过去的某种东西,都为作者所用,这可以说是《屠猫记》的匠心所在。
”②在研究方法上达恩顿避开了以往历史学家惯常研究的精英文化,将历史的显①[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山东大学2008年世界史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
微镜投向18世纪法国社会的下层,意图来书写一部“小写的文化史”,在他看来,18世纪的法国文化不只有革命和艺术,还有市井琐碎中的处世之道,这也体现了达恩顿的微观史学研究路数:“对小群体或个人的思想、信仰、习俗、仪式等文化因素进行解读,从中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整理出线索和头绪来,到达至少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现实①。
正如达恩顿在接受采访时所谈到的那样:“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普通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找到某些办法来克服苦难和他们周遭的环境。
”②达恩顿对下层民众、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也体现了文化史的研究从“地窖到阁楼”的转变。
而不是采取以往居高临下的“历史研究法”来划分“上层建筑”。
达恩顿从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的思考方式,为当代历史学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传统的精英研究,相反,这是要更全面地描述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的历史仅仅局限于帝王将相、伟人、成功者或者是参与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
相比之下,进入新文化史学视野的“人”却非常广泛。
某个人之所以被选择记录,不是因为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很重要,而是因为他自身就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农民、印刷工人、小市民、文学家等“小人物”才可能成为达恩顿笔下的主角,他用一种更广义的文化概念,还原了普通人的文化和生活:18世纪的法国民间故事里主人公许愿为什么总是要吃顿好的?印刷工人们怎样在大规模屠猫中拐弯抹角完成了对他们老板的羞辱?警察怎样分门别类地对待巴黎城里的作家?作家们如何应对?……作者形容自己写了一部小写的文化史。
是的,18世纪的法国文化不是只有革命和艺术,还有市井琐碎中的处世之道。
当农民、技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启蒙思想家融至一个体系中时,无所谓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因为我们足可以从中一窥那个年代法国的一角侧影。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体现了达恩顿的微观史学研究::小群体或个人的思想、信仰、意识、习俗、仪式等文化因素进行解读,从中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整理出线索和头绪来,到达至少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现实。
这对我们现在写作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学习意义,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抱怨毕业论文难写,学术论文抄袭成风。
要写一篇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原创的、具有思想的学术文章是何其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学习达恩顿先生的方法,从一个小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写作我们的毕业论文,因为当你写论文时,若论文题目选得太大,那么写作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时很难把某一个学术问题阐述清楚的境地,难免会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
写学术文章要做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得看很多的书,读大量的文章,只有在读破万卷书的前提下,纵观百家的学说后,才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写文章时才能做到“文贵出新,不落窠臼”。
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所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就是90年前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必将会成为现代化以后全国的学术界的主流,我们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以此为榜样,努力向前!结语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最古老的学科,备受学科和思潮的冲击,没有一种史学能①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山东大学2008年世界史硕士学位论文:第46页。
②转引自殷斐斐,《文寻奇诞,笔走偏锋——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4月,上旬刊文教资料。
真正自圆其说地完成自身史学的构建,包括《屠猫记》在内,也只能说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的尝试,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的运用,都将扩大历史叙事的纬度与视野。
“文本能否重构历史”,最后达恩顿教授也坦承自己在方法论上的限制,他无法解决证据和代表性这两方面的难题:第一章证据部份的配置不甚明确。
民间故事可以是名正言顺的一门学科,可是应用于当下结果最佳,因为我们可以耳闻、纪录、拍摄并亲自访问说故事的人。